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跑鞋性能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1839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运动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跑鞋性能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跑鞋的测试已经有了很多结论和数据,但是总体上,跑鞋的测试多以主观的个人感受为主进行穿着的评测,缺少判断的标准。测试的维度也有局限性,多仅为缓震和稳定,缺少系统化与整体性。尤其是,现有技术中,对跑鞋没有标准化分类,不同品牌的跑鞋,没有形成一套客观的测试标准,给众多跑者选择跑鞋带来很多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跑鞋性能测试系统。

一种跑鞋性能测试系统,系统对跑鞋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以下步骤:

a1.跑鞋按系统分类,受试者按系统分类,匹配跑鞋与受试者;

a2.各项运动力学性能测试,提取原始数据,整理关键数据及标准化,进行性能判定;

a3.进行各项物理性能测试,整理测试报告关键数据及标准化,进行性能判定;

a4.对跑鞋整体各项性能测试数据汇总,

所述的各项物理性能包括:缓震、稳定、抓地、包覆、屈曲和回弹性能。

缓震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受试者穿着运动鞋,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是足底压力跑台,

计算指标是鞋底各个区域的最大压力峰值;

稳定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裸足与穿鞋两种状态下,在受试者左右下肢后部相应位置(a,b,c,d)进行“+”字标记,在跑台正后方架设高速摄像机,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如前一项测试已做动作适应,可减少适应时间)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是足底压力跑台和高速摄影机,

计算指标包括:后足角度,跟腱上踝关节上方4cm处(a)连线至膝关节后侧中点(b)构成第一条线,鞋后跟鞋帮中线上跟腱的附着点(c)与鞋后跟鞋帮的中线上鞋底的上部点(d)连线构成第二条线,两线的夹角为足跟相对小腿的内翻和外翻角度,即后足角;

抓地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将测试样品采用正向(上坡)和反向(下坡)两种方式摆放于斜坡上,上部与坡面横向齐平,两只鞋的中线对准纵线。两只鞋保持平行。在斜坡侧面放置高速摄像机,拍摄频率100hz,画幅调整满足能够观测倾斜角度,并能分辨出任何一只运动鞋的滑动为准,缓慢增加斜坡坡度,在任何一只鞋与斜坡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的时间点,记录屏幕显示斜坡坡度α,每个方向正式测试3次,

测试设备是斜坡机,斜坡机斜坡坡面材质可按测试跑鞋的类型进行调整,斜坡底端设有双轴定轴固定,下部安装提升结构,在外加负荷的情况下无极调节斜坡坡度,配套的记录屏幕可以实时显示斜坡坡度α,

计算指标是抓地摩擦系数;

包覆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测试前将贴片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右足表面的相应部位的关键点,压力传感器数量单脚6个,贴放部位包括:

1—足跟底部(压力片边缘放置于外侧1/2处),

2—脚背外侧(骰骨处),

3—正脚背(外侧楔骨处)

4—脚背内侧(足舟骨的粗隆处),

5—前掌脚趾弯曲部位(第二跖骨根部),

6—足前掌内侧(脚底第一跖骨处),

其中2、3、4、5为测量点位,1、6位辅助点位,即以确认的关键点代替关键部位。再穿好跑步袜与跑鞋进行测试,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如前一项测试已做动作适应,可减少适应时间)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包括:足底压力跑台、压力感应元件,

计算指标是有效包裹(8%max的时间占比);

屈曲性能的测试方法采用gb/t32023;

回弹性能的测试方法采用satratm142。

跑鞋的分类系统包括:

