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0230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油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热收缩材料应用中,多数依据个人经验来确定烘烤时间。该方法具有操作水平不一,严重影响热收缩材料的使用。如烘烤不到位,会造成热收缩材料收缩不完全;或烘烤过度,造成热收缩材料损坏。

CN 103183988A公开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该示温漆包括:有机氨酸、有机苯甲酸、丙烯酸粘附剂、成膜剂、有机稀释剂、色粉。虽然所述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能精确的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但是其抗拉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差,受到干缩、地基沉降、基层振动变形、温差等因素出现裂缝,另外此类材料自重较大,使结构荷载增加使用范围受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偏二氟乙烯和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二者与有机氨酸的协同作用,使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不仅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并且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和耐酸碱腐蚀等特点,同时具有优异的拉伸率,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所述喷涂示温漆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其中,有机氨酸的重量份可为20份、22份、24份、26份或30份等;偏二氟乙烯的重量份可为15份、16份、17份、18份、19份或20份等;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重量份可为20份、22份、24份、26份或30份等;丙烯酸粘附剂的重量份可为30份、32份、34份、36份或40份等;成膜剂的重量份可为10份、12份、14份、16份或20份等;助溶剂的重量份可为5份、6份、7份、8份、9份或10份等;有机稀释剂的重量份可为50份、60份、70份、80份或100份等;色粉的重量份可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或15份等。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喷涂示温漆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本发明以上述配比制备得到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的性能最优。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有机氨酸的纯度为试剂级,细度为150目以上。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丙烯酸粘附剂,为丙烯酸的乳液,有良好的分散性,固含量在30%以上,粘附性强,表干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成膜助剂为二元醇、二元醇单醚或二元醇单醚羧酸酯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有机稀释剂为丙酮、甲乙酮、环己酮、苯、甲苯、二甲苯、正丁醇、苯乙烯或香蕉水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色粉为酞菁蓝、酞菁绿、有机柠檬黄或多氯代铜酞菁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助溶剂为丙二醇和/或乙二醇。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有机氨酸与偏二氟乙烯混合好以后,加入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丙烯酸粘附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2)将配方量的色粉溶于有机稀释剂中制成色料;

(3)向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料A中加入配方量的成膜剂和助溶剂,于60~80℃下(例如60℃、65℃、70℃、75℃或80℃等)静置20~30min后,向其中加入步骤(2)中制成的色料,然后于120~150℃(例如120℃、125℃、130℃、135℃、140℃、145℃或150℃等)下静置1~2h后,根据需要的浓度或喷涂工艺进行稀释,制得所需喷涂示温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偏二氟乙烯和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二者与有机氨酸的协同作用,使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不仅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并且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和耐酸碱腐蚀等特点,同时具有优异的拉伸率,产品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大于0.5Mpa、拉伸强度可达2.0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50%,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喷涂示温漆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将有机氨酸与偏二氟乙烯混合好以后,加入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丙烯酸粘附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2)将色粉溶于有机稀释剂中制成色料;

(3)向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料A中加入配方量的成膜剂和助溶剂,于70℃下静置20~30min后,向其中加入步骤(2)中制成的色料,然后于140℃下静置1~2h后,根据需要的浓度或喷涂工艺进行稀释,制得所需喷涂示温漆。

本实施例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

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防水性能优,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不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大于0.8Mpa、拉伸强度可达3.5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50%,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所述喷涂示温漆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将有机氨酸与偏二氟乙烯混合好以后,加入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丙烯酸粘附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2)将色粉溶于有机稀释剂中制成色料;

(3)向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料A中加入配方量的成膜剂和助溶剂,于60℃下静置20~30min后,向其中加入步骤(2)中制成的色料,然后于120℃下静置1~2h后,根据需要的浓度或喷涂工艺进行稀释,制得所需喷涂示温漆。

本实施例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

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防水性能优,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不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大于0.7Mpa、拉伸强度可达3.3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50%,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所述喷涂示温漆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将有机氨酸与偏二氟乙烯混合好以后,加入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丙烯酸粘附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2)将色粉溶于有机稀释剂中制成色料;

(3)向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料A中加入配方量的成膜剂和助溶剂,于80℃下静置20~30min后,向其中加入步骤(2)中制成的色料,然后于150℃下静置1~2h后,根据需要的浓度或喷涂工艺进行稀释,制得所需喷涂示温漆。

本实施例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

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防水性能优,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不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大于0.5Mpa、拉伸强度可达2.7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50%,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为CN 103183988A中实施例1,其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为0.1Mpa、拉伸强度为0.5Mpa、断裂伸长率为60~80%。

对比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喷涂示温漆的组成中除了不包括偏二氟乙烯外,其他物料用量与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为0.2Mpa、拉伸强度为0.6Mpa、断裂伸长率为70~80%。

对比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喷涂示温漆的组成中除了不包括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外,其他物料用量与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所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通过不透水性实验加压至0.6Mpa,1h后出现透水现象。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为0.25Mpa、拉伸强度为0.12Mpa、断裂伸长率为70~80%。

综合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偏二氟乙烯和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二者与有机氨酸的协同作用,使制得的热收缩材料喷涂示温漆不仅能精准通过变色指示烘烤温度进和通过变色时间有效控制热收缩材料的烘烤时间,并且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和耐酸碱腐蚀等特点,同时具有优异的拉伸率,产品通过100℃沸水加热循环50次、碱处理、浸水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产品涂膜的粘结强度大于0.5Mpa、拉伸强度可达2.0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50%,可满足基层局部形变的需要。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