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体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12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体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效率优异,并且不会被排出物弄脏穿用者的肌肤表面的吸收体物品。
背景技术
:纸尿布等吸收体物品,是通过使用了木浆、高吸水性树脂(SuperAbsorbentPolymer,下称"SAP"。)等吸收成分的吸收体,吸收由穿用者排出的尿,或者收容便(大便)的物品。在吸收体物品中,为了能够经受长时间的使用,或者为了不致产生尿泄漏,希望具有足够的尿的吸收能力。因此,为了使吸收体物品具有尿的吸收能力,通常采用增多吸收体的量的方法。但是,在仅增多吸收体的量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那样的问题。首先,吸收体的利用效率恶化。即,因为仅靠近尿排出的部位的这部分的吸收体吸收尿,而远离尿排出的部位的这部分的吸收体未被用于尿的吸收,所以,在吸收体总量中,用于尿的吸收的吸收体所占的比例降低。接着,存在随着尿的吸收量的增多,特别是,随着尿的吸收量接近吸收容量的设计界限,尿从吸收体向顶片返回的量,即再湿润量增大这样的问题。若再湿润量多,则使尿排出时以及排出后的穿用者的身体表面的水分存在量增大,容易闷热,使穿着感恶化,同时,还成为所谓尿布斑渗的主要原因。另外,近年提出了不仅尿的吸收能力优异,而且以防止闷热、斑疹、臭味等问题为目的的各种吸收体物品。再有,还提出了以能够简便并且卫生地进行使用后的处理为目的的吸收体物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4中,记载了各在吸收体物品的表面的前部设置尿用开口,在后部设置便用开口,以单独收容尿和便为目的的吸收体物品、在吸收体物品的中央部附近设置分隔部件(尿便分离部件),5以防止尿和便的混合为目的的吸收体物品等所谓尿便分离尿布。但是,象专利文献1~4记载的吸收体物品那样,在将前部作为尿专用,将后部作为便专用的吸收体物品中,难以配置仅足够充分具有尿的吸收能力的吸收体的量。特别是,因为存在尿的排出次数比便的排出次数多这样的现实情况,所以,尿的吸收能力重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7715号公才艮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9-51038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9-51038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13958号^H艮对此,本发明者提出了一种吸收体物品,该吸收体物品具备片状的第一防漏体、存在于上述第一防漏体的上部的后部的片状的第二防漏体以及从上述第一防漏体的上部的前部直至上述第二防漏体的下侧至少配置了一层的,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日本特愿2006-55308号)。该吸收体物品的目的是,通过在其后部,在第一防漏体上具有第二防漏体,由第一防漏体吸收尿,由第二防漏体收容便,成为所谓"双层建筑构造",来充分确保尿的吸收能力,同时,能够进行尿和便的分离处理。但是,在这样的"双层建筑构造,,的吸收体物品中,也有必要提高吸收体的利用效率。本发明者在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下述的知识。即,就若增多吸收体的量,则吸收体的利用效率恶化这点而言,了解到因为在穿用者的下裆狭窄部吸收体被压缩并变形,妨碍尿的移动,所以,尿未到达配置在吸收体的后身片的部分是主要的理由。在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中,吸收体总量中实际用于尿的吸收的量的比例在50质量%左右,停留在极低的水平。另外,在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中,尿道口和排出的尿与最初接触的表面的距离、位置关系因男女的性别、体位、身体的动作、穿用时的穿着状态等而变化(例如,尿道口和吸收体物品的表面接触或者离开,距离近或者远。另外,位置关系在前后左右错开)。因此,液从尿道口向吸收体物品的移动状态(移动路径等)总是不规则。作为其对策,在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中,若不使宽度、长度的尺寸有余量并使吸收体的设计容量具有充分余量的话,则不能防止泄漏的产生。近年,对吸收体物品的需要伴随着高吸水性树脂的大量添加,逐渐向超薄型转移,与之相伴,使用膨松的绒毛浆为主体的吸收体的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中特有的緩沖性对尿道口和吸收体物品的距离、位置关系变化的对应不能得到利用,解决若增多上述吸收体的量,则吸收体的利用效率恶化这样的问题的重要性增加。
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利用效率优异的吸收体物品为目的。本发明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认真研究的结果是,设置液引导单元,该液引导单元被配置在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当亡6)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利用尿被排出时的势头,使尿从排出的位置移动,进而发现吸收体的利用效率变得优异,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提供下述的(1)~(24)。(1)一种吸收体物品,具备防漏体、吸收体、液引导单元,所述防漏体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在由上述防漏体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在上迷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配置在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2)上述(l)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为片状。(3)上述(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宽度为10~100mm、长度为20200mm、厚度为0.1~2mm。(4)上述(2)或(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未与上述吸收体物品的其它的部分结合。(5)上述(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由开口薄膜构成。(6)上述(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緩沖性。(7)上述(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由膨松无纺布构成。(8)上述(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9)上述(8)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由伸缩性网构成。(10)上述(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由上侧具有凹面的发泡成型体构成。(11)上述(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在上述吸收体的上侧还具有皮肤接触片(12)上述(1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后端部和上述皮肤接触片结合。(13)上述(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还在上述防漏体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具有尿便分离部件,借助上述尿便分离部件,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作为尿收容部发挥功能、上述内部空间的后身片作为便收容部发挥功能。