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粘扣用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72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粘扣用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粘扣的绒面采用的面粘扣用编织物。
背景技术
过去为了能够将基底织物与基底织物或布与布等物品彼此简易接合,通常使用胶带。然而,胶带具有当使用次数增加时粘附层上会附着灰尘或垃圾等而造成粘接力降低的问题点。因此,在简易接合中,使用面粘扣代替胶带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在简易接合中使用的面粘扣的绒面大多采用特里科经编织物。该面粘扣用的特里科经编织物被要求在使用中能够承受所要求的粘撕次数以及尽可能降低制造成本。另外, 与钩面等接合件间的接合力越高越好,且为了在剥离接合件时不让基底织物破裂,所以基底织物的强度也越高越好。基于这些观点,为了制作出优良的面粘扣用编织物,进行了种种尝试。例如,在JP 特开2005-118360中公开了一种绒面,其目的在于利用聚酯纤维提供低成本且稳定的面粘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5-118360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包括该专利文献的现有技术中,在以往的绒面中,沿着左右中一个方向编织绒毛,因此与接合件间的接合力存在左右差异。另外,在以往的绒面采用的方法中,因为无法将环圈部变小,所以在使用相同线量时,无法提高绒毛的高度,因此为了提高接合力, 采取增加线量以提高绒毛高度的方法。这样,由于增加线量从而产生增加成本的问题。此外,对于用于构成基底织物的背面部的编织线,主要采取使一根编织线插入相邻的表面部与中间部的线来连接的方法,因此存在基底织物的强度弱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提供一种低成本的面粘扣用绒面采用的编织物,其能够不使与钩面等接合件间的接合力产生左右差异,尽可能以较少的线量形成高的绒毛来提高与接合件间的接合力,并且在背面部形成环圈,使其与由中间部的编织线所形成的环圈相连结,来提高基底织物的强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特征在于,该面粘扣用编织物采用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该特里科经编织物包括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与各种接合件相结合的绒毛部,背面部的编织线,形成与相邻的编织线组相连接的基底织物,中间部的编织线, 用于连接该表面部的编织线与该背面部的编织线;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背面部的编织线分别以重复着规定的针迹图案的循环的方式被编织,在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背面部的编织线上,分别每隔规定的间隔形成有环圈部,在表面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与在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在中间部形成的环圈部与在背面部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另外,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的构成中,由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是以规定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而形成的。另外,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的构成中,由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以相同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而形成的。另外,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的构成中,在表面部和中间部相连结的规定的环圈部分,以及中间部和背面部相连结的规定的环圈部分上,形成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在表面部和中间部相反,以及在中间部和背面部相反。另外,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的构成中,若利用重复从1至9的针迹位置所形成的针迹图案来表示该特里科经编织物时,则能够利用 5-4/9-8/4-5/0-1的重复循环来表示表面部的针迹图案,能够利用0-1/1-0/1-0/0-1的重复循环来表示中间部的针迹图案,能够利用4-3/7-7/3-4/0-0的重复循环来表示背面部的针迹图案,背面部具有与相邻的组织相结合的插入部和与在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相结合的环圈部,由此使特里科经编织物的强度增加。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由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以及背面部的编织线构成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在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编织线上,每隔规定的间隔, 分别形成环圈部,由表面部的编织线所形成的环圈部与由中间部的编织线所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由中间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环圈部与由背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由此,背面部的编织线与相邻的编织线相连接,而且在背面部形成的环圈部与中间部的环圈部相连结,由此即使背面部的编织线的规定部分被切断,也不容易松开,从而增加了基底织物的强度。另外,在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中,由构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的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是以相同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而形成的,由此不管面粘扣的钩面等接合件从左右哪一方进行接合,接合力都不产生差异,因为无须在意接合件的设置方向。另外,在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中,形成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在表面部和中间部中以及在中间部和背面部中分别相反,从而各环圈的松弛力能够相抵消,由此能够将环圈保持在小的状态下。因而,在表面部的环圈中使用的线量减少,相对地使在绒毛中使用的线量增加,从而能够将绒毛的高度维持在高的状态下。通过将绒毛的高度维持在高的状态下,能够增大与接合件间的接合力。


