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近年来,许多科研机构或鞋生产商都对鞋底的结构及材料进行了改进,以改善运动鞋的减震、稳定、舒适、止滑等功能表现。其中鞋子的减震功能尤为重要,减震效果良好的鞋子可有效减少走路、跑步等运动时触地瞬间的冲击力,降低人体损伤的风险,以及提升鞋子穿着舒适性。
目前,多数运动鞋厂商都专注于研发既能减震又具有较强反弹性能的鞋垫或中底材料。为提高中底或鞋垫的缓冲性能,一般采用较软的或吸震性能较好的减震材料,但材质本身并不一定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反弹以满足运动表现的需求。
根据对弹跳球的动力学和物理学回弹反应分析(高速摄像及计算机模拟分析),当球往下碰地时,球接触地面的部分会产生形变(即产生缓冲),当球的变形结构迅速回弹恢复到它原有的自然形态时,球体释放力/能量而反弹。对于直接设置在鞋底结构中的单一圆球体型或椭圆体型的缓冲结构,采用现有的制造工艺难以实现,并且也会给使用者的穿戴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以改善鞋底的减震及反弹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鞋底,包括:第一缓冲组件,包括表面呈弧面状的缓冲部;第二缓冲组件,包括表面呈弧面状的缓冲部,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上方;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弧面状表面与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弧面状表面部分位置相连以组成缓冲单元,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可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可为减震鞋底提供缓冲和回弹功能。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和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都包括顶端和倾斜侧壁,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顶端与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顶端相连,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倾斜侧壁与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倾斜侧壁分离,以允许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第二缓冲组件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形成有插接头,第一缓冲组件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对应形成有插接槽,插接头可伸入插接槽中以将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相连。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和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呈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为弹性材料制成的实心体结构。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上与缓冲部相对的另一侧。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的支撑部为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包括多个,多个第一缓冲组件沿纵向排列从而形成减震鞋底的波浪形下结构层,多个第二缓冲组件沿纵向排列从而形成减震鞋底的波浪形上结构层,其中每组彼此相连的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可组成缓冲单元。
进一步,下结构层和上结构层设置在减震鞋底的前掌区或后跟区。
进一步,下结构层和上结构层沿减震鞋底的整个纵向长度设置。
进一步,上结构层与下结构层一体成型。
进一步,纵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组件断开设置。
进一步,纵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组件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的厚度小于第一缓冲组件的厚度。
进一步,纵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为两排,两排第一缓冲组件间隔设置在两侧,两排第一缓冲组件之间形成有纵向延伸的条形槽。
进一步,第二缓冲组件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缓冲组件上与缓冲部相对的另一侧,多个纵向排列的连接部相连形成用于连接鞋面的连接面。
进一步,连接面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向上凸起的弧形连接部,弧形连接部可与鞋面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鞋,该鞋包括前述的减震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包括两个圆球或椭球体形(例如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的缓冲组件,两个缓冲组件分别位于上结构层和下结构层上,并且相对接触设置,通过充分利用圆球或椭球体形的缓冲组件在碰击时的特殊形变及其带来的缓冲效果,可为鞋底提供更优良的缓冲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改善了制造工艺上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图1a-1d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中的球形缓冲组件在受压或受冲击情况下的内部应力变化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的横向(鞋底长度方向)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的仰视图;
图5为沿图3-4中的虚线A1(纵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a-1d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包括下结构层1,上结构层2以及形成于下结构层1和上结构层2上的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的缓冲组件3,其中缓冲组件3包括形成于下结构层1顶部的第一缓冲组件31和形成于上结构层2底部的第二缓冲组件32,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优选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在下结构层1和上结构层2上,每个第一缓冲组件31的上方设置有一个第二缓冲组件32,第二缓冲组件32可位于第一缓冲组件31的正上方或正上方的前侧,相连的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可组成一个缓冲单元。
第一缓冲组件31包括表面呈弧面状的缓冲部,第二缓冲组件32包括表面呈弧面状的缓冲部,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和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都包括顶端和倾斜侧壁,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相连,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的倾斜侧壁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的倾斜侧壁分离,以允许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
由此,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的部分位置相连,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可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可为减震鞋底提供缓冲和回弹功能。
