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7790发布日期:2019-02-12 21: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终端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产品,尤其是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水下电脑等等,其工作环境复杂多样,甚至是在雨中或者在水下,为了保证产品在各种特殊环境的正常运行,常常需要把智能终端产品置于防护壳中。

市面上防护壳一般为以下两种:

1、硬材质防护壳:通过全方位采用硬质、厚壁材质及与被保护体采用局部支撑结构保持足够避让间隙,解决了防护及抵抗水下抗压问题。其主要缺点是:相对于被保护体(智能终端设备),硬质防护壳的体积大、重量重、不便携带和握持;智能终端设备的触摸屏触控功能不能使用,只能通过复杂的装置(如大量机械按键、蓝牙等无线装置)才能实现便携终端设备的少部分功能;因制造工艺及结构的限制,采取大面积(以便携智能终端设备最大截面方向放入所述防护壳)开合及密封锁止设计,其锁止操作性差、且密封可靠性不佳。

2、软材质防护壳:解决了触摸屏的触控功能使用问题,但防水、特别是防冲击能力极弱。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防护壳,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既很好的保证了智能终端产品安全,又实现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智能终端产品触摸屏的功能正常使用,结构紧凑、产品便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包括围设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非显示部分的硬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的一端侧向开口处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硬质壳体,可打开或关闭所述硬质壳体的侧向开口,以供所述智能终端产品进出,所述硬质壳体上连接有覆盖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显示部分的柔性透明膜,所述柔性透明膜密封连接于所述硬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所述密封盖及所述柔性透明膜围设形成密闭空腔,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外表面紧密配合,包覆所述智能终端产品。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所述密封盖及所述柔性透明膜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外表面的配合间隙小于1mm。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所述密封盖及所述柔性透明膜的内表面形状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外表面形状相同。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采用硬质塑料或金属制成。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一体成型或由多个部分黏结或熔接或焊接或铆接而成。

进一步,所述柔性透明膜采用树脂或硅胶或橡胶制成膜片。

进一步,所述柔性透明膜单层设置。

进一步,所述柔性透明膜设有多层,多层所述柔性透明膜周边密封,每相邻两层之间填充空气或绝缘透明流体状物质。

进一步,所述柔性透明膜永久连接于所述硬质壳体上,两者之间采用强力耐水的双面胶粘接或热熔胶粘接或高周波熔接或超声波熔接或热熔接。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刚性设置,采用硬质塑料或金属制成。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的底端通过轴铰接于所述硬质壳体的端部,顶端设有锁扣,所述硬质壳体上设有卡扣,所述锁扣锁在所述卡扣上。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内设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朝向所述硬质壳体内凸设有凸起部,所述密封体包裹于所述凸起部,当所述密封盖扣合于所述硬质壳体时,所述凸起部将所述密封体紧密的压在所述硬质壳体内表面及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端面上,以实现挤压密封。

进一步,所述密封体采用过盈配合包裹于所述凸起部或永久粘接于所述凸起部上。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前摄像头对应位置处设有前置镜头,所述前置镜头正对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前摄像头。

进一步,所述前置镜头通过粘接或熔接或螺纹密封连接于所述硬质壳体。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后摄像头对应位置处设有后置镜头,所述后置镜头正对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后摄像头。

进一步,所述后置镜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后置镜头与所述硬质壳体的配合面之间,所述后置镜头通过螺丝与所述硬质壳体固定,并压合所述密封圈形成密封。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按键对应位置处设有按钮,所述按钮为机械式按钮或感应式按钮。

进一步,所述按钮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通过粘接或熔接或镶嵌成型于所述硬质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光部件对应位置处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内装有引闪导光体,通过所述引闪导光体将所述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光光线导出所述硬质壳体,用于外接发光装置的引闪同步触发。

