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茶提取物用于制备抗过敏及炎症的药物、食品及化妆品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377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可茶提取物用于制备抗过敏及炎症的药物、食品及化妆品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植物提取及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可可茶提取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由环境原因引起的过敏反应及抗遗传性过敏性皮肤炎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其问题的出现不仅由于过敏源的逐年增加、大气污染、食品添加物的滥用,而且也由于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通常以消除过敏源为本,进而根据临床症状的程度、起因及发病机制进行选择性药物治疗。过敏反应根据临床引发疾病的免疫球蛋白、相关细胞等不同,一般分为4种类型。I~III型过敏症主要以体液性抗体免疫反应为主,其特征是过敏反应出现的比较快,又被称为实时型过敏反应症;IV型过敏反应是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临床上又被称为迟发型过敏症。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及荨麻疹等疾病,临床上属于I型过敏反应。I型过敏反应以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E(IgE)]抗体作用为介质,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白细胞、游离的组胺、白三烯[leukotrienes(LT)]等为化学递质,进而刺激血管扩张,增大血管通透性,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提高末端神经感应等过度生物体应激反应。因此,对I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组胺剂及对肥大细胞释放化学递质具有抑制活性的抗过敏药物。但是,抗组胺剂等抗过敏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多数出现瞌睡、口渴、胃肠消化系统受损等副作用,长期服用也存在一定的临床安全性问题。
IV型过敏反应是与T细胞相关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是由胰岛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提承细胞向T细胞提供抗原信息并促进感应,随后T细胞释放各种细胞介素,启动嗜酸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结果引起迟发型炎症反应。过敏性接触皮肤炎实际上是IV型过敏反应的一种临床代表症状。临床上对IV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一般使用甾醇类外用制剂疗法和加强生活指导。甾醇类制剂的药理作用是抑制T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细胞介素,对湿疹的治疗确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大量或长时间使用将会引起副肾皮质机能低下,出现局部皮肤萎缩、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此外,尽管甾醇类制剂在临床上常常用作抗组胺制剂使用,但其抗过敏效果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皮肤搔痒。近年来过敏性皮肤疾病,特别是遗传性过敏性皮肤炎在临床上逐年增加。有关遗传性过敏性皮肤炎的成因长期以来也有各种学说。近年来,基于病理和临床症状的特征,人们注意到遗传性过敏性皮肤炎并非起因于I型过敏反应,而与IV型过敏反应在病理起因上有很大的相关性。
迄今为止,人们在对过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对其治疗药物的研制和开发。但临床应用的抗过敏制剂多数具有副作用,在效果上也仅仅局限于暂时性的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体质。现代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及环境上的变化,使得过敏性疾病逐年显示出增加的趋势。从身体健康及生活习惯角度出发,一种可以长期服用而且安全性高的用于改善或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健康食品或医药品的研制为人们所期待。当然,从预防观点出发,可作为日常饮料的抗过敏剂或可作为日常化妆品添加物的抗过敏剂更为理想。
