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切向变形能力的外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41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切向变形能力的外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底,特别是用于运动鞋的外底,该外底可沿着切 向向前和向后弹性变形,并且仅在超出了当前变形区域中的临界变形时 才相对于切向变形是基本刚硬的。这里,切向变形理解为例如通过剪切力沿与外底或其鞋底的二维限 度相切或平行的方向引起的变形。例如通过压缩引起的沿与外底或其鞋 底的二维限度垂直的方向的变形必然与此不同。切向近似与水平方向一 致,垂直方向近似与水平基面上的垂直方向一致。
背景技术
在不同的构造中已知大量的易弹性弯曲的外底,这些外底使用硬度 不同的弹性材料。而且已知嵌入有气垫或胶垫的外底。它们用于缓冲在 跑步时产生的应力,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跑步者的运动系统,特别是关节, 并且给予舒适的跑步感觉。大多数目前可买到的用于运动用途的跑步鞋具有弹性,该弹性可以 在鞋底被压縮时主要沿垂直方向或者沿垂直于鞋底的方向进行缓冲,然 而该鞋底沿水平方向和切向相对刚硬并且在脚成一角度倾斜触地时不会 充分地弯曲。这样的原因可能也在于鞋底沿水平方向的较大的可变形性 会产生一种浮动效果,这会对跑步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跑步者每一步都会损失一些距离,因为鞋底在从冲击点离开时会首 先沿着与脚触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略微变形。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在传 统的商品运动鞋中已经产生了浮动效果。为了避免该效果,大多数这些 运动鞋的鞋底的前部区域(推离力通常由此产生)相对较硬并且构成为 不会弯曲。 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所述的切向可变形性,但在WO 03/102430中公 幵的上述类型的外底避免了浮动效果,因为在超出当前变形区域中的至 少一个临界变形时,这些外底相对于切向变形是基本刚硬的。对于跑步 者而言,在到达临界变形之后,在相应的脚步或受力点上存在可靠的姿 态,他可从该姿态再次离开而不会损失路程。在WO 03/102430中,描述了不同的示例,通过这些示例可以较好地 理解鞋底的切向可变形性以及其超出至少一个临界变形的刚度的解决方 案原理。例如,描述了橡胶材料制成的管状中空元件,该元件在垂直变 形下,但同时也尤其在切向变形下可以被完全向前和向后压縮,然后由 于它们的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之间的摩擦而防止了进一歩切向变形。EP 1264556公开了一种用于运动鞋的外底,该外底的鞋底具有较软 的外层和较硬的内层。在较硬的内层处的突起穿透较软的外层并且超出 该外层以支撑件的形式突出。通过所述支撑件而没有为鞋底提供切向可 变形性而且防止了该切向可变形性。从FR2709929已知的鞋底具有类似的结构,内层设有尖锐的金属尖。UK2285569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的鞋底的训练鞋,该鞋底具有弯曲 的第一元件和刚硬的第二元件。第一元件朝向后部沿跟部的方向成一角 度倾斜并且在载荷下沿该方向在坚硬的第二元件之间被压縮,随后第二 元件承受载荷。由于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的布置,第一元件朝向前 部的对应变形是不可能的。JP 5309001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的鞋底的鞋,该鞋底设置在具有突 起的内部区域中,这些突起可沿所有方向切向变形并且设有空腔。该内 部区域被具有刚硬的下肋的边缘区域围绕,所述下肋通过中空突起向前 的特定变形而吸收载荷。德国实用新型G 8126601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鞋底的鞋,在鞋底中 插入具有指向后的硬毛的刷状件。这些硬毛旨在使得可以迅速地向前起 动并且通过指向后而可以向前滑动。没有提供硬毛向前的对应变形,并 且这种变形很可能也是不可以的。US专利3,299,544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鞋底的鞋,该鞋底的前跟区
