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77177发布日期:2020-01-14 16:47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紫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紫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紫茶,是茶叶中的稀有品种,属于一种变异茶种。其生茶因其具有生于茶树呈紫红色,制成干茶成品呈墨绿色,置于杯中冲泡后呈青绿色的神奇变化,故被茶区的人称之为"三色茶",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茶者,紫为上",指的就是紫茶。紫茶对于降血脂、降血压、减肥、养胃护胃、抗动脉硬化、防癌抗癌等功效比一般茶显著得多。目前市场上紫茶的种类种类繁多,但是真正的紫茶产量极少,不少都是以次充好。

现有紫茶的加工工艺大多采用普通茶叶的加工方法,在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流程中会采用添加添加剂的方法去延缓茶业中花青素的降解和促进口感。但是这样加工出的紫茶会失去茶叶本身的口感,所做出的紫茶不是源自茶叶本身的应有的原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紫茶在生产过程中添加添加剂造成口感变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紫茶加工方法,该紫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选择茶树和茶园位置;

步骤二:采摘茶叶;

步骤三:将采摘的茶叶进行回厂萎凋;

步骤四: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发酵;

步骤五:发酵后的茶叶进行烘干;

步骤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晾晒即可得到紫茶。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茶树选择30年以上树龄的紫茶变种老茶树,茶园选择未施加过化肥农药的零农残土地,土地选择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土地上播撒有机肥。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采摘的茶叶包含茶叶梗内须全部为紫红色。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对茶叶萎凋至茶叶水分低于30%,揉捻的温度在23-27℃,揉捻三次,每次分别揉捻5、7、9min。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对茶叶的发酵步骤为:发酵到50%时停止发酵,自然散热24小时后再次发酵,发酵到90%。

优选的,所述步骤五中烘干的具体方法为:烘干使用山上特质的岩质木炭或者30年以上的油茶树木炭进行烘焙,烘焙第一次温度在80-120℃,在竹制凉席上放置24小时自然冷却,待二次发酵至90%,再次用特质的岩质木炭或者30年以上的油茶树木炭进行烘焙,烘焙温度在100-120℃即可。

优选的,所述步骤六中晾晒的具体方法为采用透光度为50%的透光板隔绝的阳光放在放在竹制凉席上进行晾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一种紫茶加工方法,现有紫茶的加工工艺大多采用普通茶叶的加工方法,在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流程中会采用添加添加剂的方法去延缓茶业中花青素的降解和促进口感。但是这样加工出的紫茶会失去茶叶本身的口感,所做出的紫茶不是源自茶叶本身的应有的原味,本工艺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简洁实用,所生产茶叶口感甚佳,茶汤颜色紫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该紫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选择茶树和茶园位置;

步骤二:采摘20kg茶叶;

步骤三:将采摘的茶叶进行回厂萎凋;

步骤四: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发酵;

步骤五:发酵后的茶叶进行烘干;

步骤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晾晒即可得到紫茶。

其中,所述步骤一中茶树选择30年以上树龄的紫茶变种老茶树,茶园选择未施加过化肥农药的零农残土地,土地选择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土地上播撒有机肥。

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采摘的茶叶包含茶叶梗内须全部为紫红色。

其中,所述步骤三中对茶叶萎凋至茶叶水分低于30%,揉捻的温度在23℃,揉捻三次,每次分别揉捻5、7、9min。

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对茶叶的发酵步骤为:发酵到50%时停止发酵,自然散热24小时后再次发酵,发酵到90%。

其中,所述步骤五中烘干的具体方法为:烘干使用山上特质的岩质木炭,烘焙第一次温度在80℃,在竹制凉席上放置24小时自然冷却,待二次发酵至90%,再次用特质的岩质木炭进行烘焙,烘焙温度在100℃即可。

其中,所述步骤六中晾晒的具体方法为采用透光度为50%的透光板隔绝的阳光放在放在竹制凉席上进行晾晒。

实施例2

该紫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选择茶树和茶园位置;

步骤二:采摘30kg茶叶;

步骤三:将采摘的茶叶进行回厂萎凋;

步骤四: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发酵;

步骤五:发酵后的茶叶进行烘干;

步骤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晾晒即可得到紫茶。

其中,所述步骤一中茶树选择30年以上树龄的紫茶变种老茶树,茶园选择未施加过化肥农药的零农残土地,土地选择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土地上播撒有机肥。

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采摘的茶叶包含茶叶梗内须全部为紫红色。

其中,所述步骤三中对茶叶萎凋至茶叶水分低于30%,揉捻的温度在25℃,揉捻三次,每次分别揉捻5、7、9min。

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对茶叶的发酵步骤为:发酵到50%时停止发酵,自然散热24小时后再次发酵,发酵到90%。

其中,所述步骤五中烘干的具体方法为:烘干使用山上特质的岩质木炭进行烘焙,烘焙第一次温度在100℃,在竹制凉席上放置24小时自然冷却,待二次发酵至90%,再次用特质的岩质木炭进行烘焙,烘焙温度在110℃即可。

其中,所述步骤六中晾晒的具体方法为采用透光度为50%的透光板隔绝的阳光放在放在竹制凉席上进行晾晒。

实施例3

该紫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选择茶树和茶园位置;

步骤二:采摘40kg茶叶;

步骤三:将采摘的茶叶进行回厂萎凋;

步骤四: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发酵;

步骤五:发酵后的茶叶进行烘干;

步骤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晾晒即可得到紫茶。

其中,所述步骤一中茶树选择30年以上树龄的紫茶变种老茶树,茶园选择未施加过化肥农药的零农残土地,土地选择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土地上播撒有机肥。

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采摘的茶叶包含茶叶梗内须全部为紫红色。

其中,所述步骤三中对茶叶萎凋至茶叶水分低于30%,揉捻的温度在27℃,揉捻三次,每次分别揉捻5、7、9min。

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对茶叶的发酵步骤为:发酵到50%时停止发酵,自然散热24小时后再次发酵,发酵到90%。

其中,所述步骤五中烘干的具体方法为:烘干使用山上特质的岩质木炭进行烘焙,烘焙第一次温度120℃,在竹制凉席上放置24小时自然冷却,待二次发酵至90%,再次用特质的岩质木炭进行烘焙,烘焙温度在120℃即可。

其中,所述步骤六中晾晒的具体方法为采用透光度为50%的透光板隔绝的阳光放在放在竹制凉席上进行晾晒。

将以上三个实施例产生的茶叶分别标记a、b、c,对其外观、内质及含有的水分、总灰分、粉末和水浸出物进行检测,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通过本申请文件制备的紫茶,无论在外观还是内质,均符合紫茶的感官检验标准,且紫茶中含有的水分、总灰分、粉末和水浸出物均符合紫茶的检验标准,并且减去了添加剂,简洁实用。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了一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无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发明所披露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的描述仅仅是处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且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