茶的故乡在中国南部,其根据之一是中国南部自然分布生长着茶的多种变种及野生种。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一种野生茶,在植物分类学上是传统茶叶(Camellia sinensis)的近缘种植物,被人们发现后又称为新种茶。根据近年的调查结果,野生可可茶主要自然分布在广东省龙门地区的狭窄范围,长期以来被当地人们通过杀青、半发酵、发酵等不同方法制成绿茶、乌龙茶及红茶等茶叶日常饮用。可可茶是一种饮用安全的日常饮料,长期以来被当地人们用作健康茶饮用,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及不安全的现象。与传统茶叶中的甲基黄嘌呤(methyxanthine)类物质代谢途径不同,可可茶中不含有咖啡因(caffeine),而含有可可豆碱(theobromine)(为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cacao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被称为可可茶(cocoa tea)。与咖啡因的化学结构不同,可可豆碱在咖啡因化学结构的1位上没有甲基取代,因而表现出与咖啡因不同的生理作用,不仅不显示咖啡因特有的中枢兴奋作用,相反显示出镇静等功能。因此,可可茶又被称作睡前可以饮用的休息茶,适用于老年、孕妇、儿童、胃肠功能低下或心脏不健康等人的饮用。
近年来,人们非常关心天然物质生理活性的研究,对茶类所具有生物功能更是特别关注。茶和咖啡、可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嗜好饮料,为世界绝大多数人所喜爱。人类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叶对健康的种种调节功能自古以来早以为人们所知,例如茶叶的抗氧化作用、抗菌作用、对血中胆固醇的调节作用等更是令人注目。传统茶叶的提取物及所含主要活性成分多酚类(polyphenols)物质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等已有报道。尽管可可茶是传统茶叶的近缘种植物,但对于可可茶的生物活性及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尚无任何应用方面的探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以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提取物及可可茶活性成分为原料,制备一种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抗过敏、抗炎症及抗接触性过敏性皮肤炎,对炎症及过敏反应的药物的用途。所述的药物包括有效治疗剂量的可可茶提取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该药物特别是对IV型过敏反应引起的临床症状的预防、治疗有效,例如对接触性过敏性皮肤炎及由它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抑制或减轻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以可可茶提取物及可可茶活性成分为原料,制备用于预防、改善过敏、炎症,且可长期服用、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健康食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用途。日常服用含有可可茶提取物的食品可以减轻和预防感冒引起的咽炎等炎症、花粉症症状及咳嗽等症状。
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以可可茶提取物及可可茶活性成分为原料,制备用于减轻和治疗一些炎症的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皮肤外用剂或者化妆品的用途。该皮肤外用剂或者化妆品可用于日常的皮肤保护。
本发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是采用热水或水与甲醇、乙醇等低级醇类、丙酮等极性溶剂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任意混合溶剂进行提取的。
因为可可茶中的生物碱(alkaloid)及儿茶酚类(catechins)都属于小分子化合物,一般用水提取即可,也可用不同浓度的低级醇类、丙酮等极性溶剂或任意混合溶剂来提取。在提取时,随着醇的添加,可可茶中活性成分的回收率会有所增加。尽管用水提取效果不如用醇添加提取,但随着水温增加,以及提取时间的延长,也可以达到与醇提取法相当的结果。因此,对可可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而言,上述提取方法及其任意组合都可得到本发明所述的提取物。
鉴于可可茶提取物是以药剂或饮料作为最终产品开发,故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提取溶剂尽量选择乙醇为宜。提取时可可茶与溶剂的比率没有特定限制,但一般可可茶与溶剂的比例以5∶1~50范围为宜。本发明对提取温度没有特定限制,从室温到溶剂沸点范围都可适用。当然室温、常压及在溶剂沸点范围内提取最为理想。提取时间从10秒到24小时范围都可以。在提取可可茶提取物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溶剂中添加碳酸氢钠、抗坏血酸钠盐(sodium ascorbate)等物质。这些提取方法不会影响可可茶本来具有的生物活性。
本发明提供的可可茶提取物固形剂使用量一般在0.1%至40%(W/W),因为通常饮料添加浓度一般在0.1%至40%(W/W)范围较为适宜。在这个浓度范围内,可可茶提取物适于直接服用,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当然,作为添加物的可可茶提取物随着加入量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苦涩感觉。其解决办法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消费者的心理要求改换剂型,例如使用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低浓度可可茶提取物溶液可以作为日常饮料提供给消费者。