域设有指向后的横向肋。与肋相比,后边缘区域形成略微下方的台阶。 在正常跑步的情况下,肋旨在在台阶之前与地接触,并且同时朝向后偏 转直到所述台阶与地接触并且限制肋的进一步变形。DE 29818243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鞋底的鞋机构,该鞋底具有向后 倾斜的元件,并且当脚触地时,所述元件沿跟部的方向折叠并且与其余 的鞋底接触。在从WO 03/102430己知的原理的实践应用的范围内,以及其中所述 的管状中空元件的范围内,已经证明这些不能妥善处理所有的实践要求, 至少不能以它们所描述的具体形式处理。在运动鞋的领域中,与相应运 动的要求一致的所述特别构造的鞋提供给几乎任何类型的运动,特别是 在各种情况下都起到重要作用的鞋底的构造(即使对于它们的相应适用 性没有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是偶然的。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指示从WO 03/102430己知的类型的外底如何可 以以经济的方式更好地适于实践要求,包括不同类型的运动的要求。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中给出的区别特征实现。根据本发明,期望效果所要求的两个功能性,即一方面切向可变形 性,另一方面在超出至少一临界变形时相对于切向变形的刚度指定给不 同的元件。由于可彼此独立地构思、定尺寸和制造至少一个第一元件和 至少一个第二元件,所以实践中产生多得多的设计、构造和变型的可能 性,借此可比前述利用元件(诸如已知的管状中空元件)的情况更好地 实现对实践要求的期望修改,所述中空元件同时满足两个指定的功能性。在上述JP 5309001中还基本提供了对应的分成几个可切向变形的第 一元件和几个刚硬的第二元件。然而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彼此分离 地布置。所述第一元件位于第一内部区域中,所述第二元件位于包围所 述内部区域的边界区域中。因此,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即,在下面进一 步详细研究的所谓的内脚或外脚跑步者专门在布置于边界区域中的硬元 件上伸直,或者当在鞋底中央发生伸直时,实践中仅有第一元件受力并 且在这里存在浮动效果,这正是本发明希望避免的。因此本发明务必做到在鞋底的跟部区域和/或脚掌区域中, 一方面通 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另一方面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确定的 区域沿纵向重复交替(从跟部区域到脚掌区域)。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当 在跟部和/或脚掌区域上出现伸直时,总是在彼此足够紧密的时间以及空间关系中使用两个功能性。因此发明的鞋底的特性主要与WO 03/102430 的对应。可以设置几个第一元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确定的区域可 以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元件形成,也可以通过几个所述第一元件形成。对 应地,可设置几个第二元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确定的区域可 以分别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元件形成,也可以通过几个所述第二元件形成。与从WO 03/102430已知的外底相同,本发明的外底的尺寸也可以定 为使得在跑步时局部限制的所述至少一个临界变形仅仅在最大受力区域 中达到,并且仅仅临时达到大约最大应力。所述至少一个临界变形取决 于变形的类型,在该临界变形处本发明的外底的切向可变形性可说是卡 住了。变形也不必仅是切向的。在严格的垂直或竖直变形的情况下也可 以达到临界变形。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改进,临界变形仅仅在切向和/或垂直变形路径之 后才达到,该变形路径大于鞋底的可变形厚度的20%,并且任选地甚至 大于该厚度的50°/。。优选的是,所述切向可变形性应该甚至与垂直可变 形性近似相等。绝对的说,可以等于近似lcm。对于这样定尺寸的弹簧和减振路径,本发明的外底有效地减弱了跑 步时出现的力和应力。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外底在着地时减振性能表现 最优,因为这里主要的水平力可沿跑步方向例如通过剪切而柔软弯曲。 对于设有现有技术的外底的跑步鞋,即使这些鞋设有明显的垂直减振, 此时也会因为实际上没有切向可变形性而出现高应力峰值。在伸直期间, 本发明的外底由于减振作用而同样通过垂直变形吸收主要的垂直力。