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0295发布日期:2020-09-15 19: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炒瓜子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



背景技术:

瓜子,又叫瓜子儿。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白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籽、黄瓜子、丝瓜子等。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不但可以作为零食,而且还可以作为制作糕点的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榨油原料,是高档健康的油脂来源。海瓜子是一种海水特产,其特点是肉质鲜嫩、清爽可口。白瓜子炒熟后可直接食用,也可加料制成多味瓜子,味道香美。吊瓜子炒熟后味道润绵、脆香特异、其外观褐色艳丽、籽仁饱满,被誉为"瓜子之王",是食用瓜籽中的上品。

专利号为cn201710908009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离心式瓜子筛分装置,包括底座和加工箱,所述底座左右两侧设有方便装置搬运的滚轮,所述底座上方设有加工箱,加工箱下端两侧对称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下端滑动套设有支撑套,支撑套下端与底座连接固定,支撑套内部设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将支撑杆与支撑套连接固定,这种缓冲机构的设置有助于提高装置的抗震性能,使得搬运更加平稳,实用性强,所述加工箱内部设有转动板,转动板下端中间位置固定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下端穿过加工箱底部。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加入调味料与瓜子混合烘炒时,大量的调味料会出现多余现象,无法实现循环使用,原材料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设置瓜壳端部开口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利用定量输出的瓜子配合定量的调味料在第二锅炉内进行烘炒工作,使瓜子烘炒味道均匀充分,同时开过口的瓜子与调味料配合时,会使得瓜子入味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再者,利用调味料重复利用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将调味料与瓜子进行自动分离,并且将调味料收集后再次回用至下一批次的炒瓜子工作,原材料利用率高,从而解决了加入调味料与瓜子混合烘炒时,大量的调味料会出现多余现象,无法实现循环使用,原材料使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从而解决了加入调味料与瓜子混合烘炒时,大量的调味料会出现多余现象,无法实现循环使用,原材料使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包括:

步骤一,预炒工作,将瓜子倒入第一锅炉通过第一搅拌组件进行预炒工作,部分的瓜子通过落料口定量进入下方传动而至的进料区域内;

步骤二,瓜壳端部开口工作,开口机构的转辊带动进料件转动至落料口进行定量接料工作,将定量的瓜子掉落在挤压件内,再利用刀片将挤压件内的瓜子上端切口并配合传动的第二凸起块配合顶杆上的第一凸起块,完成对切口后的瓜子挤压破壳;

步骤三,烘炒工作,利用转动的第三驱动齿轮带动限位板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将限位板移出,利于筛分板上的瓜子掉落至第二锅炉内,此时,调味料进入第二搅拌组件与开壳后的瓜子充分搅拌,进而完成瓜子的烘炒;

步骤四,瓜子出料工作,烘炒后的瓜子与调味料一齐掉落至倾斜设置的过滤板上,瓜子利用重力顺着第一出料口掉落在第二存储箱内;

步骤五,调味料收集工作,沉淀在底部的调味料以及瓜子在下落过程中利用瓜子之间相互碰撞将瓜子表面撞落的调味料通过过滤板掉落在接料板内,进行收集并顺着出料板传输至存料箱上方;

步骤六,调味料重复利用工作,存料箱的下端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当出料管道下降至距离传感器位置时,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发出信号,转动电机转动,同时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向磁性块b的控电单元发出信号,磁性块b失去磁性,磁性块b与磁性块a不再发生吸引;转动电机驱动摆臂圆周转动,上下方的存料盒自动进行切换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瓜子为南瓜子。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第一锅炉的温度为50~55℃。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三中,所述第二锅炉的温度为130~145℃。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三中,所述第二锅炉的烘炒时间为4~5min。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通过第一周转组件驱动两者同步传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周转组件以及开口机构通过第二周转组件驱动两者同步传动。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五中,过滤板331为倾斜向下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六中,所述转动电机411每次转动180°。

作为又优选,所述步骤六中,当所述出料管道54下降至距离传感器位置时,位于上方的存料盒5内的调味料全部向第二锅炉31传出。

本发明还提供与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相匹配的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设备,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外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烘炒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外的调料循环机构;

