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坠落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482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防坠落手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坠落手套,为高空作业人员提供一种动态的防坠落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空作业中,作业人员攀登、上下、水平移动、转移作业位置的过程(如:在手脚架、杆塔、竖直的梯子、建筑物高处平台移位)是动态的过程,安全带没有固定的扣点,这个过程没有防坠落保护,一旦作业人员手没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脚没有踩稳,就会发生高空坠落事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坠落手套,手套(手套手部\手部)与防坠器连接,防坠器与防坠绳连接。防坠落手套与安全带配套使用,作业人员戴上防坠落手套并将防坠绳另一端连在安全带上,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时,防坠器随着手部的动作而联动,扣住固定物;作业人员一旦失手没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脚没有踩稳时,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坠器通过防坠绳拉住安全带,确保作业人员不会坠落,作业人员可以重新调整站位,抓稳固定物,从而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有关高空作业的安全工作规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GB26859-2011)

第9.2.1条规定:高空作业应该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应采用高挂低用的方式,不应系挂在移动或不牢固的物件上。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应失去安全带的保护。注:该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Q/CSG510001-2015)

第20.2.2条规定:安全带应采用高挂低用的方式,不应系挂在移动、锋利或不牢固的物件上。攀登杆塔和转移位置时不应失去安全带的保护。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安全带是否拴牢。.

第20.2.6条规定:线路杆塔宜设置作业人员上下杆塔和杆塔上水平移动的防坠落安全保护装置

高空作业领域,如电力、水力、通讯、建筑、路桥、登高、救援等,相关的安全规程标准都有这样的要求。高空作业中,攀登上下及高处移位的过程是高风险的,容易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的,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产品能够实现和提供这样的保护功能,本发明就是针对这一不足而研制的。本发明为高空作业人员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动、转移作业位置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动态保护的防坠落手套,填补了这个领域的技术空白,可以大幅度降低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也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高空作业人员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动、转移作业位置过程中提供一种动态保护的防坠落手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防坠落手套有多个实施例。

1.本发明防坠落手套,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与防坠器(104)连接(109)。

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与防坠绳(103)连接。

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103)套在箍环(962)内。

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固定一拉绳(901),拉绳一端(921)与箍环(962)连接。

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拉绳(901)套在箍环A(964)内。

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拉绳(901)与箍环(962)形成套索B(943)。

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与衬垫(1063)连接。

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套在闭环圈B(961)内。

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衬垫(1063))通过弹性装置(120)与闭环圈B(961)连接。

1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衬垫(1063))通过弹性装置(120)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

1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可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联动。

1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的拇指和食指部位。

1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腕箍\臂箍(951)。

1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腕箍\臂箍(951)为套索A(942)。

1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109)或闭环圈B(961)设置开闭器(1011)。

1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103)之间或两根拉绳(901)之间或不同侧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之间互相连接(1009)。

1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E(965)内。

1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圈E(965)与防坠绳A(1031)连接。

1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A(103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F(966)内。

2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圈F(966)与防坠绳B(1032)连接。

2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是闭环结构(90)。

2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结构(90)为套索(94)。

2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套索B(943)或套索A(942)或套索(94)为扎带(6)结构。

2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

2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有活动部件(801)。

2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防坠器(104)之间互相连接(1091)。

2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为开环绳(9210)。

2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为活套索(941)。

2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有卡扣脱扣装置(4)。

3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为绳状\链状(91)或其它不固定形状及其组合。

3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为伸缩装置(106)。

3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由若干条短臂(17)顺序活动连接(2)构成。

3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由2条长臂(1)活动连接(2)构成。

3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包括与长臂(1)联动的联动臂(16)。

3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边缘(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边(8012)。

3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连接(2)有限位凸起(511)或可调节螺栓(512)。

3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旋转卡扣脱扣装置(42)装设在活动连接(2)部。

3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装设在活动部件(801)的外端部(14)。

3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卡扣脱扣装置(4)的脱扣装置(412)可由操作机构操作脱扣。

4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或活动部件(801)为弧形或圆弧形。

4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或活动部件(801)外端部(14)沿X轴方向(141)或Y轴方向(142)相向弯曲、或同时沿X轴方向(141)Y轴方向(142)相向弯曲,外端部(14)顶端(144)反方向弯曲。

4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为多控操纵拉锁。

4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设置转换装置,使闭环结构(90)与开环结构(80)之间可互相转换。

4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转换装置为防坠器(104)上设置A部件(1042)、C部件(1043)、B部件(1044),三个部件间可互相连接\扣接或分开。

4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为伸缩弹性装置(190)。

4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为弹性装置B(191)与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并接。

4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在盒体(1901)内。

4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转枢(19061)。

4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转枢(19061)设置在盒体(1901)开口处(1905)与外部固定端(1907)形成的直线(1909)上。

5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转枢B(19063)。

5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隔板(1908)。

5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为卷收器(9981)。

5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103)和拉绳(901)共用一个伸缩弹性装置(190)。