本发明提供的可可茶提取物,可以多种口服剂型投放市场,用于预防、改善和治疗炎症、过敏。当然,可可茶提取物也可以与常用的赋形剂等医药用载体结合并制剂化。必要时也可以添加一些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甜味剂等制剂添加物。
比较适宜的可可茶赋形剂,一般考虑有乳糖、白糖、D-甘露醇、淀粉、结晶纤维素等。润滑剂一般应采用硬脂酸镁、硬脂酸钙、滑石粉等。溶剂通常使用精制水、乙醇、丙二醇等。防腐剂一般采用氯丁醇、苄醇、二羟基乙酸等。抗氧化剂通常以亚硫酸盐、抗坏血酸等比较适宜。
本发明提供的可可茶提取物,可以其原型、提取物或粉末添加到制品中用于口服。可可茶提取物也可与其它饮料原料结合制成一定的饮料制品,如可可茶饮料、炭酸饮料、果汁饮料、乳酸菌饮料、运动饮料、豆乳等。可可茶提取物食品还可以考虑制成饼干、巧克力类、糖果类、口香糖类、快餐点心类、果冻点心类、面包、豆腐、酸奶酪等日常食品。
本发明中提供的可可茶提取物,也可以原型、水溶液稀释后作为皮肤外用剂使用。当然也可以通过与医药用载体结合制成一定的制剂,如气雾剂、液体制剂、提取物、混悬剂、乳剂、软膏剂、半流体制剂、擦剂、洗剂等剂型提供化妆品、医药品市场的消费。
本发明提供可可茶提取物作为炎症、过敏的预防、改善及治疗剂为下述实验所证明。在使用IV型过敏动物模型的药理实验中,可可茶提取物在投药剂量达到50mg/kg以上时,即显示出有效的抑制浮肿的效果。本发明中可可茶提取物的投药量,根据应用者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及体重等条件可以调节。成人平均体重如以60Kg计,可可茶提取物日口服量一般可以考虑在3g至10g范围内,分次服用。当然10g以上也不存在副作用等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含有以下活性成分gallogatechin-gallate(GCG)、1,3,4,6-tetragalloyl-glucose(1,3,4,6-GA-glc)及gallogatechin-3,5-digallate(GC-3,5-diGA)。
每克可可茶提取物中,上述活性成分GCG、1,3,4,6-GA-glc及GC-3,5-diGA的含量至少为40mg、25mg及100mg。
发明人首次从可可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个成分,经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方法测定化学结构,确认为以下三种已知化合物1)gallogatechin-gallate(GCG)2)1,3,4,6-tetragalloyl-glucose(1,3,4,6-GA-glc)3)gallogatechin-3,5-digallate(GC-35diGA)上述三种成分在传统茶叶品种中尚无报道,可能是含量很少或很难检测出的。
本发明以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发小鼠耳接触性皮肤炎作为IV型过敏反应动物的试验模型,评价可可茶提取物及其所含活性成分对IV型过敏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可可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DNFB诱发的小鼠耳接触性皮肤炎表现出统计学上有意义的治疗活性。此外,本发明也发现可可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巴豆油(croton oil)诱发的小鼠耳皮肤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活性。基于上述结果确认本发明成立。


图1为可可茶提取物的HPLC分析图谱。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可可茶提取物的制备取可可茶干燥叶100g,加入90℃热水2000ml浸提4分钟。提取液经纱布滤过后,将滤液在1000rpm、5分钟离心分离,回收上清液冷冻干燥即成。可可茶叶的上述冷冻干燥提取物用于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二可可茶提取物的HPLC分析将上述可可茶提取物配制成1%水溶液后,经Sep-PaktC18 Cartridge(5ml,Waters制)吸附过滤,水洗净后,用乙腈洗脱分离。随后,将250mg所得分离组分在Develosil C30-UG-5(20mm×250mm,野村化学制)柱上,在0.05%三氟乙酸(TFA)存在条件下,用5-30%乙腈按线性梯度洗脱方式(5ml/mim,180分钟,220nm紫外检测)洗脱分离。回收得到的分离组分,再用YMC-Pak ODS(20×250mm、YMC制)柱,在0.1%TFA存在下,用20-25%乙腈按线性梯度洗脱方式(6ml/mim、60分钟,280nm紫外检测)洗脱精制。结果如图1所示,从中分离得到与传统茶叶不同的三个组分。
可可茶提取物的HPLC分析条件。层析柱资生堂capcell pak C18(φ4.6mm×150mm),流动相A=0.05%TFA/水;B=90%CH3CN/0.05%TFA/水。B5→B35%(13分钟),B35%→B70%(7分钟),B70%(5分钟)。检测A280nm峰面积定量。PDA 220~500nm检测。
从可可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个成分,经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方法测定化学结构,确认为以下三种在传统茶叶品种中含量很少或很难检测出的已知化合物gallogatechin-gallate(GCG)、1,3,4,6-tetragalloyl-glucose(1,3,4,6-GA-glc)及gallogatechin-3,5-digallate(GC-35diGA)。