所述烘炒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翻炒机构、开口机构以及第二翻炒机构;所述第一翻炒机构包括第一锅炉、设置在所述第一锅炉内的第一搅拌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同步传动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锅炉输出端定量出料的控制组件;所述开口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转辊以及设置在所述转辊下方且水平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落料组件,所述转辊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破壳组件;所述第二翻炒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锅炉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锅炉内的第二搅拌组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搅拌组件烘炒的瓜子进行自动输出的出料组件;

所述调料循环机构包括相对与所述出料组件设置在所述烘炒机构另一侧的切换组件、两组安置在所述切换组件上的存料盒以及与所述切换组件同步工作且用于控制落料组件自动出料工作的堵料组件;

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同步传动的第一周转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周转组件同步传动且用于驱动所述开口机构进行圆周转动的第二周转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均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转动轴以及与所述转动轴同轴且固定连接的搅拌叶;

所述第二搅拌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转动轴中心设置的第一传动锥齿以及若干组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的打散件,所述打散件包括打散杆以及驱动所述打散杆转动且与所述第一传动锥齿啮合转动的第二传动锥齿。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转动轴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下方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啮合设置的第一驱动齿条、与所述第一驱动齿条固定连接的连接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锅炉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单元、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且匹配滑动在所述第一锅炉下方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为倾斜向下结构且该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锅炉的自动落料口的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破壳组件包括:

进料件,所述进料件包括两组沿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辊外表面的阻隔板,两组阻隔板之间形成进料区域;

刀片,所述刀片设置在所述阻隔板后方;

顶杆,所述顶杆通过第五伸缩单元设置在所述转辊外表面且其外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块,所述顶杆与所述进料件之间形成分切区域;

拨板,所述拨板设置在所述转辊外表面且设置在所述顶杆的后方,该拨板与所述顶杆之间形成输出区域;以及

挡料环,所述挡料环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进料件转动外端匹配限位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落料组件包括:

筛分板,所述筛分板的两端通过第三伸缩单元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滑动轨道内,该筛分板上设置有挤压件,该挤压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筛分板上的安置孔以及通过第二伸缩单元安装在所述筛分板上的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凸起块,且该第二凸起块与所述第一凸起块配合传动;

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筛分板的下方接触设置且其两端通过第四伸缩单元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二滑动轨道内;

第一平移件,所述第一平移件包括与所述转辊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啮合设置且与所述筛分板的外端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齿条,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齿牙朝向所述进料区域设置;以及

第二平移件,所述第二平移件包括与所述转辊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三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三驱动齿轮啮合设置且与所述限位板的外端固定连接的第三驱动齿条,所述第三驱动齿轮的齿牙朝向所述输出区域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周转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传动轴;第一同步带用于连接传动轴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的转动轴;第二同步带用于连接传动轴与所述第二搅拌组件的转动轴,所述第一同步带与所述第二同步带错位设置;

所述第二周转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驱动电机、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转辊固定连接的驱动轴以及用于连接驱动轴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的转动轴的第三同步带。

作为优选,所述出料组件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过滤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过滤板输出端的第二存储箱,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滤板输出端连通设置的第一出料口。

作为优选,所述切换组件包括:

替换件,所述替换件包括转动电机、与所述转动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摆臂以及安装在所述摆臂两端的安装座;

出料件,所述出料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滤板下方且倾斜设置的接料板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外壁且与所述接料板过渡连接设置的出料板,该出料板的输出端朝向所述存料盒的进料口上方设置;

传出件,所述传出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锅炉内的喷头、与所述喷头连接且贯穿所述外壳向外设置的软管、设置在所述软管另一端的磁性块a以及一端与所述磁性块a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的第六伸缩单元;以及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搅拌组件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五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五驱动齿轮啮合设置且与所述磁性块a固定连接的第五驱动齿条。

作为优选,所述存料盒包括:

存料箱,所述存料箱的箱底设置有倾斜台且转动安装在安装座上,该存料箱上方设置有开口且其下端设置有配重块;

挡料板,所述挡料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存料箱的内壁;

