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晴雨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23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晴雨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生活用品,具体涉及一种供人们日常使用的晴雨两用折叠帽。
中国专利文献CN2032007U公开了一种晴雨帽,它通过套在与下花兰固定的短芯轴上的压缩弹簧调节上花兰与下花兰之间距离,从而达到张开或折叠目的。该种晴雨帽有能自动开启、收缩折叠,轻巧方便,结构较简单,易实施等优点,但其设计还存在重心偏高,稳定性及舒适性较差的缺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晴雨帽,它不但基本保留上述现有技术的优点,而且重心低、稳定性及舒适性好,结构更为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下睛雨帽由防水面料、支撑面料的帽骨、上花兰、下花兰、弹簧等组成,其特征是数根拉杆的一端与上花兰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而数根联接杆的一端与下花兰绞接,另一端又与相应的帽骨的一端绞接,弹簧置于上、下花兰之间,数根帽兜架杆的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防水面料覆盖于联接杆、帽骨、拉杆和上花兰之上,并与联接杆、帽骨和上花兰紧固。在帽骨上最好还设有一帽带。
本实用新型开启时,使用者用手握紧联接杆,松开帽带,翻下帽骨,松手即可自动展开为晴雨帽。要收拢时,用手按下联接杆并握紧,翻上帽骨,扎紧帽带即为成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束状。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不但结构更为简单,从而相应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稳定性和舒适性好,这是因为在现有技术中,使用者头部所接触的帽兜部分与帽面锥顶角存在较大距离,因而帽子戴在头上重心高、稳定性差。本实用新型的帽兜部分与帽面锥顶角的距离很小,因而戴在头上重心降低稳定性提高,抗风能力相应地也要好。此外,现有技术的帽兜部分呈“
”字型,有硬点或硬面抵住使用者的头顶,戴起来不舒适,而本实用新型的帽兜部分呈“
”字型,戴起来较为舒适。


图1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外型图。
图2为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见
图1和2,球形帽顶(1)靠螺纹旋在上花兰(2)上,并压紧防水面料(8),以起到装饰作用及紧固面料的作用。拉杆(4)的一端打眼后用细铁丝使其与上花兰(2)绞接,另一端打眼后用空心铆钉使其与U型截面的联接杆(6)绞接。U型截面联接杆(6)的一端打眼后用细铁丝使其与下花兰(5)绞接,另一端打眼后用空心铆钉使其与帽骨(9)的一端绞接。上花兰(2)呈“
”形,下花兰(5)呈“⊥”形,螺旋弹簧(3)套在下花兰(5)的短轴上,置于上、下花兰之间,为折叠式晴雨帽的自动开启提供动力。帽兜架杆(7)的一端用铆钉与联接杆(6)绞接。防水面料(8)用针线缝在帽骨(9)、联接杆(6)上。帽带(10)的一端缝在帽骨(9)上,另一端缝有一小钩,在展开帽子使用时起使头部与帽子固定的作用(用小钩钩住对面的扣件,使帽带压紧使用者的下颌部),收拢帽子后起扎紧作用。帽兜架的四周围有布料。
零部件的制作材料及数量帽顶(1)的材质为塑料,球形打眼攻丝。上下花兰均由塑料制成。弹簧(3)用φ1.5钢丝盘成园柱形,一只。拉杆(4)为φ2钢丝,6根。联接杆(6)为U形截面冲压铁件,6根。帽兜架杆(7)为塑料制,6根。帽骨(9)为φ2钢丝,6根。
本实用新型造型美观,规格可大可小,适用面广,尤其能满足旅游、野外作业者的需要。其外观接近于传统的晴雨帽,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晴雨帽,由防水面料、支撑面料的帽骨、上花兰、下花兰、弹簧组成,其特征在于数根拉杆的一端与上花兰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而数根联接杆的一端与下花兰绞接,另一端又与相应的帽骨的一端绞接,弹簧置于上、下花兰之间,数根帽兜架杆的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防水面料覆盖于联接杆、帽骨、拉杆和上花兰之上,并与联接杆、帽骨和上花兰紧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睛雨帽,其特征在于在帽骨上设有一帽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晴雨帽,其特征在于有一球形帽顶(1)靠螺纹旋在上花兰(2)上,并压紧防水面料(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晴雨帽,其特征在于拉杆(4)、联接杆(6)、帽骨(9)和帽兜架杆(7)均为6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生活用品。数根拉杆的一端与上花兰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而数根联接杆的一端与下花兰绞接,另一端又与相应的帽骨的一端绞接。弹簧置于上、下花兰之间。数根帽兜架杆的一端与相应的联接杆绞接,防水面料覆盖于联接杆、帽骨、拉杆和上花兰之上。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重心低稳定性好,帽兜部分呈
文档编号A45B11/02GK2077216SQ9022098
公开日1991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19日
发明者吕云生 申请人:吕云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