按照环境用途,分为路跑鞋、速跑鞋和越野跑鞋,其中,按照步态和跑动特点,路跑鞋分为缓震型、稳定型和控制型,速跑鞋分为缓震型和稳定型,越野跑鞋分为综合型和技术型。

本发明对跑鞋的测试条件及测试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跑鞋各项性能的表现和关键测试参数的表现形式,建立适合的跑鞋性能测试的框架系统。结合运动力学性能表现及物性表现的两种测试方法,通过主要测试数据及评判标准,客观地从多个性能维度体现跑鞋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对跑鞋进行标准化分类。对同一分类的跑鞋的每项相关性能在确定且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标准化的整理,完成了相同类型跑鞋(同品牌及跨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及适用性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跑鞋性能测试系统,对跑鞋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以下步骤:

a1.跑鞋按系统分类,受试者按系统分类,匹配跑鞋与受试者;

a2.各项运动力学性能测试,提取原始数据,整理关键数据及标准化,进行性能判定;

a3.进行各项物理性能测试,整理测试报告关键数据及标准化,进行性能判定;

a4.对跑鞋整体各项性能测试数据汇总,

所述的各项物理性能包括:缓震、稳定、抓地、包覆、屈曲和回弹性能。

缓震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受试者穿着运动鞋,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是足底压力跑台,

计算指标是鞋底各个区域的最大压力峰值;

稳定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裸足与穿鞋两种状态下,在受试者左右下肢后部相应位置(a,b,c,d)进行“+”字标记,在跑台正后方架设高速摄像机,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如前一项测试已做动作适应,可减少适应时间)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是足底压力跑台和高速摄影机,

计算指标包括:后足角度,跟腱上踝关节上方4cm处(a)连线至膝关节后侧中点(b)构成第一条线,鞋后跟鞋帮中线上跟腱的附着点(c)与鞋后跟鞋帮的中线上鞋底的上部点(d)连线构成第二条线,两线的夹角为足跟相对小腿的内翻和外翻角度,即后足角;

抓地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将测试样品采用正向(上坡)和反向(下坡)两种方式摆放于斜坡上,上部与坡面横向齐平,两只鞋的中线对准纵线。两只鞋保持平行。在斜坡侧面放置高速摄像机,拍摄频率100hz,画幅调整满足能够观测倾斜角度,并能分辨出任何一只运动鞋的滑动为准,缓慢增加斜坡坡度,在任何一只鞋与斜坡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的时间点,记录屏幕显示斜坡坡度α,每个方向正式测试3次,

测试设备是斜坡机,斜坡机斜坡坡面材质可按测试跑鞋的类型进行调整,斜坡底端设有双轴定轴固定,下部安装提升结构,在外加负荷的情况下无极调节斜坡坡度,配套的记录屏幕可以实时显示斜坡坡度α,

计算指标是抓地摩擦系数;

包覆性能的测试要求包括:测试前将贴片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右足表面的相应部位的关键点,压力传感器数量单脚6个,贴放部位包括:

1—足跟底部(压力片边缘放置于外侧1/2处),

2—脚背外侧(骰骨处),

3—正脚背(外侧楔骨处)

4—脚背内侧(足舟骨的粗隆处),

5—前掌脚趾弯曲部位(第二跖骨根部),

6—足前掌内侧(脚底第一跖骨处),

其中2、3、4、5为测量点位,1、6位辅助点位,即以确认的关键点代替关键部位。再穿好跑步袜与跑鞋进行测试,以10km/h的速度在跑台上匀速跑动,在完成适应动作后(适应动作时间不小于1.5min,如前一项测试已做动作适应,可减少适应时间)开始正式的步态测试,要求连续采集符合评价条件的完整步态周期大于3个以上,

测试设备包括:足底压力跑台、压力感应元件,

计算指标是有效包裹(8%max的时间占比);

屈曲性能的测试方法采用gb/t32023;

回弹性能的测试方法采用satratm142。

跑鞋的分类系统包括:

按照环境用途,分为路跑鞋、速跑鞋和越野跑鞋。其中,按照步态和跑动特点,路跑鞋分为缓震型、稳定型和控制型,速跑鞋分为缓震型和稳定型,越野跑鞋分为综合型和技术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