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44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以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组合物及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利用中医配方以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认为牙周病的发病主因是(1)口腔局部不良刺激所致,如口腔卫生不良形成的菌斑、牙垢、牙石、经常性的食物崁塞、不良修复体刺激。(2)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血液疾病及免疫不全疾病(白血病、爱滋病)、营养障碍、慢性全身性消耗性疾病,或过度疲劳致使抵抗力下降,而造成链球菌等微生物感染引牙齿周围组织而发此病(见,曹采方,牙周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29-65,66-80)。常见的自觉性症状有牙龈红、肿、疼痛、出血及牙齿松动等(见,Meitner,S.W.Identification of inflamedgingival surface.J.Clin.Periodontol.1979,(6),93)。S.S.Socransky于1977年提出五项牙周病致病病原菌的标准(1)此微生物在疾病部位的数目必须高于非疾病部位。(2)消除此微生物可减缓此疾病进展。(3)此微生物应与牙周病发生及进展的毒素有关联性。(4)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必须对此微生物有较高的反应,足以显示此菌在疾病中独特的地位。(5)从动物的病理产生试验中,必须能推论出人类牙周病的形成(见,Socransky,S.S.Microbiology of periodontaldisease-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J.Periodontol.1977,48,497-504.)。牙菌斑已确认是造成牙周病发生的主因之一,现今人类口腔内发现的细菌超过400种,其中最容易引发或导致牙周发炎的主要牙菌斑细菌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粘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等(见,凌丽珍,牙周病致病机转新观念,J.Dent Sci.2001217-14)。
当引起口腔疾病的微生物侵犯牙周组织时,造成牙周组织感染。人类为对抗感染,激活发炎反应以抵抗细菌入侵的过程中,皆需有细胞因子的参与。辅助性T淋巴球1(TH1 cells)分泌的白介素-2(IL-2)、辅助性T淋巴球2(TH2 cells)分泌的白介素-4(IL-4)、(见MosmannTR,Coffman RL.Two types of mouse T helper cell clonesimplicationsfor immune regulation.Immunology Today 1987;8223-226.)、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皆为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此些细胞因子皆参与自然的免疫反应;调节淋巴球生长、分化和细胞活性;参与免疫发炎反应;刺激未成熟白血球的生长和分化。故与人类对抗感染的机能息息相关。
现今用于治疗牙周病的方式为清除牙结石、牙根面整平术与口服药物(见,牛东平,口腔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p.121-136)。常用于治疗牙周病的药物为化学抗生素与消炎止痛剂,虽然抗生素与消炎止痛剂能缓解牙周病急性发炎期的部分症状,但抗生素和消炎止痛剂所隐藏的细菌耐药性与不良副作用现象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隐忧。学者Mandinier等人于1999年对50株不同的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菌))作抗生素抗药性测试,发现所有A.a菌均对抗生素阿莫西林敏感,4%对红霉素具抗药性,4%对四环素具抗药性,72%对抗生素甲硝唑具抗药性(见,Mandinier IM,Fosse TB,Hitig C,Charbit Y,Hannoun LR.Resistance profile survey of 50 periodontal strains of Actinobacillusactinomyectomitans.J Periodontol.1999,Aug,70(8),888-92.)。所以寻求更理想的牙周病口服或外用治疗药物是有其必要性及价值性。

发明内容
中医对于牙周病病症有急、慢之分。急性多属胃火上攻,牙龈红肿热痛、出血溢脓等症状归属于热症,治疗先以消炎、止痛、抗菌为主。慢性多属脾肾之虚,牙齿疏豁、牙龈虚浮萎缩、隐痛或无、牙根宣露,以补益脾肾为治疗基础。中医所指的「脾」,包括脾脏与胰脏,与胃相表里。主要功能为运化、升气、统血。除了影响消化系统还包括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故补脾可以强化免疫、消化、内分泌、造血、神经等系统的功能。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用以抑制已知引起口腔疾病的微生物,另可用于提高免疫系统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量,以提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达到预防的作用。
本发明发现传统中医配方清胃散于治疗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新用途。在传统中药上,清胃散由当归、生地、黄莲、牡丹皮及升麻组成。本发明未预期地发现清胃散类组合物于治疗和/或预防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新用途。
本发明具新用途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下列中药(a)当归,(b)生地,(c)选自黄莲、三角叶黄莲及云连的中药,(d)牡丹皮及(e)选自升麻、大三叶升麻及兴安升麻的中药。