进一步,所述引闪导光体采用透明硬质材料制成,粘接固定于所述凹陷部。

进一步,所述引闪导光体包括导光体,所述导光体的两端设有相互平行能形成有效光路的多个反光斜面,所述导光体一端的一个反光斜面正对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发光部件,并与所述智能终端产品所发的光线成45°角,所述导光体另一端的最后一个反光斜面与其前一个反光斜面反射来的光线成45°角,所述最后一个反光斜面的底部设有出光口导光柱,将所述最后一个反光斜面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所述出光口导光柱反射出所述硬质壳体外。

进一步,所述出光口导光柱贯穿出所述硬质壳体,并与所述硬质壳体粘接固定和密封。

进一步,所述硬质壳体远离所述密封盖的一端设有外接接口,所述外接接口处安装有可拆卸的密封堵头。

进一步,所述密封堵头包括刚性件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在所述刚性件上,所述刚性件通过卡扣或螺纹固定于所述外接接口,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刚性件与所述外接接口之间,被所述刚性件紧密压合于所述外接接口内壁以形成密封。

进一步,所述外接接口用于供密封性自检机构连接,所述密封性自检机构包括刚性连接体,所述刚性连接体连接于所述外接接口,所述刚性连接体内设有连接导管,所述连接导管的一端通入所述硬质壳体内,另一端连接有气囊。

进一步,所述连接导管及所述气囊采用柔性的硅胶或橡胶制成,两者一次成型或单独成型再粘接或熔接。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柔性透明膜外表面的强化机构,所述强化机构采用玻璃或塑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强化机构固定于所述硬质壳体的卡槽,可一边开合或整体拆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较好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终端产品的防护能力、便携性、触摸屏操作以及功能正常使用之间的矛盾,通过硬质壳体、密封盖及柔性透明膜围设形成密闭空腔,与智能终端产品的外表面紧密配合,完整的包覆智能终端产品,既很好的保证了智能终端产品安全,又实现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智能终端产品的触摸屏功能正常使用,结构紧凑、产品便携,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的部分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中引闪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前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中密封堵头封堵外接接口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中外接接口连接密封性自检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部分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外设置强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硬质壳体、2—柔性透明膜、3—密封盖、4—前置镜头、5—后置镜头、6—按钮、7—引闪导光体、8—外接接口、9—密封堵头、10—密封性自检机构、11—强化机构、12—卡槽、13—轴、14—锁扣、15—卡扣、16—密封体、17—凸起部、18—密封圈、19—螺丝、20—凹陷部、21—导光体、22—反光斜面、23—出光口导光柱、24—刚性件、25—密封件、26—刚性连接体、27—连接导管、28—气囊、29—智能终端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凑型、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防护壳,用于防护智能终端产品29,尤其是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水下电脑等等)的安全防护,同时实现在该防护状态下智能终端产品29的正常运行。

如图1至图3,防护壳包括围设于智能终端产品29非显示部分的硬质壳体1,硬质壳体1的一端侧向开口处设有密封盖3,密封盖3密封连接于硬质壳体1,可打开或关闭硬质壳体1的侧向开口,以供智能终端产品29进出。硬质壳体1上连接有覆盖于智能终端产品29显示部分的柔性透明膜2,柔性透明膜2密封连接于硬质壳体1,硬质壳体1、密封盖3及柔性透明膜2围设形成密闭空腔,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外表面紧密配合,完整的包覆智能终端产品29。

硬质壳体1采用硬质塑料或金属制成,但不限于此。硬质壳体1一体成型或由多个部分黏结或熔接或焊接或铆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硬质壳体1、密封盖3及柔性透明膜2与智能终端产品29外表面的配合间隙小于1mm。硬质壳体1、密封盖3及柔性透明膜2的内表面采用对关联智能终端产品29的外表面仿形处理的方式,余量间隙小于1mm,也就是说,硬质壳体1、密封盖3及柔性透明膜2的内表面形状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外表面形状相同。