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与所述挡料板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其外端设置有磁性块b,该磁性块b与所述磁性块a匹配插合设置;

伸缩板,所述伸缩板的上端与所述出料管道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其下端与所述存料箱底部固定连接;以及

第七伸缩单元,所述第七伸缩单元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料管道下端固定连接,该第七伸缩单元位于所述存料箱外部。

作为又优选,所述堵料组件包括: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与所述转动电机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三传动锥齿、与所述第三传动锥齿啮合传动的第四传动锥齿、与所述第四传动锥齿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四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四驱动齿轮啮合且水平设置的第四驱动齿条;以及

限料件,所述限料件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齿条固定连接的堵料板、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齿条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外壳上的第三滑动轨道固定连接的第八伸缩单元;所述堵料板上设置有若干组与所述安置孔一一对应设置的落料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瓜壳端部开口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利用定量输出的瓜子配合定量的调味料在第二锅炉内进行烘炒工作,使瓜子烘炒味道均匀充分,同时开过口的瓜子与调味料配合时,会使得瓜子入味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再者,利用调味料重复利用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将调味料与瓜子进行自动分离,并且将调味料收集后再次回用至下一批次的炒瓜子工作,原材料利用率高,从而解决了加入调味料与瓜子混合烘炒时,大量的调味料会出现多余现象,无法实现循环使用,原材料使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传出件将位于上方的存料盒内的料自动传输至第二锅炉内,出料件将第二锅炉内收集到的调味料自动进行收集暂存,再利用替换件驱动上下方的存料盒自动切换,进而实现自动补料工作,并且在切换过程中,通过堵料组件限制瓜子的出料工作,进而避免瓜子下落工作,从而代替人工对调味料进行补料工作,自动化程度高;

(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切换组件配合瓜子出料组件,完成二次烘炒的瓜子及调味料进入至倾斜设置的过滤板上,瓜子利用重力顺着第一出料口掉落在第二存储箱内,同时将沉淀在底部的调味料以及瓜子在下落过程中利用瓜子之间相互碰撞将瓜子表面撞落的调味料通过过滤板掉落在接料板内,进行收集。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自动开口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炒瓜子机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设备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5为堵料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堵料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切换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存料盒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传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一搅拌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第二搅拌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第二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一翻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一翻炒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8为开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开口机构的部分主视示意图。

图20为开口机构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1为开口机构的传动状态示意图。

图22为开口机构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3为落料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24为落料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5为落料组件的主视示意图一。

图26为落料组件的主视示意图二。

图27为落料组件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28为落料组件的俯视示意图二。

图29为落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工艺,包括:

步骤一,预炒工作,将瓜子100倒入第一锅炉11通过第一搅拌组件12进行预炒工作,部分的瓜子通过落料口40定量进入下方传动而至的进料区域20a内;

步骤二,瓜壳端部开口工作,开口机构2的转辊21带动进料件201转动至落料口40进行定量接料工作,将定量的瓜子掉落在挤压件222内,再利用刀片203将挤压件222内的瓜子上端切口并配合传动的第二凸起块2224配合顶杆204上的第一凸起块206,完成对切口后的瓜子挤压破壳;

步骤三,烘炒工作,利用转动的第三驱动齿轮2251带动限位板223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将限位板223移出,利于筛分板221上的瓜子掉落至第二锅炉31内,此时,调味料进入第二搅拌组件32与开壳后的瓜子充分搅拌,进而完成瓜子的烘炒;

步骤四,瓜子出料工作,烘炒后的瓜子与调味料一齐掉落至倾斜设置的过滤板331上,瓜子利用重力顺着第一出料口101掉落在第二存储箱332内;

步骤五,调味料收集工作,与步骤四同步,沉淀在底部的调味料以及瓜子在下落过程中利用瓜子之间相互碰撞将瓜子表面撞落的调味料通过过滤板331掉落在接料板521内,进行收集并顺着出料板422传输至存料箱51上方;