图1是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概略纵向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表面部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编织图案的说明图。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表面部的说明图。图5是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背面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连结状态的参考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编织状态的参考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强度的实验报告书。图9是表示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强度的实验报告书。图10是实施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绒毛的侧面放大照片。图11是比较例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绒毛的侧面放大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绒面主要由基带、粘附层以及特里科经编织物构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经由粘附层接合在基带的一面上。另外,特里科经编织物是以规定的图案编织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背面部的编织线而形成的。本发明所使用的编织线可考虑使用尼龙纤维或聚酯纤维等合成纤维,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背面部的编织线与相邻的中间部的编织线和表面部的编织线相连接,由此,除了用于形成基底织物的插入部之外,在中间位置每隔规定的间隔还形成有环圈部。此环圈部与在上方的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分相连结,而使基底织物的强度更高。表面部的编织线在中间位置形成环圈部,并且在该中间位置的左右两侧交替形成绒毛。即,以在中间位置形成环圈,在左侧形成绒毛,在中间位置形成环圈,在右侧形成环圈的方式,分别形成环圈与绒毛。通过这样左右交替形成用于与钩面等接合件接合的绒毛,不论是从左斜上方向使接合件接合,还是从右斜上方向使接合件接合,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接合力。另外,除如上所述一个一个左右交替地形成绒毛外,可以在左侧形成两个绒毛,在右侧形成两个绒毛,即,左右所形成的绒毛的数量为任意值。另外,在本发明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连结有在表面部、中间部及背面部的各个部分上每隔规定的间隔形成的环圈,但是,形成此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在表面部和中间部中以及在中间部和背面部中分别相反。S卩,在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形成表面部的环圈时,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形成与其连结的中间部的环圈。另外,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形成与该中间部的环圈连结的背面部的环圈。当编织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时,在环圈部分上向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的反方向施力,因此各环圈松弛变大。并且,当表面部的环圈变大时,形成在表面部的各绒毛则相对地变小。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形成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各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相反,即使对各环圈向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的反方向的方向施加松弛力,但是由于在被连结的其它环圈上,向与上述反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松弛力,所以松弛力相互抵消。即,在对背面部的环圈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松弛力时,在中间部的环圈上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松弛力,由于两环圈相接触而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施力,所以使环圈松弛的力相互抵消。同样地,在对中间部的环圈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松弛力时,在表面部的环圈上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松弛力,因此使环圈松弛的力相互抵消。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各环圈上向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的反方向施加松弛力,该松弛力也抵消,从而能够不使环圈松弛变大。由此,能够以小的状态保持各环圈,因为能够以小的状态保持表面部的环圈,所以能够相对地将在表面部的绒毛中使用的线的长度保持为长的状态,从而能够将绒毛的高度保持为高的状态。使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面粘扣用绒面主要在一次性或简易接合用的面粘扣中使用,例如优选在纸尿布中使用,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本发明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使用的编织线的粗度可以根据面粘扣的用途等而任意地设定。例如,在纸尿布中使用时,优选使表面部的编织线粗(或者粗度为大致中等),使中间部的编织线细,使背面部的编织线的粗度大致中等,在其它用途中,优选使表面部的编织线粗(或者粗度为大致中等),使中间部的编织线的粗度为中等(或者细),使背面部的编织线粗,但并不限定于此。