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6620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



背景技术:

扣件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常用到的装置,特别是在饰品上,扣件用来作为连接锁闭饰品的结构,在许多饰品上都能发现扣件,比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项链饰品,项链饰品一般来说至少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链体,另外就是用来连接链体两个端口的扣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扣件大多采用了挂钩和扣环的扣件形式,因为扣件本身的结构体积较小,因此挂钩的体积也非常小,同时挂钩上还有一个弹簧控制开闭的限位装置,因其体积小结构复杂,不仅对工艺要求较高,而且挂钩易出现故障和问题,因此亟待提出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回型钩的内侧面与第二回型钩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互吸的永磁铁,实现了两个扣件的完美扣合,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脱落,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扣件工作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组合扣件,包括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包括第一回型钩和第一回型钩内形成的第一回型槽,所述第二扣件包括第二回型钩和第二回型钩内形成的第二回型槽,所述第一回型钩与第二回型槽匹配扣合,第二回型钩与第一回型槽匹配扣合;

所述第一回型钩的内侧面与第二回型钩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永磁铁,且在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扣合状态下,第一回型钩内侧面的永磁铁与第二回型钩内侧面的永磁铁为互吸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的一端均设置有与待扣合物件连接的连接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扣件的一侧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扣件穿过的限位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拐角处均采用圆弧过度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型钩与第二回型钩的末端采用立方体或球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相互扣合,并在第一回型钩的内侧面与第二回型钩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互吸的永磁铁,实现了两个扣件的完美扣合,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脱落,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扣件工作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具有非常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的一端均设置有与待扣合物件连接的连接环,方便连接带扣合的物件,比如项链、皮带等等。

进一步的,第一扣件的一侧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扣件穿过的限位凸起,采用简单的结构设计防止用户在扣合过程中用力过大,两个扣件直接穿过的情况。

进一步的,两个扣件的拐角处均采用圆弧过度结构,第一回型钩与第二回型钩的末端采用立方体或球形结构,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美观程度,同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扣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扣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扣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扣件,11、第一回型槽,12、第一回型钩,2、第二扣件,21、第二回型槽,22、第二回型钩,3、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相互扣合的第一扣件1和第二扣件2,第一扣件1和第二扣件2上均设置有连接环3,连接环3方便扣件与待扣合物件(比如项链、皮带等等)连接;参见图1和图2,第一扣件1包括第一回型钩12和第一回型钩12内形成的第一回型槽11,第二扣件2包括第二回型钩22和第二回型钩22内形成的第二回型槽21;

参见图3,第一回型钩12与第二回型槽21匹配扣合,第二回型钩22与第一回型槽11匹配扣合;第一回型钩12的内侧面与第二回型钩22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永磁铁,且在第一扣件1和第二扣件2扣合状态下,第一回型钩12内侧面的永磁铁与第二回型钩22内侧面的永磁铁为互吸状态。

作为优选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扣件1的一侧面上还设置有防止第二扣件2穿过的限位凸起,有效防止用户在扣合过程中用力过大,两个扣件直接穿过的情况;第一扣件1和第二扣件2拐角处均采用圆弧过度结构,第一回型钩12与第二回型钩22的末端采用立方体或球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扣件1和第二扣件2相互扣合,并在第一回型钩12的内侧面与第二回型钩22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互吸的永磁铁,实现了两个扣件的完美扣合,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脱落,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扣件工作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具有非常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实现的优选方案,并非限定性穷举,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熟悉此技术的人士所做的任何简单变相和修饰,仍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