步骤六,调味料重复利用工作,存料箱51的下端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当出料管道54下降至距离传感器位置时,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411发出信号,转动电机411转动,同时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411向磁性块b55的控电单元发出信号,磁性块b55失去磁性,磁性块b55与磁性块a433不再发生吸引;转动电机411驱动摆臂412圆周转动,上下方的存料盒5自动进行切换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瓜壳端部开口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利用定量输出的瓜子配合定量的调味料在第二锅炉内进行烘炒工作,使瓜子烘炒味道均匀充分,同时开过口的瓜子与调味料配合时,会使得瓜子入味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再者,利用调味料重复利用工作配合烘炒工作,将调味料与瓜子进行自动分离,并且将调味料收集后再次回用至下一批次的炒瓜子工作,原材料利用率高,从而解决了加入调味料与瓜子混合烘炒时,大量的调味料会出现多余现象,无法实现循环使用,原材料使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的瓜子100为白瓜子、南瓜子等软壳瓜子;瓜子为同批次规格大小接近的瓜子。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瓜子为南瓜子。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第一锅炉11的温度为50~55℃。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中,所述第二锅炉31的温度为130~145℃。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中,所述第二锅炉31的烘炒时间为4~5min。

进一步,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2通过第一周转组件71驱动两者同步传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周转组件71以及开口机构2通过第二周转组件72驱动两者同步传动。

进一步,所述步骤五中,过滤板331为倾斜向下设置。

进一步,所述步骤六中,所述转动电机411每次转动180°。

进一步,所述步骤六中,当所述出料管道54下降至距离传感器位置时,位于上方的存料盒5内的调味料全部向第二锅炉31传出。

实施例二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半开壳的炒瓜子设备,包括安装在机架1a上的外壳10,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10内的烘炒机构1b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10外的调料循环机构1c;

所述烘炒机构1b包括位于所述外壳10内且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翻炒机构1、开口机构2以及第二翻炒机构3;所述第一翻炒机构1包括第一锅炉11、设置在所述第一锅炉11内的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同步传动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锅炉11输出端定量出料的控制组件13;所述开口机构2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上的转辊21以及设置在所述转辊21下方且水平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内的落料组件22,所述转辊21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破壳组件20;所述第二翻炒机构3包括沿竖直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锅炉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锅炉31内的第二搅拌组件32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2烘炒的瓜子进行自动输出的出料组件33;

所述调料循环机构1c包括相对与所述出料组件33设置在所述烘炒机构1b另一侧的切换组件4、两组安置在所述切换组件4上的存料盒5以及与所述切换组件4同步工作且用于控制落料组件22自动出料工作的堵料组件6;

驱动机构7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2同步传动的第一周转组件71以及与所述第一周转组件71同步传动且用于驱动所述开口机构2进行圆周转动的第二周转组件7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开口机构2配合第二翻炒机构3,利用定量输出的瓜子配合定量的调味料在第二锅炉31内进行烘炒工作,使瓜子烘炒味道均匀充分,同时开过口的瓜子与调味料配合时,会使得瓜子入味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开口后的瓜壳在烘炒时更加脆,进一步利于使用时快速开口工作,另一方面,利用调料循环机构1c配合第二翻炒机构3,将调味料与瓜子进行自动分离,并且将调味料收集后再次回用至下一批次的炒瓜子工作,原材料利用率高,可循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通过设置开口机构2配合第一翻炒机构1,利用第一翻炒机构1完成对瓜子的预炒工作,使其干燥且具有一定硬度,再通过开口机构2将预炒后的瓜子进行开口工作使后期利于人工快速对其剥壳,进而形成高质量且易剥壳的瓜子。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锅炉11内的温度低于第二锅炉31内的温度,第二锅炉31内的温度为炒瓜子温度。

进一步,如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2均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上的转动轴121以及与所述转动轴121同轴且固定连接的搅拌叶122;

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2还包括位于所述转动轴121中心设置的第一传动锥齿321以及若干组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轴121上的打散件322,所述打散件322包括打散杆323以及驱动所述打散杆323转动且与所述第一传动锥齿321啮合转动的第二传动锥齿32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2,进而利于瓜子的均匀烘炒工作,边炒边翻滚,利于热气的快速散发同时不易炒焦,提高产品质量;