5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有卡位器(1902)。

防坠落手套与安全带配套使用,作业人员戴上防坠落手套并将防坠绳另一端连在安全带上,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时,防坠器随着手部的动作而联动,扣住固定物;作业人员一旦失手没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脚没有踩稳时,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坠器通过防坠绳拉住安全带,确保作业人员不会坠落,从而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为高空作业人员在攀登、上下、水平移动、转移作业位置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动态保护的防坠落手套,填补了这个领域的技术空白,可以大幅度降低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也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防坠器(104)是闭环结构(90)的一种实施例。

图2为防坠器(104)是闭环结构(9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3为两根防坠绳(103)套在箍环(962)内;显示了防坠器(104)为开环绳(9210)受到拉力前、后的示意图。

图4为拉绳(901)与箍环(962)连接。

图5为两根拉绳(901)套在箍环A(964)内。

图6为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E(965)内;闭环圈E(965)与防坠绳A(1031)连接。

图7为图6的正视图。

图8为两根防坠绳A(103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F(966)内;闭环圈F(966)与防坠绳B(1032)连接。

图9为图8的正视图,图9-B拉绳(901)与箍环(962)形成套索B(943)。

图10为转换装置的示意图,还显示了两根防坠绳(103)和\或两拉绳(901)之间互相连接(1009),10-B为连接绳A(1009)围住固定物的俯视图。

图11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一种实施例。

图12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3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4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5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6为图15基础上在活动连接(2)部装设棘轮棘爪机构(47)。

图17为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8为图17的基础上加上联动臂(16)。

图19是卡扣脱扣装置(4)的示意图:

图19.1为带有顶条(997)的成对棘齿条(45);

图19.2为带有卡槽(8022)的成对棘齿条(45);

图19.3为交错棘齿条(454)与卡条卡槽机构(802)组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19.4为棘齿条棘爪机构(48);

图19.5为圆柱形棘齿条棘爪机构(1041);

图19.6为棘爪(99)脱扣的示意图。

图20为多控操纵拉锁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1、12,图14—图18的左视图、图18的右视图。

图22为开环绳(9210)的示意图。

图23为活套索(941)的示意图。

图24防坠器(104)为活套索(941)受到拉力前、后的示意图。

图25为开环绳(9210)和活套索(941)索紧把手防坠落的示意图。

图26为伸缩弹性装置(190)\卷收器(9981)的示意图。

图27为伸缩弹性装置(190)\卷收器(9981)并列设置的示意图。

图28为扎带(6)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防坠落手套,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与防坠器(104)连接(109)。.

如图1、2所示,手套手部(1064)与手部(1062)在人体生理解剖结构上是相同的部位(注:腕部以下为手部,腕部以上为前臂)。为方便表达,戴着手套的称为手套手部(1064),没有戴手套的裸手称为手部(1062)。.

防坠落手套与安全带配套使用,作业人员戴上防坠落手套,并将防坠器(104)连接安全带(999)自带的防坠绳(103)。作业人员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时,防坠器随着手的动作而联动,扣住固定物;作业人员一旦失手没有抓牢固定物,或者脚没有踩稳时,扣在固定物上的防坠器通过防坠绳拉住安全带,确保作业人员不会坠落,作业人员可以重新调整站位,抓稳固定物,从而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与防坠器(104)连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绑扎连接,子母扣连接、魔术贴粘扣带连接、橡皮筋固定或一体成型(适用于手套)等及其组合;防坠器(104)也可以连接于手部(1062)(没戴手套时的裸手部),从使用习惯和劳动保护的角度出发,人们在攀登时,常戴上手套(1061)保护手;本发明中,优选,防坠器(104)连接于手套手部(1064)(戴手套时的手部)。.

其中,手套(1061)、手套手部(1064)只是起承载防坠器(104)的作用,固定装置(109)连接装置(109)防止防坠器(104)掉落,这样就实现“防坠器(104)随着手部的动作联动”的功能,扣住固定物。防坠器(104)也可以连接“拇指指套和食指指套”、“拇指指环和食指指环”等,这些都是“起承载作用部分”。.

“手部(1062)与防坠器(104)连接”可看作是将手套(1061)、手套手部(1064)中“起承载作用部分”保留,其它多余的部分去除;或者将“起承载作用部分”也去除,连接装置(109)同样可以将防坠器(104)连接固定于手部(1062),防止防坠器(104)掉落,实现相同的功效。

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与防坠绳(103)连接。.

如图1、2所示,防坠落手套也可以自身配置防坠绳(103),防坠绳(103)一端与防坠器(104)连接,防坠绳(103)另一端与安全带(999)连接。

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103)套在箍环(962)内。.

如图3、24所示,箍环(962)是一个闭环结构。两根防坠绳(103)套在箍环(962)内,或分别套在两个可互相扣接或连接的箍环(962)内;如图3-A、24-A所示,防坠绳(103)没有套在箍环(962)内,当人体坠落时,防坠绳(103)受到拉力向外张开。图3-B、24-B所示,两防坠绳(103)套在箍环(962)内,当人体坠落时,防坠绳(103)受到拉力向外张开,张力使箍环(962)向上滑动,滑到顶端箍紧两根防坠绳(103)上端部,使两个防坠器(104)相向靠拢,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图3-9、24、25中,箍环(962)都起相同的作用。可设置为两个箍环(962),使用时将两个箍环(962)互相扣接,不使用时,将两个箍环(962)分开,两个防坠落手套分开存放;也可设置一个箍环(962),使用时,将两根防坠绳(103)穿过箍环(962),再连接安全带。

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固定一拉绳(901),拉绳一端(921)与箍环(962)连接。.

