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2981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隐形拉链有关,特别是指一种适合供隐形拉链固定于其上,并便于拉链头于其上往复移动的织带构造。
按如


图1所示,习用的隐形拉链条10(图中所示的观察角度,是由该拉链条10的背面视之),其构造上主要是由一对织带12、一对链齿条14与一拉链头16所组成。其制造时,是先将各该链齿条14分别车缝于该织带12的侧边上,然后令其通过一加热定型机(图中未示),使各该织带12其车缝有各该链齿条14的一侧分别弯折一百八十度,然后才将该拉链头16跨设于该二链齿条14之间。由于,该拉链头16迫使该二链齿条14相对啮合后,该二织带12将会以其被弯折的部位121对应抵接,从而使各该链齿条14隐藏于该拉链条10的背面,而达到使其不外露的所谓“隐形”效果。
前述的织带12构造,其编织方式种类繁多,然不外乎是以多数条织线沿该织带12长轴的延伸方向,连续环缭(Laps)组成(即通称的经编法),且为使其表面所形成的纹路多所变化,因此各该织线的环缭方式亦有多种选择,一般而言,均仅是使各该织线以连续并列的方式简单地予以组成而已。
该隐形拉链条10使用于衣物上时,固然具有增进美感的功效,并已沿用多年,但创作人认为藉由改变其织带12的构造,将可更增其使用上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用以设置链齿条的部位具有较不易变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可供拉链头于其上更为顺畅地滑动。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织带是设为具有平行于该经向的若干个想像轴心线,且包含有若干第一织线,沿该织带的经向以连续环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链环(CROCHET)状;若干第二织线,沿该织带的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编程(Course)的方式循环交错延伸;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织线数少于轴心线数,并于相距织带边缘适当距离且未设有该第一织线处,形成与其经向平行的一广阔部位,以供其设置拉链齿条于其上时,较便于由该广阔部位处弯折,且于定型后亦较不易发生变形现象,而设置拉链头于其上时,则可减少其于滑动时所受的阻力;其中各该轴心数与第一、第二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轴心线数C;第一织线数L1 L1=C-N;(N为欲形成该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第二织线数L2 L2=C-T2;(T2为该第二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其中当各该广阔部位是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设于该织带的两侧边上时,其各该轴心数与第一、第二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轴心线数C;第一织线数L1 L1=C-2N;(N为欲形成该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第二织线数L2 L2=C-T2;(T2为该第二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其进一步包含有若干第三织线,且该第三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第三织线数L3 L3=C-T3(T3为该第三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
以下兹举一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且由于该织带结构十分繁杂,因此于本实用新型的各附图中均以示意图或绘图用的编织符号表示,其中
图1为习用隐形拉链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织带20于编织时其经向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并具有沿该经向彼此平行延伸的十四个条贯(Wale亦即编织物沿该经向延伸并垂直凸起的条纹),并使各该条贯分别具有一想像的轴心线(图中是依次以英文字母a、b、c…l、m、n表示)。
该织带20是由十二条第一织线21、十三条第二织线22与十一条第三织线23所组成。
各该第二织线22,其是由上向下(依图式方向为准)以一左一右地连续二针交错循环的方式环绕于相邻的二个条贯间,亦即于ab、bc、cd…mn等轴心线间延伸(即业界通称的TRICOT组织),且由于其每一循环动作所成的编目各相隔一针(业界称之为编程Course,亦即相邻于二条贯间之意),因此通常以1-1T来表示。
各该第三织线23,亦是以由上向下且左、右循环交错的方式环绕而成,然其第一针完成组环后即横移至第四针处组环,然后又回到第一针处,而使其每一个循环动作各左右横跨三个编程(Course),亦即于ad、be、cf…kn等轴心线间以1-3T的方式编织(即业界通称的STAIN组织)。
本实用新型其织带组织上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第一织线21与各该第二、第三织线22、23间的配合关系,并非采简单的依序并列方式设置,而与习用者不同。
各该第一织线21,是以沿其经向由上而下连续环绕的方式形成链环(CROCHET)状,且除了对应该织带20左右两侧的第四个条贯处的d、k轴心线上者外,其他每一轴心线上均设有一第一织线21。
藉由上述的构造,将使该织带20的结构与使用效果上产生两大与众不同处其一为在相对于a、b轴心线与m、n轴心线的各该条贯间,由于各该第一、第二、第三织线21、22、23其交互重叠的状态较其他部位为稀疏,因此会于其间分别形成多数个沿其经向排列的第一多角形缺口地带30(本实施例于图中所示略呈三角形);而在相对于b、c轴心线与l、m轴心线的各该条贯间,则分别形成多数个沿其经向排列的第二多角形缺口地带40(本实施例于图中所示略呈五角形)。
