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及弹力面料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4199发布日期:2020-04-07 20:44阅读:1689来源:国知局
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及弹力面料服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及弹力面料服装。



背景技术:

目前,服装上常常会装订气眼扣、四合扣等,以起到装饰、连接固定等作用。其中,气眼扣包括气眼和介子,气眼包括气眼筒部以及设置在气眼筒部其中一端的气眼颈部,气眼筒部和气眼颈部一体设置。气眼扣的装订方式一般是:先在面料的预设位置上打通孔,再将气眼筒部穿过该通孔后套上介子;在打气眼机的压力作用下,气眼筒部背向气眼颈部的一端外卷,将面料和介子铆合压紧在气眼颈部与外卷的气眼筒部之间。

一般地,气眼扣都是装订在无弹且纱线密度十分紧密的面料上的,这是因为在安装气眼扣后,面料虽然在气眼扣的轴向被固定,但在气眼扣的径向方向上仍然会受到外力拉扯,并且,在扣合过紧的情况下,强行打开气眼扣也会导致面料受到较大的外力拉扯,这对于弹力面料来说是致命的。在弹力面料上形成的通孔周围,面料张力较为薄弱,在外力拉扯下,通孔的孔径能扩大2-3倍,造成通孔的边缘被撕裂,最终导致气眼扣脱落、衣物破损。

然而为了设计需要,在弹力面料上装订气眼扣是不能避免的,因此需要对弹力面料上气眼扣的设置方式进行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及弹力面料服装,该气眼扣装订结构能够防止弹力面料撕裂,避免气眼扣脱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包括气眼扣,所述的弹力面料上设有用于安装气眼扣的第一通孔,还包括绕所述的第一通孔的周缘形成有呈闭合状态的锁眼线迹,该锁眼线迹与第一通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气眼扣外缘与第一通孔中心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气眼扣装订结构中,用于装订气眼扣的第一通孔周缘设置有锁眼线迹,该锁眼线迹在第一通孔周围呈闭合状态,并且安装气眼扣后,该锁眼线迹被气眼扣压紧;当弹力面料被拉扯时,锁眼线迹形成的环形拉力圈能够避免第一通孔内缘被撕裂、防止第一通孔孔径变大;同时,相对于弹力面料,锁眼线迹的厚度较大,则锁眼线迹与气眼颈部和介子之间的附着力较大,气眼扣的压力能够对锁眼线迹进行保护,使锁眼线迹能够抵抗外力拉扯,确保气眼扣稳固固定,不会脱落。

本实用新型对锁眼线迹的形状没有任何限制,不过,作为优选,在上述的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中,所述的锁眼线迹呈环形。环形的锁眼线迹易于设置,采用常规的锁眼机或绣花机即可实现。

为了确保第一通孔处于锁眼线迹的中央,一般是在弹力面料上先设锁眼线迹,再在锁眼线迹中央打孔。为了避免打孔对锁眼线迹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在上述的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中,所述的锁眼线迹与第一通孔内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cm。在已知第一通孔直径的前提下,锁眼时应确保锁眼线迹内缘比第一通孔直径大,为打孔预留出空间。

在上述的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中,所述的气眼扣包括穿过第一通孔的气眼,以及依次套设在气眼上的垫片和介子。垫片的设置使得气眼和介子能够更加紧密地挤压弹力面料,进一步提高气眼扣装订结构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弹力面料服装,该弹力面料服装含有所述的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

由于弹力面料具有优良弹性,也不适于在弹力面料上直接装订四合扣。但由于设计需要,在弹力面料上装订四合扣也难以避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弹力面料服装中还包括设于弹力面料上的四合扣装订结构,所述的四合扣装订结构包括四合扣、公扣固定部和母扣固定部,所述的公扣固定部和母扣固定部中的至少一部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面层弹力面料、至少一层无弹面料和里层弹力面料。