如图4、5所示,使用时,作业人员戴上防坠落手套,并将防坠器(104)与拉绳(901)分别连接安全带(999)自带的两根防坠绳(103)(在安全带的同一侧)。如图4-A所示,人体正常攀登时,拉绳(901)没有受到拉力的状态;如图4-B所示,当人体坠落时,拉绳(901)受到拉力,根据定滑轮原理,拉绳(901)把套住防坠绳(103)的箍环(962)向上提升,箍环(962)箍紧两根防坠绳(103)上端部,使两个防坠器(104)相向靠拢,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图4-9、图25中,拉绳(901)都起相同的作用。优选,将拉绳(901)另一端延长,直接连接安全带(999);拉绳(901)的固定方式与防坠器(104)相同。也可以,防坠绳(103)、拉绳(901)、安全带(999)成Y字、V字型连接。

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拉绳(901)套在箍环A(964)内。.

图4所示,拉绳(901)没有套在箍环A(964)内,当人体坠落时,拉绳(901)受到拉力向外张开。如图5所示,两根拉绳(901)套在箍环A(964)内,或分别套在两个可互相扣接或连接的箍环A(964)内;当人体坠落时,拉绳(901)受到拉力向外张开,张力使箍环A(964)向上滑动,滑到顶端箍住两根拉绳(901)上端部,防止拉绳(901)向外滑出把手。如果要达到“箍环(962)箍紧两根防坠绳(103)上端部”的效果,则再使用拉绳连接箍环,以此类推,可以逐级装箍环和拉绳。也可设置一个箍环A(964),使用时,将两根拉绳(901)穿过箍环A(964),再连接安全带。

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拉绳(901)与箍环(962)形成套索B(943)。.

图9-B所示,两根拉绳(901)套在箍环(962)内,既:箍环(962)内既有防坠绳(103)也有拉绳(901);其中拉绳(901)与箍环(962)形成套索B(943),套索B(943)在箍紧防坠绳(103)上端部的同时,套索B(943)自身也索紧把手。.

两侧套索B(943)可以各自独立,既:两个箍环(962)不扣接\连接;两侧套索B(943)也可以连接,既:两侧套索B(943)共用一个箍环(962),或者由两个箍环(962)扣接\连接形成;“两侧套索B(943)连接”的优点在于:彼此之间可以传递拉力。因此,优选两侧套索B(943)连接。

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与衬垫(1063)连接。.

如图9所示,防坠器(104)与拉绳(901)同时与衬垫(1063)连接;使用的时候,把连接防坠器(104)和拉绳(901)的衬垫连接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不使用的时候,衬垫(1063)连同防坠器(104)和拉绳(901)一起拆卸;衬垫(1063)还起到保护手的作用。图1、2也示出了衬垫(1063)的示意图。

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套在闭环圈B(961)内。.

如图2、10所示,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套在闭环圈B(961)内,再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衬垫(1063))连接,可使防坠器(104)(尤其是套索(94))\拉绳(901)在闭环圈B(961)内自由活动,索紧效果明显,提高操控性;套索(94)\拉绳(901)在受力的时候,减小对手套的拉力,不会拉坏手套。

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衬垫(1063))通过弹性装置(120)与闭环圈B(961)连接。.

防坠器(104)(尤其是套索(94))\拉绳(901)受力的时候,会拉伸弹性装置(120)(如拉簧、橡皮筋等),减小对手套的的拉力,不会拉坏手套。

1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衬垫(1063))通过弹性装置(120)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

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或衬垫(1063))通过弹性装置(120)直接连接防坠器(104)或拉绳(901)(既防坠器(104)或拉绳(901)不套在闭环圈B(961)内)。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受力的时候,会拉伸弹性装置(120),减小对手套的的拉力,不会拉坏手套。

1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可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联动。.

如图1、2,图11-18所示,因为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可以灵活的活动,带动防坠器(104)或拉绳(901)随着手部的动作而联动。

1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的拇指和食指部位。.

如图1、2、5、7,图9-18所示,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于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拇指和食指外侧部位,提升了装置的联动性和操控性,由拇指和食指操控防坠器,手在抓住固定物的同时,防坠器就扣住固定物(把手),实现“手抓到哪,防坠器就扣到哪”。

1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或拉绳(901)连接腕箍\臂箍(951)。.

如图2、15所示,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也可以连接身体穿戴物(如衣服、裤子、裤腰带、腕箍\臂箍(951)、胸箍、肩箍、腰箍等闭环结构,用来箍住身体),优选,连接于穿戴物的结实部位,身体穿戴物与安全带(999)功能相同;在人体坠落的时候,由防坠绳拉住腕箍\臂箍(951)等身体穿戴物的结实部位,确保作业人员不会坠落。.

