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218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薰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薰灸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医针灸领域中,以灸疗法的操作方式最为多见,它是以特制的灸材,在人体穴位上点燃,发生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以调整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在现有技术中,也有用来容装灸材以便进行薰灸的薰灸装置,这种装置只能用来盛放点燃的灸材,刺激作用较单一,灸疗的效果不够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薰灸装置的灸疗效果不够好,提供一种刺激全面,效果更好的薰灸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准确提供刺激的薰灸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薰灸装置,包括一围框,一组装在该围框内用来容装灸材之灸盒,一盖合在该灸盒上之盒盖,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结合在该围框底部用来固定在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之透气隔垫,该围框内部界定出一上下贯通之薰灸空间,并具有多个贯穿的助燃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围框包括有围接成长方体状的四个直立框壁,所述的助燃孔即形成于框壁上。
透气隔垫包括一可透气的扁平状隔垫本体,多个用来将隔垫本体向上固结于围框底部的第一固定元件,及多个用来将隔垫本体向下贴覆于人体皮肤上的第二固定元件。
所述的隔垫本体包括一个包覆在隔垫本体中的药材层。
第一、第二固定元件是长片状的透气胶布,分别以中央部位贴合在隔垫本体的底面与顶面,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内端粘性面贴合于隔垫本体顶面,第一固定元件是以内端粘性面贴合于隔垫本体底面,再以外端向上贴固在围框外侧面,而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外端向下贴覆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
第一、第二固定元件均为4个,并且第一、第二固定元件的内端是分别固定在隔垫本体各侧缘中间的顶、底面,第一固定元件外端分别向上贴固在框壁外侧面,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外端向下贴覆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
所述的盒盖包括有一枢装在围框上并可枢摆掀离地盖覆于该围框顶面的枢板。
所述的盒盖包括有一枢装在围框上并可枢摆掀离地盖覆于该围框顶面的枢板,该枢板具有一透气孔,所述的盖板固定在该枢板底面。
它还包括一紧固元件,该紧固元件固定在盒盖底部,在盒盖盖覆于灸盒上时,将灸盒内所容装的灸材压抵定位。
所述的紧固元件具有一垂直插固于盒盖的固结部,及一固结于该固结部底端并间隔位于盒盖下方的水平环状压圈,紧固元件即以该压圈压覆在灸盒内所装的灸材上。
本实用新型可以将透气隔垫对应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使容置在该灸盒内之灸材点燃所发出的热量,以适当热度透过透气隔垫后传至薰灸部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2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组合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本实施例包括一个围框2,一组装在围框2内用来容装灸材之灸盒3,一可掀离地盖合在灸盒3上的盒盖4,及一结合在围框2底部并用来固定在人体欲薰灸部位上的透气隔垫5。
该围框2包括有围接成四方体状的四片直立框壁21,由框壁共同界定出一上下贯通之薰灸空间22,框壁21采用传热性较差的木质材料制成,并具有多个水平贯穿的长条状助燃孔221。
灸盒3为长方盒状,可由上往下配合塞装入围框2内,且开口向上地固定在围框2的薰灸空间22上端部。灸盒3用来容装灸材6,由透气的耐火棉制成,以便使点燃灸材6所产生的热气,能散出灸盒3而作用于人体。且灸盒3以粘合方式与围框2相固定。
盒盖4包括一枢接于围框2上的枢板41,及一固定于该枢板41底面用来盖合灸盒6的盖板42。枢板41采用传热性较差的木质材料制成,盖板42由透气的耐火棉制成。枢板41面积与围框2顶端面积相当,因此当整体盒盖3盖合在围框2上时,盖板42是盖合在灸合3顶面,枢板41盖合在围框2顶面,且盖板42可随枢板41枢摆而掀离灸盒3。
透气隔垫5结合在围框2底部而可透气地阻隔于薰灸空间22下方。透气隔垫5包括有一可透气的扁平状隔垫本体51,一被包覆在隔垫本体51内的药材层52,若干个用来将隔垫本体51向上固结于围框2底部的第一固定元件53,及若干个用来将隔垫本体51向下贴覆于人体皮肤的第二固定元件54。
隔热本体51为正方形片状,药材层52是以所需药材研磨成颗粒或粉状后封装于隔热本体51内。
第一、第二固定元件都是长片状的透气胶布,分别贴合在隔热本体51的底面与顶面。第二固定元件54在贴合时,分别以其内端的粘性面向下贴合于隔热本体51顶面各侧缘近中间处;第一固定元件53在贴合时,是分别以内端粘性面贴合于隔热本体51底面之各侧缘近角落处后,先将隔热本体51对应抵在围框2底端,再将第一固定元件53外端向上贴在框壁21外侧面。又,各第二固定元件54外端,可用来贴覆于人体欲进行薰灸部位的两侧皮肤,使本实施例固定于人体表面。
