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脱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茶果剥壳装置。
背景技术:
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籽是油茶树的种子,经浸出或压榨可得到茶油(又称茶籽油、山茶油或油茶籽油)。茶油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用油,不仅色、香、味俱佳,且有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油茶果的产量也逐年增加。油茶果成熟季节正是雨季,需要进行大批量油茶果脱壳的工作,现有的油茶果剥壳机一般通过在辊筒内同轴安装刀片,将油茶果直接通入辊筒内,通过刀片的旋转划开茶油果果壳,使果壳与籽分离,这种油茶果剥壳机存在缺陷,由于油茶果的大小不一,大的油茶果进入辊筒后,刀片切入籽内,对籽产生损伤,小的油茶果进入辊筒后,刀片切入油茶果的距离有限,不足以将果壳与籽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油茶果剥壳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油茶果剥壳机对大小不一的油茶果剥壳效果不佳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油茶果剥壳装置,包括机架、第一筛框组件、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所述第一筛框组件包括第一筛框、第一中间料斗,所述第一筛框一侧开口,所述第一筛框滑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筛框开口侧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筛框均匀开设有多个筛孔,所述筛孔的直径为26至28毫米;所述第一中间料斗设置于所述第一筛框底部;所述第一剥壳机构包括第一筒体、多个第一刀片组件,所述第一筒体设置于所述机架,且其进料口与所述第一中间料斗的出料口相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刀片组件沿所述第一筒体轴向可转动内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刀片组件与所述第一筒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为19至20毫米;所述第二剥壳机构包括第二筒体、多个第二刀片组件,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机架,且所述第二筒体进料端与所述第一筛框开口侧相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刀片组件沿所述第二筒体轴向可转动内置于所述第二筒体,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筒体内,所述第二刀片组件与所述第二筒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1至23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第一筛框组件,对不同大小的油茶果进行分类,然后将分类的油茶果分别送入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且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内的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能防止油茶果从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之间穿过;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距离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使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在进行油茶果剥壳时,即能切开油茶果,但又不划伤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机架、第一筛框组件、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第二筛框组件、皮带轮组件的三维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机架、第一筛框组件、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第二筛框组件、皮带轮组件另一视角的三维示意图;
图4是图2中M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N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剥壳机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轴、第一圆盘、第一刀片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轴、第一圆盘、第一刀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第一刀片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剥壳机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轴、第二圆盘、第二刀片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轴、第二圆盘、第二刀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沿图1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第二刀片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皮带输送机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皮带输送机构另一视角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P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茶果剥壳装置,如图1至18所示,包括机架1、第一筛框组件2、第一剥壳机构3、第二剥壳机构4、第二筛框组件5、皮带轮组件6、皮带输送机构7。
机架1上部设置有两正对的第一滑槽、下部设置有两正对的第二滑槽。
第一筛框组件2包括第一筛框21、第一中间料斗22、第一滑道23、第二滑道24、第一活动轴25、一第一连接块26、一第一连杆27,第一筛框21一侧开口,第一筛框21两端经两个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设置于机架1上,且第一筛框21开口侧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一筛框21沿竖直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筛孔,所述筛孔的直径为26至28毫米;第一中间料斗22设置于第一筛框21底部,且第一中间料斗22的进料口正对第一筛框21底部设置;第一滑道23设置于机架1上,且其一端设置于第一中间料斗22出料端下方、另一端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二滑道24机架1上,且其一端设置于第一筛框21开口侧下方、另一端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一活动轴25可转动设置于机架1,且垂直第一筛框21滑动方向设置,第一连接块26设置于第一活动轴25一端;第一连杆27一端与第一筛框21铰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块26,且连接处远离第一活动轴25轴线。
