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3969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手机保护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保护套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手机保护套。



背景技术:

触控笔是一种小笔形的工具,用来输入指令到电脑屏幕、移动设备、绘图板等具有触摸屏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触控笔点击触控屏幕来选取文件、绘画或输入信息。

对于智能手机而言,现在市面上的触控笔大多偏向于放置在手机内部以方便使用者携带,而放置在手机内部的触控笔在拿取动作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笔上的结构直接抠出触控笔,另一种是采用按压的方式将触控笔弹出。然而,直接抠出触控笔和按压取出触控笔的方式虽易于接受,但在操作上仍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使用者取笔的操作步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保护套,便于收纳及取用触控笔。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机保护套,包括:

保护套套体,所述保护套套体设有手机收容部;

保护套盖体,所述保护套盖体与所述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可翻转连接而可覆盖所述手机收容部;以及

触控笔收容结构,所述触控笔收容结构包括结构本体与取笔机构,所述结构本体设有用于收容触控笔与所述取笔机构的通孔,所述取笔机构包括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的旋转件与直线运动件,所述直线运动件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触控笔的触控笔插孔,所述旋转件与所述结构本体的其中之一与所述保护套盖体连接,所述旋转件与所述结构本体的其中另一与所述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连接,所述旋转件可随所述保护套盖体的翻转在所述通孔中相对所述结构本体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直线运动件在所述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将所述触控笔推出或收入所述触控笔收容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运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触控笔插孔形成于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件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笔插孔贯穿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二端倾斜并形成第一弧面,所述旋转件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二端的套孔,所述套孔的底部倾斜并形成与所述第一弧面相配合的第二弧面,所述旋转件旋转时,所述直线运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弧面沿所述旋转件的第二弧面上升或下降,以将所述触控笔推出或收入所述所述触控笔收容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二端的侧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件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二端的套孔,所述套孔的侧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旋转件旋转时,所述直线运动件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相对运动而上升或下降,以将所述触控笔推出或收入所述触控笔收容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及第三通孔段,所述第一通孔段与所述第二通孔段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凸环,所述第二通孔段与所述第三通孔段之间设有第二限位凸环,所述直线运动件不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段,所述触控笔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段且所述触控笔的笔头插入所述直线运动件的触控笔插孔中固定,所述旋转件可旋转地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段且部分凸伸出所述通孔,所述旋转件的凸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设有一操作部,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操作部与所述保护套盖体或所述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段内设有第三限位凸环,所述旋转件的外壁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限位凸环配合以定位在所述第三通孔段中并可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运动件的第一端的侧壁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块,所述直线运动件通过所述多个凸块不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段并与所述第二通孔段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盖体与所述保护套套体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结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盖体与所述保护套套体的其中另一与所述操作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

本发明的手机保护套可实现在打开手机套的同时使触控笔自动推出的过程,从而将打开手机套这一过程与取出触控笔这一步骤进行合并,使得使用者无需考虑如何将触控笔取出这一问题,且无需采用按或抠的方式取出触控笔,只需等触控笔升到一定高度时直接拿取即可,减少了使用者的取笔步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打开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完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闭合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完全打开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包括保护套套体(图中未示出)、保护套盖体(图中未示出)及触控笔收容结构10,保护套套体设有用于放置手机的手机收容部,保护套盖体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可翻转连接而可覆盖手机收容部,从而起到保护手机机身及手机屏幕的作用,触控笔收容结构10用于收容触控笔20,触控笔收容结构10分别与保护套盖体和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连接,并可随保护套盖体的翻转将触控笔20推出以便使用者取用,从而实现了在打开手机套的同时使触控笔20自动推出的过程,将打开手机套这一过程与抽出触控笔这一步骤进行合并,使得使用者无需考虑如何将触控笔20取出这一问题,且无需采用按或抠的方式取出触控笔20,只需等触控笔20升到一定高度时直接拿取即可,减少了使用者的取笔步骤。