藉此,使拉链齿条50更便于缝制于其上,并可以减少缝制时所可能造成织带20边缘会起的现象。
其二为在相对于轴心线d、k处的条贯,由于其组织上少编一条第一织线21,因此其厚度会略为减少,而使该织带20介于c、e与j、l轴心线间的部位,形成一较为柔软的广阔部位60。
藉此,使该织带20被使用于制作隐形拉链条时,将易于将该广阔部位60予以弯折一百八十度并定型,且该定型效果亦更为稳固,而较不会发生外翻现象。
另外,由于一拉链头在该拉链齿条上滑动时,其底部无可避免地会与该织带20的表面接触,而习用的织带由于该部位凸起相当大的高度,因此,多少会妨碍到该拉链头的滑动;反观本实用新型,由于其与拉链头接触者为凸起高度小且较为柔软的该广阔部位60,因此,将可供该拉链头更为顺畅地于其间滑动。
前述的织带20所运用的具有十四个轴心线、于相距其两侧各三个编程(Course)的d、k轴心线各减编一第一织线21、以及运用第一、第二、第三织线21、22、23的结构,并非隐形拉链用织带的唯一编织方式,盖其仍可视需要而改变所选用的各该第一、第二、第三织线22、23的缭绕方式,并将其轴心线数增减为十三、十五或其他任意数,同时,各该广阔部位60亦可随时视该织带20轴心线数或拉链大小的改变,而将其调整为距离其侧缘二个或四个等不同的编程处,而不必局限于前述附图所示的位置。
且各该轴心线与第一、第二、第三织线21、22、23的设置数,可依下列公式计算轴心线数C第一织线数L1 L1=C-2N(N为欲形成该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针数,本例中N=1)第二织线数L2 L2=C-T2(T2为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本例中T2=1)第三织线数L3 L3=C-T3(T3为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本例中T3=3)其中L1=C-2N的计算方式是适用于广阔部位60是对称设于该织带20两侧时之用,若采单边设置该部位时,则该公式应修正为L1=C-N。
至于该织带20于其两侧边对称地各设一个广阔部位60,乃是藉此可供拉链制造者,欲缝制拉链齿条于其上时,无庸区辨或转换其左右方式,即可随时进行缝制工作,以增进其工作上的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编织时的经向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并具有平行于该经向的若干个想像轴心线,且包含有若干第一织线,沿该织带的经向以连续缭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链环(CROCHET)状;若干第二织线,沿该织带的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编程(Course)的方式循环交错延伸;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织线数少于轴心线数,并于相距织带边缘适当距离且未设有第一织线处,有与其经向平行的一供其设置拉链齿条于其上时,使其便于弯折定型,并可供位链头于其上更为顺畅地滑动的广阔部位。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轴心数与第一、第二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轴心线数C;第一织线数L1 L1=C-N;(N为欲形成该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第二织线数L2 L2=C-T2;(T2为该第二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当各该广阔部位是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设于该织带的两侧边上时,其各该轴心数与第一、第二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轴心线数C;第一织线数L1 L1=C-2N;(N为欲形成该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第二织线数L2 L2=C-T2;(T2为该第二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
4.依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有若干第三织线,且该第三织线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第三织线数L3 L3=C-T3(T3为该第三织线每循环缭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Course)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构造,其构造上是包含有:若干第一织线,沿织带的经向以连续缭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多数个链环;若干第二织线,沿织带的经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适当编程的方式循环交错延伸;各第一织线数少于轴心线数,并于相距织带边缘适当距离且未设有第一织线处,形成以平行于其经向延伸的一广阔部位,供其设置拉链齿条时较便于由广阔部位处弯折,且不易变型,而设置拉链头于其上时,则可减少其于滑动时所受的阻力。
文档编号A44B17/00GK2313941SQ9724923
公开日1999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1997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12日
发明者洪柏榕 申请人:长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