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 图3、图5 图9说明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图6及图7中,利用虚线表示表面部(F)的编织线,将利用实线表示中间部(M) 的编织线,利用点划线表示背面部(B)的编织线。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绒面⑴主要由特里科经编织物⑵、粘附层⑶、 基带(4)形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由表面部(F)的编织线、中间部(M)的编织线、背面部(B) 的编织线形成。背面部(B)的编织线与相邻的编织线相连接,由此形成基底织物。另外,该背面部与基带⑷上的粘附层⑶接合。如图3所示,当以从1至9的针迹位置的循环表示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的针迹图案(stitch pattern)时,以5-4/9-8/4-5/0-1为一个循环表示表面部的针迹图案, 以0-1/1-0/1-0/0-1为一个循环表示中间部的针迹图案,以4-3/7-7/3-4/0-0为一个循环表示背面部的针迹图案。图6表示组合编织特里科经编织物的规定的一列中的表面部、中间部及背面部的编织线的图案时的情况。图7表示实际通过多列图案形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的情况。在图7中,表面部(F)的各编织线在X记号的位置与中间部(M)的编织线相结合, 在X记号与X记号的中间,表面部的编织线立起,从而形成绒毛。根据通过上述针迹图案编织成的特里科经编织物,具有以往的编织物所没有的以下特征。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背面部(B)的编织线由左右交替大致蛇形弯曲而成的插入部(10)和在其中间位置连续而成的环圈部(8)构成。以往的背面部的编织物仅由插入部形成,但本申请还形成了环圈部。如图7所示,插入部与相邻的中间部(M)和表面部(F)的环圈部分等相连接而形成基底织物。然而,在仅有插入部时,在任何一处断开时易于松开。因此,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变弱。
在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除插入部(10)外,还形成有环圈部(8),且该环圈部与形成于中间部的环圈部(7)相连结。由此,即使背面部的规定处的编织线断开,在切断处的前后处仍存在有与中间部的环圈部相连结的背面部的环圈部,从而可以保持与上方的中间部之间的连结状态。从而,背面部的编织线不易于松开,提升了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为了证明在背面部(B)形成环圈部(8)能够提升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这一点,分别制作5片在背面部形成有环圈部的20个线圈横列(course)的编织物和未形成环圈部仅具有插入部的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根据JIS L1018A法(摆锤法=Pendulum method)求得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在该实验中,在基底织物上划开2cm的切缝,通过向左右方向施加力,来测定基底织物能够承受至何种程度的力。图8表示其测定结果。在图8的表中,样品所在的行中记载的括号中的编号为在实验中使用的的样品编号。分别代表以下的样品。样品(1)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O)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撕裂强度”所在的行的上部的“条纹*1”所在的行表示在基底织物的上部即在编织开始方向上划入2cm的切缝时的撕裂强度的数值,下部的“条纹拉”所在的行表示在基底织物的下部即在编织完成方向上划入2cm的切缝时的撕裂强度的数值。数值的单位是为 N(牛顿),数值越高,撕裂强度越高(基底织物强)。另外,“N =”表示测定次数,例如,“N = 1”表示第一次测定,“N = 2”表示第二次测定。线圈横列数由一英寸中的基底织物的长度方向的编织网眼数决定。线圈横列数越大, 基底织物的密度越高。如图8中的表所示,在从上部划入2cm的切缝及从下部划入2cm的切缝的情况下, 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样品(1)的的撕裂强度高。例如,在从上部划入2cm的切缝的情况下,样品(1)的平均值为6. 2N,样品O)的平均值为2. 7N。另外,在从下部划入2cm的切缝的情况下,样品⑴的平均值为6. 0N,样品⑵的平均值为3. 2N。这样证实了,在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中,与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基底织物相比较,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本实施例的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增加为大致2倍程度。其次,对于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基底织物与未形成环圈部的基底织物,分别制作从20个线圈横列开始每隔5个线圈横列直至40个线圈横列为止的基底织物,并根据JIS L 1018A法(摆锤法)求出基底织物的撕裂强度。其结果如图9中的表所示。在该表中,样品所在的行中记载的括号中的编号为在实验中使用的样品编号。分别表示以下的样品。样品(1)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O)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25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3)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3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35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5)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40个线圈横列环的编织物。样品(6)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
7
