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卡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4613发布日期:2020-12-15 11:4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卡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手表包括表带和表壳,表带采用弹性顶针卡合于表壳,弹性顶针较为尖细,造成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表带,以解决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表带,包括:

主体;及

卡合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端带动所述第一卡合件的另一端进出所述主体。

上述表带,由于第一传动件相对主体转动即可带动第一卡合件进出主体,因而可避免对尖细的顶针进行操作,可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并方便表带与表壳的拆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支臂和连接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臂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连接位置处、所述主体中之一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连接位置处、所述主体中另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轴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支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卡合件中之一设有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卡合件中另一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腰形孔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凸柱的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一凸柱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一腰形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推块,所述推块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腰形孔并能够相对所述主体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主体转动,且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传动件和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三端带动所述第二卡合件的另一端进出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支臂和连接所述第三支臂的第四支臂,所述第三支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支臂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的连接位置处、所述主体中之一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的连接位置处、所述主体中另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转轴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三支臂,所述第四端位于所述第四支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卡合件中之一设有第三腰形孔,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卡合件中另一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三腰形孔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凸柱的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凸柱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三腰形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第四端设有第四腰形孔,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推块,所述推块穿设所述第二腰形孔并与所述第二腰形孔转动配合,且所述推块穿设所述第四腰形孔并与所述第四腰形孔转动配合,所述推块能够相对所述主体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主体转动,并带动所述第四端相对所述主体转动,且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卡合件移动方向延伸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在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缩回所述主体后,所述弹性件积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力时能够推动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伸出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弹性件并与所述主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盖板设有滑道,所述推块穿设所述滑道并外露,所述推块能够在所述滑道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伸出所述主体后,所述第一支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支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

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壳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表带,所述表壳设有凹槽,所述表带安装于所述凹槽并通过所述第一卡合件卡合于所述表壳。

本申请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卡合机构,以解决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卡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腰形孔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一端转动配合,所述第二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端带动所述第一卡合件的另一端伸缩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推块,所述推块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腰形孔并能够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端转动,且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传动件和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三端带动所述第二卡合件的另一端伸缩移动,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第四端设有第四腰形孔,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推块,所述推块穿设所述第二腰形孔并与所述第二腰形孔转动配合,且所述推块穿设所述第四腰形孔并与所述第四腰形孔转动配合,所述推块能够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端转动,并带动所述第四端转动,且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卡合件移动方向延伸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在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相向移动后,所述弹性件积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力时能够推动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相背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表壳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拆除部分结构后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表带的爆炸图;

图5为图3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表带安装有盖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可穿戴设备10包括表壳100和表带200。其中表壳10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或陶瓷等非金属材质制成,表壳100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表壳100的内部形成安装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安装空间可用于安装电池、处理器、显示屏、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但显示屏不是必须的,因而可以省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为运动手表或者常规手表等,运动手表的常见形式为电子表,常规手表的常见形式为机械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参考图2,表壳100设有用于安装表带200的凹槽101,表带200能够卡合固定于表壳100且能够从表壳100拆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表带200分为两段,两段表带200各有一端连接表壳100,两段表带200的背离表壳1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表带200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处或者大臂处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表带2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表带200的两端分别连接表壳100,表带200可通过其他结构调整收容空间的尺寸,以方便用户佩戴。本申请以两段式表带200的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公开的结构,对于其他表带200形式也是适用的。

参考图3和图4,表带200包括主体210和卡合机构220,主体210呈长条状,主体210的材质可以为皮革、塑胶、硅胶、橡胶、金属等。卡合机构220包括第一传动件221和第一卡合件223,第一传动件221与主体210转动连接,第一传动件221包括第一端222和第二端224,第一端222与第一卡合件223的一端连接,第二端224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221相对主体210转动,并通过第一端222带动第一卡合件223的另一端进出主体210。表带200安装于表壳100的凹槽101且第一卡合件223伸出主体210后,表带200通过第一卡合件223卡合固定于表壳100。第一卡合件223缩回主体210后,表带200即可从表壳100拆离。

