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9468发布日期:2018-06-30 01:1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指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装置,尤指一种可完整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同时可提升使用便利性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可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等,已成为人们生活或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造商除了不断在效能或功能上推陈出新外,也尽可能追求外观上的独特性或艺术性等。在此情形下,如何设计适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兼具美观及保护功能的保护壳,就成为业界所努力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装置,其可完整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并提升使用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适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装置,包含有一壳体,用来装置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一保护板,对应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屏幕,且以一半透明材质制成;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壳体与所述保护板,使所述保护板可相对所述壳体的一第一侧旋转;一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不同于所述第一侧;以及一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保护板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用来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吸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保护装置的正面等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保护装置的背面等视角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保护装置的展平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保护装置的底部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保护装置

100 壳体

102 保护板

104 连接件

106 第一吸附件

108 第二吸附件

110、112、114、116、118、120、122 孔洞

124、126 按键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至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保护装置10的正面等视角、背面等视角、展平及底部的示意图。保护装置10用来保护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其包含有一壳体100、一保护板102、一连接件104、一第一吸附件106及一第二吸附件108。壳体100用来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以包覆可携式电子装置。保护板102对应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且以一半透明材质制成,换句话说,使用者可透过保护板102而观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内容。连接件104连接壳体100与保护板102,使保护板102可相对壳体的一侧(第一侧)旋转。第一吸附件106设置于壳体100的另一侧(第二侧),而第二吸附件108则设置于保护板102且对应于第一吸附件106,用来与第一吸附件106相吸附。

藉由保护装置10,用户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设置于壳体100中,再将保护板102盖上,即可完整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同时,藉由第一吸附件106及第二吸附件108的吸附作用,可维持保护板102覆盖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以维持保护效果。此外,由于保护板102为半透明,因此使用者不需开启保护板102即可观看屏幕画面;如此一来,当可携式电子装置接收到讯息或接到电话时,用户不需开盖即可透过保护板102而观看讯息或来电信息,以提升使用便利性。

另一方面,为了执行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功能,保护装置10包含有孔洞110、112、114、116、118、120、122及按键区124、126。其中,孔洞110、112、114形成于保护板102上,其对应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前镜头、喇叭、接近传感器等组件。孔洞116形成于壳体100的背板上,对应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后镜头,而孔洞118、120、122形成于壳体100的框体,其对应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喇叭、连接接口及麦克风等组件。此外,按键区124、126设置于壳体100的框体上,其对应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键,且以软质材料制成,使得用户可透过按键区124、126而按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键,进而控制电源、音量等功能。

需注意的是,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当可据以做不同的修饰,而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壳体100接触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面可包含有软质材料,如橡胶、硅胶、布等,以避免刮伤可携式电子装置。连接件104亦可以一软质材料制成,如皮革、类皮革、布质等,只要能确保保护板102可相对壳体100翻开或盖起即可。此外,保护板102除了以半透明材质实现外,亦可具防窥功能,以加强信息安全。另外,第一吸附件106、第二吸附件108只要能于接触时相吸附,并于使用者施以外力开启时分开即可,其材质未有所限,例如,第一吸附件106可为一磁铁,而第二吸附件108可为一铁片,且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装置可完整保护智能型手机或类似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同时藉由半透明保护板而提升使用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