此 外,在该阶段外底通过沿不同的运动方向的不同的切向变形而在脚与地 之间起反作用,这通常在鞋中的脚的滑动中很明显,并且常常导致磨穿 袜子或者甚至导致形成水泡。所述鞋不会抵抗该运动,脚在伸直运动期 间容易相对于地进行该运动。所述鞋可以使跑步免除大量疲劳。另一方 面,在离开阶段中的完全加载期间,本发明的鞋底实际上完全失去了其 减振性质。在该阶段中,不再需要减振并且减振会仅仅成为有效离开的 阻碍。在离开阶段中,本发明的鞋表现为其好像是"硬"的。已经被不同的跑步者使用一段时间的外底的磨损情况相对于主要的 应力表现出了很大区别。这是由于对于个体跑步者所不同的特有的跑步 风格。而且不同的跑步距离产生了区别。例如,短距离跑步者主要靠脚 的前部跑步,实际上仅靠脚掌区域受力。另一方面,长距离跑步者主要 着地于跟部上并且整个脚伸直。这里,在所谓的外脚跑步者与内脚跑步 者之间也存在区别。外脚跑步者着地于跟的外侧,在脚中间的外部区域 上伸直并且在外脚掌区域中离开或从小趾的区域离开。对于内脚跑步者 情况相反。而且还有混合形式,例如在外侧着地,在脚中间上横向伸直 并且从大脚趾的区域离开,反之亦然。本发明的鞋底可垂直变形以及切 向变形以及向前和向后变形,并且可以使其良好地适于这些不同的应力 并且参与脚的自然运动。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以侧视图表示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底的运动鞋,其中a)处于未受力状态,b)处于受到成一角度向前的力时,并且C)处于朝后离开的过程中;图2以详细视图表示图1的外底的第一和第二元件,其中a)处于未受力状态,b)处于受到成一角度向前的力时,并且C)处于垂直受力时;图3以类似的视图也表示第一和第二元件,然而它们部分嵌入中间鞋底并确定地锚固在中间鞋底中;图4以类似的视图表示一实施方式,对于该实施方式仅第一元件嵌 入中间鞋底,而第二元件与该中间鞋底形成一体;图5表示图4的实施方式的变型,其中a)处于未受力状态,b)处
于受力状态,然而第一元件深深嵌入中间鞋底4中,使得第二元件作为额外部件而不再需要;图6在a)和b)中图示了图5的类型的进一步变型;图7以详细视图表示连续的层或分层,在该连续的层或分层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元件,其中a)未受力,b)受到成一角度向前的力,并且c)垂直受力;图8表示发明的外底的跑步表面的a)到d)的几个视图;并且 图9在a)到e)中表示图7的处于未压縮状态的其它层。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借助图l描述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不必是优选实施方式, 但是通过该实施方式可良好地表示发明的教导。图1表示配备有本发明的外底1的跑步鞋2。该外底1由多个与从 WO 03/102430已知的类似的第一胎面花纹状(profilartigen)中空元件3a 和几个平台状第二元件3b形成。中空元件3a可具有例如15mm的高度, 平台状元件3b可例如具有10mm的高度。中空元件3a和第二元件3b可 在跑步鞋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然而它们也可布置成彼此相邻的几列。 平台状元件3也可至少部分地以环形方式包围单个或几个中空元件3a。 元件3a、 3b例如通过粘合附着于跑步鞋1的中间鞋底4的下侧。中空元件3a由可在跑步期间产生的应力下弹性变形的材料制备。第 二元件3b和中间鞋底4也可具有一定的弹性,然而,与中空元件3a相 比,它们基本是刚硬的,特别相对于切向变形是刚硬的。与平台状元件 3b相比,中空元件3a也较高,从平台状元件3b向下突出。在上述定义的意义中,在所有情况下中空元件3a都形成"通过至少 一个第一元件的一定区域"。如果几个中空元件3a布置成彼此相邻,那 么它们也可以与该区域共同分级。平台状第二元件3b的情况类似,在所 有情况下平台状元件3b都形成"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的一定区域"。 因此,沿鞋底的纵向方向,不同的区域在脚掌区域和跟部区域中重复交 替。如果平台状第二元件3b至少部分地以环形方式包围单个或几个中空
