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束带圈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1779发布日期:2018-12-11 19:56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头束带圈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饰箱包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穿设服饰或箱包等产品织带的束圈带。



背景技术:

束带圈广泛应用于服饰及箱包等产品上,传统的束带圈通常是一个中间具有贯穿孔的长方形结构件,用来固定两条重叠并可活动的织带,以避免两条重叠的织带因为没有紧固而造成翘曲和缠绕,影响产品外观并给使用造成不便。然而,由于传统束带圈仅仅就是一扣圈,只能让织带从其中穿过,不具备进行对织带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功能,制约了束带圈的应用范围,从而不能满足用户对扣圈更高的功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既能穿设织带、又能对织带进行某一部位固定的双头束带圈固定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头束带圈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头束带圈和扣环,双头束带圈包括有底座,在底座上设有第一扣圈体和第二扣圈体,第一扣圈体与第二扣圈体之间间隔有避位空间,扣环设置于该避位空间中以扣紧织带(皮带或皮料等亦可);第一扣圈体与底座之间形成有第一穿孔,第二扣圈体与底座之间形成有第二穿孔,第一穿孔、避位空间及第二穿孔共同形成织带的穿过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扣环为D型环(或其它形状可以扣住织带的环状物),其底部为与底座的表面相配的平直结构,该D型环扣住织带后其弧形部位朝上立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圈体与第二扣圈体具有相同的结构,且相互平行,表面相互齐平,形成的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具有相同的结构与尺寸。

进一步地,第一扣圈体与第二扣圈体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底座两侧的侧壁连接,侧壁凸出于底座的表面之上,位于避位空间两侧位置的侧壁形成弧形槽结构,侧壁的弧形槽处对D型环的两端可以起一定的止挡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圈体、第二扣圈体与侧壁及底座为一体结构,四者采用塑胶或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扣环采用金属或塑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更改了传统束带圈,设计了一种双头束带圈,其上具有前后两个可供织带穿过的穿孔,两个穿孔之间留有避位空间,可在避位空间处安装D型环。当织带穿过第一穿孔后,可以继续穿过D型环继续穿过第二穿孔,最后形成一个同时具备紧固作用与施力拉扯的机构。同时,此双头束带圈可任意安置于两条重叠织带的平上,由此可以将D型环固定在织带的任一点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头束带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头束带圈侧面示意图。

图中,1为双头束带圈,2为D型环,3为底座,4为第一扣圈体,5为第二扣圈体,6为第一穿孔,7为第二穿孔,8为侧壁,9为避位空间,10为织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双头束带圈固定结构,包括双头束带圈1和扣环,双头束带圈1包括有底座3,在底座3上设有第一扣圈体4和第二扣圈体5,第一扣圈体4与第二扣圈体5之间间隔有避位空间9,扣环设置于该避位空间9中以扣紧织带(皮带或皮料等亦可);第一扣圈体4与底座3之间形成有第一穿孔6,第二扣圈体5与底座3之间形成有第二穿孔7,第一穿孔6、避位空间9及第二穿孔7共同形成织带的穿过通道。

所述扣环为D型环2(或其它形状可以扣住织带的环状物),其底部为与底座3的表面相配的平直结构,该D型环2扣住织带后其弧形部位朝上立起。

所述第一扣圈体4与第二扣圈体5具有相同的结构,且相互平行,表面相互齐平,形成的第一穿孔6与第二穿孔7具有相同的结构与尺寸。

第一扣圈体4与第二扣圈体5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底座3两侧的侧壁8连接,侧壁8凸出于底座3的表面之上,位于避位空间9两侧位置的侧壁形成弧形槽结构,侧壁8的弧形槽处对D型环2的两端可以起一定的止挡作用,防止D型环2偏移位置。

所述第一扣圈体4、第二扣圈体5与侧壁8及底座3为一体结构,四者采用塑胶或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D型环2采用金属或塑胶制成。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