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204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管导管,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在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置释放药物的小孔来对现有的可实施表面麻醉的气管导管的麻醉效果进行改进的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利用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管建立人工气造是临床麻醉、急救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气管导管多为单套囊结构,主要由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前端设置的气套囊和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尾部的接头三部分构成。使用时,在所述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对所述气套囊内进行充气,使其封闭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在输氧过程中分泌物的返流误吸和漏气。但临床上常见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由于有异物感,病人对气管导管不能耐受,产生刺激性呛咳和恶心呕吐反射,为此通常进行气管内粘膜和咽喉粘膜表面麻醉以使病人耐受气管插管和减少或消除气管导管使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一种已知的方式是在气管导管的气套囊的囊壁上设置具有渗透性能的微孔,用表面麻醉药代替空气充入会囊内,麻药可持续缓慢外渗,与气管粘膜接触,由此可产生表麻作用。然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不断地向气套囊中充麻醉药物来保持气套囊中的压力;而一旦病人对麻醉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则需要立即将气套囊中的麻醉药物抽出,所述气套囊中失去压力,此时则可能发生异物返流被误吸的不良后果。
中国专利文献CN2402338Y公开了一种注药式气管导管。这种气管导管的主要特征是在普通导管的前端的气套囊外边附加一个带有渗药细孔的注药套囊;以及与所述气套囊注气管并行附加一个注药套囊的注药管。这种结构的气管导管可以做到按预定的量给药。并且避免了停药时,所述气套囊中失去压力所产生的问题。但是,中国专利文献CN2402338Y公开的注药式气管导管仅在其附加在所述气套囊外边的注药套囊上设置了渗药细孔,鉴于套囊如上所述的作用,套囊不可能沿导管主体有较长的长度。当所述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套囊将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后,其中的麻醉药物仅对气管部位表面进行麻醉。而在临床使用中,很多病人的咽喉对气管导管对留在咽喉中的部分有强烈的反应。通常这种反应比气管内粘膜部位的反应更强烈,这是因为人的咽喉粘膜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其中包括可以影响到心脏跳动的迷走神经。对于某些对留在咽喉中的气管导管有剧烈反应的病人来说有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后果。
在中国专利文献CN2291162Y公开了一种可实施表面麻醉的气管导管。这种可实施表面麻醉的气管导管具有气管导管的充气气囊,在气管导管前端有开口,充气套囊里的气体可通过充气管道向气套囊充气,在导管通道内再对称设置若干条小管道,小管道的尾端接一个可实施注射麻醉药液的药液袋,小管道在气管导管通道的前端6至14厘米处设置若干个喷液孔,气管导管外出液孔通向导管通道外。由于这种气管导管在气套囊部分没有施药的结构,与该部分对应的气管粘膜不能得到有效地麻醉效果。另外其中的注药管(即所述注射麻醉药液的小管道)与导管主体是分离的,因此需要在所述导管主体和所述注药管上分别打孔,而其中的注药管只能打穿靠近导管主体的壁,相对的壁不能被打透,因此这种结构的气管导管加工也是很困难的。
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对气管内粘膜和咽喉粘膜表面进行有效麻醉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易于加工的上述气管导管。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包括一个导管主体;靠近所述导管主体前端设置的气套囊;出气端与所述气套囊的内腔相连的充气管;设置在所述气套囊的外围,将所述气套囊罩起来的注药套囊,所述注药套囊的囊壁上成型有囊壁喷药小孔;出药端与所述注药套囊的内腔相连的注药管;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数个设置在所述注药管管壁上的管壁喷药小孔。
最好,在所述注药管的注药端连接一个注射器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管可以与所述导管主体成型为一体,此时所述管壁喷药小孔设置在靠近所述导管主体管壁的外表面的所述注药管管壁上。
所述管壁喷药小孔的数量为每条所述注药管上等间距地设置2至12个。通常所述管壁喷药小孔距所述注药套囊靠近所述导管主体尾部的密封根部10毫米设置第一个所述管壁喷药小孔,并相间隔10毫米设置3至4个所述管壁喷药小孔即可满足需要。在所述注药套囊上设有4至6个所述喷药小孔。所述喷药小孔的直径范围应为0.1-3.0毫米。
所述注药管的内径在1.0-5.0毫米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插管时间的要求,可以间断或连续地注射适量的局麻药液,从而使得在整个气管插管期间保持一个可以控制的、连续的气管和咽喉粘膜的表面麻醉。在全麻中使用此技术还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而且在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期间,可以继续无痛苦地保持气管插管,不会产生咳嗽和恶心反射,从而使得麻醉医师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何时拔管,可避免在病人苏醒质量较差(如不清醒和潮气量太小)或在如血液循环不稳定和其它脏器功能不稳定的一般情况较差的情况下过早拔管。此导管还可以用于需要长期气管内插管的病人(如ICU内机械通气的病人)和需要在长途转运过程中保持通气和供养的伤病员。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5是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显示导管主体与充气管和注药管的结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导管主体、2-气套囊、3-充气管的出气端、4-充气管、5-注药套囊、6-囊壁喷药小孔、7-注药管的出药端、8-注药管、9-管壁喷药小孔、10-注射器接头、11-加气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包括一个导管主体1;一个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前端设置的气套囊2;一条出气端3与所述气套囊2的内腔相连的充气管4,所述充气管4的加气端设有带限压阀(图中为显示出来)的加气接口11;设置在所述气套囊2的外围,将所述气套囊2罩起来的一个注药套囊5,所述注药套囊5的囊壁上成型有4个囊壁喷药小孔6;一条出药端7与所述注药套囊5的内腔相连的注药管8,其注药端连接一个注射器接头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药管8的内径是1.0毫米,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1之外。在每条所述注药管8上有两个设置在所述注药管8管壁上的管壁喷药小孔9。其中最接近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注药套囊5连接根部的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距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注药套囊5连接根部10.0毫米。两个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相距也是10毫米。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所述囊壁喷药小孔6还是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的直径为3.0毫米。本实施例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先在所述注药管8的管壁上加工出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然后再将加工合格的所述注药管8组装到本实施例的气管导管上。这样避免了由于所述注药管8在加工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时报废,而导致整个气管导管的半成品报废。