另外,通过设置第二搅拌组件32上设置的第一传动锥齿321配合打散件322,利用转动的第一传动锥齿321配合第二传动锥齿324,使得第二传动锥齿324转动,进而驱动打散杆323自转,利于调味料与瓜子的充分接触工作,提高产品质量。

进一步,如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控制组件13包括与所述转动轴121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131、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131下方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131啮合设置的第一驱动齿条132、与所述第一驱动齿条132固定连接的连接杆133、一端与所述连接杆133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锅炉11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单元134、与所述连接杆133固定连接且匹配滑动在所述第一锅炉11下方的控制板135,所述控制板135为倾斜向下结构且该控制板135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锅炉11的自动落料口的开关。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组件13的第一驱动齿条132配合转动的第一驱动齿轮131,当两者啮合时,第一驱动齿条132通过连接杆133带动控制板135水平移动,进而打开落料口40,控制板135上的瓜子通过切斜角度,滑落在落料口40处,并通过落料口40自动进入开口机构2内;当第一驱动齿条132与第一驱动齿轮131非啮合时,第一驱动齿条132在第一伸缩单元134的作用复位,进而通过连接杆133带动控制板135水平移动,进而关闭落料口40,瓜子落在控制板135上,进而实现瓜子的定量输出。

另外,通过设置第二周转组件72带动第一周转组件71与开口机构2同步进行圆周转动,进而一方面保证第一翻炒机构1每次输出的瓜子正好落入至进料区域20a内,出料精准且输出定量,同时两者工作连动性高便于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另一方面,通过一个驱动力同时驱动两个工作同时进行,节省额外动力输出,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优选破壳组件20为6组;第一驱动齿轮131的齿牙为六分之一的齿牙。

值得强调的是,控制板135背向落料口40的一端为伸缩结构设置,进而不影响控制板135移动时对第一锅炉11的内壁造成干涉。

进一步,如图18至图22所示,所述破壳组件20包括:

进料件201,所述进料件201包括两组沿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辊21外表面的阻隔板202,两组阻隔板202之间形成进料区域20a;

刀片203,所述刀片203设置在所述阻隔板202后方;

顶杆204,所述顶杆204通过第五伸缩单元205设置在所述转辊21外表面且其外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块206,所述顶杆204与所述进料件201之间形成分切区域20b;

拨板207,所述拨板207设置在所述转辊21外表面且设置在所述顶杆204的后方,该拨板207与所述顶杆204之间形成输出区域20c;以及

挡料环208,所述挡料环208安装在所述外壳10内且与所述进料件201转动外端匹配限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破壳组件20,转辊21带动进料件201转动至落料口40进行定量接料工作,将定量的瓜子掉落在挤压件222内,再利用刀片203将挤压件222内的瓜子上端切口并配合传动的第二凸起块2224配合顶杆204上的第一凸起块206,完成对切口后的瓜子挤压破壳,使其实现易剥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挡料环208起到对进料区域20a内的瓜子限位作用,使得瓜子在传动过程中不会向外掉落,而是在挡料环208的导向下进入落料组件22的挤压件222内。

进一步,如图30所示,所述第一周转组件71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上的传动轴711;第一同步带712用于连接传动轴711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的转动轴121;第二同步带713用于连接传动轴711与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2的转动轴121,所述第一同步带712与所述第二同步带713错位设置;

所述第二周转组件72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0上的驱动电机721、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72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转辊21固定连接的驱动轴722以及用于连接驱动轴722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12的转动轴121的第三同步带72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同步带712以及第二同步带713,进而实现第一搅拌组件12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2的自动搅拌工作,连动性高同时节省额外动力输出。

另外,通过设置第二周转组件72,利用驱动电机721驱动转辊21转动,再利用转动驱动轴722通过第三同步带523带动第一搅拌组件12进行传动工作。

进一步,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出料组件33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过滤板331以及设置在所述过滤板331输出端的第二存储箱332,所述外壳10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滤板331输出端连通设置的第一出料口101。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板331的倾斜角度为10°。

