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粉膨化造粒浸出提油方法

文档序号:80824阅读:9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鱼粉膨化造粒浸出提油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脂浸出方法,更详细地说是一种从鱼粉中提出鱼油的方法。
鱼粉作为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目前国外高档鱼粉的脂肪含量一般在1%左右,蛋白质含量在70%左右。国外从鱼粉中提出油脂采用溶剂浸出工艺,并根据鱼粉颗粒小、粉末度大、不易渗透等特点,采用浸渍型浸出器,如意大利CMB公司的“IMM”浸出器(见附件1),而不采用滤萃型浸出器,如平转浸出器、环型浸出器等,因为鱼粉直接用滤萃型浸出器浸出无法操作。国内为降低鱼粉中的鱼油含量,采用二次压榨工艺。但压榨工艺本身决定了不可能将鱼粉中的鱼油压榨干净。目前国产鱼粉的脂肪含量一般在8-9%,蛋白含量在64%左右。由于脂肪含量较高,易劣化变质,特别是在夏天,国产鱼粉较难存放。在国内还未见用浸出法提出鱼油的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鱼粉中提出鱼油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解决鱼粉不能采用滤萃型浸出器浸出的技术难题,并提高萃取效率。
油脂浸出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制油工艺。就油脂浸出设备来说,有两类一类为滤萃型,一类为浸渍型。两类设备相比,滤萃型由于有滴干时间,比浸渍型浸出效率高。目前国内采用的浸出设备,均为滤萃型。发明人曾用国内常用的平转浸出器(滤萃型)进行过鱼粉直接浸出试验,结果发现存料箱搭桥、进料刮板送料困难、浸出器渗透效果差,且混合油中含有较多鱼粉残渣。
本发明的总体思路为采用膨化造粒工艺对压榨后的鱼粉膨化造粒,以降低鱼粉的粉末度、增大鱼粉的颗粒和通透性,使其适合使用滤萃型浸出器浸提油脂。具体内容为将压榨过的鱼粉进行水分调节,使进入膨化造粒机中的鱼粉水分为8-20%。然后输送到膨化造粒机中进行膨化造粒,造粒温度100-130℃。调整膨化造粒机的出粒切割刀转速,使切割后的鱼粉膨化料粒长度为0.5-10mm,最佳长度为2-3mm。用平板烘干机调节水分,使进入滤萃型浸出器的鱼粉膨化料粒的水分为5-10%,然后按通用油脂浸出工艺进行浸出,即得到脂肪含量在1%左右、蛋白质含量在70%左右的鱼粉及毛鱼油。毛鱼油经过精炼可用于饲料、化工等行业。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的优点a.膨化造粒后,解决了鱼粉粉末度大,不能用滤萃型浸出器浸出的问题;b.膨化造粒后,不仅解决了鱼粉粉末度大,而且鱼粉膨化颗粒具有多孔性,有利于溶剂渗透,萃取效率高。
c.湿鱼粉粕含溶剂低,节能降耗10-15%。
实施例1将机榨脱脂鱼粉(含水12%、含脂肪10%、含蛋白64%)输送到挤压膨化造粒机中,利用蒸汽及摩擦产生的热量,将膨化造粒机的出料温度调至110℃,并调节出料刮刀速度,使鱼粉由进料时的粉状变为出料时的5mm长、水分8%的膨化颗粒状。该膨化颗粒状鱼粉送平转浸出车间按常规油脂浸出工艺浸出后,即得高蛋白鱼粉和毛鱼油。上述产品的得率(以机榨鱼粉湿基计)为高蛋白鱼粉90.5%、毛鱼油9%。高蛋白鱼粉含水11%、含脂肪1.0%、含蛋白70%。
实施例2将含水30%的未烘干的机榨脱脂鱼粉送入卧式滚筒干燥机中干燥至水分20%,然后输送到挤压膨化造粒机中,利用蒸汽及摩擦产生的热量,将膨化造粒机的出料温度调至130℃,并调节出料刮刀速度使鱼粉由进料时的粉状变为出料时长3mm的膨化颗粒状,此时颗粒料水分14%左右。将该膨化颗粒状鱼粉送平板烘干机烘干至水分10%,然后再送至环型浸出车间按常规油脂浸出工艺浸出后,即得含水12%、脂肪1%、蛋白70%的高蛋白鱼粉及毛鱼油。上述产品的得率(以未烘干机榨鱼粉湿基计)为高蛋白鱼粉71.5%、毛鱼油8.2%。高蛋白鱼粉可以作饲料等,毛鱼油经过精炼后可以作饲料用油、化工用油、食用油等。
本发明适合浸提颗粒度小、粉末度大的含油物料中的油脂。
权利要求
1.一种鱼粉浸出提油方法,其特征在于a.对压榨后的鱼粉膨化造粒,进入膨化造粒机中的鱼粉水分8-20%,造粒温度100-130℃;b.用滤萃型浸出器浸提鱼粉膨化料粒中的油脂,鱼粉膨化料粒的水分5-10%,鱼粉膨化料粒的长度0.5-10mm。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鱼粉浸出提油方法,其特征在于鱼粉膨化料粒的长度为2-3mm。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鱼粉中提出鱼油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膨化造粒工艺对压榨后的鱼粉膨化造粒,然后用滤萃型浸出器按通用油脂浸出工艺浸提鱼粉膨化料粒中的油脂。用该方法生产的鱼粉,脂肪含量1%左右,蛋白含量70%左右。本发明适合浸提颗粒度小、粉末度大的油料中的脂肪。
文档编号C11B1/10GKCN1090673SQ98110518
公开日2002年9月11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2日
发明者宋永泉, 胡学春, 白汉斌, 孔庆琳 申请人:山东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