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720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垫制品,尤其是一种以二次成型制备新型聚氨酯双层复合材料为基础的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



背景技术:

近段时间,随着鞋材淡季的持续延长,价格战在本土鞋材行业里越打越响。而价格战的打响,也进一步催化了整个鞋材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如此背景下,为应对价格战,不少鞋材企业开始从内部“减压”,对内进行自我规范。与此同时,对外则是向中高端品类转型,以求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聚氨酯弹性体在鞋材领域已经普遍应用,由于其具有缓冲性能好、质轻、耐磨、防滑等优点,现已成为制鞋工业中一种重要的配套材料,高尔夫球鞋、棒球鞋、足球鞋、滑雪鞋、旅游鞋、安全鞋等许多鞋的鞋底、鞋跟、鞋头、鞋垫等重要配件都是用聚氯酯弹性体制成的,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舒适耐用,还能提高运动成绩。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易加工新品种,如适于双色成型、能增加透明性和高流动、高回收的可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型的聚氨酯弹性体,扩大了制鞋领域.而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鞋基地,不仅对聚氨酯弹性体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对其技术的改进极为期望。在国家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新型的环保、低毒、无害、低成本、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双层聚氨酯鞋材二次成型技术主要集中在弹性聚氨酯发泡材料,即上下两层均匀具有回弹效果的聚氨酯发泡材料,而针对于上层为慢回弹聚氨酯泡沫,下层为回弹聚氨酯泡沫的复合结构,目前的生产工艺只停留于先将两种不同回弹效果的材质进行箱体发泡后进行裁片,再用胶水进行粘合,最后通过裁片的方式制备上层为慢回弹效果,下层为回弹效果的双层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但存在的问题为:1、复杂多步的制备过程,涉及多种制备工艺,无形中降低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成本;2、裁片的基材表面效果不太理想,且直接接触皮肤反复摩擦时易脱落,需在上表面增添一层布层弥补材料力学上的不足;因材料复合中需使用胶水进行粘合,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开发设计一款模具,该模具结构能将慢回弹聚氨酯材料和回弹聚氨酯材料在模塑中自粘结形成带自结皮的改善表面效果的双密度鞋垫,该鞋垫具有舒适的慢回弹上层以及提供足够支撑力的回弹下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包括上鞋垫材料层和下鞋垫材料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垫材料层底面为锯齿状平面结构,所述下鞋垫材料层顶面为锯齿状平面结构,所述上鞋垫材料层底面和下鞋垫材料层顶面相互粘合成一体结构,所述上鞋底材料层与下鞋底材料层为密度不同的材料层。

所述上鞋垫材料层和下鞋垫材料层为回弹率不同的聚氨酯发泡材料层,且上鞋垫材料层的回弹率低于下鞋垫材料层。

所述上鞋垫材料层的表面粘结有帆布层。

所述上鞋垫材料层和下鞋垫材料层为不同颜色的单色材料层,所述下鞋垫材料层的鞋跟部横向设置有若干个弹性柱体。

所述上鞋垫材料层内在位于前脚掌横弓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横向嵌入有弹性柱体;所述弹性减震材料由高反弹、高吸震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

所述弹性柱体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柱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密度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为模塑制品,在制备过程中能形成一种致密的表皮,且表皮厚度可根据配方进行调整,极大改性了双密度鞋垫的表面效果及力学性能,若有需要,该模具可设计为具有挂布功能,可根据客户需求,在其上表面新增一种帆布层,且该帆布成无需胶水进行粘合,而会在模塑成型过程中因自身材料反应相变而实现自粘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鞋垫材料层,2-上鞋垫材料层,3-弹性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高粘结力的聚氨酯鞋垫,包括上鞋垫材料层(2)和下鞋垫材料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底面为锯齿状平面结构,所述下鞋垫材料层(1)顶面为锯齿状平面结构,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底面和下鞋垫材料层(1)顶面相互粘合成一体结构,所述上鞋底材料层与下鞋底材料层为密度不同的材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方案,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和下鞋垫材料层(1)为回弹率不同的聚氨酯发泡材料层,且上鞋垫材料层(2)的回弹率低于下鞋垫材料层(1);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的表面粘结有帆布层;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和下鞋垫材料层(1)为不同颜色的单色材料层,所述下鞋垫材料层(1)的鞋跟部横向设置有若干个弹性柱体(3);所述上鞋垫材料层(2)内在位于前脚掌横弓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横向嵌入有弹性柱体(3);所述弹性减震材料由高反弹、高吸震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柱体(3)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柱状结构。

该模具设计成二次成型的结构,即先进行慢回弹聚氨酯的灌注初步成型后再次开模进行二次的回弹聚氨酯灌注,最终将两层材料在烘道中进行后期反应熟化已实现自粘结效果;为改进其粘结效果,采用将2层材料的接触表面设计成锯齿状平面的方法以增加其接触面积,改善粘结力,该锯齿状接触表面除了能改善粘结性能外,也能让2种材料在不同区间具有较厚的含量,已更好的凸显各层的接触效果,特别是慢回弹的舒适效果。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