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盘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4612发布日期:2020-12-15 11:4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表盘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表盘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表带与表盘可拆卸连接,例如表带通过表带上的表针等卡接件与表盘凸出的表耳进行连接,从而当表带受到损坏而需要维修与更换时,用户能够将表带拆离于表盘。然而,表盘上凸出的表耳增大了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尺寸,不利于可穿戴设备轻薄化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披露了一种表盘组合件,以解决可穿戴设备整体尺寸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表盘组合件,包括:

表盘,开设有安装槽以及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通孔;

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以及

主动件,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连接,所述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夹持件和远离所述第二夹持件。

本申请的表盘组合件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中的表带能够嵌入表盘的安装槽内并在主动件的带动下夹持于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表带与表盘安装后的一体感强,结构更加紧凑,表带内嵌于安装槽的固定方式对结构空间的要求相对较小,能够减小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尺寸,改善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能够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夹持件和远离所述第二夹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件固设于所述安装槽,所述主动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所述主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以在所述主动件旋转运动时,所述主动件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沿所述主动件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表盘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转动连接,所述主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且所述主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螺纹连接,当所述主动件旋转运动时,所述主动件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所述主动件相向移动和相背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包括顺次连接的转动部、第一螺杆以及第二螺杆,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包括顺次连接的转动部、第一螺杆以及第二螺杆,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螺杆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距;或者所述第一螺杆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杆的半径值大于所述第二螺杆的半径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在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槽内移动,当所述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主动件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件固设于所述安装槽,所述主动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螺旋配合,且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以在所述螺杆旋转运动时,所述螺杆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沿所述螺杆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表盘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包括第一螺杆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螺旋配合,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包括第一螺杆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螺旋配合,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螺杆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二螺杆的螺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夹持件时,所述主动件的外表面能够与所述表盘的外表面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侧设有齿条;或者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侧设有齿条;或者所述第一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侧皆设有齿条。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披露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可穿戴设备整体尺寸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上述表盘组合件;以及

表带,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

其中,当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夹持件时,所述卡接部能够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当所述第一夹持件远离所述第二夹持件时,所述卡接部能够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退出。

在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中,可穿戴设备中的表带能够嵌入表盘的安装槽内并在主动件的带动下夹持于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表带与表盘安装后的一体感强,结构更加紧凑,表带内嵌于安装槽的固定方式对结构空间的要求相对较小,能够减小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尺寸,改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可穿戴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表盘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可穿戴设备的俯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中,卡接部夹持于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时沿图4中剖面线ⅱ-ⅱ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中,卡接部能够退出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时沿图4中剖面线ⅱ-ⅱ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第一实施例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第一实施例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第三实施例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第三实施例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以手表(包括智能手表和机械手表)为例对可穿戴设备10进行说明,所述可穿戴设备10包括表盘100、表带200以及连接表盘100和表带200的锁合组件300。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也可以为智能手环、智能臂环等可穿戴设备10,在此不作限定。

图1和图2作为一实施例示意了表盘100的一侧通过锁合组件300与表带200可拆卸连接的表现形式,当然,表盘100的另一相对侧也可以通过锁合组件300与另一根表带200可拆卸连接,在两根表带200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实现用户对手表等可穿戴设备10的佩戴操作。需要说明的是,锁合组件300安装于表盘100并用于将表带200的端部锁紧于表盘100,锁合组件300与表盘100形成表盘组合件,表盘组合件可以单独组装和生产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表盘100开设有安装槽101以及与安装槽101连通的通孔102,安装槽101可以开设于表盘100的侧周面100a。在一实施例中,表盘100包括中框110以及与中框110连接的后盖120,安装槽101开设于中框110,通孔102贯穿后盖120以及中框110并与安装槽101连通。

表带200包括主体部210以及与主体部210的端部连接的卡接部220,主体部210与卡接部220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主体部210能够弯折以供用户将主体部210佩戴于手腕,卡接部220安装于安装槽110内,并能够在锁合组件300的作用下固定于安装槽110内,实现表带200与表盘100的可拆卸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8,锁合组件300包括夹持件310,夹持件310包括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皆设置于安装槽101内,且第一夹持件311与第二夹持件312相对设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当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相互靠近时(参考图7),卡接部220能够夹持于第一夹持件311与第二夹持件312之间,从而能够实现表带200与表盘100的固定装配。当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相互远离时(参考图8),卡接部220能够从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之间退出,从而能够实现表带200与表盘100的拆卸。