根据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药(a)指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sis DIELS)的干燥根。中药(b)指玄蔘科植物地黄(Rehannia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根及根茎。中药(c)指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b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去除须根的干燥根茎。中药(d)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oo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植物纵切剥除木部的干燥根皮。中药(e)为毛莨科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INN.)、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leifolia Kom.)或兴安升麻(北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的干燥根茎。优选地,该中药(c)为黄连,且该中药(e)为升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的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的比例为1.5-5.0∶1.5-5.0∶1.5-5.0∶2.5-8.0∶5.0-15.0,优选地,该比例为2.5-3.5∶2.5-3.5∶2.5-3.5∶4.5-5.5∶9.5-10.5,最优选地,该比例为3.6∶3.6∶3.6∶6∶12。
根据本发明,任何施用中药的方法均可用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施用。优选地,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施用是将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混合后,加入适量溶剂,静置1小时后将其加热,待其沸腾后转为小火慢煮,过滤收集滤液,如此反复数次,合并滤液,即得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粗提取物。优选地,其中该萃取溶剂为水,反复操作萃取组合物次数为四次。或者,将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依上述方式分别萃取个别萃取物。再将所得个别萃取液混合。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漱口水或胶囊口服方式施用。优选地,以漱口水配合胶囊口服于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的效果。漱口水施用,以浓度50毫克/毫升至1500毫克/毫升的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每日漱口数次可有效抑制及消灭引起口腔疾病的微生物。优选地,该漱口水浓度为250毫克/毫升至1000毫克/毫升。口服施用,每日给予依体重250毫克/千克至750毫克/千克的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优选地,每日给予依体重500毫克/千克的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以稀释法进行定量抗菌实验,推论可能的最低有效治疗剂量(MIC)。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以牙周病病态动物模式来确立以中药治疗牙周病的可行性及疗效。以ELISA检测连续给予28天本发明及其组成生药的雌性BALB/c小鼠体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以探讨本发明对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
由抑菌研究发现分煎的清胃散能有较强的抑菌能力,由牙周病态动物实验得知合煎清胃散对于发炎组织有较强的消炎修复作用,因此在日后制剂使用上,我们建议以分煎清胃散作为外用或含漱的方式来控制牙周病患的口腔环境,口服治疗牙周病仍以合煎方式为优。


图1为诱发病态第5日,牙周外观变化,BALB/c小鼠牙龈出现红肿及牙斑。
图2为诱发病态第7日,牙周外观变化,BALB/c小鼠出现与人类牙周组织病变相类似症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齿槽骨吸收、牙齿动摇等。
图3为给予合煎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治疗第5日牙周外观变化,BALB/c小鼠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出现消失现象。
图4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治疗第5日牙周外观变化,BALB/c小鼠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出现消失现象。
图5为给予合煎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治疗第7日的BALB/c小鼠牙周外观变化,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完全消失。
图6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治疗第7日的BALB/c小鼠牙周外观变化,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完全消失。
图7为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治疗第5日BALB/c小鼠牙周外观变化,牙龈红肿、触碰性出血等发炎症候均不存在且牙龈外观回复。
图8为给予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治疗第5日BALB/c小鼠牙周外观变化,牙龈红肿、触碰性出血等发炎症候均不存在且牙龈外观回复。
图9为给予合煎清胃散250毫克/千克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图10为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图11为给予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图12为给予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图13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图14为给予去离子水7日后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本实验所用的组成药材,经生药学确定基原如下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sis DIELS)的干燥根。