柔性透明膜2采用树脂或硅胶或橡胶制成膜片,但不限于此。柔性透明膜2可单层设置,或者设置成多层,当柔性透明膜2设置为多层时,多层柔性透明膜2周边密封,每相邻两层之间填充空气或绝缘透明流体状物质。柔性透明膜2永久连接于硬质壳体1上并密封,两者之间采用强力耐水的双面胶粘接、或热熔胶粘接、或高周波熔接、或超声波熔接、或热熔接,但不限于此。采用柔性透明膜2使智能终端产品29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其触摸屏的功能能够正常使用。柔性透明膜2与硬质壳体1及密封盖3相结合,形成软硬结合的防护壳,能够保证防护壳的强度,防水防冲击能力足够,且可以正常使用触摸屏的触控功能,满足使用者需求。

如图3及图4,以智能终端产品29(smartphone为例)最小投影面积方向为智能终端产品29放入或取出防护壳的方向设计放入或取出口,即在硬质壳体1的侧向设置开口,实现放入或取出口截面积的最小化,最大限度提高防护壳的密封性能。在硬质壳体1的侧向开口处装有密封盖3,能够保证硬质壳体1的密封性。密封盖3为刚性材质,可采用硬质塑料或金属制成,但不限于此。密封盖3的底端通过轴13铰接于硬质壳体1的端部,顶端设有锁扣14,硬质壳体1上设有卡扣15,锁扣14锁在卡扣15上,实现密封盖3的打开和闭合。在本实施例中,锁扣14为一个或多个快速锁扣,或者通过一个或多个螺丝实现密封盖3的扣合和打开。

如图4及图5,密封盖3内设有密封体16,密封体16为柔性材质,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但不限于此。密封盖3朝向硬质壳体1内凸设有凸起部17,密封体16包裹于凸起部17,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体16采用过盈配合包裹于凸起部17达到固定效果并可拆卸更换,或永久粘接于凸起部17上。当密封盖3扣合于硬质壳体1时,凸起部17将密封体16紧密的压在硬质壳体1内表面及智能终端产品29的端面上,此时凸起部17的外表面与硬质壳体1的内表面形成两面挤压密封体16,同时密封体16表面过盈一定量挤压智能终端产品29的端面,实现对智能终端产品29及密封体16的定位及挤压密封。

如图1至图3,硬质壳体1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前摄像头对应位置处设有前置镜头4,前置镜头4正对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前摄像头,前置镜头4固定或可拆装于硬质壳体1上并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前置镜头4与硬质壳体1通过粘接或熔接或螺纹固定并密封。硬质壳体1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后摄像头对应位置处设有后置镜头5,后置镜头5正对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后摄像头,后置镜头5固定或可拆装于硬质壳体1上并密封。后置镜头5设有密封圈18(或遮光圈),密封圈18位于后置镜头5与硬质壳体1的配合面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后置镜头5通过多个螺丝19与硬质壳体1固定,并压合密封圈18形成密封。

硬质壳体1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按键对应位置处设有按钮6,按钮6为机械式按钮或感应式按钮。按钮6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通过粘接或熔接或镶嵌成型于硬质壳体1上并密封。以smartphone为例,对应于smartphone感应按键位置处设置的是感应式按钮,对应smartphone机械按键位置处设置的是机械按钮,通过按钮6实现smartphone功能的正常使用。

