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275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头,特别是一种可拆卸和更换拉片 的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头。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着多种可拆卸和更换拉片的拉链头,这些拉链头容许使用者方便地拆 卸和更换拉片。例如1999年11月3日公告的专利号为982M182. 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即揭示了一种可拆卸拉片的改进的拉链头。该拉链头的上表面设有一长边,该长边的两端 各自向上延伸一定距离,再相向弯折形成上、下段,该上、下段交互叠合且弹性地抵接在一 起形成一弹性环勾。通过向下抵压该下段可使该上、下段相互分离,从而使该拉片的拉杆进 入或退出该长边所围成的空间,完成对该拉片的更换。然而,由于该长边的下段易被弯折发生弹性变形,导致该拉链头的结构不稳固,当 该下段受到该拉片拉杆较大的拉力时容易变形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稳固、使用安全的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 头。一种拉链滑块,包括滑块体、弹性元件及帽盖,该滑块体包括上翼板、导柱及下翼 板,该上翼板上设有连接部及挡止部,该帽盖的前端可枢转地连接在该上翼板的连接部上, 该帽盖的后端设有扣接部,该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在该上翼板上,另一端向上抵顶该帽盖的 中部,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上翼板的挡止部扣接,通过下压该帽盖可使该帽盖的扣接部 与该挡止部之间形成供拉片的拉杆穿过的间隙。一种拉链头,包括拉链滑块及拉片,该拉链滑块包括滑块体、弹性元件及帽盖,该 滑块体包括上翼板、导柱及下翼板,该上翼板上设有连接部及挡止部,该帽盖的前端可枢转 地连接在该上翼板的连接部上,该帽盖的后端设有扣接部,该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在该上翼 板上,另一端向上抵顶该帽盖的中部,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上翼板的挡止部扣接,通过下 压该帽盖可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挡止部之间形成供拉片的拉杆穿过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拉链滑块通过设置该弹片,在该帽盖上设置该扣接部,在该上 翼板上设置该挡止部,使得该弹片可向上抵顶该帽盖的中部,操作时,通过旋转该帽盖就可 以实现该对该拉片的拆卸或更换。使得该拉链头具有结构稳固、使用安全的优点。该拉链 头通过使用该拉链滑块,可实现更换拉片,具有结构稳固的优点。


图1是本发明拉链头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拉链头的立体组装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拉链头组装拉片前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拉链头组装拉片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拉链头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拉链头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拉链头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所示拉链头的立体组装图。 图10是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拉链头组装拉片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拉链头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100a、100b、
拉链头导柱16
IOOcUOOd
滑块体10弹片20、20a、20c
上翼板12弹簧20b、20d
侧壁121弯折部21
连接部122,122c支撑臂23
固定槽1222环绕段22
枢接孔1224抵接段24
容置孔128拉片30、30a
收容槽1228穿孔32
底面123拉杆34,34a
挡止部124、124a、124c帽盖40,40c
水平段1242枢接部42,42c
倾斜段1244凸点422
凸起部1246通孔424
止扣段1248扣接部44,44c
让位槽126抵接槽46
下翼板14销钉50