样品(7)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25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8)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3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9)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35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10)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4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如图9中的表所示,在从上部划入2cm的切缝的情况下,样品(1)的平均值为 6.2N,样品O)的平均值为7. 1N,样品( 的平均值为8. 7N,样品的平均值为8. 9N,样品(5)的平均值为9. 1N,样品(6)的平均值为2. 8N,样品(7)的平均值为5. 9N,样品⑶的平均值为6. 9N,样品(9)的平均值为6. 9N,样品(10)的平均值为10. 3N。另外,在从下部划入2cm的切缝的情况下,样品(1)的平均值为6. 0N,样品(2)的平均值为6. 5N,样品(3)的平均值为7. 8N,样品(4)的平均值为9. 3N,样品(5)的平均值为 9.4N,样品(6)的平均值为2. 6N,样品(7)的平均值为4. 5N,样品(8)的平均值为5. 5N,样品(9)的平均值为6. 6N,样品(10)的平均值为10. 7N。由此可知,与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样品(6) (9)相较,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样品(1) 的撕裂强度高。虽然对于4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5)、(10))未出现显著的差异,但是对于 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 35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样品⑴ (4)及(6) (9)),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样品的撕裂强度增加至在背面部未形成环圈部的样品的约1. 2 2. 3倍的程度。由此可知,根据本实施例的在背面部形成环圈部的基底织物,当向外侧方向上施加拉力时,基底织物变得不易破裂,因此本特里科经编织物与钩面等接合件间的粘撕次数
变得更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表面部(F)由左右交替地蛇形弯曲而成的绒毛( 和在其中间位置连续而成的环圈部(8)构成。绒毛不与相邻的左右的编织线缠结,而呈山形立起,所述绒毛是与钩面等接合件结合的部位。本实施例的表面部是以环圈0 为中心左右均等地配置绒毛而成的。这是为了,无论使接合件从左右哪一方进行接合都能够形成相等的接合力。即,虽然原本优选绒毛垂直地立起,但实际上,在右侧形成的绒毛向右侧倾斜立起,在左侧形成的绒毛向左侧倾斜立起。这是因为,如果在左右任一一方形成绒毛,则全部的绒毛在该一方上倾斜,在接合件从右上方接合及与从左上方接合时,在接合力上产生差异。本申请的面粘扣用绒面(1)优先在一次性纸尿布等中使用。此时,考虑从左右两方向使接合件与绒面接合的构成,但如果左右的接合力存在差异,则产生从一侧的接合件容易撕下,从另一侧的接合件不容易撕下的缺陷。在左右一方形成绒毛的绒面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此问题,例如,考虑从中央切断绒面而使一方成为反方向的方法,但此作业的程序非
常费时。在本申请的面粘扣用编织物中,如上所述,左右交替形成绒毛,即使接合件从左右任一一方接合,接合力也不会产生差异,因此,不需要在意设置接合件的方向等,从而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另外,由于绒毛在左右两方向上立起,所以钩面等接合件从右上方和从左上方与绒毛钩挂的容易程度不产生差异,无论从哪一方,接合件够能够容易地与绒面钩挂。
在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O)中,表面部(F)与中间部(M)的环圈部,以及该中间部与背面部(B)的环圈部分别相连结。并且,如图3所示,在表面部的环圈部与中间部的环圈部中,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相反。在图3中,在观察规定的环圈部时,在形成表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为逆时针旋转之处,形成相对应的中间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顺时针旋转,相同,形成与该中间部的环圈部相对应的背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逆时针旋转。根据上述方法,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O)能够以少的线量有效地形成高的绒毛。由于表面部的编织线以一根的线形成绒毛部与环圈部,所以环圈部使用的线量越多, 换而言之,环圈部越大,相对地在绒毛中使用的线量越少,因此绒毛部的高度变低。一般而言,在面粘扣用绒面中,绒毛越高,与接合件间的接合力越大,从而该优选这种方式。因此,如何使在表面部的环圈部中使用的线量变少,使在绒毛中使用的线量变多,成为要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表面部与中间部,以及中间部与背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分别相反,来缩小各环圈部,从而成功地减少环圈部所使用的线量。在编织时,即使缩小各环圈部,随着时间流逝,由于在与编织线的行进方向的反方向上施力,所以环圈变得松弛。在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的编织中,施加在各环圈部上的与行进方向反向的力,在表面部与中间部以及在中间部与背面部的各环圈间相抵消,结果,能够抑制各环圈部松弛。从而,在编织时,较小地形成各环圈,即使时间流逝,环圈部也不变大,能够保持为小的状态,所以能够将表面部的绒毛保持在高的状态。图10的照片放大表示使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成为在表面部与中间部以及中间部与背面部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的本实施例的编织物的侧面。图11的照片放大表示是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的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成为在表面部、中间部、背面部都朝向相同方向的比较例的编织物的侧面。在各照片的右侧,每一刻度间隔0. 5毫米。从各照片的中间至上部为止所形成的环的部分是由表面部的编织线所形成的绒毛。在图10中,大约在箭头α间形成有绒毛,在图11中,大约在箭头β间形成绒毛。此外,对于图10的本实施例的编织物与图11的比较例的编织物,其所使用的编织线的长度为等量(相同的线长),即20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物。在表面部与中间部、中间部与背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分别为反方向的情况(本实施例)下,如图10的照片所示,绒毛的高度约3. 0毫米(约6个刻度)。相对于此,在表面部与中间部、中间部与背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分别为相同方向的情况(比较例)下,如图11所示,绒毛的高度约1. 0毫米(约2个刻度)。由此可知,在以相同的线长形成编织物的情况下,通过使表面部与中间部、中间部与背面部的环圈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分别为反方向,能够将绒毛的高度维持为相同方向的情况时的约三倍。由于能够使与接合件结合的绒毛部份高且大,所以能够使绒毛与接合件更好地钩挂,且使接合力增加。此外,因为能在不增加线的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同样长度的线形成更高的绒毛,所以能够在抑制编织线成本的同时,形成高的绒毛。