元件3a,那么在鞋底表面上布置另外彼此混合的不同的区域。如果跑步鞋2例如如图lb所示制造并且在迈步时受到如应力箭头 Pl所示的与前方成一角度的力,那么开始仅有突出的中空元件3a与地5 接触并且在应力的弹性缓冲下垂直变形且水平变形。 一旦中空元件3a与 在相同高度的相邻的平台状第二元件3b对齐,该变形就受到该第二元件 3b的限制。从此,平台状第二元件承受应力的主要部分,并且由于第二 元件的刚度较高,因此不再允许跑步鞋相对于地5的至少任何明显的切 向移位。在该阶段,跑步鞋的穿用者可靠稳定地站在地上。此外,如图1 的c)所示,他还可以再次离开图1的c)的位置从而完成下一步,而不 必在这里损失距离,因为这里平台状第二元件实际上不能在离开期间沿 箭头P2所示的新应力的方向水平变形至值得一提的程度。在详细表现中,图2表示图1的一个中空元件3a和平台状元件3b, 而且在a)中处于未受力状态并且在b)中受到切向应力。在c)中,示 出了垂直或竖直向下的变形,从该变形可清楚获知,在应力严格垂直的 情况下也实现了上述关于稳定性和在不损失距离的情况下离开的优点。对于前述的外底,中空元件3a允许期望的可弹性变形性,而平台状 元件3b另一方面确定并限制中空元件3a的可能的变形程度,另一方面 确保鞋底的期望刚度抵抗超出临界变形的切向变形。因为这两个功能性 分布在不同的元件中,所以对于这些元件存在更大的构造自由度。例如, 可使用不同的材料用于第一和第二元件。而且中空元件3a与WO 03/102430的情况一样不再必须在可能的载荷下形成固定的摩擦连接,并 且整体上明显受力更小。最重要的是,在仍然非临界的变形程度下,它 们不必承受所有的动力重量,并且它们之上的应力通过第二元件3b减轻。 如果第二元件3b与地接触的表面具有良好的抓地,那么是有利的,其中 可通过这些表面的特别性质任选地获得抓地。中空元件3a可表征为"减震元件",平台状元件3b可表征为支撑元件。上述实施方式通过极大的变形路径区分,该变形路径在例如图la) 的未受力状态与例如图lb)的状态之间可相当于超过中空元件3a在平台
状元件3b上的垂直悬垂量的20。/。,甚至超过50%。因此跑步者"如同在云上"盘旋,并且从来没有不稳定的感觉。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3a、 3b例如由于切向力或 剪切力而受到非常高的交变载荷。如果通过胶合严格地附着,那么元件 在长期使用中会与中间鞋底4分离。这里,对于一个中空元件3a和两个 平台状元件3b,可例如将元件3a和/或3b通过部分嵌入以及任选地另外 确定地锚固在中间鞋底4中而实现改进,如图3所示。图4表示一实施方式,对于该实施方式仅在中间鞋底4中嵌入所示 的中空元件3a。另一方面,两个元件3b与中间鞋底4整体构成并直接一 体模制到中间鞋底4。此外,甚至更好的是,中空元件3a通过榫头连接 锚固在中间鞋底中。图5中示出图4的实施方式的变型,而且a)中处于未受力状态,b) 中处于受力状态。这里中空元件3a深深嵌入中间鞋底4中,使得根本不 再需要从而也不形成平台状的突出第二元件(类似前述的元件3b)。对于 该构造,中间鞋底4的"正常"表面4.1起到前述第二元件3b的功能。 因此中空元件3a可以变形为"凹入",即,在它们所布置的"凹陷"4.2 中成一角度,直到它们与中间鞋底的表面4.1对齐,凹陷4.2必须构成为 足够广和宽,如图5所示。图6的a)和b)表示图5的类型的其它变型,对于该变型第一元件 3a也相对深地嵌入中间鞋底4中,并且对于该变型中间鞋底4的"正常" 表面4.1起到上述第二元件3b的功能。图6的个体变型的区别仅在于第 一元件3a的构造。在图6的左侧上,分别示出了未受力状态,并且在右 侧上分别示出了在临界变形阶段的受力状态。对于图6a)的构造,例如可成一角度变形或切向变形的第一元件3a 构成销的形式。这里,凹口4.2可例如构成为圆形。凹口周围的边缘距销 3a的距离相同,销3a布置在凹口的中央,如图6a)的下部中的两个细节表现所示出的那样。对于图6b)的构造,可变形的元件3a构成小管的形式,该元件3a 布置成使其轴线垂直于中间鞋底4。其它的构造和表现与图6a)对应。 图7在a)中表示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的层或分层6,在该层6处第 一元件6a和第二元件6b在未受力状态下交替形成。该层6可整体制成 为大件。可以沿着与图面垂直的方向以相同的顺序设置第一元件6a和第 二元件6b,从而形成一结构,对于该结构,每个第一元件被四个第二元 件包围,每个第二元件同样被四个第一元件包围。然后再、次将第一和第 二元件彼此混合,如上所述。该层的适当切割出尺寸的构件可例如通过 粘合紧固至跑步鞋的下侧或者图1的跑步鞋2的中间鞋底4的下侧,如 图8中的a)所示。第一元件6a具有截圆锥的形状,其为中空的且比元件6b略高,元 件6b由实心的材料构成而且在这里具有截圆锥的形状。与前述第一元件 3a相同,第一元件6a相对较软并且可向前和向后切向变形以及垂直变形。 由于它们的旋转对称形式,第一元件6a甚至可沿所有方向按相同方式切 向变形,这在期望的伸直性能方面可能是额外有利的。相比之下,第二元件6b基本是刚硬的并且功能性对应于前述第二元 件3b。元件6a和6b可小于元件3a和3b。例如,层6和第一元件6a的 总高度hl可以是8到12mm,优选为10mm,第二元件6b的高度h2可 以是4到8mm,优选为6mm。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过渡区域中 的层6的厚度例如可以是2mm,然而第一元件6a的底部的厚度优选大于 2mm。第一元件6a的中心与第二元件6b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例如可 以是10到20mm,优选为15mm。图7在b)中表示以一角度加载在地5上的层6。