在一实施例中,锁合组件300还包括主动件320,主动件320顺次穿设于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并与第一夹持件311连接,且主动件320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或者远离第二夹持件312,以实现安装于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之间的卡接部220的锁紧和释放。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7和图8,主动件320能够旋转以带动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和远离第二夹持件3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311活动设于安装槽101且与安装槽101的槽壁抵接,第二夹持件312固设于安装槽101,例如第二夹持件312可与表盘100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主动件320与通孔102的孔壁和第二夹持件312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也即主动件320相对表盘100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主动件320限位于通孔102的延伸方向),且主动件320与第一夹持件311螺纹连接,以在主动件320旋转运动时,主动件320驱使第一夹持件311沿主动件320移动,从而通过主动件320的旋转实现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如图7所示)和远离第二夹持件312(如图8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活动设于安装槽101且皆与安装槽101的槽壁抵接,主动件320与通孔102的孔壁转动连接(也即主动件320相对表盘100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且主动件320与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螺纹连接,以使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沿主动件320相向移动和相背移动,也即使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相互靠近(如图9所示)和相互远离(如图10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主动件320包括顺次连接的转动部3201、第一螺杆321和第二螺杆322,转动部3201与通孔102的孔壁转动连接,第一螺杆321与第二夹持件311螺纹连接,第二螺杆322与第一夹持件312螺纹连接,第一螺杆321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22的螺纹方向相反。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杆321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22的螺纹方向相同,且第一螺杆321的螺距大于或者小于第二螺杆322的螺距,此时,当主动件320旋转时,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能够相对主动件320同向运动,且第一夹持件311相对主动件320移动的距离与第二夹持件312相对主动件320移动的距离不等,从而当主动件320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时,第一夹持件311能够逐渐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和逐渐远离第二夹持件312。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第一螺杆321的半径值大于第二螺杆322的半径值,也即第二夹持件312中与第二螺杆322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3121的孔径值,大于第一夹持件311中与第一螺杆321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3111的孔径值。如此,可以方便主动件320顺次通过第二螺纹孔3121和第一螺纹孔3111以将主动件320装配到安装槽10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主动件320能够沿第一方向在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内移动,当主动件32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主动件320驱使第一夹持件311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与第二方向平行,第一方向也可以与第二方向不平行,例如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312固设于安装槽101,第二夹持件312可与表盘100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主动件320包括螺杆,第一夹持件311的外周壁与安装槽101的槽壁抵接,主动件320与第一夹持件311螺纹连接,以在主动件320旋转运动时,主动件320驱使第一夹持件311沿主动件320移动,以实现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如图11所示)和远离第二夹持件312(如图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主动件320带动第一夹持件311移动的过程中,主动件320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始终能够固定于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内,主动件320不会从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内脱离出来,例如为了固定主动件320,主动件320可以与通孔102和第二夹持件312中的至少一者螺旋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主动件320包括第一螺杆321以及与第一螺杆321连接的第二螺杆322,第一螺杆321与通孔102和第二夹持件312中的至少一者螺旋配合,第二螺杆322与第一夹持件311螺纹连接,且第一螺杆321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22的螺纹方向相反。如此,当主动件320旋转时,第一夹持件311能够在第二螺杆322的带动下靠近第二夹持件312,以夹紧卡接部220,并且第一螺杆321能够依靠与通孔102或第二夹持件312的螺旋配合关系进行位置的固定。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杆321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22的螺纹方向相同,且第一螺杆321的螺距小于第二螺杆322的螺距,此时,当主动件320旋转时,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能够相对主动件320同向运动,且第一夹持件311相对主动件320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二夹持件312相对主动件320移动的距离,从而第一夹持件311能够逐渐靠近第二夹持件312。需要说明的是,主动件320穿设于通孔102后依次与第二夹持件312和第一夹持件311连接,主动件320穿设于通孔102后也可以依次与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主动件320也可以为穿设于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并与第一夹持件311固定连接的推拉杆,用户通过沿第一方向推拉推拉杆即可带动第一夹持件311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夹持件312或者远离第二夹持件312,当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并将卡接部220夹紧时,推拉杆能够通过例如螺纹连接或者卡扣卡合的方式固定于通孔102和安装槽101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主动件320的端部设置有杆帽323,杆帽323能够活动设于通孔102,当第一夹持件311靠近第二夹持件312并夹紧卡接部220时,如图11所示,杆帽323的外表面3231能够与表盘100的外表面齐平,以维持表盘100形状的完整性,提升美观。杆帽323的外表面3231可以开设十字槽以供螺丝刀插设,从而用户能够通过螺丝刀控制主动件320的旋转,以带动第一夹持件311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第一夹持件311朝向第二夹持件312的一侧设有齿条313,且第二夹持件312朝向第一夹持件311的一侧设有齿条313,也即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相对的两端面设有齿条313,齿条313与第一夹持件311和第二夹持件312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齿条313能够与卡接部220啮合,以增加卡接部220固定后的牢固性。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311朝向第二夹持件312的一侧设有齿条313,或者第二夹持件312朝向第一夹持件311的一侧设有齿条313。

在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10中,表带200能够嵌入表盘100的安装槽101内并在主动件320的带动下夹持于第一夹持件311与第二夹持件312之间,表带200与表盘100安装后的一体感强,结构更加紧凑,表带200内嵌于安装槽101的固定方式对结构空间的要求相对较小,能够减小可穿戴设备10的整体尺寸,改善用户体验,有利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轻薄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