(14)上述(1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尿便分离部件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结合。(15)上述(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还沿上述防漏体的上述侧面部的端部具有侧缘带。(16)上述(15)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侧缘带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17)上述(15)或(1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侧缘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左右端部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18)上述(17)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使上述侧缘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左右端部结合的上述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19)上述(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具有从下側支撑上述液引导单元的支撑部件。(20)上述(19)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吸收体为片状吸收体,上述片状吸收体作为上述支撑部件发挥功能。(21)上述(19)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22)上述(1)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还在上述防漏体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具有束腰带,上述束腰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23)上述(2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使上述液引导单元和上述束腰带结合的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24)上述(1)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上述吸收体是含有50质量%以上的上述高吸水性树脂的高吸水性片。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吸收体的利用效率优异。图l是表示液引导单元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2是穿用者穿着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液引导单元的构造以及功能的例子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各种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各种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各种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片状的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有无结合的示意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皮肤接触片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9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皮肤接触片的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0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1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2是表示具有由膨松无纺布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3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4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5是表示具有由膨松无纺布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6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及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17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及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8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9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具有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图。图21是表示具有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其它组合的示意的立体图。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一个例子中的尿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另一个例子中的尿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图24是说明图23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的尿的移动状态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9是用于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的便收容用吸收体的薄型高吸水性片的示意的横剖视图。符号说明1、la~lh吸收体物品10、10a~10k液引导单元12、12a12e防漏体14、14b吸收体14a便收容用吸收体ii16、16a~16s支撑部件18、18a~18k皮肤接触片20、20a伸缩性部件24侧缘带26、26a、26b结合部件28、28a、28b尿4更分离部件30便阻挡件32、32a、32b束腰带34、34a、34b捆扎部36腰部阻挡片38便收容片40疏水性SMS无纺布42棉纸44聚酯纤维网46SAP层A肛门C阴核I阴道口M尿道口P阴茎p会阴R便收容部S阴嚢U肚脐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实际穿用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将距穿用者肌肤近的一侧称为"上",将远的一侧称为"下"。另外,在实际穿用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将与穿用者的身体的前侧对应的一侧称为"前",将与后侧对应的一侧称为"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存在使实际上接触的部件分离来表示的情况。