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揉捻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绿茶和红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30431阅读:来源:国知局

[0033]为便于理解,此处参照图1-7,以两份实施例,分别从绿茶和红茶的加工角度,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以下进一步阐述:
[0034]各实施例中,球形助揉物选用内层为不锈钢球而外覆食品级硅胶的硅胶球。
[0035]实施例1
[0036]本实施例的利用硅胶球提升茶叶揉捻效果的绿茶加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37]1)鲜叶:选取秋季,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的手采的茶鲜叶,去除老叶、红梗及非茶异物。上述茶鲜叶中,一芽二叶占总量的30%、一芽三叶占总量的60%。鲜叶室内自然摊放 14h0
[0038]2)杀青:滚筒杀青,筒内壁温度约220°C,杀青至叶片软、稍粘手、香气显露。
[0039]3)揉捻:使用30型揉捻机,投叶量5kg左右,也即自然装满揉筒。之后加入直径为40mm的食品级娃胶球20个,约1kg。启动机器,在空揉5min后,逐步加压,轻压时间约5min,后重压时间约4min,松压lmin,揉捻总时间为15min,使茶叶条索紧实即可。
[0040]4)解块:揉捻叶无结块,无需解块。
[0041]5)初烘:采用小型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将揉捻叶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20°C,摊叶厚度10cm,使茶制品水分含量在45%左右,具体以叶子不粘手为宜。将茶叶摊开在竹垫上,摊凉回潮1小时,使在制品梗、叶中水分重新分布。
[0042]6)足干: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足干。温度90°C,摊叶厚度5cm,烘至茶叶含水量6%以下,手捻茶叶成粉末,下机摊凉即可。
[0043]实施例2:
[0044]本实施例所述的利用硅胶球提升茶叶揉捻效果的红茶加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45]1)鲜叶:选取秋季,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的手采的茶鲜叶,去除老叶、红梗及非茶异物。上述茶鲜叶中,一芽二叶占总量的30%、一芽三叶占总量的60%。鲜叶室内自然摊放 14h0
[0046]2)萎凋:室内自然萎凋6h,温度约25°C。室外日光(温度约30°C )萎凋至叶质变软、叶色暗绿失去光泽。期间不定时轻翻叶片,使萎凋均匀;室外日光晒青lOmin,室内晾青40mino
[0047]3)揉捻:使用30型揉捻机,投叶量5kg左右,也即自然装满揉筒。之后加入直径为60mm的食品级娃胶球20个,约1kg。空揉30min,然后逐步加压,时间约30min,揉捻总时间为60min。
[0048]4)解块:由于红茶揉捻时间过长,必然存在结块现象,但显然结块大小是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来人为改善的。由于采用本方案,揉捻叶结块数量极少,人工解块即可。
[0049]5)发酵:室温发酵至青气散失,散发出愉悦的香气即可,温度25°C,相对湿度90%以上,发酵时间约4h。
[0050]6)初烘:采用小型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将揉捻叶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20°C,摊叶厚度10cm使茶制品水分含量在45%左右,具体以叶子不粘手为宜。将茶叶摊开在竹垫上,摊凉回潮1小时,使在制品梗、叶中水分重新分布。
[0051]7)足干: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足干。温度90°C,摊叶厚度5cm,烘至茶叶含水量6%以下,手捻茶叶成粉末,下机摊凉即可。
[0052]本发明与传统茶叶揉捻方法相比,采用本发明的茶叶揉捻方式,茶叶揉捻的均匀性可得到有效提升,茶叶条索紧结度更好,同时杜绝揉捻过程中茶叶的结块现象可得到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杜绝,从而使得茶叶的制作工序可得到进一步简化,制作效率则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图3为未添加助揉物的茶条索松散,图4为添加助揉物的茶条索紧细;两者相比而言,茶条索形态对比明显。而图5为未添加助揉物加工的茶叶中大叶片条索松散,条形大小不一,面张杂乱;图6为添加助揉物加工的茶叶中大叶片条索基本成条,成条均匀,面张匀齐;显然图6的茶叶形态更为符合目前的市场需求。在图7中所示表格里,除红茶加工长时间揉捻必然会产生的结块现象外,绿茶完全无结块状况,而红茶的结块率也得到了极大缩减,人工解块即可满足实际所需,从而无需添加额外的解块机械。本发明的揉捻方式可适用于所有需要揉捻的茶叶加工中,从而实现茶叶的高效加工生产,同时工艺的简化又可带来设备和成本投入的降低,显然极为符合目前茶叶生产厂家的高效率以及高性价比的现代化产业需求。
【主权项】
1.一种茶叶揉捻方法,其特征在于:茶叶揉捻工序中,在待揉捻茶叶内添加球状助揉物,所述球状助揉物至少在球形表面处覆盖有食品级的胶层(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揉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助揉物包括构成内胆的不锈钢球(12)以及构成胶层(11)的食品级硅胶,胶层(11)包覆于所述不锈钢球的球面处以形成硅胶球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揉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助揉物直径40?60mm,表面的胶层(11)呈现用于提升其揉捻效果的平滑的凹面和/或凸面状结构。4.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3所述茶叶揉捻方法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选取秋季,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的茶鲜叶,去除老叶、红梗及非茶异物,鲜叶室内自然摊放14h ; 2)、以滚筒杀青机进行茶叶杀青; 3)、揉捻:使用揉捻机,投叶量至自然装满揉筒,加入球状助揉物。空揉5?lOmin,然后逐步加压,时间lOmin,后松压1?5min,揉捻总时间为16?25min ; 4)、初烘: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将揉捻叶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C,摊叶厚度5?10cm ;之后将茶叶摊凉回潮lh ; 5)、足干: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足干,温度80?90°C,摊叶厚度3?5cm,烘至茶叶含水量6%以下,下机摊凉。5.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3所述茶叶揉捻方法的红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选取秋季,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的茶鲜叶,去除老叶、红梗及非茶异物,鲜叶室内自然摊放14h ; 2)、萎凋:室内自然萎凋6h,温度25°C,并定时翻叶以使萎凋均匀;室外日光晒青10?15min,室内瞭青40?60min。 3)、揉捻:使用揉捻机,投叶量至自然装满揉筒,加入球状助揉物。中小型揉捻机空揉30?35min后,加压揉捻30?35min ;大型揉捻机空揉45min后,加压揉捻45min ; 4)、解块:人工解块。 5)、发酵:温度25°C,相对湿度90%以上,发酵时间4?5h; 6)、初烘: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将揉捻叶进行烘干,温度控制110?120°C,摊叶厚度5?10cm ;之后将茶叶摊凉回潮lh ; 7)、足干:采用茶叶烘干机或烘焙机足干,温度80?90°C,摊叶厚度3?5cm,烘至茶叶含水量6%以下,下机摊凉。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揉捻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绿茶和红茶加工工艺。本发明于茶叶揉捻工序中,在待揉捻茶叶内添加球状助揉物,所述球状助揉物至少在球形表面处覆盖有食品级的胶层,从而可极大的提升目前茶叶揉捻工序的茶叶揉捻效果,并可进一步简化茶叶加工工序,并同步提升茶叶品质和均匀度。同时,通过针对绿茶的鲜叶、滚筒杀青、揉捻、初烘及足干工序,以及针对红茶的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及足干工序,以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简化目前红茶及绿茶的加工流程,并同步提升茶叶品质和加工效率。
【IPC分类】A23F3/06, A23F3/12
【公开号】CN105285193
【申请号】CN201510690357
【发明人】雷攀登, 丁勇, 孙钦玉, 黄建琴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黄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