生地黄(Rehmanniae Radixet Rhizom)本品为玄蔘科植物地黄(Reh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根及根茎。
黄连(Coptidis Rhizoma)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sisFRANCH)去除须根的干燥根茎。
牡丹皮(Moutan Radicis Cortex)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牡丹(Poo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植物纵切剥除木部的干燥根皮。
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 LINN.)及同属近缘植物的干燥根茎。
将上述实验药材依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清胃散基准方剂组成比例(当归∶生地∶黄连∶牡丹皮∶升麻=3.6∶3.6∶3.6∶6∶12),秤取上述原生药共288g加入适量纯水,静置1小时后将其加热,待其沸腾后转为小火慢煮直至体积小于或等于144毫升,趁热过滤收集滤液,如此反复四次,合并滤液,再浓缩至144毫升,即得清胃散粗提取物(为2克/毫升清胃散浸膏剂),此为合煎清胃散。其各单味组成药物各取100克依上述方法抽取制成50毫升浸膏剂,再依当归萃取液∶生地萃取液∶黄连萃取液∶牡丹皮萃取液∶升麻萃取液的容积比例3.6∶3.6∶3.6∶6∶12混合,此为分煎清胃散。
实施例2对牙周病原菌的作用本抗牙周病致病菌感受性实验的主要方式为稀释法和圆盘琼脂扩散试验(Disc agar diffusion test),稀释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决定清胃散抗牙周病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便于日后治疗剂量的选择。圆盘琼脂扩散试验具有操作简易与判读方便的优点,我们可由圆盘周围出现生长抑制圈大小及有无来判定实验菌种对药物的感受性。本实验所使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是由中山医学大学医技系林世杰老师提供的ATCC标准菌株,其余菌株均购自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的标准菌株变异链球菌ATCC 25175、CCRC10793、血链球菌ATCC 49295、CCRC 15273、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ialis)ATCC 33277、CCRC 14417、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及大肠杆菌ATCC 25922。
本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均购自启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养基种类如下
脑心浸出培养液(BHI broth)硫代硫酸盐培养液(Thioglycollate broth)细菌碱性磷酸酶琼脂(BAP Agar)水解酪蛋白琼脂(Mueller-Hinton Agar)菌种活化下列步骤均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以沾有70%酒精的棉花,擦拭外管,在火焰上加热外管的隔热纤维前端。滴水于加热处,外管龟裂后,再以硬棒敲破。取出隔热纤维和内管,以镊子取出内管的棉塞。以无菌吸管,吸取0.3~0.5毫升指定的液体培养基,滴入内管将菌体洗下;吸放数次,使菌液充分均质。尽快吸取此菌体悬浮液,滴入指定的液体培养基内,在指定的温度下培养3~4天。培养液呈混浊即表示菌株生长。
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稀释法将清胃散萃取液2克/毫升,做两倍连续稀释,使其最终浓度各为2×(1000毫克/毫升)、4×(500毫克/毫升)、8×(250毫克/毫升)。将无菌标准培养基BHI broth做下列配置A管5cc培养液+5cc无菌水,B管5cc培养液+5cc清胃散萃取液2gm/毫升,C管5cc培养液+5cc清胃散萃取液(1000毫克/毫升),D管5cc培养液+5cc清胃散萃取液(500毫克/毫升),E管5cc培养液+5cc清胃散萃取液(250毫克/毫升),F管5cc培养液+5cc相当于500毫克/毫升的四环素。将培养至浊度相当于0.5比浊度的菌液加入50μL菌液于A~F管中,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于A管浊度相当于0.5比浊度时,以接种环自A~F管中取1接种环的菌量,接种于BAP培养基上,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后,计算菌落数,推算清胃散抑菌浓度。
经由预试验我们将空白对照组(去离子水)生长菌落数目调整于低于200。如下表1所示,清胃散于8X稀释(相当于125毫克/毫升清胃散)可观察到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菌具有生长抑制的现象,而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则是具有杀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于清胃散8X稀释(相当于250毫克/毫升清胃散)生长可被完全抑制;在清胃散4X稀释(相当于500毫克/毫升清胃散)及2X稀释(相当于1000毫克/毫升清胃散)可观察到变异链球菌及血链球菌的生长完全被抑制的现象。对照组四环素250毫克/毫升对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完全抑制生长作用,但对变异链球菌则无法完全抑制。四环素250毫克/毫升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能力与清胃散8X稀释(相当于250毫克/毫升清胃散)不相上下,但清胃散4X稀释(相当于500毫克/毫升清胃散)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能力则明显优于四环素250毫克/毫升。
表1

牙龈卟啉单胞菌培养温度及时间为37℃,72小时;血链球菌、变异链球菌培养温度及时间为37℃,24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培养温度及时间为37℃,12小时。
抑菌率%=(空白对照组生长菌落数-实验组生长菌落数)÷空白对照组生长菌落数×100%圆盘琼脂扩散试验将合煎清胃散(500毫克/毫升)、分煎清胃散(500毫克/毫升)及去离子水各10μL加入于6mm直径圆盘后灭菌消毒。
