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04293阅读:来源:国知局
4、前侧板9、左侧板10内侧,对其他零部件具有包围趋势。如此弯曲板状的结构设计,可充分利用壳体总成内部空间,缩小该制冷装置4整体的体积,环绕于壳体总成内侧的弯曲板状设计还可以增大冷凝器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装置4的制冷效率。
[0038]所述冷凝器15通过安装结构设置于下底板11,且该安装结构与下底板11保持有一定间隙。具体地,该安装结构包括支撑所述冷凝器15的底座,该底座整体呈板状且横截面大于冷凝器的横截面,且其外周面与左侧板、右侧板及前侧板相抵靠;还包括用于将该底座固定于所述下底板11上的连接板,该连接板通过螺栓与下底板11上的所述第二连接沿111固定连接。
[0039]该冷凝器15出口端通过管路结构与所述过滤器17相连。该过滤器17设置于所述冷凝器15与所述下底板11之间的区域内。如此设计,可充分利用壳体总成内部空间,缩小该制冷装置4整体的体积。所述过滤器17与所述节流装置相连。所述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面,充分利用壳体总成内部空间,并与所述蒸发器20相连。所述节流装置为毛细管结构。。
[0040]所述水箱18为高度远大于长度及宽度的长方体结构,通过固定于所述下底板11的支架垂直安装于该下底板11。需特别说明的是,此处“远大于”表示大于5倍,即该水箱18的长度至少为其长度或宽度的5倍。该水箱18顶部通过管路结构与设置与上盖板8的注水口相连,可通过该注水口向该水箱18内添加载冷剂。所述水箱18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该入口端通过连接管3和快速接头2与液冷服I密封连接,该出口端通过管路结构与水栗19相连。
[0041]该制冷装置4中,水箱18细长结构纵向设置且压缩机16轴线垂直壳体总成下底板11设置,可以节约在下底板11的占用面积,最大程度地缩小壳体总成的宽度,避免了现有的制冷装置4较宽导致通过背包携带该制冷装置4导致重心后移,走路不稳的问题。
[0042]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该水箱18设置有保温层。
[0043]所述水栗19固定于下底板11,固定方式可采用焊接、螺纹连接等本领域人员熟知的固定方式。该水栗19采用微型水栗,安装后高度远低于所述水箱18的高度。所述水栗19的入口端通过管路结构和卡箍与水箱18密封连接,出口端通过管路结构和卡箍与蒸发器20的入口端密封相连。
[0044]所述蒸发器20采用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该类型的换热器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基础上,体积大幅度缩小。从而使得制冷系统在同类产品中,具备制冷能力高、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该蒸发器20通过管路支撑设置于所述水栗19上方位置,因此,此处管路优选铜管。所述蒸发器20也可通过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水栗19上方。如此设计可进一步充分利用所述壳体总成内部空间,缩小该制冷装置4的体积。
[0045]所述制冷装置4还包括设置在上盖板8上的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的作用方向朝向所述壳体总成外部。所述壳体总成靠近所述冷凝器15的侧面上设置有进风格栅12。轴流风扇与进风格栅12的设置冷凝器15周围空气快速流动,从而提高所述冷凝器15的换热效率。如图5所示,压缩机16、冷凝器15、过滤器17、节流装置、蒸发器20和压缩机16通过管路结构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该第一循环回路中为制冷剂。蒸发器20、液冷服1、水箱18、水栗19和蒸发器20通过管路结构依次相连形成第二循环回路,该第二循环回路中为载冷剂。
[0046]载冷剂的使用使得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相对隔离,减少了制冷剂的充灌量以及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可选用水、盐水、乙二醇或丙二醇溶液、二氯甲烷和三氯乙烯等常见的载冷剂。制冷剂可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类型。
[0047]该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采用蓄电池5供电方式,该蓄电池5与所述制冷装置4通过航空插头6密封连接。如此设计,通过更换蓄电池5即可延续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的续航。
[0048]所述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制冷装置4和所述蓄电池5的背包。使用者可将制冷装置4和蓄电池5装于背包后背于背后,从而可以释放双手,有利于提高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0049]显而易见地,该制冷装置4还包括控制所述制冷系统运行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侧面上的控制器和压缩机16驱动模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顶面上的显示该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运行状态的显示装置。
[0050]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为指示灯,具体包括电源指示灯、运行指示灯、报警指示灯。根据指示灯状态,可以实时了解装置状态。当装置出现异常状况时,使用者可以迅速做出对策,避免损坏装置。
[0051]该控制系统还可设置用于报警的蜂鸣器或者扬声器。
[0052]作为可替换的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选用液晶显示屏。
[0053]所述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的工作原理:蓄电池5提供动力,制冷装置4冷却制冷剂,制冷剂在蒸发器20内与载冷剂交换热量,降低载冷剂温度。载冷剂在水栗19的作用下流入液冷服I中,与人体发生热交换,从而将人体体表温度保持在合适的区间范围。