如图3、图6及图7,硬质壳体1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发光部件(发光灯或闪光灯)对应位置处设有凹陷部20,凹陷部20内装有引闪导光体7,通过引闪导光体7将智能终端产品29的发光光线导出硬质壳体1,用于外接发光装置的引闪同步触发。引闪导光体7采用透明硬质材料(如透明的玻璃、硬质塑料等,但不限于此)制成,粘接固定于凹陷部20。引闪导光体7包括导光体21,导光体21的两端设有相互平行能形成有效光路的多个反光斜面22,在本实施例中,反光斜面22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导光体21的两端。导光体21一端(进口端)的一个反光斜面22正对于智能终端产品29发光部件,并与智能终端产品29所发的光线成45°角,使光线可反射到导光体21的出口端。导光体21另一端(出口端)的最后一个反光斜面22与其前一个反光斜面22反射来的光线成45°角,最后一个反光斜面22的底部设有出光口导光柱23,将最后一个反光斜面22反射来的光线通过出光口导光柱23反射出硬质壳体1外。在本实施例中,出光口导光柱23贯穿出硬质壳体1,并与硬质壳体1通过粘接进行固定和密封。

如图3及图8,硬质壳体1远离密封盖3的一端设有外接接口8,外接接口8处安装有可拆卸的密封堵头9。对于smartphone来说,外接接口8设置于其耳机插孔和充电口处。密封堵头9包括刚性件24和密封件25,刚性件24采用刚性的金属或塑料制成,但不限于此,密封件25采用柔性材质的硅胶或橡胶制成,但不限于此。密封件25套在刚性件24上,刚性件24通过卡扣15或螺纹或其它方式连接于外接接口8,形成可固定、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密封件25位于刚性件24与外接接口8之间,被刚性件24紧密压合于外接接口8内壁以形成密封。

如图9及图10,外接接口8用于供密封性自检机构10(内外压平衡机构)连接,用于制造环节以及消费者使用前对防护壳的密封性自检。密封性自检机构10包括刚性连接体26,刚性连接体26连接于外接接口8,刚性连接体26内设有连接导管27,连接导管27的一端通入硬质壳体1内,另一端连接有气囊28。在本实施例中,刚性连接体26采用刚性的金属或硬质塑料制成,但不限于此,连接导管27及气囊28采用柔性的硅胶或橡胶制成,但不限于此,连接导管27与气囊28一次成型或单独成型再通过粘接或熔接的方式连接,但不限于此。

进行防护壳密封性自检时,先将外接接口8处的一个密封堵头9取掉,然后将密封性自检机构10连接到外接接口8,此时刚性连接体26及外接接口8将连接导管27的密封结构紧密压合形成密封。完全密封,即内外完全隔绝后,将防护壳完全放于水中,外力挤压气囊28,确认防护壳有无漏气,从而判断防护壳的密封性,并且可以增强消费者在水下环境使用防护壳的抗压能力。

如图11,在特殊的复杂环境中,为了避免柔性透明膜2被撞伤或划伤,可以在柔性透明膜2外表面增设一个强化机构11,强化机构11用于强化柔性透明膜2的防撞、防划伤能力。强化机构11为透明材质,采用玻璃或塑料制成,但不限于此。强化机构11固定于硬质壳体1的卡槽12,可一边开合或整体拆装。

本实用新型硬质壳体1、柔性透明膜2及密封盖3围设形成密闭空腔,与智能终端产品29的外表面紧密配合,包覆智能终端产品29,三者共同形成软硬结合的防护壳,能够保证防护壳的强度,防水防冲击能力足够,保证了智能终端产品29安全,且可以正常使用其触摸屏的触控功能,满足使用者需求。采用侧入式取放口设计,由密封盖3对智能终端产品29的端面适当过盈挤压,同时与硬质壳体1的内表面形成密封体16的定位和挤压密封,保证了防护壳的密封性能。通过前置镜头4和后置镜头5的设置,可以完全发挥智能终端产品29的摄像功能。且引闪导光体7能够将智能终端产品29的发光光线导出防护壳,用于外接发光装置的引闪同步触发。

本实用新型在全新的结构设计下,可以较好的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终端产品29的防护能力、便携性、触摸屏操作以及功能正常使用之间的矛盾,既能够很好的保证智能终端产品29安全,又实现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智能终端产品29的触摸屏功能正常使用,结构紧凑、产品便携,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市场前景广阔。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