由于圆盘琼脂扩散试验不适合生长速度较缓慢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因此在圆盘琼脂扩散试验我们仅选择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二株牙周病致病菌研究。
将培养至浊度相当于0.5比浊度的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菌液,加入50μL菌液于培养基上,以无菌棉棒在三个方向平均涂抹于琼脂表面,使接种原平均分布。盖上琼脂的盖子,约3~5分钟后依序将上列含药圆盘平贴于琼脂表面,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后,测量其抑制圈大小。无菌圆盘直径为6mm,抑制圈直径大于6mm表示此药物具有抑菌效果(+);抑制圈直径小于6mm表示此药物不具抑菌效果(-)。培养温度及时间为37℃,24小时,控制组为含无菌水的圆盘,抑制圈的数值以Mean±SD表示(n=3)。如下表2所示分煎清胃散抑菌能力明显优于合煎清胃散。
表2

实施例3牙周病治疗效果的评估选用八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60只,每组10只,分为6组。本实验所使用的动物均购自国科会实验动物研究及繁殖中心SPF级实验鼠,雄性八周龄ICR系小鼠,雌性八周龄ICR系小鼠及雌性6周龄BALB/c小鼠。饲育于室温25±1℃,相对湿度55±5%,照光与黑暗各12小时的中山医学大学动物中心。
第1日于其下颚前牙扎上齿列矫正用钢线,并于牙周组织接种牙周病致病菌。第5日,如图1所示,BALB/c小鼠牙龈出现红肿及牙斑。第7日,如图2所示,BALB/c小鼠出现与人类牙周组织病变相类似症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齿槽骨吸收、牙齿动摇等。此时解除束缚,开始以口服方式依体重给予下列的药物合煎清胃散250毫克/千克、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合煎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四环素250毫克/千克及去离子水2毫升/千克。如表3所示,于给药后第三日,可明显发现给予合煎清胃散(250毫克/千克、500毫克/千克、1000毫克/千克)、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及四环素(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均可在发炎处发现再生上皮的出现。于给药后第五日观察,如图3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和如图4所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出现消失现象。于给药后第七日观察,如图5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完全消失;如图6所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先前的病态发炎征状如牙龈红肿、牙龈萎缩、触碰性出血均已完全消失;如图7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与如图8所示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牙龈红肿、触碰性出血等发炎症候均不存在且牙龈外观回复。由给予清胃散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和给予去离子水的BALB/c小鼠相比较可发现BALB/c小鼠的牙龈红肿等发炎症候均较给予去离子水的的BALB/c小鼠和缓许多。于给药治疗后第7日,由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可见到,如图9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如图10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如图11所示,给予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如图12所示给予清胃散10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亦或是如图13所示给予四环素25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均可见发炎部位缩小及组织修复,与如图14所示,给予去离子水的BALB/c小鼠的组织发炎情况有明显差异。
表3 当小鼠出现下列三种症状时(牙龈红肿、触碰性出血、牙龈萎缩、牙龈化脓、牙菌斑)即定义为牙周病表症出现。当下列症状消失时(牙龈红肿、触碰性出血、牙龈萎缩、牙龈化脓、牙菌斑)即定义为牙周发炎表症消失。将牙周发炎表症消失程度分为10级,以n表示,当n=10时,表示牙周发炎表症完全消失。
实施例4对BALB/c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选用六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36只,每组12只,分为3组。小鼠来源如实施例2所述。每日以口服方式依体重给予下列药物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及去离子水2毫升/千克。分别于给药后7日、14日、21日、28日颈动脉采血,在3000r.p.m.,于4℃的条件下离心10分钟后,取上层血清侦测IL-2、IL-4、TNF-α浓度变化。
ELISA培养皿制备与流程将100μl已稀释好的抗鼠细胞因子捕获抗体(anti-mouse cytokinecapture antibody)加入微量滴盘(microwell)并且在4℃环境下静置一晚。隔日,以冲洗缓冲液(wash buffer)(0.005%Tween 20,在1X PBS中,pH 7.4)将涂覆(coating)好的微量滴盘冲洗3次,以便将多余或未固定的捕获抗体(capture antibod)清除。接着将200μl实验稀释液(assay diluent)加入微量滴盘并且于室温下静置1小时后,以冲洗缓冲液冲洗3次。再将100μl标准或样品加入微量滴盘,于室温下静置2小时后,以冲洗缓冲液冲洗5次。然后,加入100μl操作检测液(working detector)(检测抗体+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avidin HRP))于微量滴盘,于室温下静置1小时后,以冲洗缓冲液冲洗7次。于微量滴盘中加入100μl底物溶液(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过氧化氢)做为发色剂,遮光静置经过30分钟样品由透明转为水蓝色。最后将50μl终止液(2N H2SO4)加入,样品由水蓝色转为黄色,以微盘分析仪(microplate reader)在450nm波长测吸光值。每次实验均经过三重复并与标准检量线比较,以测得样品浓度计算。本次研究,实验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