在本实施例中,瓜子掉落至过滤板331上,并顺着过滤板331从第一出料口101掉落至第二存储箱332内进行收集。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切换组件4配合瓜子出料组件33,完成二次烘炒的瓜子及调味料进入至倾斜设置的过滤板311上,瓜子利用重力顺着第一出料口101掉落在第二存储箱332内,同时将沉淀在底部的调味料以及瓜子在下落过程中利用瓜子之间相互碰撞将瓜子表面撞落的调味料通过过滤板311掉落在接料板421内,进行收集。

进一步,如图5至图8以及图11所示,所述切换组件4包括:

替换件41,所述替换件41包括转动电机411、与所述转动电机411输出端固定连接的摆臂412以及安装在所述摆臂412两端的安装座413;

出料件42,所述出料件42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滤板331下方且倾斜设置的接料板421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10外壁且与所述接料板421过渡连接设置的出料板422,该出料板422的输出端朝向所述存料盒5的进料口上方设置,所述外壳10上开设有第二出料口102,调味料从接料板421上通过第二出料口102进入出料板422上;

传出件43,所述传出件43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锅炉31内的喷头431、与所述喷头431连接且贯穿所述外壳10向外设置的软管432、设置在所述软管432另一端的磁性块a433以及一端与所述磁性块a433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机架1a固定连接的第六伸缩单元434;以及

升降单元44,所述升降单元44包括与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2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五驱动齿轮441以及与所述第五驱动齿轮441啮合设置且与所述磁性块a433固定连接的第五驱动齿条44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传出件43将位于上方的存料盒5内的料自动传输至第二锅炉内,出料件42将第二锅炉内收集到的调味料自动进行收集暂存,再利用替换件41驱动上下方的存料盒5自动切换,进而实现自动补料工作,并且在切换过程中,通过堵料组件6限制瓜子的出料工作,进而避免瓜子下落工作,从而代替人工对调味料进行补料工作,自动化程度高。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的第二搅拌组件32通过升降单元44驱动传出件43带动出料管道54一齐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存料箱51出料工作时,出料管道54逐步下降,存料箱51内调味料逐步输出,进而起到持续出料工作;磁性块b55失去磁性后,第六伸缩单元434驱动磁性块a433复位;另外第五驱动齿条442为单向齿结构,即第五驱动齿条442向下移动时会与第五驱动齿轮441啮合传动,但是第五驱动齿条442复位时,不会与第五驱动齿轮441啮合,同时第五驱动齿条442复位的时间与替换件41切换180°的时间相同。

详细的说,待位于下方新的存料盒5传送至上方时,存料箱51下方设置有计重器,计重器计算出前后两次调味料的量差,然后位于上方的存料盒5上方的调味盒及时补料相等的料,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不直接通过调味盒补给存料盒5的原因在于,使用后的调味料在空气中存放时间太长会造成调味料失味,进而降低原材料的质量。

进一步,如图10所示,所述存料盒5包括:

存料箱51,所述存料箱51的箱底设置有倾斜台52且安装在安装座413上,该存料箱51上方设置有开口且其下端设置有配重块;

挡料板53,所述挡料板53滑动设置在所述存料箱51的内壁;

出料管道54,所述出料管道54与所述挡料板53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其外端设置有磁性块b55,该磁性块b55与所述磁性块a433匹配插合设置;

伸缩板56,所述伸缩板56的上端与所述出料管道54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其下端与所述存料箱51底部固定连接;以及

第七伸缩单元57,所述第七伸缩单元57一端与安装座413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料管道54下端固定连接,该第七伸缩单元57位于所述存料箱51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存料箱51的下端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当出料管道54下降至距离传感器位置时(此时,位于上方的存料盒5内的调味料全部向第二锅炉31传出),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411发出信号,转动电机411转动180°,同时距离传感器向转动电机411向磁性块b55的控电单元发出信号,磁性块b55失去磁性,磁性块b55与磁性块a433不再发生吸引。

另外,磁性块b55失去磁性后,磁性块b55与磁性块a433处于非吸引状态,此时出料管道54在第七伸缩单元57的作用下复位,存料箱51内的调味料位于初始状态的出料管道54的水平面下方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存料箱51的下端设置配重块的目的在于,使得上下两组存料箱51始终开口朝上。