第一元件6a在该 载荷下垂直变形,然而特殊的是切向变形或水平变形,并且不再突出超 过第二元件6b。通过第二元件6b防止了第一元件6a的进一步变形。第 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的距离优选选择成具有这样的大小,使得第一元件6a 可实现所示变形。这里切向变形路径在其到达临界变形前的程度大于可 能的垂直变形路径,并且对于以上给出的尺寸,至少等于5mm。图7在c)中表示在垂直载荷下的层6。第一元件6a的弹性可选择成使得在近似lkg至10kg的载荷下发生 临界变形。该值取决于元件的数量以及它们在鞋底表面上的布置(局部 密度)、期望的减震和跑步者的重量。对于跑步者的重量(任选动态重量), 他至少在离开时必须能够引起临界变形。这对于本发明的外底的所有可能实施方式都是如此,对应地对于元件3a类型的元件也是如此。必须对于较小的鞋尺寸(重量较轻的跑步者)以及较大的鞋尺寸(重量较大的跑步者)选择第一元件3a/6a的不同的柔性或者不同的数量。对于元件 3a类型的第一元件,在跟部区域和脚掌区域上分布8到15个数量的元件 通常是足够的。由于它们的尺寸较小,通常需要超过20个的6a类型的 第一元件。对于图7的层6的第一元件6a和第二元件6b的形状以及它们相对 彼此的布置,还有进一步的构造余地。例如,第二元件6b可垂直于图面 构成为细长肋、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平台等,如图8的b)和c)所示。 第二元件6b可均匀形成一致的表面,其中第一元件6a以散布方式布置, 如图8的d)所示。从图8所示的几何图形明显看出,第一元件6a与第二元件6b混合 布置,规则嵌入第二元件6b之间,并且通过这些方式保护不受过大载荷 和高磨损。沿着每个可行的伸直路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也分别在紧 密空间和时间顺序下通过这些方式受力,从而总是通过两个元件确定鞋 底的性能和跑步的感觉。而且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的混合分布在整个脚 掌区域和跟部区域上延伸。在跟部与脚掌之间的过渡区域中,通常不需要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因此对于大多数应用,如果层6分别仅布置在脚掌区域和跟部区域中通 常就足够了。取代相对于鞋的纵向的横向分割或者除该横向分割之外, 也可以进行纵向分割。图8的c)中示出了纵向和横向分割出四个层6。 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利用标准元件进行对不同尺寸的鞋的修改,只要 这些元件仅仅适当布置,尤其是靠近在一起或者彼此进一步远离。最后, 可在不同的区域中设置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层。以上引入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元件或者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确 定的区域可以在图8的实施方式中分别等同于第一元件6a和第二元件 6b。在图8b)的实施例中,沿横向彼此靠近布置的几个第一元件6a也可
以计为仅一个区域。相反地,图8d)的实施例中的一致表面6b可以考虑 成由几个区域形成,这几个区域沿纵向与第一元件6a或者与由这些元件 形成的区域交替。下面借助图9的a)至e)描述层6的其它可能构造。对于图9的a)中所示的层6,第一元件6a与图7的第一元件6a对 应。第二元件6b设有矩形截面。对于b)中所示的层6,第一元件6a由实心的材料制成,然而,它 们在较窄的颈部上具有加厚的头部,从而可以沿所有方向良好地侧向变 形以及切向变形。对于c)和d)所示的实施方式,第一元件6a通过使节点6aa在尺 寸上稳定而形成,节点6aa将可弹性变形类型的膜6ab与第二元件6b连 接,并且通过这些方式,第一元件6a可垂直偏转以及水平偏转至大约相 同的程度。对于e)所示的方案,将两个弹性分层彼此连接,至少外层为连续并 且除凹部之外相对平坦。凹部与内层的近似相对的类似突起一起形成第 一元件6a。而且凹部呈缓冲器的形式,使得不同的第一元件6a能够同时 沿不同的方向切向变形。第二元件6b通过凹部与平台或下面的肋之间的 外层形成,如图9a)以实施例形式所示出的。在上述说明书的范围内,仅以实施例方式描述了一些可行的实施方 式。其它实施方式当然也是可行的,并且具体来自于所述实施例的混合 形式。