如表4所示,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与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血清IL-2于给药后7日急遽升高,随后趋于缓和。IL-2是T细胞的增殖因子而TCR的活化也能诱发细胞因子的产生,大部分的CD4+Th细胞和CD8+T细胞会在1-2天内短暂的制造出IL-2,在这段期间内IL-2和高亲合力IL-2受器的交互作用及导致T细胞的活化和生长。这种高亲合力IL-2受器大约只出现1周左右,之后即刺激TCR限制T细胞的增殖。因此我们见到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与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的BALB/c小鼠的IL-2值在第2周出现下降的情况。但给予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与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于IL-2调节增加的能力皆较给予去离子水的BALB/c小鼠明显增加。
表4

IL-2的数值以Mean±SD表示,单位pg/毫升如表5所示,当BALB/c小鼠服用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7日血清中IL-4数值较给予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7日的BALB/c小鼠高,甚至高出二倍之多,第2周起两者即趋于一致,但与给予去离子水的BALB/c小鼠比较则有显著增加。
表5

IL-4的数值以Mean±SD表示,单位pg/毫升如表6所示,BALB/c小鼠的TNF-α浓度变化中观察到BALB/c小鼠血清TNF-α浓度似乎有随着周龄增加而升高的情况出现,且不论是合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或分煎清胃散500毫克/千克,都会刺激BALB/c小鼠血清TNF-α浓度升高并较给予去离子水的BALB/c小鼠显著增加。
表6

TNF-α的数值以Mean±SD表示,单位pg/毫升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下列中药(a)当归,(b)生地,(c)选自黄莲、三角叶黄莲及云连的中药,(d)牡丹皮及(e)选自升麻、大三叶升麻及兴安升麻的中药。
2.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c)为黄连,且该中药(e)为升麻。
3.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的比例为1.5-5.0∶1.5-5.0∶1.5-5.0∶2.5-8.0∶5.0-15.0。
4.如权利要求3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的比例为3.6∶3.6∶3.6∶6∶12。
5.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为萃取物。
6.如权利要求5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萃取物由下列方法制得将当归、生地、黄莲、牡丹皮及升麻混合,并以溶剂萃取该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5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萃取物由下列方法制得将当归、生地、黄莲、牡丹皮及升麻分别以溶剂萃取,将个别萃取物混合。
8.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微生物选自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及其混合。
9.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口腔疾病为牙周病或龃齿。
10.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可以漱口水型式或口服方式来预防和/或治疗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
11.一种用于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下列中药(a)当归,(b)生地,(c)选自黄莲、三角叶黄莲及云连的中药,(d)牡丹皮及(e)选自升麻、大三叶升麻及兴安升麻的中药。
12.如权利要求1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c)为黄连,且该中药(e)为升麻。
13.如权利要求1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的比例为1.5-5.0∶1.5-5.0∶1.5-5.0∶2.5-8.0∶5.0-15.0。
14.如权利要求13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中药(a)、中药(b)、中药(c)、中药(d)及中药(e)的比例为3.6∶3.6∶3.6∶6∶12。
15.如权利要求11的药物组合物,其为萃取物。
16.如权利要求15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萃取物由下列方法制得将当归、生地、黄莲、牡丹皮及升麻混合,并以溶剂萃取该混合物。
17.如权利要求15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萃取物由下列方法制得将当归、生地、黄莲、牡丹皮及升麻分别以溶剂萃取,将个别萃取物混合。
18.如权利要求6、7、16或17的药物组合物,其中该溶剂包括水。
19.如权利要求11的药物组合物,其可以口服方式来调节免疫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以预防和/或治疗因微生物引起的口腔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当归、生地、黄连、牡丹皮及升麻。
文档编号A61P1/00GK1666773SQ200410028679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2日
发明者杨继江 申请人:杨继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