左侧为EGCG的结构式 右侧为gallogatechin-gallate(GCG)的结构式传统茶主要含有EGCG。
1,3,4,6-tetragalloyl-glucose(1,3,4,6-GA-glc)的结构式 gallogatechin-3,5-digallate(GC-3,5-diGA)的结构式实施例一所得到的可可茶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如下Theobromine 278.75EGC 43.25(+)C 62.75EC 14.50EGCG 37.25GCG 199.001,3,4,6-GA-glc54.75GC-3,5-diGA 32.50由于用水提取、用醇提取、用其他极性溶剂提取,或者混合法提取,每克可可茶提取物中,上述活性成分GCG、1,3,4,6-GA-glc及GC-3,5-diGA的含量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但发明人的不同实验多次表明,活性成分GCG、1,3,4,6-GA-glc及GC-3,5-diGA的含量至少为40mg、25mg及100mg。
实施例三耳接触性皮肤炎实验实验使用雄性7周龄ICR小鼠,由日本CLEA公司购入。
饲养条件23±2℃,湿度55±5%,换气次数12~15次/小时,照明时间12小时/天(7:00~19:00),5匹/饲养笼(235×325×170H mm)。
饲育条件固体饲料CE-2(CLEA公司),自由饮水。
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小鼠10匹/组,经由背部皮下注射1.5%的2,4-DNFB乙醇溶液100μl作为抗原使之增敏(sensitization)。注射2,4-DNFB 5天后增敏(sensitization)成立,第6天在小鼠右耳上涂1%2,4-DNFB-橄榄油溶液作为抗原攻击,使小鼠产生耳缘接触性皮肤炎。24小时后,用直径8mm打孔器取下左右两耳,测定左右耳缘/8mm重量差及比较浮肿程度。可可茶提取物于增敏(sensitization)前一天到2,4-DNFB攻击当天连续7天经口给药。对照组喂以同体积蒸馏水。结果以student t-test作显著差异性检定,实验结果如表一所示,与蒸馏水对照组2,4-DNFB诱发耳缘浮肿重量相比,可可茶提取物连续7天经口给药,对小鼠耳缘浮肿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并呈剂量依存关系。
表一可可茶对2,4-DNFB诱发小鼠耳缘接触性皮服炎的影响

实施例四可可茶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缘炎症的改善效果实验使用雄性7周龄ICR小鼠由日本CLEA公司购买。
饲养条件23±2℃,湿度55±5%,换气次数12~15次/小时,照明时间12小时/天(7:00~19:00),5匹/饲养笼(235×325×170H mm)。
饲育条件固体饲料CE-2(CLEA公司),自由饮水。
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小鼠10匹/组。首先将0.3%巴豆油(Sigma)按照25μl/耳剂量涂抹在小鼠右耳缘中央部,3小时后按0.1ml/10g体重剂量向小鼠尾静脉内注射1%埃文斯兰(Evans blue)生理盐水溶液。注射埃文斯兰生理盐水一小时候后,用直径8mm打孔器取下两耳,参照katayama方法(A newmethod for extraction of extravasated dye in the skin and the influence offasting stress on 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in guinea pigs and rats.Microbiol.Immunol.197822(2)89-101.),将耳缘放入1ml的1N KOH水溶液中,37℃下浸泡24小时后,添加9ml 0.6N磷酸-丙酮(5∶13)溶液,充分搅拌后离心分离(3000rpm/15分钟)。取出上清液于62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埃文斯兰量作为血管通透性指标,分析判断浮肿情况。可可茶提取物于实验前日及巴豆油涂抹1小时前两次口服给药。对照组给以同容量蒸馏水,药物对照组用抗炎药物地赛美松(Dexamethasone)于巴豆油涂抹1小时前1mg/kg一次口服给药。实验结果以student t-test作显著性差异检定。实验结果如表二所示,与蒸馏水对照组巴豆油诱发小鼠耳缘炎症相比,可可茶提取物经口给药,也显示出一定的剂量依存性抑制效果。
表二可可茶对巴豆油诱发小鼠耳缘炎症的抑制效果

实施例五迟发型足浮肿实验使用雄性7周龄ICR小鼠,由日本CLEA公司购入。
饲养条件23±2℃,湿度55±5%,换气次数12~15次/小时,照明时间12小时/天(7:00~19:00),5匹/饲养笼(235×325×170H mm)。
饲育条件固体饲料CE-2(CLEA公司),自由饮水。
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小鼠10匹/组,右后肢足掌皮下注射棉羊红血球(SRBC)107cells/25μl作为抗原增敏(sensitization)。4天后,左后肢足掌皮下以108cells/25μlSRBC作为抗原注射再次攻击。抗原攻击24小时后使用专门的标准尺(gauge)测定和比较左右足掌厚度,通过左右足之间的差值计算浮肿率。可可茶提取物于增敏(sensitization)前一天到用SRBC攻击当天连续5天经口给药。对照组给以同容量蒸馏水。实验结果以student t-test作显著性差异检定。如表三所示,与蒸馏水对照组SRBC诱发小鼠迟发型足掌浮肿相比,可可茶提取物连续5天经口给药,显示出一定的剂量依存性抑制效果。
表三可可茶对SRBC诱发小鼠迟发型组掌浮肿的抑制效果