腕箍\臂箍(951)可以箍紧腕部、臂部,不会滑出,可以承受的人体重量,工作人员可以及时重新调整站位,重新抓稳固定物(把手)。腕箍\臂箍(951)使得装置更小巧、便携。可以在箍紧部位套上保护物,防止手损伤,如本发明的手套(1061),可以兼做腕箍\臂箍(951)保护物,可以设置多个腕箍\臂箍(951),由多个防坠器(套索)分别连接不同的腕箍\臂箍(951),实现多重保障。由于腕箍\臂箍(951)拉住手部,承受人体重量,所以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会损伤手部。

1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腕箍\臂箍(951)为套索A(942)。.

如图2所示,套索A(942)与套索(94)的结构相同,套索A(942)在受力时会越索越紧,索紧腕部、臂部,防止套索A(942)从手部滑出。.

如图2所示,套索A(942)靠近手部,防坠器(104)(套索(94))连接腕箍\臂箍(951)。.

图1、2是套索(94)的结构示意图,图4、5、6、7、8、9都是套索(94)防坠落的示意图。

1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109)或闭环圈B(961)设置开闭器(1011)。.

图2所示,开闭器(1011)方便使用者根据需求放入或取出防坠器(104)(优选绳索状),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可在闭环圈B(961)上设置开闭器(1011)。图2左上方小图为开闭器(1011)的局部放大图。图2所示,连接装置(109)对防坠器(104)敞开(图左边)、覆盖(图右边)也相当于开闭器(1011)的功能。

1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103)之间或两根拉绳(901)之间或不同侧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之间互相连接(1009)。.

如图10所示,使用防坠落手套攀登,到了高处工作位时,可以把连接绳A(1009)围在固定物上,这样连接绳A(1009)与防坠绳(103)\拉绳(901)一起形成围带(也称围杆带、围杆绳),实现了传统“围杆作业安全带”的功能。图10中画出了防坠绳(103)的连接绳A(1009)、连接带。拉绳(901)也同样可以设置连接绳A(1009),图中省略;不同侧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之间互相连接(1009),如:左侧防坠绳(103)与右侧拉绳(901)连接(1009)。

1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E(965)内。.

如图6、7所示,防坠绳(103)与拉绳(901)端部互相连接,防坠绳(103)与拉绳(901)所受的力可以互相传递,闭环圈E(965)连接安全带(999);当人体坠落时,安全带(999)受到拉力传递至闭环圈E(965),根据动滑轮原理,拉力会通过闭环圈E(965)均匀分配到防坠绳(103)与拉绳(901);防坠绳(103)与拉绳(901)同时均匀受力索紧固定物把手,达到最佳的防坠落效果。

1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圈E(965)与防坠绳A(1031)连接。.

如图6、7所示,当人体坠落时,安全带(999)受到拉力传递至防坠绳A(1031),防坠绳A(1031)传递至闭环圈E(965),再通过闭环圈E(965)均匀分配到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优选,防坠绳A(1031)为伸缩弹性装置(190),如:卷收器(9981)。

1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根防坠绳A(1031)互相连接,并套在闭环圈F(966)内。.

如图8、9所示,两根防坠绳A(1031)端部互相连接,两根防坠绳A(1031)所受的力可以互相传递,闭环圈F(966)连接安全带(999),当人体坠落时,安全带(999)受到拉力传递至闭环圈F(966),根据动滑轮原理,拉力会通过闭环圈F(966)均匀分配到两根防坠绳A(1031);两根防坠绳A(1031)各自通过闭环圈E(965)把拉力均匀分配到左右两侧的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两侧同时均匀受力索紧固定物把手,达到最佳的防坠落效果。.

闭环结构(90)防坠器(104)(如套索(94))是封闭的,不会把拉力传递到另外一侧的闭环结构(90);采用这种设计后,拉力就可以互相传递,两侧同时均匀受力索紧固定物(把手)。

2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圈F(966)与防坠绳B(1032)连接。.

如图8、9所示,当人体坠落时,安全带(999)受到拉力传递至防坠绳B(1032),再传递至闭环圈F(966),再传递到两根防坠绳A(1031),再传递到闭环圈E(965),再传递到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优选,防坠绳B(1032)为伸缩弹性装置(190),如:卷收器(9981)。

2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是闭环结构(90)。.

如图1、2所示,闭环结构(90)可以扣住固定物的端部或固定物把手等伸出、突出部位(如手脚架两端、铁塔的脚钉等)。还可在闭环结构(90)装设磁性物,便于吸附铁质固定物。

2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闭环结构(90)为套索(94)。.

如图1、2所示,套索(94)也称为:绞索(94)、活结(94)或绞索活结套索结构(94),由绳索一端(92)固定于闭环孔状体(96)闭环圈A(96),绳索另一端(95)穿出闭环圈A(96)再与防坠绳(103)相连;也可以由绳索一端(92)自身闭环成闭环圈A(96)(如用绳索打结),绳索另一端(95)穿出闭环圈A(96)再与防坠绳(103)相连;防坠绳(103)可看成是绳索另一端(95)穿出闭环圈A(96)后延长形成;绳索优选为碳纤维绳、石墨烯绳等;这些新材料体积小、重量轻、柔软、高强度;套索(94)在受力时会越索越紧,索住固定物把手,防止防坠器(104)从固定物把手滑出。.