实施例2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除表面部(F)的编织线的针迹图案不同之外,其它结构则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当以从1至9的针迹位置的循环表示本实施例的形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的表面部 (F)的编织线的针迹图案时,以4-5/0-1/4-5/0-1/5-4/9-8/5-4/9-8的循环表示表面部的针迹图案,如图4所示加以编织。S卩,在将连续的环圈部分(6)作为中间位置的情况下,每两个绒毛( 左右交替进行编织。从而成为在右侧形成二个绒毛,接着在左侧形成二个绒毛,接着在右侧形成二个绒毛这样反复排列的形式。即使成为这样的编织方式,也能够形成左右交替地倾斜的绒毛,因此,使钩面等接合件从右上方和从左上方接合时的接合力不产生差异,从而不需要在意设置接合件的方向寸。上述各实施例的特里科经编织物是通过特里科经编织机或拉舍尔经编织机编织而成。特里科经编织机等的针距(gauge)数例如优选7 18针距。另外,优选以15 50 线圈横列/英寸的编织线圈横列数进行编织。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所需求的接合力和基底织物的强度等,通过上述以外的条件进行编织。此外,关于上述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特里科经编织物的编织,以针迹图案表现,但由于针迹图案随着针距、配列的变更进行变化,所以各实施例的针迹图案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上述实施形态的描述不限定本发明,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等。附图标记说明1:面粘扣用绒面2:特里科经编织物3:粘附层4:基带5 绒毛6:表面部的环圈部7:中间部的环圈部8:背面部的环圈部10:背面部的插入部21 绒毛形成部分22:环圈连结部分F:表面部M:中间部B:背面部X 表面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Y 中间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Z 背面部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α 本实施例的绒毛的高度
β 比较例的绒毛的高度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粘扣用编织物,该面粘扣用编织物采用特里科经编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特里科经编织物包括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与各种接合件相结合的绒毛部,背面部的编织线,形成与相邻的编织线组相连接的基底织物,中间部的编织线,用于连接该表面部的编织线和该背面部的编织线;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背面部的编织线分别以重复着规定的针迹图案的方式被编织,在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及背面部的编织线上,分别每隔规定的间隔形成有环圈部,在表面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与在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在中间部上形成的环圈部与在背面部上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中,由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是以规定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地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中, 由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是以相同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地形成的。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特里科经编织物中,在表面部和中间部相连结的规定的环圈部分,以及中间部和背面部相连结的规定的环圈部分上,形成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在表面部和中间部相反,以及在中间部和背面部相反。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其特征在于,若利用重复从1至9的针迹位置所形成的针迹图案来表示该特里科经编织物,则能够利用5-4/9-8/4-5/0-1的重复循环来表示表面部的针迹图案,能够利用0-1/1-0/1-0/0-1 的重复循环来表示中间部的针迹图案,能够利用4-3/7-7/3-4/0-0的重复循环来表示背面部的针迹图案,背面部具有与相邻的组织相结合的插入部和与在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相结合的环圈部,由此使该特里科经编织物的强度增加。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织物强度高且价格便宜的面粘扣用编织物,面粘扣用绒面采用特里科经编织物,使与接合件间的接合力变大,在使接合件从左右两方向接合时,接合力不产生左右差异。本发明的面粘扣用编织物在由表面部的编织线、中间部的编织线及背面部的编织线构成的特里科经编织物中,在表面部、中间部及背面部的编织线上,每隔规定的间隔分别形成环圈部,在表面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与在中间部的编织线上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在中间部形成的环圈部与在背面部形成的环圈部相连结。由构成特里科经编织物的表面部的编织线形成的绒毛是以相同的数量为单位左右交替形成的,形成环圈的编织线的行进方向在表面部和中间部以及中间部和背面部分别相反。
文档编号A44B18/00GK102595955SQ201180003811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土田聪, 羽部敏德 申请人:丸红英特克思股份有限公司, 丸羽经编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