阻挡部29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为本发明拉链头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该拉链头100包括一滑块体 10、一弹片20、一拉片30及一帽盖40。该弹片20固定在该滑块体10上,该帽盖40可枢转 地连接在该滑块体10上(如图2所示)。该滑块体10、弹片20、帽盖40组成一拉链滑块, 该拉片30可拆卸地安装在该拉链滑块上。请参照图1,该弹片20由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该弹片20呈长方形片状结构。请参照图1,该拉片30在其前部设有一穿孔32,该穿孔32与该拉片30的前端形成一拉杆34。请参照图1,该帽盖40为一侧开口的壳体结构,该帽盖40由金属材料一体压铸成 型,包括一枢接部42及一扣接部44。该枢接部42成形在该帽盖40的前端且底面呈弧形 状,该帽盖40通过该枢接部42枢接在该滑块体10上。该扣接部44设置在该帽盖40的后 端,该扣接部44为朝向该帽盖40前端斜向下延伸的钩状结构。该扣接部44同时充当该帽 盖40的后侧壁。请参照图1及图3,该滑块体10由金属材料一体压铸成型,其包括一上翼板12及 一下翼板14,该上翼板12及该下翼板14的前端通过一导柱16连接,从而形成一大致呈Y 形的滑道以供一拉链的链齿(图未示)通过。该上翼板12的顶面上设有一连接部122及 一挡止部124。该连接部122对应该帽盖40的枢接部42设置在该上翼板12的前端,该挡 止部IM对应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设置在该上翼板12的后端。该连接部122大致呈方 块状结构,该帽盖40通过其枢接部42与该连接部122枢接。该连接部122在其顶端对应 该弹片20的一端设有一固定槽1222,该固定槽1222由两侧壁121及一底面123围成,该固 定槽1222的底面123由该拉链头100的前端向后端斜向上倾斜设置(如图1、图3所示)。 该连接部122的中部横向设有一枢接孔1224,该枢接孔12 贯穿该连接部122。该挡止部 1 用于与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抵接使该帽盖40定位。该挡止部IM包括一水平段1242 和一倾斜段1对4(如图3所示)。该水平段1242设于该挡止部124的顶面,该倾斜段1244 设于该挡止部124的后侧壁上且对应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倾斜设置。该上翼板12在顶 面的后端对应该挡止部124的倾斜段1244向下凹陷设有一让位槽126。请参照图1至图5,组装该拉链头100时,先将该弹片20的一端利用机械装置(图 未示)传送至该连接部122的固定槽1222内。接着,利用机械冲头(图未示)冲压该连接 部122的两侧壁121,使该两侧壁121折弯变形以夹持该弹片20的一端(如图3所示)。该 弹片20的一端紧帖该连接部122的底面123,该弹片20的另一端沿该底面123朝后斜向 上翘起。接着,将该帽盖40的枢接部42套置在该滑块体10的连接部122上,该弹片20的 另一端发生轻微形变以向上弹顶该帽盖40的中部,该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124的倾斜段 1244扣接(如图3所示)。最后,利用机械冲头(图未示)将该帽盖40枢接部42对应该 连接部122枢接孔12 两侧的位置打凹,形成两凸点422(如图2所示),该两凸点422使 该枢接部42上的一部分材料进入该枢接孔12M内,从而将该帽盖40枢接于该滑块体10 的连接部122上。向该拉链头100组装该拉片30时,将该拉片30的拉杆34水平放置在该上翼板12 的让位槽1 上,并使该拉片30的拉杆34与该挡止部IM倾斜段1244的底端抵接(如图 4所示)。对该帽盖40的后端施加一向下的压力,该帽盖40压抵该弹片20的另一端并绕 该枢接孔12M顺时针转动。请参照图5,当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该让位槽1 抵接时, 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124的倾斜段1244分离开并形成一开口。向上提拉该 拉片30,使该拉片30的拉杆34沿该开口进入到该帽盖40的内部。最后,去掉外力,该弹片 20将回弹并向上弹顶该帽盖40,使该帽盖40绕该枢接孔12M逆时针转动,直至该帽盖40 的扣接部44重新与该挡止部124的倾斜段1244抵接(如图3所示),从而完成该拉片30 的组装。反之,若向下抵压该帽盖40,使该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IM分离开一定距离形成 所述开口,该拉片30就可通过所述开口进行更换或拆卸。CN 102132987 A
说明书
4/5页由于该弹片20始终向上弹顶该帽盖40,使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IM 抵接,在非人为操作条件下,该拉片30的拉杆34将受到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的挡止,无 法脱出该拉链滑块。由以上叙述可知,该拉链滑块通过设置该弹片20,在该帽盖40上设置该扣接部 44,在该上翼板12上设置该挡止部124,使得该弹片20可向上抵顶该帽盖40的中部。操作 时,通过旋转该帽盖40就可以实现该对该拉片30的拆卸或更换,使得该拉链头100具有结 构稳固、使用安全的优点。该连接部122通过设置该固定槽1222即可固定该弹片20的一 端,使得该拉链头100具有组装方便的优点。可以理解,该固定槽1222也可由一侧壁121及一底面123围成,只要能使该弹片 20的一端固定在该固定槽1222内,另一端向上弹顶该帽盖40,使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 该挡止部1 抵接就可。