参见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包括一个导管主体1;一个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前端设置的气套囊2;一个出气端3与所述气套囊2的内腔相连的充气管4,其加气端设有带限压阀(图中为显示出来)的加气接口11;设置在所述气套囊2的外围,将所述气套囊2罩起来的注药套囊5,所述注药套囊5的囊壁上成型有6个囊壁喷药小孔6;一条注药管8,其出药端7与所述注药套囊5的内腔相连,而其注药端连接一个注射器接头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药管8的内径为5.0毫米,并且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导管主体1成型为一体,在每条所述注药管8的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管壁的外表面的所述注药管8管壁上设置本4个管壁喷药小孔9。而距所述注药套囊5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尾部的密封根部10毫米设置第一个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其它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之间间隔10毫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囊壁喷药小孔6和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的直径都是3.0毫米。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所述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导管主体1管壁的外表面之间仅为一层管壁,因此在加工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时,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的加工位置和加工深度都比较容易控制。因而可以避免由于在加工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时,由于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的加工位置设偏或加工深度过大而导致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导管主体1内连通而工件报废。
使用上述实施例的连续气管内和咽喉粘膜表面麻醉导管可以造成整个气管插管期间的粘膜麻醉,特别是在手术的中后期。其结果可以造成1,全麻药用量减少。2,由于全麻药用量减少,病人苏醒快而且苏醒质量高。3,病人清醒后可以较好地耐受气管插管,既可减少病人在苏醒期间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痛苦,又可给麻醉医生一个选择拔管时间的机会,避免在病人一般情况较差的情况下过早拔管。4,如果将此方法用于硬膜外全麻复合麻醉,或其它阻滞或局部麻醉复合全麻,就可以极大的减少全麻用药量,创造一种“睡眠式的全麻”。此时病人不仅苏醒完全质量高,而且对呼吸循环影响极小,特别适合重危病人的麻醉。对于在ICU进行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清醒病人,可以明显地减少气管插管导管引起的病人严重不适和痛苦,避免引起生理上的诸如心律和血压的变化等不良反应。战场上或远离医院的地方进行重危伤病员的抢救过程中,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所述气管导管为病人进行气管内插管后再进行转运,并通过导管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可以实现转运过程安全可靠,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很明显,通过上述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中每条所述注药管8上的所述喷药小孔的间距不应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举例,可以根据需要加大或减少。同样其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2至12个。
有图3至图5可见,图2所示实施例的所述导管主体1与所述注药管8的结构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图3显示在所述导管主体1的管壁外表面加工形成所述注药管8的结构形式;图4显示在所述导管主体1的管壁内表面加工形成所述注药管8的结构形式;图5是图2所示实施例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其中所述注药管8直接成型在所述导管主体1的管壁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包括一个导管主体(1);气套囊(2),所述气囊套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前端设置;充气管(4),其出气端(3)与所述气套囊(2)的内腔相连;注药套囊(5),所述注药套囊(5)设置在所述气套囊(2)的外围,并将所述气套囊(2)罩起来的,所述注药套囊(5)的囊壁上成型有囊壁喷药小孔(6);注药管(8),所述注药管(8)的出药端(7)与所述注药套囊(5)的内腔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药管(8)管壁上设置数个管壁喷药小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药管(8)的注药端连接一个注射器接头(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8)与所述导管主体(1)成型为一体,而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设置在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管壁的外表面的所述注药管(8)管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之一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的数量为每条所述注药管(8)上等间距地设置2至12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相间隔10.0毫米设置3至4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距所述注药套囊(5)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尾部的密封根部的所述管壁喷药小孔(9)距所述注药套囊(5)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尾部的密封根部1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药小孔(6、9)的直径范围应为0.1-3.0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8)的内径在1.0-5.0毫米范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包括一个导管主体(1);靠近所述导管主体(1)前端设置的气套囊(2);出气端(3)与所述气套囊(2)的内腔相连的充气管(4);设置在所述气套囊(2)的外围,将所述气套囊(2)罩起来的注药套囊(5),所述注药套囊(5)的囊壁上成型有囊壁喷药小孔(6);出药端(7)与所述注药套囊(5)的内腔相连的注药管(8);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数个设置在所述注药管(8)管壁上的管壁喷药小孔(9)。上述气管导管能够对气管内粘膜和咽喉粘膜表面进行有效麻醉的连续咽喉和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并且易于加工。
文档编号A61M39/08GK2664694SQ0326360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2日
发明者孙家骧 申请人:濮阳市协和医疗器械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