具体地,参考图4,第一传动件221大致呈“7”形,第一传动件221包括第一支臂2211和连接第一支臂2211的第二支臂2213,第一支臂2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臂2213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第一支臂2211和第二支臂2213的连接位置处、主体210中之一设有第一转轴2215,第一支臂2211和第二支臂2213的连接位置处、主体210中另一设有第一轴孔2217,第一转轴2215转动配合于第一轴孔2217,第一端222位于第一支臂2211,第二端224位于第二支臂2213。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215设于主体210,第一轴孔2217设于第一传动件221,第一传动件221通过第一转轴2215和第一轴孔2217的转动配合实现与主体210的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2215可以设置于第一传动件221,第一轴孔2217设置于主体210。

进一步,第一端222、第一卡合件223中之一设有第一腰形孔2212,第一端222、第一卡合件223中另一设有第一凸柱2231,第一腰形孔2212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凸柱2231的横截面的面积,第一凸柱2231转动配合于第一腰形孔2212。由于第一卡合件223的运动为平移,第一传动件221的运动为转动,第一腰形孔2212的设置可以满足第一卡合件223和第一传动件221的运动要求。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凸柱2231设于第一卡合件223,第一腰形孔2212设于第一传动件221,当第一传动件221转动时,第一凸柱2231产生平移运动,且第一凸柱2231在第一腰形孔2212内相对第一传动件221产生转动和平移运动,第一传动件221即可带动第一卡合件223伸缩移动。

进一步,第一传动件221的第二端224设有第二腰形孔2216,卡合机构220包括推块230,推块230转动配合于第二腰形孔2216并能够相对主体210移动以带动第二端224相对主体210转动,且推块23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卡合件223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推块230可以外露于表带200的主体210,以使用户能够通过推动推块230带动第一传动件221和第一卡合件223运动。进一步,推块230可以凸出主体210的表面,以方便用户对推块230施力。由于第一传动件221的运动为转动,推块230的运动为平移,第二腰形孔2216的设置可以满足推块230和第一传动件221的运动要求。当推块230移动时,第一传动件221产生转动,且推块230在第二腰形孔2216内相对第一传动件221产生转动和平移运动,第一传动件221进而可以带动第一卡合件223伸缩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推块230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采用外部的卡针插入第二腰形孔2216,并带动第一传动件22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卡合件223伸缩移动。

进一步,参考图3和图4,卡合机构220包括第二传动件225和第二卡合件227,第二传动件225包括第三端226和第四端228,第三端226与第二卡合件227的一端连接,第四端228能够带动第二传动件225相对主体210转动,并通过第三端226带动第二卡合件227的另一端进出主体210,且第一卡合件223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传动件225的结构可以和第一传动件221的结构相同,第二卡合件227的结构可以和第一卡合件223的结构相同,以使第一传动件221与第二传动件225呈轴对称设置,并使第一卡合件223和第二卡合件227呈轴对称设置,这种结构较容易实现力的平衡,且能够简化卡合机构220的结构设计。且在对称结构的实施方式中,推块230的移动方向可以和第一卡合件223或者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方向垂直,例如,推块230可以沿表带200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然,以上对称的结构设计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一卡合件223的移动行程和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行程可以不相等,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221和第二传动件225的结构可以不同。又如,在非对称结构的情况下,推块230的移动方向可以和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传动件225和第二卡合件227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在主体210的与第一卡合件223相背的位置设置固定的凸起,在表带200安装至表壳100时,凸起卡合于表壳100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的凸起可以采用弹性材质例如硅胶、橡胶等制成,固定的凸起也可以采用金属弹片的结构。

进一步,第二传动件225大致呈“7”形,第二传动件225包括第三支臂2251和连接第三支臂2251的第四支臂2253,第三支臂2251的延伸方向与第四支臂2253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第三支臂2251和第四支臂2253的连接位置处、主体210中之一设有第二转轴2255,第三支臂2251和第四支臂2253的连接位置处、主体210中另一设有第二轴孔2257,第二转轴2255转动配合于第二轴孔2257,第三端226位于第三支臂2251,第四端228位于第四支臂2253。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转轴2255设于主体210,第二轴孔2257设于第二传动件225,第二传动件225通过第二转轴2255和第二轴孔2257的转动配合实现与主体210的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转轴2255可以设置于第二传动件225,第二轴孔2257设置于主体210。