[0054]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壳体总成内部装置的结构特征采用紧凑的结构设计和特殊的安装位置设计,提高了制冷装置内零部件的空间占用率,较大程度上缩小了制冷装置的体积。并通过选用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微型直流变频压缩机、微型水栗等装置,在保证了制冷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自身体积。
[0055]根据该技术方案制作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中,壳体总成的外形参数为:185*96*177mm,制冷量:250_450W,质量:2.0kg。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微气候降温装置在保证了制冷效率的基础上,缩小自身体积和降低重量,便于携带。
[005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包括液冷服(I)和通过管路结构与该液冷服(I)相连的制冷装置(4),所述制冷装置⑷包括壳体总成以及设置于该壳体总成内部的压缩机(16)、冷凝器(15)、节流装置、蒸发器(20)、过滤器(17)、水箱(18)和水栗(19);所述压缩机(16)、所述冷凝器(15)、所述过滤器(17)、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蒸发器(20)通过管路结构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剂的第一循环回路;所述水箱(18)、所述水栗(19)、所述蒸发器(20)以及所述液冷服(I)通过管路结构依次相连形成载冷剂的第二循环回路;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压缩机(16)、所述水箱(18)和所述水栗(19),其中,所述压缩机(16)与所述水箱(18)分别靠近所述壳体总成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所述水栗(19)位于所述水箱(18)远离所述压缩机(16) —侧的下侧;所述蒸发器(20)为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设置于所述水栗(19)与所述壳体总成的顶面之间的区域;所述冷凝器(15)整体呈弯曲板状且设置于接近所述壳体总成的侧面的位置,所述过滤器(17)设置于所述冷凝器(15)下方,所述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的顶面安装有作用方向朝向所述壳体总成外部的轴流风扇,该壳体总成上靠近所述冷凝器(15)的侧面上设置有进风格栅(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5)为平行流式换热器,其位于所述壳体总成的三个侧面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6)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面,所述水箱(18)为高度远大于长度及宽度的长方体结构,其沿纵向延伸至所述轴流风扇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板(8)与下底板(11)、相对设置的前侧板(9)与后侧板(13)以及相对设置的左侧板(10)与右侧板(14),其中,所述前侧板(9)、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4)为一体结构;所述上盖板(8)及所述下底板(11)分别设有垂直于板面的连接沿,用于与后侧板(13)、前侧板(9)、右侧板(14)及左侧板(10)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5)的底部通过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下底板(11)上,所述过滤器(17)位于所述冷凝器(15)与所述下底板(11)之间的区域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所述制冷系统运行的控制系统,其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侧面上的控制器和压缩机驱动模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总成顶面上的显示该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运行状态的显示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5)上的温度感应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制冷装置(4)提供能源的蓄电池(5),该蓄电池(5)与所述制冷装置⑷通过连接导线(7)和航空插头(6)与所述制冷装置(4)可拆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制冷装置(4)和所述蓄电池(5)的背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装置(4)与所述液冷服(I)通过连接管(3)和快速接头(2)密封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气候人体降温装置,其壳体总成的底面结构上设置有压缩机、水箱和水泵,压缩机与水箱分别靠近壳体总成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水泵位于水箱远离压缩机一侧的下侧;蒸发器为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设置于水泵与壳体总成的顶面之间;冷凝器整体呈弯曲板状且设置于接近壳体总成的侧面的位置,过滤器设置于冷凝器下方,节流装置设置于壳体总成的底面。该技术方案根据壳体总成内部装置的结构特征采用紧凑的结构设计和特殊的安装位置设计,提高了空间占用率,较大程度上缩小了制冷装置的体积;蒸发器为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冷凝器整体呈弯曲板状且接近壳体总成的侧面设置,其在保证了制冷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自身体积。
【IPC分类】F25B1/00, F25B49/02, A41D13/005
【公开号】CN105124803
【申请号】CN201510673827
【发明人】孙祥立, 金财进, 彭鹏
【申请人】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