一种揉捻机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1083发布日期:2018-12-11 19:5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揉捻机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揉捻机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茶叶的生产流程一般包括摊晾、杀青、揉捻、晒干(烘干)等步骤,为了实现快速批量生产茶叶,经常采用机器替代手工的生产方式,如采用机器杀青,采用揉捻机揉捻茶叶,采用烘干机替代日光对茶叶进行烘干。

传统的揉捻机的压盘配设有手动的丝杆升降机,该丝杆升降机设置在揉筒上,当揉捻机在工作的时候通过电机,或手动驱动揉筒转动,同时在揉筒上的丝杆升降机也跟着转动,为电机在工作的时候增加的不必要的做功,丝杆升降机体积庞大,容易产生过多的能源损耗,鉴于此,本案的发明人设计一种茶叶揉捻机的改进结构,使得茶叶揉捻机的压盘的驱动结构较小,减少整体的重量,使揉捻机的工作更加省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茶叶揉捻机的改进结构,包括揉筒、揉盘、压盘和机架,所述揉筒配设有压盖,所述压盖铰接于所述揉筒上边缘;所述压盖中心设有穿孔,所述压盘上方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所述穿孔截面大小相互匹配;所述压盖上方配设有控制升降杆的升降的升降装置。

进一步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螺纹手轮,所述螺纹手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升降杆下方与所述截面均为形状相互匹配的多边形结构,所述升降杆上方设有与所述螺纹手轮相互匹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的,揉筒侧壁设有“U”型固定块,所述压盖侧壁铰接有与所述固定块相匹配的螺杆,所述螺杆下端配设有锁块。

进一步的,压盘包括上压盘和下压盘,所述上压盘下方设有内凹槽,所述下压盘与所述内凹槽间隙配合,所述下压盘与所述上压盘之前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配设有弹簧。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将压盘通过升降杆连接在压盖上,通过简易的升降装置便能够实现压盘的升降,整体结构较于现有技术轻便许多,可以减小能量的损耗;其次,为了防止初次揉捻对茶叶施加的压力过大,减少反复停止机器对茶叶加压的过程,设置了上压盘和下压盘,下压盘通过弹簧连接在上压盘下方,在挤压茶叶的过程中,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可以防止茶叶挤压过度,未揉卷成型便破坏的茶叶细胞,同时可以减少对揉捻机停止工作进行加压的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揉筒;11、固定块;12、锁块;2、揉盘;3、压盘;31、上压盘;311、内凹槽;32、下压盘;33、弹簧;4、机架;5、压盖;51、穿孔;52、螺杆;6、升降杆;7、升降装置;71、底座;72、螺纹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茶叶揉捻机的改进结构,包括揉筒1、揉盘2、压盘3和机架4,所述揉筒1配设有压盖5,所述压盖5铰接于所述揉筒1上边缘;所述压盖5中心设有穿孔51,所述压盘3上方固定连接有升降杆6,所述升降杆6与所述穿孔51截面大小相互匹配;所述压盖5上方配设有控制升降杆6的升降的升降装置7。

采用该方案,将原先设置在揉筒1侧壁的丝杆升降机换成盖板,整体结构轻便了许多,减少电机对揉筒1的不必要的做功。

进一步的,升降装置7包括底座71、螺纹手轮72,所述螺纹手轮72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71上方,所述升降杆6下方与所述截面均为形状相互匹配的多边形结构,所述升降杆6上方设有与所述螺纹手轮72相互匹配的外螺纹。

通过本方案,使用时先将杀青后的茶叶放置入揉筒1内,盖上压盖5后旋转螺纹手轮72,驱动螺杆52向下传动,驱动压盘3向下对茶叶挤压,转动至一定程度后驱动茶叶揉捻机开始工作;打开压盖5时转动螺纹手轮72,驱动螺杆52向上传动,螺杆52上方的伸出端可以作为杠杆,以铰接处为支点,便于打开压盖5。

进一步的,揉筒1侧壁设有“U”型固定块11,所述压盖5侧壁铰接有与所述固定块11相匹配的螺杆52,所述螺杆52下端配设有锁块12。采用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进一步的,压盘3包括上压盘31和下压盘32,所述上压盘31下方设有内凹槽311,所述下压盘32与所述内凹槽311间隙配合,所述下压盘32与所述上压盘31之前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配设有弹簧33。采用该方案,弹簧33可以使压盘3与揉盘2之间的空间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防止对茶叶的过度挤压,同时采用该方案,当茶叶揉捻至整体体积缩小的情况下,弹簧33伸长,下压盘32可以对茶叶进一步挤压,这样可以减少频繁停止机器对茶叶进行加压的情况。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