如图2所示,腕箍\臂箍(951)靠近手部,两个套索互相连接;图4、5、6、7、8、9都是套索(94)防坠落的示意图。

2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套索B(943)或套索A(942)或套索(94)为扎带(6)结构。.

如图28所示,扎带(6)设计有止退功能,只会越扎越紧,不能自动松开;也可以设计可拆卸的扎带,手动松开;也可以全部都是扎带(6)结构。.

实际应用中,用软材质制作扎带,不要用硬质材料制作,避免弄伤手。

2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是开环结构(80)。.

如图11—图18所示,开环结构(80)既可以扣住固定物的端部或固定物的伸出、突出部位,也可以扣住长条形固定物(如脚手架)的任何部位。开环结构(80)可以是弧形或圆弧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勾状体或其它固定形状及其组合。可以将弧形、圆弧形、多边形等开环结构(80)设置为有弹性装置C(8001)如:弹簧、橡胶,可以弯曲,实现活动部件(801)的功能。活动部件(801)可提高装备的操控性和灵活性,防坠器(104)随着手部的动作联动,打开或闭合,手抓到哪,防坠器就扣到哪。

2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有活动部件(801)。.

如图11—图18所示,可以将弧形、圆弧形、多边形等开环结构(80)设置为有弹性装置C(8001)如:弹簧、橡胶,可以弯曲,实现活动部件(801)的功能。活动部件(801)可提高装备的操控性和灵活性,活动部件(801)随着手部的动作联动,使开环结构(80)成闭环状态或开环状态、打开或闭合,手抓到哪,防坠器就扣到哪。

2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两防坠器(104)之间互相连接(1091)。.

图3,图22-25;如图22、23所示,连接绳(1091)连接两防坠器(104),使两个防坠器(104)相向靠拢,防止其向外滑出把手。特殊设置的防坠器(104)(开环绳(9210)、活套索(941))可以通过连接绳(1091)互相传递拉力,使两个防坠器均匀受力索紧把手,起到最佳的防坠落效果。连接绳(1091)设置为长度可调节(如:背包的可调节带),适应不同的攀登物体。连接绳(1091)可设置成可拆卸组装结构,方便使用。

2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为开环绳(9210)。.

如图22为成对开环绳(9210)的正视图,开环绳一端(92101)互相连接(1091),开环绳另一端(92102)与防坠绳(103)连接,防坠绳(103)可看成是开环绳另一端(92102)延长形成。.

图25-A、图3为成对开环绳(9210)的侧视图;攀登时,佩戴本防坠落手套,并将防坠绳(103)与安全带(999)连接;图3-A为人体正常攀登的示意图,图3-B当人体坠落时,防坠绳(103)受到拉力,把力传递给两个开环绳(9210),两个开环绳(9210)之间通过连接绳(1091)传递拉力,两侧同时均匀受力,使成对开环绳相向靠拢并同时索紧把手,防止开环绳滑出把手,即使两个把手一高一低,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成对开环绳与安全带形成闭环结构。.

箍环(962)加上拉绳(901)就相当于“开环绳”结构,可以实现“开环绳”的功能;“开环绳”是可以互相传递拉力的;“两侧套索B(943)连接” 也相当于“开环绳”结构。

2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为活套索(941)。.

活套索(941)是相对于套索(94)而言的,套索(94)在受到拉力时越索越紧,索紧把手。套索(94)是闭环结构,两个套索(94)之间不会传递拉力。.

如图23为成对活套索(941)的正视图,活套索一端(9412)绕着活套索另一端(9413)(或者两端互相缠绕),活套索一端(9412)互相连接(1091), 活套索另一端(9413)与防坠绳(103)相连,防坠绳(103)可看成是活套索另一端(9413)延长形成。活套索(941)在受到拉力时会索紧把手,同时,两个活套索(941)之间通过连接绳(1091)传递拉力,把拉力传递给另一个活套索(941),使成对活套索(941)相向靠拢,防止滑出把手,即使两个把手一高一低,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成对活套索(941)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与成对开环绳相似;成对活套索与安全带形成闭环结构。.

图24-A显示人体正常攀登时,成对活套索(941)的侧视图;图24-B显示人体坠落时,活套索(941)索紧把手的防坠落示意图。.

活套索(941)可以缠绕半圈、1圈、2圈,但不宜缠绕太多,防止绕圈太紧不能散开,变为套索(94)或闭环圈。这种结构可以在“开环绳”、“活套索”、“套索”、“闭环结构”之间互相转换,结构形式灵活。

2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有卡扣脱扣装置(4)。.

如图11—18所示,开环结构(80)有卡扣脱扣装置(4),使开环结构(80)成闭环状态或开环状态。.当手抓握固定物时,卡扣脱扣装置(4)将活动部件(801)两端闭合并卡扣,扣牢固定物;当手离开固定物时,卡扣脱扣装置(4)的脱扣功能可将已闭合的活动部件(801)打开。

3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为绳状\链状(91)或其它不固定形状及其组合。.