在面层弹力面料和里层弹力面料之间增设无弹面料后再冲孔、装订四合扣,在四合扣的铆压状态下,无弹面料与弹力面料紧紧相贴,这也能够为形成在无弹面料上的通孔内缘提供一定的附着力,避免四合扣在外力拉扯下脱落,在达到设计师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成衣美观度。

作为优选,在上述的弹力面料服装中,所述的无弹面料有两层。若仅设置一层无弹面料,恐无弹面料对面层弹力的铆压力度不够;而若设置过多层无弹面料则会对穿着舒适度造成影响。

在上述的弹力面料服装中,所述的面层弹力面料与里层弹力面料一体设置。里层弹力面料由面层弹力面料翻折至无弹面料内侧形成,如此可确保止口圆滑,避免无弹面料暴露。

根据设计需要,四合扣可能被装订在成衣的任意位置上,较为常规的,所述的四合扣装订结构设于门襟、袋口或袖口。

此外,所述的四合扣装订结构还可以设于袖身或衣身上,所述的袖身或衣身包括本体部以及与本体部可脱卸连接的可脱卸部,所述的母扣固定部设于本体部上,所述的公扣固定部设于可脱卸部上。利用该四合扣装订结构实现袖身或衣身的可脱卸,便于调节袖身或衣身的长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气眼扣装订结构中,用于装订气眼扣的第一通孔周缘设置有锁眼线迹,该锁眼线迹在第一通孔周围呈闭合状态,并且安装气眼扣后,该锁眼线迹被气眼扣压紧;当弹力面料被拉扯时,锁眼线迹形成的环形拉力圈能够避免第一通孔内缘被撕裂、防止第一通孔孔径变大;同时,相对于弹力面料,锁眼线迹的厚度较大,则锁眼线迹与气眼颈部和介子之间的附着力较大,气眼扣的压力能够对锁眼线迹进行保护,使锁眼线迹能够抵抗外力拉扯,确保气眼扣稳固固定,不会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弹力面料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弹力面料服装上的四合扣装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弹力面料服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弹力面料1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2,包括设置在弹力面料1上的用于安装气眼扣21的第一通孔11,一般采用常规打孔机冲孔形成的第一通孔11都是圆形的,但本实施例对第一通孔11的形状没有特别要求,任意便于安装气眼扣21的第一通孔11形状都适于本实施例。

与圆形第一通孔11相对应的,气眼扣21包括气眼211和介子212,气眼211包括气眼筒部211a以及设置在气眼筒部211a其中一端的气眼颈部211b,气眼筒部211a和气眼颈部211b一体设置;气眼筒部211a穿过第一通孔11后套上介子212,然后在打气眼211机的压力作用下,气眼筒部211a背向气眼颈部211b的一端外卷,将面料和介子212铆合压紧在气眼颈部211b和外径的气眼筒部211a之间。

为了避免弹力面料1在被拉扯后导致第一通孔11内缘撕裂、孔径变大,本实施例的气眼扣装订结构2中,绕第一通孔11的周缘形成有呈闭合状态的锁眼线迹22,并且,该锁眼线迹22与第一通孔11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气眼扣21外缘即气眼颈部211b外边缘与第一通孔11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气眼扣21安装完成后,闭合的锁眼线迹22被压紧在气眼211与介子212之间,在弹力面料1被拉扯时,锁眼线迹22形成的环形拉力圈能够避免第一通孔11内缘被撕裂、防止第一通孔11孔径变大;同时,锁眼线迹22的厚度比弹力面料1大,这就使得锁眼线迹22与气眼颈部211b和介子212之间的附着力变大,气眼扣21的压力能够对锁眼线迹22进行保护,使锁眼线迹22能够抵抗外力拉扯,确保气眼扣21稳固固定,不会脱落。