进一步,第三端226、第二卡合件227中之一设有第三腰形孔2252,第三端226、第二卡合件227中另一设有第二凸柱2271,第三腰形孔2252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凸柱2271的横截面的面积,第二凸柱2271转动配合于第三腰形孔2252。由于第二卡合件227的运动为平移,第二传动件225的运动为转动,第三腰形孔2252的设置可以满足第二卡合件227和第二传动件225的运动要求。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凸柱2271设于第二卡合件227,第三腰形孔2252设于第二传动件225,当第二传动件225转动时,第二凸柱2271产生平移运动,且第二凸柱2271在第三腰形孔2252内相对第二传动件225产生转动和平移运动,第二传动件225即可带动第二卡合件227伸缩移动。

进一步,第四端228设有第四腰形孔2256,卡合机构220的推块230穿设第二腰形孔2216并与第二腰形孔2216转动配合,且推块230穿设第四腰形孔2256并与第四腰形孔2256转动配合,推块230能够相对主体210移动以带动第二端224相对主体210转动,并带动第四端228相对主体210转动,且推块230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倾斜设置。推块230可以外露于表带200的主体210,以使用户能够通过推动推块230带动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转动。进一步,推块230可以凸出主体210的表面,以方便用户对推块230施力。由于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的运动为转动,推块230的运动为平移,第二腰形孔2216、第四腰形孔2256的设置可以满足推块230和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的运动要求。

当推块230移动时,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产生转动,且推块230在第二腰形孔2216内相对第一传动件221产生转动和平移运动,推块230在第四腰形孔2256内产生转动和平移运动,第一传动件221进而可以带动第一卡合件223伸缩移动,第二传动件225进而可以带动第二卡合件227伸缩移动。由于一个推块230即可带动第一传动件221和第二传动件225同步运动,这种设置可以简化卡合机构220的结构设置。当然,第二腰形孔2216和第四腰形孔2256可以分别对应设置推块230,两个推块230独立移动,这种设置也可以实现第一卡合件223和第二卡合件227的伸缩移动。当然,推块230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采用外部的卡针插入第二腰形孔2216和第四腰形孔2256,并带动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伸缩移动。

进一步,卡合机构220包括沿第一卡合件223移动方向延伸的弹性件240,弹性件240的一端抵接第一卡合件223,弹性件240的另一端抵接第二卡合件227,在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缩回主体210后,弹性件240积蓄弹性力,弹性件240释放弹性力时能够推动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伸出主体210。弹性件240可用于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回位,且在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伸出表壳100并卡合于表壳100时,弹性件240可以使得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抵紧表壳100,以使第一卡合件223和第二卡合件227与表壳100形成稳定的配合。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240是可以省略的,例如,通过增加各运动部件的阻尼,也能够使得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稳定地卡合于表壳100。

进一步,参考图3和图4,在第一卡合件223、第二卡合件227伸出主体210后,第一支臂2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卡合件223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第三支臂225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合件227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弹性件240可以在回位时实现这种效果。在对推块230施力时,这种设置使得推块230的受力方向可以和第一支臂2211倾斜设置,且推块230的受力方向可以和第二支臂2213倾斜设置,以使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更容易驱动,防止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发生自锁。

上述表带200,由于第一传动件221相对主体210转动即可带动第一卡合件223进出主体210,第二传动件225相对主体210转动即可带动第二卡合件227进出主体210,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的驱动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结构以便于用户的施力,因而可避免对尖细的顶针进行操作,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并方便表带200与表壳100的拆装。例如,上述结构的可穿戴设备10,用户可以方便地更换不同的表带200,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更换不同样式的表带200。且上述表带200的卡合机构220占用空间可以较小,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的运动空间也可以较小,有利于实现表带200的轻薄化,并实现表壳100的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参考图5,表带200包括盖板250,盖板250覆盖第一传动件221、第二传动件225和弹性件240并与主体210可拆卸地固定,盖板250设有滑道251,推块230穿设滑道251并外露,推块230能够在滑道251移动。盖板25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不锈钢、铝合金、镁合金等,盖板250的材质也可以为非金属例如塑胶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