如图13所示,绳状(91)优选为碳纤维绳、石墨烯绳等;这些新材料体积小、重量轻、柔软、高强度;不固定形状随着手的动作而改变形状,适合手的抓握动作。

3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为伸缩装置(106)。.

如图13、14所示,活动部件(801)为伸缩装置(106)。伸缩装置(106)有伸缩杆(4531)、弹簧(3)等及其组合,伸缩杆(4531)可往两侧伸缩或单侧伸缩;伸缩装置(106)还可以与其它部件搭配组合使用。

3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由若干条短臂(17)顺序活动连接(2)构成。.

如图15-16所示,这种结构可以使短臂(17)任意旋转活动,适合手的抓握动作,形成闭环状态或开环状态。

3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由2条长臂(1)活动连接(2)构成。.

如图17-18所示,2条长臂(1)旋转活动成闭环状态或开环状态,卡扣固定物,结构简单,适合手的抓握操作。

3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件(801)包括与长臂(1)联动的联动臂(16)。.

如图17所示,在联动臂(16)上装设卡扣脱扣装置(4),当长臂(1)旋转运动时,联动臂(16)联动并锁扣长臂(1)的旋转状态,不会再往回旋转,从而扣牢固定物,实现卡扣功能。

3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边缘(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边(8012)。.

如图15所示,防坠器(104)边缘(8011)延伸并朝手部方向卷边(8012),卷边(8012)呈“C字形”或“O字形”包围拇指\食指(8013),拇指\食指的动作可直接传递到活动部件(801)(短臂、长臂等),这样操作更加灵活。也可把“C字形”或“O字形”扣嵌在活动部件(801)上。卷边也可用于图11、12,图14-18,但是,在拇指\食指关节部位不要卷边,否则会影响关节活动。.

如图1、2所示,在闭环结构(90)\套索(94)中,手套(1061)(或手套手部(1064))及连接装置(109)相当于卷边(8012),拇指\食指的动作可直接传递到闭环结构(90)\套索(94)。

3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活动连接(2)有限位凸起(511)或可调节螺栓(512)。.

如图15所示,这样是为了控制活动部件(801)(短臂(17)、长臂(1)、联动臂(16))的旋转范围,调整限位凸起(511)或可调节螺栓(512)可以让活动部件(801)旋转成便于卡扣的形状。控制旋转范围的装置也可以是其它可调节伸缩长短功能的装置。

3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旋转卡扣脱扣装置(42)装设在活动连接(2)部。.

如图15—图18所示,旋转卡扣脱扣装置(42)如棘轮棘爪机构(47),棘轮棘爪机构(47)使活动部件(801)单向旋转闭环运动,并锁扣其旋转状态,不会再往回旋转,从而扣牢固定物,实现卡扣功能;旋转卡扣脱扣装置(42)形式结构不局限于此;可在活动连接(2)设置扭力弹簧(5)让开环结构(80)充分打开或闭合,便于操作。

3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装设在活动部件(801)的外端部(14)。.

如图11-18所示,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为成对棘齿条(45)(脱扣装置(412)为顶条(997))、交错棘齿条(454)、棘齿条棘爪机构(48)、圆柱形棘齿条棘爪机构(1041)、卡条卡槽机构(802)、魔术贴粘扣带、磁铁(44)、单向活动瓣膜(101)或其它具有成对卡扣脱扣功能的装置及其组合;

单向活动瓣膜(101)优选装设于图11、12所示固定形状的开环结构(80)中,当手抓握固定物时,单向活动瓣膜(101)打开扣住固定物后随即闭合;用手指(中指)操作单向活动瓣膜(101)即可打开。.

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设有卡槽(8022),卡槽(8022)内有压簧(453);卡槽(8022)可以起到引导卡扣装置的作用,压簧(453)可以使卡扣更加紧密;

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为弧形或圆弧形。.

成对棘齿条(45)的脱扣装置(412)为顶条(997),棘齿条棘爪机构(48)和圆柱形棘齿条棘爪机构(1041)的脱扣装置(412)为棘爪(99);

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还有手指固定环(97)将装置固定于手指外端部(优选为拇指和食指);圆柱形棘齿条棘爪机构(1041)可以在纵向(Z轴方向(143))顺利卡扣,使用者不必特别调整装置的方向姿态;磁铁(44)的吸附功能兼做引导卡扣装置的功能;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沿着磁力的方向准确卡扣,在磁铁(44)外周边有非导磁隔阻物(441)可以防止其吸附铁质固定物;

图19之图19.3所示交错棘齿条(454)在X轴方向(141)设置有棘齿(995),Y轴方向(142)设置有层叠面;或同时在X轴方向(141)和层叠面设置有棘齿(995);

图18图21所示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装设在外端部(14)X轴方向(141)或Y轴方向(142)、或同时装设在X轴方向(141)Y轴方向(142);

卡槽(8022)可以防止卡扣部件翘起脱扣,防坠器受到牵引力时,卡扣脱扣装置(4)会同时受到纵向(Z轴方向(143))和横向(X轴方向(141)Y轴方向(142))的力,纵向的力由卡扣力抵消;横向的力会使卡扣部件(棘齿条)翘起顶到卡槽(8022),卡槽(8022)内侧壁会产生一个反向的力抵消,防止卡扣部件翘起分离脱扣;

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可以组合实施,如图19之图19.3为卡条卡槽机构(802)与交错棘齿条(454)组合实施防止卡扣部件翘起脱扣,其形状为弧形或圆弧形。

3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卡扣脱扣装置(4)的脱扣装置(412)可由操作机构操作脱扣。.