实验六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组胺是肥大(mast)细胞及嗜碱细胞(basocyte)等在过敏反应时释放出的化学递质。抑制组胺释放无疑可以改善过敏症状。发明人从可可茶中分离得到了在传统茶叶中含量极少或很难检测到的三种化合物GCG、1,3,4,6-GA-glc及GC-3,5-diGA。尽管它们均为已知化合物,但有关1,3,4,6-GA-glc和C-3,5-diGA的抗过敏、抗炎症作用尚无人报道。为此本发明对1,3,4,6-GA-glc和C-3,5-diGA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大鼠腹腔内肥大细胞的采集及配制。将7周龄Wistar雌性大鼠麻醉放血致死后,立即向腹腔内注射50ml冷的Ca2+free mast cell medium(+MCM)液(MCM液组成150mM NaCl,3.7mM KCl,3mM Na2HPO4,5.6mM Glucose,0.1%BSA,0.1% Gelatin,pH6.8),揉动3分钟后,收集腹腔内含有肥大细胞的MCM液。然后在580rpm,4℃条件下离心7分钟,回收肥大细胞。再添加35ml MCM,在580rpm,4℃条件下离心7分钟。继用MCM液稀释配成1×105细胞悬浊液。
测定组胺释放抑制活性的方法是取500μl/管上述肥大细胞悬浊液,在37℃孵化培养5分钟后,加入4μl 250mM钙。在37℃孵育5min后加入5μl供试样品,继在37℃孵育10min后加入5μl0.05mg/ml的化合物48/80溶液刺激细胞,孵育10min后冷却中止反应。6000rpm 4℃条件下离心3分钟,回收细胞上清液。将400μl中添加20μl 60%PCA除蛋白。室温放置20分钟后,添加400μl生理盐水,然后在13000rpm 4℃条件下离心3分钟,上清液用HPLC方法测定组胺含量。
组胺含量的HPLC测定法。分析柱TSK gel histamine pak(4×60mm,Tosoh公司制);前处理柱TSK precolumn his(4×60mm,Tosoh公司制);反应温度45℃;流动相流速0.6ml/min;前处理液流速0.6ml/min;反应液流速0.1%OPA溶液0.2ml/min;4N NaOH溶液0.2ml/min;25%H3PO4溶液0.3ml/min;检测(EM350nm;EX460nm)。HPLC详细条件参照发明人的论文(Influence of histamine in a liver injury model induced by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Biol.Pharm.Bull.2003Oct;26(10)1393-7.)。
histamine释放率(%)=(Sample-Blank)/(Complete-Blank)×100histamine释放抑制率(%)=(1-(Sample-Blank))/(Comp48/80-Blank)×100实验结果如表四所示,1,3,4,6-GA-glc和C-3,5-diGA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显示有非常强的抑制活性。因此,本发明确认1,3,4,6-GA-glc和C-3,5-diGA是可可茶抗过敏、抗炎症的活性成分。
表四可可茶中不同化学成分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

权利要求
1.可可茶提取物用于制备预防及治疗抗过敏及炎症的药物的用途。
2.可可茶提取物用于制备预防及改善过敏及炎症的食品的用途。
3.可可茶提取物用于制备预防及改善过敏及炎症的化妆品的用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含有活性成分gallogatechin-gallate,即GCG,每克可可茶提取物中GCG的含量至少为40毫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含有活性成分1,3,4,6-tetragalloyl-glucose,即1,3,4,6-GA-glc,每克可可茶提取物中1,3,4,6-GA-glc的含量至少为25毫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含有活性成分gallogatechin-3,5-digallate,即GC-3,5-diGA,每克可可茶提取物中GC-3,5-diGA的含量至少为100毫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是采用热水或水与低级醇类、极性溶剂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任意混合溶剂进行提取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在提取时,在溶剂中添加碳酸氢钠和/或抗坏血酸钠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包括有效治疗剂量的可可茶提取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可茶提取物的固形剂使用量为0.1%至40%重量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可可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GCG、1,3,4,6-GA-glc、GC-3,5-diGA用于制备抗过敏及炎症的药物、食品及化妆品的应用。本发明是基于2,4-dlinitrofluorobenzene (DNFB)诱发小鼠耳接触性皮肤炎作为IV型过敏反应动物的试验模型,评价可可茶提取物及其所含活性成分对IV型过敏反应的抑制效果得以确认和证明的。
文档编号A61P37/00GK1562278SQ20041002672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日
发明者栗原博, 姚新生, 叶创兴 申请人:暨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