该弹片20也可采用其它弹性元件,只要能向上弹顶该帽盖40,使 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IM抵接即可。该弹片20也可以连接在该上翼板12的 其他位置,只要能将该弹片20的一端固定即可。请参照图6,其所示为本发明拉链头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拉链头IOOa与本发 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挡止部12 在水平段1242设有一凸起部1M6,该凸起部 1246呈向上凸起的弧状结构。该拉片30a的拉杆34a的截面为半圆形结构。组装后,该凸 起部1246的顶端与该帽盖40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该拉片30a拉杆3 的直 径而大于该拉片30a拉杆34a的半径。组装或拆卸该拉片30a时,该拉片30a的拉杆3 只有在特定角度下以该拉杆3 的较窄的方位通过该凸起部1246与该帽盖40的间隙。在 非人为操作的条件下,该拉片30a的拉杆3 将受该凸起部1246的挡止,从而防止操作时 该拉杆3 直接拉动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使该扣接部44受力损坏。该拉链头IOOa与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该弹片20a的另一端对应该挡止部12 向下弯 折形成阻挡部四,该阻挡部四呈弧状结构。该阻挡部四最底端与该挡止部12 之间的 距离小于该拉片30a的拉杆3 最小的截面厚度,即小于该拉杆3 的半径。使用时,该拉 片30a的拉杆3 会受到该该弹片20a的阻挡部四与该挡止部12 的阻挡。在拆卸该拉 片30a时,只有通过该拉杆3 用力挤压该弹片20a的阻挡部四,使该阻挡部四向上弯曲 变形,才能使该拉杆3 通过该阻挡部四与该挡止部12 之间的间隙,进而使该拉片30a 从该拉链头IOOa上脱出。可以理解地,只要该弹片20a向下弯曲的程度足够大,该挡止部 12 也可以不用设置该凸起部1246,同样可以挡止该拉杆34a,使得该拉片30a只有在人为 操作的条件下才能被脱出。请参照图7,其所示为本发明拉链头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拉链头IOOb与本发 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拉链头IOOb包括一弹簧20b,该上翼板12对应该弹簧 20b设有一容置孔128。该容置孔1 位于该连接部122与该挡止部IM之间。该弹簧20b 的一端收容在该容置孔128中,另一端与该帽盖40抵接对该帽盖40施加弹性力。该拉链 头IOOb通过该弹簧20b向上抵顶该帽盖40,使该帽盖40的扣接部44与该挡止部IM弹性 地抵接,同样可以实现拆卸、更换拉片30的目的。请参照图8,其所示为本发明拉链头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该拉链头IOOc与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该帽盖40c包括一枢接部42c和一扣接部44c。该 枢接部42c对应该枢接孔12M设有一通孔424,该扣接部44c由该枢接部42c向后端一体延伸呈弧状结构。该拉链头IOOc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该挡止部 124c对应该帽盖40c的扣接部Mc设有止扣段1M8,该止扣段1248由该挡止部12 向该 上翼板12前端一体延伸。该帽盖40c的扣接部Mc抵接在该挡止部12 的止扣段1248 之下,该帽盖40c的下端面与该挡止部12 的下端面形成连续的弧形结构(如图9、图10 所示)。该拉链头IOOc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个不同之处在于,该拉链头IOOc包括 一弹片20c及一转轴50。该弹片20c包括一弯折部21及两支撑臂23,该弹片20c侧视呈 “V”状。该帽盖40c及该连接部122c对应该弹片20c的两支撑臂23分别设有一抵接槽46 及一收容槽1228(如图10所示)。该弹片20c的一支撑臂23收容在该收容槽12 内,另 一支撑臂23收容在该抵接槽46内对该帽盖40c施加弹性力。该弹片20c的弯折部21的 弯曲半径大于该转轴50的半径,该弯折部21收容该转轴50。请参照图8至图11,组装该拉链头IOOc时,先将该弹片20c的一支撑臂23收容在 该连接部122c的收容槽12 内。将该帽盖40c的枢接部42c套置在该连接部122c上,该 弹片20c的另一支撑臂23收容在该帽盖40c的抵接槽46内并向上弹顶该帽盖40c,该帽盖 40c的扣接部Mc与该挡止部12 的止扣段1248抵接(如图10所示),该通孔似4与该 枢接孔12M对齐。该转轴50穿过该帽盖40c的通孔似4与该连接部122c的枢接孔12M 将该帽盖40c枢接在该连接部122c上。(如图10所示)。向该拉链头IOOc组装该拉片30时,该拉片30的拉杆34向下压抵该帽盖40c的 扣接部44c,该帽盖40c压抵该弹片20c绕该转轴50逆时针转动,该帽盖40c的扣接部Mc 与该挡止部12 的止扣段1248分开形成一开口(如图11所示)。该拉片30的拉杆34沿 该帽盖40c的上表面从该开口滑入到该帽盖40c与该挡止部12 所围成的空间内。