本实施例在使用,先利用透气隔垫5的第二固定元件54外端,固定贴覆在人体欲薰灸的部位如穴道处而定位,此时透气隔垫5的隔热本体51和药材层2是对应于欲薰灸部位。而盒盖4可在掀开状态下,将点燃的灸材6置入灸盒3内,接着将盒盖4盖合在灸盒3上,在灸材6点燃期间,可借盒盖之枢板41与盖板42盖覆在灸盒3开口处以适度阻挡热气上升,逼供借灸盒3、盖板42所具备的透气效果,及枢板41和围框2所分别开设的透气孔411和助燃孔211,而能使灸材6燃烧时具有较佳的空气对流效果,而部分往上升的热气可经由盒盖4反射,形成向下的辐射热,透过透气隔垫5后,作用在皮肤上。经过透气隔垫5的阻隔,可减缓热度,避免烫伤,并能借药材层52的药材渗出作用而强化疗效。又,整个透气隔垫5使用后能撕离换新,可防止皮肤感染。
此外,须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盒盖4并不以同时具有枢板41和盖板42为必要技术特征,也就是说,不设置枢板41,只以该盖板42可掀离地盖合在灸盒3上,空气对流效果同样较佳。
实施例2参见图4,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还包括一个紧固元件7,紧固元件7由耐热材料制成,并具有一垂直地固定穿插于盒盖4上的固结部71,及一固结于该固结部71底端并间隔位于盒盖4下方的水平环状压圈72,固结部71呈直杆状,并穿插过盒盖4的木质枢板41与耐火棉盖板42,压圈72是用来压覆在灸盒3内所容装的灸材6上。围框2的框壁以对应插接方式相结合,且每一框壁的助燃孔211呈圆形;盒盖4的枢板41上开设有多个圆形的透气孔411。透气隔垫5的第一、第二固定元件53、54内端是分别固定在隔垫本体51各侧缘中间处的顶、底面,并借该第一固定元件53外端分别向上贴在框壁21外侧面,第二固定元件54外端可用来向下贴覆在人体欲进行薰灸部位周围的皮肤上。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同样是利用透气隔垫5的第二固定元件54外端贴覆在人体欲薰灸的部位,且当该盒盖盖覆于灸盒3开口处时,紧固元件7的压圈72对应压抵在灸材6上,使灸材6在薰灸期间不致移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薰灸装置籍由透气隔垫5的第一、第二固定元件53、54的设置,能以贴覆方式固定围框2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使容置在灸盒3内之灸材6点燃所发出的温热,以适当热度透过透气隔垫5后传至薰灸部位,就整个薰灸装置而言,只要有围框2、灸盒3、盖板42及透气隔垫5,即可达到预期的薰灸效果,构造非常简单,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权利要求1.薰灸装置,包括一围框,一组装在该围框内用来容装灸材之灸盒,一盖合在该灸盒上之盒盖,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结合在该围框底部用来固定在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之透气隔垫,该围框内部界定出一上下贯通之薰灸空间,并具有多个贯穿的助燃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框包括有围接成长方体状的四个直立框壁,所述的助燃孔即形成于框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透气隔垫包括一可透气的扁平状隔垫本体,多个用来将隔垫本体向上固结于围框底部的第一固定元件,及多个用来将隔垫本体向下贴覆于人体皮肤上的第二固定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垫本体包括一个包覆在隔垫本体中的药材层。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固定元件是长片状的透气胶布,分别以中央部位贴合在隔垫本体的底面与顶面,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内端粘性面贴合于隔垫本体顶面,第一固定元件是以内端粘性面贴合于隔垫本体底面,再以外端向上贴固在围框外侧面,而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外端向下贴覆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固定元件均为4个,并且第一、第二固定元件的内端是分别固定在隔垫本体各侧缘中间的顶、底面,第一固定元件外端分别向上贴固在框壁外侧面,第二固定元件是以外端向下贴覆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盖包括有一枢装在围框上并可枢摆掀离地盖覆于该围框顶面的枢板。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盖包括有一枢装在围框上并可枢摆掀离地盖覆于该围框顶面的枢板,该枢板具有一透气孔,所述的盖板固定在该枢板底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紧固元件,该紧固元件固定在盒盖底部,在盒盖盖覆于灸盒上时,将灸盒内所容装的灸材压抵定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薰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元件具有一垂直插固于盒盖的固结部,及一固结于该固结部底端并间隔位于盒盖下方的水平环状压圈,紧固元件即以该压圈压覆在灸盒内所装的灸材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薰灸装置,包括一围框,一组装在该围框内用来容装灸材之灸盒,一盖合在该灸盒上之盒盖,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结合在该围框底部用来固定在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之透气隔垫,该围框内部界定出一上下贯通之薰灸空间,并具有多个贯穿的助燃孔。本实用新型可以将透气隔垫对应于人体欲薰灸部位上,使容置在该灸盒内之灸材点燃所发出的热量,以适当热度透过透气隔垫后传至薰灸部位。
文档编号A61H39/06GK2662900SQ200320127180
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8日
发明者石科齐 申请人:石科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