附图标记列表1 外底2 跑步鞋3a第一元件、中空元件 3b第二元件、平台状元件4 中间鞋底 4.1 中间鞋底的表面4.2中间鞋底的凹陷5 地6 层或分层6a层6的第一元件6b层6的第二元件Pl指示在抬起脚步时的应力的箭头P2指示在离开时的应力的箭头hl整个层6的高度h2第二元件6b的高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外底,特别是用于运动鞋的外底,该外底可沿着切向方向向前和向后弹性变形,并且仅在超出了当前变形区域中的临界变形时才相对于切向变形是基本刚硬的,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元件产生该外底的包括沿着切向的可弹性变形性,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元件产生该外底的与超出该至少一个临界变形的切向变形相反作用的上述刚硬度,以及在变形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体变形的程度,并且在所述鞋底的跟部区域和/或脚掌区域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确定的区域和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确定的区域沿纵向重复交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在从鞋底看去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突出,直到获得所述 至少一个临界变形。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在超出所述至少 一个临界变形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在变 形至该程度的区域中对齐。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在变形 至该程度的区域中达到所述至少一个临界变形之前,所述至少一个第二 元件不受力。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紧固至中间鞋底的下侧。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部分地嵌入中间鞋底的下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 少一个第一元件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构成为中间鞋底的一部分。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 界变形仅仅在切向和/或垂直变形路径之后才达到,该变形路径大于其可 变形厚度的20%,并且特别地甚至大于该厚度的50%。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 所述临界变形之前可能的切向变形路径的程度近似地相当于在到达所 述临界变形之前可能的垂直变形路径的程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切向变形能力的外底。该特别用于运动鞋(2)的外底(1)可形成为沿切向向前和向后具有较大的可弹性变形性,因此在成一角度或在滑动运动中触地时实现良好缓冲。然而在变形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临界变形之外,鞋底相对于切向变形基本刚硬。通过这些方式,跑步者在相应的踩踏点上实现了可靠的立足。跑步者也可从踩踏状态离开而不损失距离。避免了鞋底上的浮动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元件(3a)产生鞋底沿着切向的可弹性变形性,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元件(3b)产生鞋底的与超出该至少一个临界变形的切向变形相反作用的上述刚度,以及在变形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临界变形的程度。由于可彼此独立地构思、定尺寸和制造第一元件(3a)和第二元件(3b),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大量的设计、构造和变型的可能性。最后,在所述鞋底的跟部区域和/或脚掌区域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3a)确定的区域和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3b)确定的区域沿纵向重复交替。
文档编号A43B13/14GK101128131SQ200680005720
公开日2008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4日
发明者汉斯·格奥尔格·布劳恩施魏格 申请人:格莱登制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