进一步,如图5所示,所述堵料组件6包括:

转动件61,所述转动件61包括与所述转动电机411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三传动锥齿611、与所述第三传动锥齿611啮合传动的第四传动锥齿612、与所述第四传动锥齿612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四驱动齿轮613以及与所述第四驱动齿轮613啮合且水平设置的第四驱动齿条614;以及

限料件62,所述限料件62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齿条614固定连接的堵料板621、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齿条614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0上的第三滑动轨道622固定连接的第八伸缩单元623;所述堵料板621上设置有若干组与所述安置孔2221一一对应设置的落料孔620。

详细的说,替换件41每一次进行切换工作时,转动电机411带动第三传动锥齿611转动,转动的第三传动锥齿611带动第四传动锥齿612转动,接着第四传动锥齿612带动第四驱动齿轮613转动,转动的第四驱动齿轮613带动第四驱动齿条614水平移动,第四驱动齿条614带动堵料板621水平移动,此时落料孔620与安置孔2221交错,瓜子滞纳在堵料板621上,待转动电机411停机工作时,堵料板621在第八伸缩单元623的作用下复位。

实施例三

如图23至图29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二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

进一步,如图23至图29,所述落料组件22包括:

筛分板221,所述筛分板221的两端通过第三伸缩单元2211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的第一滑动轨道2212内,该筛分板221上设置有挤压件222,该挤压件222包括设置在所述筛分板221上的安置孔2221以及通过第二伸缩单元2222安装在所述筛分板221上的挤压板2223,所述挤压板222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凸起块2224,且该第二凸起块2224与所述第一凸起块206配合传动;

限位板223,所述限位板223与所述筛分板221的下方接触设置且其两端通过第四伸缩单元2231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10的第二滑动轨道2232内;

第一平移件224,所述第一平移件224包括与所述转辊21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2241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241啮合设置且与所述筛分板221的外端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齿条2242,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241的齿牙朝向所述进料区域20a设置;以及

第二平移件225,所述第二平移件225包括与所述转辊21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三驱动齿轮2251以及与所述第三驱动齿轮2251啮合设置且与所述限位板223的外端固定连接的第三驱动齿条2252,所述第三驱动齿轮2251的齿牙朝向所述输出区域20c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筛分板221配合第一平移件224,利用转动的第二驱动齿轮2241带动筛分板221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将筛分板221上的瓜子抖落至安置孔2221内,多余产生的瓜子被阻隔板202带走,等待下一次的开口工作;另外,所述第二驱动齿轮2241的齿牙朝向所述进料区域20a设置的目的在于,只有当进料件201传动至转辊21的最低端时,第二驱动齿轮2241的齿牙才会与第二驱动齿条2242啮合,并且针对这一组的齿牙,相邻的两个啮合齿之间存在距离,再配合第三伸缩单元2211对第二驱动齿条2242的复位工作,进而实现第二驱动齿条2242驱动筛分板221左右移动的效果,同时保证在切口切片时及挤压件222挤压瓜子工作时,挤压件222内的瓜子静止不动。

值得说明的是,限位板223配合第二平移件225,利用转动的第三驱动齿轮2251带动限位板223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将限位板223移出,利于筛分板221上的瓜子掉落至第二锅炉31内,完成瓜子的出料工作;另外,所述第三驱动齿轮2251的齿牙朝向所述输出区域20c设置的目的在于,只有当输出区域20c传动至转辊21的最低端时,第三驱动齿轮2251的齿牙才会与第三驱动齿条2252啮合,实现第三驱动齿条2252带动限位板223移走的效果,再通过第四伸缩单元2231实现限位板223的复位工作。

另外,通过顶杆204上的第一凸起块206传动至与第二凸起块2224接触时,第一凸起块206带动第二凸起块2224移动,第二凸起块2224完成对开口的瓜子挤压工作,使其开口完全,转辊21转动过程中,第一凸起块206挤压第五伸缩单元216,第一凸起块206越过第二凸起块2224,第二凸起块2224在第二伸缩单元2222的作用下复位。

需要一提的是,挤压板2223为橡胶材料设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