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气眼扣21与锁眼线迹22之间的附着力,本实施例还在气眼211和介子212之间设置了垫片213,当气眼筒部211a穿过第一通孔11后以及依次在气眼筒部211a上套设垫片213和介子212。垫片213的设置使得气眼211和介子212能够更加紧密地挤压弹力面料1和锁眼线迹22,进一步提高气眼扣装订结构2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对锁眼线迹22的形状没有任何限制,只要确保锁眼线迹22闭合即可。常见的锁眼线迹22一般都是环形的,采用锁眼机(锁眼线迹22内径≤0.5cm)或绣花机(锁眼线迹22内径大于0.5cm)即可实现。

为了确保第一通孔11处于锁眼线迹22的中央,一般是在弹力面料1上先设锁眼线迹22,再在锁眼线迹22中央打孔。为了避免打孔对锁眼线迹22的完整性造成破坏,本实施例中,锁眼线迹22与第一通孔11内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cm。在已知第一通孔11直径的前提下,锁眼时应确保锁眼线迹22内缘比第一通孔11直径大,为打孔预留出空间。

本实施例一种弹力面料1上的气眼扣装订结构2的装订方法为:

先在弹力面料1的预设位置设闭合状态的锁眼线迹22,根据将要安装的气眼扣21的大小,调节锁眼线迹22的内径大小;然后在锁眼线迹22中央冲孔,将气眼筒部211a穿过第一通孔11后依次套上垫片213和介子212,在打气眼机的压力作用下,气眼筒部211a背向气眼颈部211b的一端外卷,将弹力面料1、锁眼线迹22和介子212铆合压紧在气眼颈部211b和外径的气眼筒部211a之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一种弹力面料1服装,该服装上包含有弹力面料1,可以是整件都是由弹力面料1制成的,也可以是在成衣的部位位置处设有弹力面料1;在弹力面料1上设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气眼扣装订结构2。

由于弹力面料1具有优良弹性,也不适于在弹力面料1上直接装订四合扣31。但由于设计需要,在弹力面料1上装订四合扣31也难以避免。因此,本实施例的弹力面料1服装中还包括设于弹力面料1上的四合扣装订结构3。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四合扣装订结构3包括四合扣31、公扣固定部32和母扣固定部33。其中,四合扣31包括公扣311和母扣312,公扣311包括公扣面扣311a和公扣底扣311b,母扣312包括母扣面扣312a和母扣底扣312b;公扣固定部32包括依次设置在公扣面扣311a和公扣底扣311b之间的面层弹力面料12、至少一层无弹面料34和里层弹力面料13;同样地,母扣固定部33也包括依次设置在母扣面扣312a和母扣底扣312b之间的面层弹力面料12、至少一层无弹面料34和里层弹力面料13;面层弹力面料12、无弹面料34和里层弹力面料13则均开设有供公扣底扣311b或母扣底扣312b穿过的第二通孔14。

在面层弹力面料12和里层弹力面料13之间增设无弹面料34后再冲孔、装订四合扣31,在四合扣31的铆压状态下,无弹面料34与弹力面料1紧紧相贴,这也能够为形成在无弹面料34上的第二通孔14内缘提供一定的附着力,避免四合扣31在外力拉扯下脱落,在达到设计师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成衣美观度。

本实施例在面层弹力面料12和里层弹力面料13之间设置两层无弹面料34。若仅设置一层无弹面料34,恐无弹面料34对面层弹力的铆压力度不够;而若设置过多层无弹面料34则过厚的无弹面料34可能会对成衣的穿着舒适度造成影响。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面层弹力面料12与里层弹力面料13是一体设置的,里层弹力面料13由面层弹力面料12翻折至无弹面料34内侧形成,如此可确保止口圆滑,避免无弹面料34暴露。

根据设计需要,四合扣31可能被装订在成衣的任意位置上,较为常规的,比如门襟、袋口或袖口等位置;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四合扣装订结构3还可以设于袖身4或衣身5上,该袖身4或衣身5包括本体部41以及与本体部41可脱卸连接的可脱卸部42,所述的母扣固定部33设于本体部41上,所述的公扣固定部32设于可脱卸部42上。利用该四合扣装订结构3实现袖身4或衣身5的可脱卸,便于调节袖身4或衣身5的长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