具体地,保护套套体与保护套盖体的具体连接结构及使用方法与市面上常见的侧翻盖手机保护套类似,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将对触控笔收容结构10的结构、设置方式及利用触控笔收容结构10取笔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触控笔收容结构10包括结构本体11与取笔机构12。结构本体11设有用于收容触控笔20与取笔机构12的通孔,取笔机构12包括与结构本体11上的通孔同轴设置的旋转件122与直线运动件121,直线运动件121可随旋转件122的旋转在结构本体11上的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直线运动件121在远离旋转件122的一端设有触控笔插孔123以固定触控笔20,旋转件122设有操作部126,操作部126与结构本体11的其中之一与保护套盖体连接,操作部126与结构本体11的其中另一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连接。如此,当操作部126与结构本体11之间随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而相对转动时,旋转件122在操作部126的带动下在结构本体11上的通孔内进行旋转以使直线运动件121在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从而将触控笔20推出或收入触控笔收容结构10。可以理解,当结构本体11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时,操作部126与保护套盖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方式或可拆卸连接方式,当结构本体11与保护套盖体固定连接时,操作部126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固定连接方式或可拆卸连接方式,如此,当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时,如用户不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可以将操作部126与保护套套体或保护套盖体分离以单独翻开保护套盖体,从而不会使触控笔20伸出影响用户使用手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结构本体11上的通孔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通孔段113、第二通孔段114及第三通孔段115,第一通孔段113与第二通孔段114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凸环111,第二通孔段114与第三通孔段115之间设有第二限位凸环112。其中,第一通孔段113用于收容触控笔20,当手机套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触控笔20完全收容于第一通孔段113中,当手机套盖体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时,触控笔20部分伸出通孔外以便使用者取用,直线运动件121不可转动地收容于第二通孔段114且触控笔20的笔头插入直线运动件121的触控笔插孔123中固定,第二通孔段114的横截面优选为方形,第三通孔段115内设有第三限位凸环116,旋转件122的外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旋转件122通过该环形凹槽与第三限位凸环116配合以定位在第三通孔段115中并可旋转,旋转件122的一部分凸伸出通孔,操作部126设置在旋转件122的凸伸出通孔的部分而可带动旋转件122进行旋转。

进一步的,直线运动件1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触控笔插孔123形成于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端以形成类似笔套的结构,优选的,触控笔插孔123也可直接贯穿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以简化结构,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端的侧壁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块124,直线运动件121通过该多个凸块124不可转动地收容于第二通孔段114并与第二通孔段114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而可在第二通孔段114中来回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取笔机构12中的旋转件122通过倾斜弧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直线运动件121在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

具体地,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二端倾斜形成第一弧面125,旋转件122设有用于收容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二端的套孔128,套孔128的底部倾斜并形成与第一弧面125相配合的第二弧面127,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弧面125和旋转件122的第二弧面127之间留有合适间隙以保证旋转件122的正常工作。当旋转件122旋转时,直线运动件121通过第一弧面125沿旋转件122的第二弧面127上升或下降,以将触控笔20推出或收入触控笔收容结构10。

可以理解,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的设置方式并不以图示为限,还可以是在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二端形成套孔并使套孔的底部倾斜形成第一弧面,使旋转件122具有一凸出端,并使该凸出端倾斜形成第二弧面,通过将旋转件122的凸出端收容于直线运动件121上的套孔中来实现相同的取笔功能。

接下来,以触控笔收容结构10的结构本体11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操作部126与保护套盖体可拆卸连接的设置方式为例,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的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如用户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保持保护套套体与操作部126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操作部126在保护套盖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保护套套体同侧,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弧面125与旋转件122的第二弧面127正对,触控笔20完全收容于第一通孔段113中,且笔头插入直线运动件121的触控笔插孔123中固定。当翻开保护套盖体时,如图2所示,操作部126随着保护套盖体的翻动与结构本体11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旋转件122在第三通孔段115中旋转,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弧面125与旋转件122的第二弧面127在旋转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而逐渐错位,第一弧面125的下边缘沿第二弧面127逐渐上升,进而使直线运动件121在第二通孔段114中推进以将触控笔20推出。当保护套盖体完全打开时,如图3所示,操作部126位于保护套套体的对侧,第一弧面125的下边缘与第二弧面127相切,直线运动件121被推进至最大位移处,此时,触控笔20被推出至最高位置而可取出。使用完触控笔20后,可将触控笔20插入触控笔收容结构10中,待保护套盖体合上后,直线运动件121的第一弧面125与旋转件122的第二弧面127回到图1所示的正对位置,触控笔20可自动落入触控笔收容结构10中,或可手动将触控笔20推入触控笔收容结构10中。

如用户不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可将操作部126与保护套套体分离,例如通过按动分离按钮、打开卡扣的方式进行分离,此时,当翻开手机套盖体时,操作部126不随手机套盖体的翻转而运动,从而使触控笔20不会在打开手机套盖体时自动推出。

可以理解,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角度例如大于或等于180°,触控笔20露出手机保护套的长度随着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将触控笔20推出至一合适位置以便于取出触控笔20。

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可实现在打开手机套的同时使触控笔自动推出的过程,从而将打开手机套这一过程与取出触控笔这一步骤进行合并,使得使用者无需考虑如何将触控笔取出这一问题,且无需采用按或抠的方式取出触控笔,只需等触控笔升到一定高度时直接拿取即可,减少了使用者的取笔步骤。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闭合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收容结构在保护套盖体完全打开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触控笔收容结构30的结构。