再次参见图1a-1d,其中图1a为缓冲结构单元受压前的自然状态图,图1b为脚刚触地时缓冲结构单元的形变状态图,图1c为脚触地后缓冲结构单元进一步形变的状态图,此时缓冲结构单元储存了较多的势能,图1d为受压解除后,缓冲结构单元释放势能并恢复到初始的自然状态图。
由模拟图(图1a-1d)可知,当减震鞋底与地面接触受压时,下结构层1和上结构层2上的缓冲组件3彼此碰撞挤压引起形变,以提供缓冲作用;当受压解除后,在两个相对设置且已发生形变的缓冲组件3恢复原有的形状的过程中,多个缓冲结构单元会释放储存的势能并产生反弹力,给穿着者带来明显的能量回馈(Energy Return)效果,从而为鞋底提供良好的减震性能和回弹效果。
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减震鞋底包括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均包括表面呈弧面状的缓冲部,第一缓冲组件31的缓冲部的弧面状表面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缓冲部的弧面状表面部分位置相连以组成缓冲单元,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实心体结构,第一缓冲组件31与第二缓冲组件32之间可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可为减震鞋底提供缓冲和回弹功能。
应注意的是,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上方,其包括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正上方,此时第二缓冲组件缓冲部的中心点与第一缓冲组件缓冲部的中心点的连线位于竖向方向,使得缓冲单元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缓冲和反弹效果,还包括第二缓冲组件的缓冲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的缓冲部的正上方靠前的位置,第二缓冲组件缓冲部的中心点与第一缓冲组件缓冲部的中心点的连线略向前倾斜,使得缓冲单元在竖直方向和横向向前的方向上均可产生缓冲和反弹效果。
第一缓冲组件31的缓冲部和第二缓冲组件32的缓冲部呈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和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都包括顶端和倾斜侧壁,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相连,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的倾斜侧壁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的倾斜侧壁分离,以允许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
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上(如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形成有插接头5,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上对应形成有插接槽,第二缓冲组件32的插接头5伸入第一缓冲组件31的插接槽中,以实现两者相互连接(如图3所示)。优选地,第一缓冲组件31与第二缓冲组件32也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包括多个,多个第一缓冲组件31沿纵向排列从而形成减震鞋底的波浪形下结构层1,多个第二缓冲组件32沿纵向排列从而形成减震鞋底的波浪形上结构层2,其中每组彼此相连的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可组成缓冲单元,从而进一步改善减震鞋底的缓冲效果和回弹性能。优选地,下结构层1为一体成型结构,上结构层2为一体成型结构,下结构层1也可与上结构层2一体成型。
进一步,纵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组件31断开设置或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的厚度小于第一缓冲组件的厚度,以保持圆球体或椭球体形的第一缓冲组件31在纵向方向上的结构独立性,以充分利用圆球体形或椭球体形弹性体碰击时的特殊形变特点。
如图4所示,纵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缓冲组件31为两排,两排第一缓冲组件31间隔设置在两侧,也即第一缓冲组件31分布于下结构层1横向方向的两侧,两排第一缓冲组件31之间形成有纵向延伸(即鞋底纵向/前后方向上)的条形槽,从而可保持圆球体或椭球体形的第一缓冲组件31在横向方向上的结构独立性,以充分利用圆球体形或椭球体形弹性体碰击时的特殊形变特点。
如图5所示,由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组成的缓冲结构单元中,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的倾斜侧壁7之间围成空腔4,空腔4即为上述条形槽的组成部分。此外,第一缓冲组件31也可横向贯穿设置在下结构层本体上。
进一步,第一缓冲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第一缓冲组件上与缓冲部相对的另一侧,多个支撑部也可为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并且间隔设置,从而第一缓冲组件整体呈圆球体或椭球体形。第一缓冲组件31中,纵向上相邻的支撑部6之间形成有向上凹陷且横向延伸(即鞋底宽度方向)的凹槽,纵向上相邻的缓冲部之间形成有向下凹陷且横向延伸的凹槽,相邻的支撑部6之间形成的凹槽与相邻的缓冲部之间形成的凹槽对齐,也即支撑部6对齐设置在缓冲部的下方。
进一步,第二缓冲组件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缓冲组件上与缓冲部相对的另一侧,多个纵向排列的连接部相连形成用于连接鞋面的连接面。连接面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向上凸起的弧形连接部,弧形连接部可与鞋面相连。由此,纵向上相邻的第二缓冲组件32的缓冲部之间形成有向上凹陷且横向延伸的凹槽,纵向上相邻的弧形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向下的凹陷部。弧形连接部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缓冲部对应设置,也即,在第二缓冲组件32上,纵向上相邻的弧形连接部之间形成的凹陷部与相邻的缓冲部之间形成的凹槽对齐。
应注意的是,上述相邻的支撑部6之间形成的凹槽,相邻的第一缓冲组件31的缓冲部之间形成的凹槽,相邻的第二缓冲组件32的缓冲部之间形成的凹槽,以及相邻的弧形连接部之间形成的凹陷部均对齐设置(包括竖向对齐和斜向对齐),以满足缓冲和反弹的功能要求和结构美观度。
由此,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的第一缓冲组件31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与第二缓冲组件32的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对齐且相互连接,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仅在弧面状缓冲部的顶端相连,在倾斜侧壁7部位彼此分离,从而方便第一缓冲组件31和第二缓冲组件32以类似于弹跳球的变形方式形变,以显著改善鞋底的变形性能。
相对于主要提供减震效果而不能提供良好反弹性能的现有鞋底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减震鞋底中,利用上结构层和下结构层上对齐设置的两个半圆球体或半椭球体形的缓冲组件,通过结构上的优化设计为鞋底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和反弹性能。此外,在此结构基础上,通过选择相同或不同硬度的材料制造上结构层和下结构层,并且使上结构层的第二缓冲组件对齐或略向前设置在下结构层的第一缓冲组件的上方,以达到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既减震又能提供能量回馈(Energy Return)的功能效果。
应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减震鞋底的鞋,例如跑步鞋、健步鞋、篮球鞋等系列,通过对上结构层和下结构层做细微变化以制造不同功能类型的鞋。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