如图11—18所示,操作机构是操作把手(1103)、联动杆(1104)、弹簧A(301)、钢丝绳(993)、操纵拉锁、多控操纵拉锁或其它具有操作功能的装置及其组合,操作机构有支撑装置(981);

装设在外端部(14)(联动臂(16)的外端部(14)例外)的成对卡扣脱扣装置(41)可用手指(中指)操作脱扣;

棘爪(99)上方有倾斜的挡板(992),棘爪(99)在与棘齿(995)分离的同时,沿倾斜的挡板(992)横向往外运动完全脱离棘轮、棘齿条。.

操纵拉锁由外套(811)、钢丝绳(993)等构成,能操作单个活动件(992)棘爪(99)。

4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或活动部件(801)为弧形或圆弧形。.

如图11- 18所示,因为联动臂(16)不是用来卡扣固定物的,其形状优选为扁圆弧形,也可以是图8所示的长条形;短臂(17)和长臂(1)是用来卡扣固定物的,其形状优选为圆弧形;

例7图3的弹簧(3)、图4的伸缩杆(4531)为弧形或圆弧形(优选为圆弧形),起到引导卡扣装置的功能;圆弧形弹簧(3)、伸缩杆(4531)可以使开环结构(80)沿着预定的轨迹伸出、缩回闭环和开环运动;顺利实现卡扣和脱扣功能。

4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开环结构(80)或活动部件(801)外端部(14)沿X轴方向(141)或Y轴方向(142)相向弯曲、或同时沿X轴方向(141)Y轴方向(142)相向弯曲,外端部(14)顶端(144)反方向弯曲。.

图11、图18所示,用手操作外端部(14)沿闭合方向运动,装置固有的弹性使两外端部(14)互相产生挤压力,两外端部(14)紧密结合成闭环状态;

用手操作两外端部(14)往相反方向弯曲运动,可抵消挤压力,两外端部(14)分离成开环状态;

外端部(14)顶端(144)反方向弯曲,是为了让外端部(14)相向闭合运动时起到引导卡扣的作用,在外端部(14)装设卡扣脱扣装置(4)时,卡扣脱扣装置(4)沿着顶端(144)的弯曲顺利地卡扣,挤压力和卡扣力使外端部(14)卡扣更加牢固;

图11-12、图14、图15—图18展示的是X轴方向(141)示意图,图21展示的是Y轴方向(142)的示意图;

由于要操作活动部件(801)弯曲挤压达到闭环状态和开环状态,活动连接(2)太紧或太松都不利于操作,因此在活动连接(2)部设有松紧调节装置,松紧调节装置是外部套有弹簧C(303)的螺栓螺母卡簧C(503)。

4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为多控操纵拉锁。.

操纵拉锁由外套(811)、钢丝绳(993)等构成,只能操作单个活动件(991)棘爪(99);

对操纵拉锁进行改进,如图20所示,所述多控操纵拉锁有多节外套(811),外套端部(812)由固定点(813)固定,外套(811)间的分段钢丝绳(9931)分别顺序连接操作多个活动件(991)、脱扣装置(412)(棘爪(99)、顶条(997)等);

因为棘爪(99)要活动实现卡扣脱扣功能,太松或太紧都会影响使用效果,棘爪连接部(996)装设松紧调节装置,松紧调节装置是外部套有弹簧B(302)的螺栓螺母卡簧B(50);调节棘爪连接部(996)的松紧度,可使多个脱扣装置(412)同步脱扣,实现开环操作功能。

4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器(104)设置转换装置,使闭环结构(90)与开环结构(80)之间可互相转换。.

如图10所示,转换装置使不同形式的防坠器(104)之间互相转换,方便用户根据需求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案。

4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转换装置为防坠器(104)上设置A部件(1042)、C部件(1043)、B部件(1044),三个部件间可互相连接\扣接或分开。.

图10为转换装置的示意图,C部件(1043)由闭环圈(1043)连接防坠绳(103)构成;当A部件(1042)、闭环圈(1043)、B部件(1044)连在一起时,防坠器(104)为闭环结构(90)(普通闭环结构);当防坠绳(103)套在闭环圈(1043)内时,防坠器(104)为套索(94);当A部件(1042)与闭环圈(1043)连接\扣接时,防坠器(104)为开环绳(9210);开环绳(9210)两端缠绕后,防坠器(104)变成活套索(941)。.

优选, A部件(1042)为连接绳(1091)的端部直接连接于闭环圈(1043),B部件(1044)不设置闭环圈。.

这样转换装置就可以构成套索(94)、活套索(941)、开环绳(9210)三种形式防坠器。

45.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为伸缩弹性装置(190)。.

在不同的技术方案中,分别使用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优选,全部为伸缩弹性装置(190)。

46.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为弹性装置B(191)与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并接。.