当该 拉杆34脱离开该扣接部Mc后,该弹片20c将向上弹顶该帽盖40c使该帽盖40c绕该转轴 50顺时针转动,该帽盖40c重新与该挡止部12 的止扣段1248抵接,从而完成该拉链头 IOOc的组装。反之,若向下抵压该帽盖40c,使该帽盖40c的扣接部Mc与该挡止部12 的止扣段1248分离开形成所述开口,该拉片30就可通过所述开口进行更换或拆卸。该拉链头IOOc通过设置该帽盖40c与该挡止部lMc,该拉片30通过下压该帽盖 40c就可完成对该拉片30的组装,使该拉链头IOOc容易实现组装或更换拉片30。该弹片 20c也可以采用弹簧等其他弹性元件。请参照图12,其所示为本发明拉链头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该拉链头IOOd与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拉链头IOOd包括一弹簧20d,该弹簧20d由细长条的 弹线卷绕而成,包括一环绕段22及两抵接段M。该两抵接段M分别收容在该连接部122c 的收容槽12 和该帽盖40c的抵接槽内以对该帽盖40c施加弹性力(图未示),该弹簧20d 通过该环绕段22套置在该转轴50上(图未示)。操作该拉链头IOOd时,该弹簧20d不会 移位,使该拉链头IOOd结构更稳固。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滑块,包括滑块体、弹性元件及帽盖,该滑块体包括上翼板、导柱及下翼板, 该上翼板上设有连接部及挡止部,该帽盖的前端可枢转地连接在该上翼板的连接部上,其 特征在于,该帽盖的后端设有扣接部,该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在该上翼板上,另一端向上抵顶 该帽盖的中部,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上翼板的挡止部扣接,通过下压该帽盖可使该帽盖 的扣接部与该挡止部之间形成供拉片的拉杆穿过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帽盖的扣接部为朝向该帽盖前端 斜向下延伸的钩状结构,该上翼板的挡止部对应该扣接部设有倾斜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上翼板的挡止部还包括设于顶面 的水平段,该水平段上设有凸起部,该拉片拉杆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该凸起部到该帽盖的距 离小于该拉片拉杆的直径而大于该拉片拉杆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为弹片,该连接部的顶端 对应该弹性元件的一端设有固定槽,该固定槽包括侧壁及底面,该底面斜向上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对应该挡止部 设有弯折的阻挡部,该弹性元件的阻挡部到该挡止部最小的距离小于该拉片拉杆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为弹簧,该上翼板对应该 弹性元件设有容置孔,该容置孔位于该连接部与该挡止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向该上翼板前端一体延伸 设有止扣段,该帽盖的扣接部抵接在该挡止部的止扣段之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侧视呈“V”状,其包括弯 折部及两个支撑臂,该连接部对应该弹性元件的一个支撑臂设有固定槽,该帽盖对应该弹 性元件的另一支撑臂设有抵接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帽盖通过转轴枢接在该连接部上, 该弹性元件的弯折部收容该转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滑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包括环绕段及两个抵接 段,该帽盖的枢接部通过转轴枢接在该连接部上,该弹性元件的环绕段套设在该转轴上。
11.一种拉链头,包括拉链滑块及拉片,其特征在于,该拉链滑块选自权利要求1至10 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滑块。
全文摘要
一种拉链滑块及使用该滑块的拉链头,该拉链滑块包括滑块体、弹性元件及帽盖,该滑块体包括上翼板、导柱及下翼板,该上翼板上设有连接部及挡止部,该帽盖的前端可枢转地连接在该上翼板的连接部上,该帽盖的后端设有扣接部,该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在该上翼板上,另一端向上抵顶该帽盖的中部,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上翼板的挡止部扣接,通过下压该帽盖可使该帽盖的扣接部与该挡止部之间形成供拉片的拉杆穿过的间隙。该拉链滑块具有结构稳固、使用安全的优点。
文档编号A44B19/26GK102132987SQ20101010148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6日
发明者徐雄波, 骆燕明, 高秀忠 申请人: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