具体地,触控笔收容结构30包括结构本体31与取笔机构32。结构本体31设有用于收容触控笔20与取笔机构32的通孔,取笔机构32包括与结构本体31上的通孔同轴设置的旋转件322与直线运动件321,直线运动件321可随旋转件322的旋转在结构本体31上的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直线运动件321在远离旋转件322的一端设有触控笔插孔323以固定触控笔20,旋转件322设有操作部326,操作部326与结构本体31的其中之一与保护套盖体连接,操作部326与结构本体31的其中另一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连接。如此,当操作部326与结构本体31之间随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而相对转动时,旋转件322在操作部326的带动下在结构本体31上的通孔内进行旋转以使直线运动件321在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从而将触控笔20推出或收入触控笔收容结构30。可以理解,当结构本体31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时,操作部326与保护套盖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方式或可拆卸连接方式,当结构本体31与保护套盖体固定连接时,操作部326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固定连接方式或可拆卸连接方式,如此,当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时,如用户不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可以将操作部326与保护套套体或保护套盖体分离以单独翻开保护套盖体,从而不会使触控笔20伸出影响用户使用手机。

在本实施例中,结构本体31上的通孔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通孔段313、第二通孔段314及第三通孔段315,第一通孔段313与第二通孔段314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凸环311,第二通孔段314与第三通孔段315之间设有第二限位凸环312。其中,第一通孔段313用于收容触控笔20,当手机套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触控笔20完全收容于第一通孔段313中,当手机套盖体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时,触控笔20部分伸出通孔外以便使用者取用,直线运动件321不可转动地收容于第二通孔段314且触控笔20的笔头插入直线运动件321的触控笔插孔323中固定,第二通孔段314的横截面优选为方形,第三通孔段315内设有第三限位凸环316,旋转件322的外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旋转件322通过环形凹槽与第三限位凸环316配合以定位在第三通孔段315中并可旋转,旋转件322部分凸伸出通孔,操作部326设置在旋转件322的凸伸出通孔的部分而可带动旋转件322进行旋转。

进一步的,直线运动件3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触控笔插孔323形成于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一端以形成类似笔套的结构,优选的,触控笔插孔323也可直接贯穿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以简化结构,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一端的侧壁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块324,直线运动件321通过该多个凸块324不可转动地收容于第二通孔段314并与第二通孔段314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而可在第二通孔段314中来回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取笔机构32中的旋转件322通过螺纹配合结构使得直线运动件321在通孔内直线推进或退回。

具体地,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二端的侧壁设有外螺纹,旋转件322设有用于收容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二端的套孔,套孔的侧壁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旋转件322旋转时,直线运动件321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相对运动而上升或下降,以将触控笔20自动推出或收入触控笔收容结构30。

可以理解,外螺纹与内螺纹的设置方式并不以图示为限,还可以是在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二端形成套孔并在套孔的侧壁设有内螺纹,使旋转件322具有一凸出端,并在该凸出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通过将旋转件322的凸出端收容于直线运动件321上的套孔中形成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结构来实现相同的取笔功能。同时,结构本体31中通孔的结构也不以图示为限,还可以直接通过直线运动件321与旋转件322的螺纹配合结构对直线运动件321进行轴向限位,从而无需设置第一限位凸环311和/或第二限位凸环312。

接下来,以触控笔收容结构30的结构本体31与保护套套体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操作部326与保护套盖体可拆卸连接的设置方式为例,结合图4至图5对本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的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如用户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保持保护套套体与操作部326的连接关系。如图4所示,操作部326在保护套盖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保护套套体同侧,直线运动件321的第二端位于旋转件322的套孔最里侧,直线运动件321的外螺纹全部与旋转件322的内螺纹相配合,触控笔20完全收容于第一通孔段313中,且笔头插入直线运动件321的触控笔插孔323中固定。当翻开保护套盖体时,操作部326随着保护套盖体的翻动与结构本体31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旋转件322在第三通孔段315中旋转,直线运动件321上的外螺纹与旋转件322上的内螺纹在旋转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使得直线运动件321在第二通孔段314中推进以将触控笔20推出。当保护套盖体完全打开时,如图5所示,操作部326位于保护套套体的对侧,直线运动件321被推进至最大位移处,此时,触控笔20被推出至最高位置而可取出。使用完触控笔20后,可将触控笔20插入触控笔收容结构30中,在合上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即可将触控笔20自动收入触控笔收容结构30中。

如用户不需要在翻开保护套盖体的同时取出触控笔20,则可将操作部326与保护套套体分离,例如通过按动分离按钮、打开卡扣的方式进行分离,此时,当翻开手机套盖体时,操作部326不随手机套盖体的翻转而运动,从而使触控笔20不会在打开手机套盖体时自动推出。

可以理解,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角度例如大于或等于180°,触控笔20露出手机保护套的长度随着保护套盖体的翻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将触控笔20推出至一合适位置以便于取出触控笔20。

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保护套可实现在打开手机套的同时使触控笔自动推出的过程,从而将打开手机套这一过程与取出触控笔这一步骤进行合并,使得使用者无需考虑如何将触控笔取出这一问题,且无需采用按或抠的方式取出触控笔,只需等触控笔升到一定高度时直接拿取即可,减少了使用者的取笔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