图26所示,伸缩弹性装置(190)把弹性装置B(191)(橡皮筋、弹力带、拉簧等)与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并接\串接(优选并接),并将防坠绳\拉绳设置成固定长度;操作时,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处于半紧张状态,操作人员无牵挂感;当人体坠落时,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被拉伸至最大长度,由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承受人体坠落冲击力,拉住安全带,实现防坠落功能。在伸缩弹性装置(190)设置卡位器(1902),像自动伸缩钢卷尺一样,可以固定拉伸的长度。

47.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在盒体(1901)内。.

图26所示,盒体(1901)可设置为圆盘形、长方体等形状,体积较小,方便使用和存放,也方便保护伸缩弹性装置(190)。

48.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转枢(19061)。.

图26所示,转枢(19061)就像定滑轮,可以让防坠绳(103)\拉绳(901)、弹性装置(191)变换方向拉伸和收缩;防坠绳(103)\拉绳(901)、弹性装置(191)可以共用一个转枢(19061),也可以分别独立设置转枢:转枢(19061)用于防坠绳(103)\拉绳(901),转枢A(19062)用于弹性装置B(191)。

49.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转枢(19061)设置在盒体(1901)开口处(1905)与外部固定端(1907)形成的直线(1909)上。.

图26所示,这种设置,使拉伸和收缩更加顺畅,避免盒体(1901)受力时产生旋转、摇摆,影响操作使用。

50.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转枢B(19063)。.

图26所示,可设置多个转枢B(19063),把防坠绳(103)\拉绳(901)、弹性装置(191)分开不同区域,起到隔板的作用,防止互相缠绕。

51.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盒体(1901)内设置有隔板(1908)。.

图26所示,在盒体内用隔板(1908)进行分区,防止缠绕。

52.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为卷收器(9981)。.

图26所示,卷收器(9981)的功能有:慢速拉,即伸长;快速拉,即紧急锁止、差速锁止;拉力消失即自动收卷。在器内机构作用下,绳(带)处于半紧张状态,使操作人员无牵挂感。图3-9,26所示,使用卷收器,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小;攀登时会觉得很轻松。当人体坠落时,防坠绳A(1031)(或防坠绳B(1032)或防坠绳(103)或拉绳(901))受到拉力,卷收器紧急锁止并牵拉相应的防坠器(104)(开环绳(9210)、活套索(941)、套索(94))、箍环(962)、箍环A(964)等,实现防坠落功能。.

汽车卷收器安全带适用所述卷收器(9981),并且两者功能都相同,技术很成熟,得到广泛应用,汽车卷收器安全带现有的技术和今后发展的技术,都可以应用到本发明防坠落装置中。还有一种差速防坠器,具有相同的功能,也可以应用到本发明防坠落装置中。.

也可以将卷收器(9981)设置为只有卷收功能,无紧急锁止功能,这样,防坠绳(103)和\或拉绳(901)拉伸到最大长度后拉住安全带。

53.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防坠绳(103)和拉绳(901)共用一个伸缩弹性装置(190)。.

图3-7,图24、25所示,在安全带同一侧,防坠绳(103)和拉绳(901)共用一个伸缩弹性装置(190)(优选为卷收器(9981)),防坠绳(103)、拉绳(901)、卷收器(9981)呈Y型连接。如果两个防坠器不能互相传递拉力或者防坠绳(103)与拉绳(901)不能互相传递拉力,当防坠绳(103)或拉绳(901)任何一根先受力收紧时,另外一根就不再受力收紧并成松弛状态;在安全带另一侧,防坠绳(103)或拉绳(901)也不再受力收紧并成松弛状态;所以要调节好防坠绳(103)和拉绳(901)的长度,使箍环(962)箍紧两根防坠绳(103)同时,防坠器(104)索紧把手,达到最佳的防坠落效果。

54. 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伸缩弹性装置(190)有卡位器(1902)。.

图26所示,伸缩弹性装置(190)像自动伸缩钢卷尺一样,可以伸缩,卡位器(1902)可以固定拉伸的长度。当与图10连接绳A(1009)配合使用时,连接绳A(1009)与防坠绳(103)\拉绳(901)一起形成围带(也称围杆带、围杆绳),实现了传统“围杆作业安全带”的功能。

开环结构(80)设置引导卡扣装置,可以使手在抓握固定物的同时,开环结构(80)沿着预定的轨迹闭环和开环运动,不必调整卡扣脱扣装置(4)的方向姿态,可以更加容易实施卡扣,操作更加灵活,如:圆弧形伸缩杆(4531)、圆弧形弹簧(3)、短臂(17)、长臂(1)等;

以下部件也起到引导卡扣装置的作用:

例8的限位凸起(511)或可调节螺栓(512);

例14的卡槽(8022)、磁铁(44)、圆柱形棘齿条棘爪机构(1041)、手指固定环(97);

例17的顶端(144)反方向弯曲等。

防坠器(104)形式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不管其是何种形式,只要“手套手部(1064)或手部(1062))与防坠器(104)连接”,就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为产品可设置成拆卸组合使用,即使部件之间没有相连,但结构上存在连接的可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同样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