第一剥壳机构3包括第一筒体31、第一转轴32、两个第一圆盘33、多个第一刀片组件34,第一筒体31设置于机架1,且其进料口正对第一滑道23另一端的开口设置,第一筒体31下侧开设有出料口;第一转轴32同轴第一筒体31设置,且其一端可转动贯穿第一筒体31;两个第一圆盘33同轴套设于第一转轴32,两个第一圆盘33内置于第一筒体31,且分别靠近第一筒体31的两端面设置;多个第一刀片组件34沿周向均匀设置于两个第一圆盘33上,每一第一刀片组件34包括一第一安装轴341、一第二安装轴342、多个第一刀片343,多个第一刀片343可转动套设于第一安装轴341、一第二安装轴342,且第一刀片343均匀分布于第一安装轴341、第二安装轴342,每一第一刀片343包括一第一刀片体3431、第一套筒3432,第一刀片体3431呈环形,第一刀片体3431固定套设于第一筒体31中部,第一套筒3432同轴可转动套设于第一安装轴341、一第二安装轴342,第一刀片体3431与第一筒体31内壁之间的距离为19至20毫米,同一轴上两个第一刀片体3431之间的距离为14至16毫米,优选的第一刀片体3431与第一筒体31内壁之间的距离为19,优选的同一轴上两个第一刀片体3431之间的距离为15毫米。
第二剥壳机构4包括第二筒体41、第二转轴42、两个第二圆盘43、多个第二刀片组件44,第二筒体41设置于机架1,且第二筒体41的进料口正对第二滑道24另一端的开口设置,第一筒体31下侧开设有出料口;第二转轴42同轴第二筒体41设置,且其一端可转动贯穿第二筒体41;两个第二圆盘43同轴套设于第二转轴42,两个第二圆盘43内置于第二筒体41,且分别靠近第二筒体41的两端面设置;多个第二刀片组件44沿周向均匀设置于两个第二圆盘43上,每一第二刀片组件44包括一第三安装轴441、一第四安装轴442、多个第二刀片443,多个第二刀片443可转动套设于第三安装轴441、第四安装轴442,且第二刀片443均匀分布于第三安装轴441、第四安装轴442,每一第二刀片443包括一第二刀片体4431、第二套筒4432,第二刀片体4431呈环形,第二刀片体4431固定套设于第二筒体41中部,第二套筒4432同轴可转动套设于第三安装轴441、第四安装轴442,第二刀片体4431与第二筒体41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1至23毫米,同一轴上两个第二刀片体4431之间的距离19至21毫米,优选的第二刀片体4431与第二筒体41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2,优选的同一轴上两个第二刀片体4431之间的距离为20毫米。
第二筛框组件5包括第二筛框51、第二中间料斗52、第二活动轴53、第二连接块54、第二连杆55,第二筛框51一侧开口,第二筛框51滑动设置于机架1上,且第二筛框51开口侧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二筛框51沿竖直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筛孔,所述筛孔的直径为26至28毫米;第二中间料斗52设置于第二筛框51底部,且第二中间料斗52的进料口正对第二筛框51底部设置;第二活动轴53可转动设置于机架1,且垂直第二筛框51滑动方向设置,第二连接块54设置于第二活动轴53一端;第二连杆55一端与第二筛框51铰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块54,且连接处远离第二活动轴53轴线。
皮带轮组件6包括第一电机6a、第二电机6b、第一主皮带轮6c、第二主皮带轮6d、第一从皮带轮6e、第二从皮带轮6f、第三从皮带轮6g、第四从皮带轮6h、第一皮带6i、第二皮带6j、第三皮带6k、第四皮带6l,第一主皮带轮6c、第二主皮带轮6d分别套设于第一电机6a、第二电机6b输出轴,第一从皮带轮6e、第二从皮带轮6f、第三从皮带轮6g、第四从皮带轮6h分别套设于第一转轴32、第一活动轴25、第二转轴42、第二活动轴53,第一皮带6i一端套设于第一主皮带轮6c、另一端套设于第一从皮带轮6e;第二皮带6j一端套设于第一主皮带轮6c、另一端套设于第二从皮带轮6f;第三皮带6k一端套设于第二主皮带轮6d、另一端套设于第三从皮带轮6g;第四皮带6l一端套设于第二主皮带轮6d、另一端套设于第四从皮带轮6h。
皮带输送机构7包括支架71、两个输送辊72、驱动电机73、输送带74、多个料框75,支架71靠近机架1设置,且其一侧延伸至机架1上方,两个输送辊72分别枢接在支架71上,一输送辊72设置于第一筛框21正上方、另一个靠近支架71底部设置;驱动电机73设置于支架71上,且其输出轴同轴连接于一输送辊72;输送带74两端分别套设于两个输送辊72;多个料框75底部一端设置于输送带74上,且沿输送带74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料框75一侧开口,且其开口方向与输送带74送料方向一致,优选的料框75为一侧开口的矩形框。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流程:启动驱动电机73,驱动电机73带动两个输送辊72、输送带74、料框75运动,将鲜油茶果放入料框75内,当料框75运动至支架71上端的输送辊72处时,料框75开口侧慢慢向下倾斜,将鲜油茶果倒入第一筛框21内,启动第一电机6a、第二电机6b,皮带轮组件6带动第一转轴32、第二转轴42、第一活动轴25、第二活动轴53转动,第一转轴32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接块26、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块26上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将带动第一筛框21沿滑槽前后滑动,第一筛框21内一部分油茶果从筛孔经第一中间料斗22、第一滑道23落入第一筒体31内,第一筛框21内另一部分油茶果在重力的专用下从第一筛框21开口侧经第二滑道24落入第二筒体41内;在第一筒体31内第一转轴32带动两个第一圆盘33、多个第一刀片组件34转动,第一筒体31内的油茶果在旋转的第一刀片体3431的作用下,将油茶果果壳割开,使籽与果壳分离,且不伤及籽;在第二筒体41内第二转轴42带动两个第二圆盘43、多个第二刀片组件44转动,第二筒体41内的油茶果在旋转的第二刀片体4431的作用下,将油茶果果壳割开,使籽与果壳分离,且不伤及籽;油茶果的果壳和籽分离后,打开第一筒体31、第二筒体41的出料口,油茶果的果壳和籽从出料口进入第二筛框51,第二转轴42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接块54、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块54上的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将带动第二筛框51沿滑槽前后滑动,第二筛框51内籽和一部分果壳从筛孔进入第二中间料斗52、另一部分果壳在重力的专用下从第而筛框开口侧滑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第一筛框组件,对不同大小的油茶果进行分类,然后将分类的油茶果分别送入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且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内的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能防止油茶果从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之间穿过;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距离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使第一剥壳机构、第二剥壳机构在进行油茶果剥壳时,即能切开油茶果,但又不划伤籽;通过多年测试得出,当第一刀片体、第二刀片体之间的距离为15毫米时,油茶果破壳率高,且不损伤籽;通过设置第二筛框组件能对籽和果壳混合物进行初步分离,减小后续处理的压力;通过设置料框,能将料从低处提升至第一筛框内,能防止油茶果滚落。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