在随附的图中的各俯视图中,以吸收体物品等的前侧位于图的上侧的方式来表示,在随附的图中的各纵剖视图中,以吸收体物品等的前侧位于图的左侧的方式来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基本上具备防漏体、吸收体、液引导单元,所述防漏体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在由上述防漏体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流从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防漏体的材质一般可以使用作为底片来使用的材质。具体地说,能够使用例如PE、PP、PET、EVA等树脂的薄膜、上述树脂的发泡片等体液不透过性片。体液不透过性片还可以适当使用具有通气性薄膜等通气性材料。另外,在使用上述树脂的薄膜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触感和外观,还可以作为薄膜和无纺布的复层片来使用。在该情况下,作为无纺布,可以恰当使用单位面积重量比较低的SB、热粘(廿一"T^水;/K)无纺布(例如点粘型)等。另外,还可以使用上述树脂薄膜和后述的片状吸收体的复层片。另外,还可以使用高耐水性无纺布。作为高耐水性无纺布,例如可列举出具有耐水度100mmH2O以上的耐水性的SMS、通过用微纤维化纤维素(MFC)、蜡填充微网的细孔来赋予耐水性的SMS。在该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薄膜和高耐水性无纺布的复层片使用。防漏体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防漏体如上所述,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优选为侧面部左右对称。吸收体配置于内部空间。虽然本发明所使用的吸收体只要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吸收体液,就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粉末状的木浆、无加工的SAP等粉体状吸收体,但是,若考虑形态稳定性、脱落的可能性等,则优选为片状吸收体。其中,优选为通过在无纺布上涂层上述高吸水性树脂形成的片状吸收体。吸收体的种类可根据用途恰当选择。例如,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为儿童用尿布的情况下,作为新生儿用、月龄小的乳儿用(从大小看为S号),优选为木浆的含有量多,另外,作为月龄大的乳幼儿用(从大小看为M号、L号、大号),优选为SAP的含有量多。在片状吸收体中,含有SAP在50质量%以上,优选为含有60~95质量%的高吸水性片也是优选的形态之一。高吸水性片是以SAP为主成分的极薄的片状吸收体。高吸水性片因为SAP的含有量极高,所以,厚度极薄。优选为高吸水性片的厚度在1.5mm以下,更优选为在lmm以下。若高吸水性片是以SAP为主成分的极薄的片状吸收体,则对构成、制造方法未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通过AirLaid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AirLaid法是将粉碎了的木浆和SAP混合,添加结合剂,成型为片状,得到高吸水性片的方法。作为通过该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已知的是例如美国约尼尔(Rayonier)公司制造的NOVATHIN(美国注册商标)、王子奇能公司(王子軒乂夕口义社)制的B-SAP。另外,还可以列举出通过在无纺布等的体液透过性片上涂层SAP的分散浆的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在这里,优选为SAP的分散浆是使SAP和微纤维化纤维素(MFC)分散到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作为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例如可列举出(林)日本吸收体才支术研究所制的MegaThin(注册商标)。此外,还能列举出例如通过使起毛状无纺布大量承载SAP,用热14熔粘接剂、乳液粘接剂、水溶性纤维等进行固定的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通过将纤维状SAP与PET(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纤维混合,成型为网状的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用绵纸夹着SAP层的上下的SAP片。吸收体至少配置一层。即,吸收体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双层以上(多层)。另外,吸收体还可以折叠状态配置。另外,在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配置液引导单元。液引导单元配置在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流从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图1是表示液引导单元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在图1中,左侧相当于吸收体物品的前侧。另外,在图1中,吸收体物品的液引导单元以外的部分被省略。图1(A)表示穿用者为男孩的情况,图1(B)表示穿用者为女孩的情况。穿用者的肚脐U、阴茎P、阴嚢S、阴核C、尿道口M、阴道口I、会阴p以及肛门A的位置关系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那样。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液引导单元10配置在尿道口M的附近,排出的尿流与该引导单元10直接碰撞。另外,液引导单元10以从尿道口M的附近向周边扩展的方式存在,据此,在尿被排出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因此,使用了图1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的吸收体物品的吸收体的利用效率优异。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和尿道口的距离优选为0~20mm,更优选为0~5mm。在这里,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和尿道口的距离为Omm,代表液引导单元的表面与尿道口接触的状态,包含通过施加压力接触的状态。液引导单元是与排出的尿最初接触的部位,若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和尿道口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则尿碰撞液引导单元的位置一定,容易发挥液引导单元的功能。另外,因为尿具有势头被排出,所以,若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和尿道口接近,则排出方向、位置没怎么变化,因此,能够稳定地收容尿,同时,能够均匀地分配尿。再有,若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和尿道口接近,则即使穿用者的身体活动,尿碰撞液引导单元的位置也难以错位。在为成人男性的情况下,因为穿用时的阴茎的位移以及变形大,所以,优选为从阴茎的前端到根部,使液引导单元的表面与阴茎的上面接触,使阴茎的前端向下。图2是穿用者穿着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A)以及图2(B)分别是穿用者为男孩的情况的正视图以及纵剖视图,图2(C)以及图2(D)分别是穿用者为女孩的情况的正视图以及纵剖视图。穿用者的肚脐U、阴茎P、阴嚢S、阴核C、尿道口M、阴道口I、会阴p以及肛门A的位置关系如图2(A)~图2(D)所示那样。图2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具备防漏体12、吸收体14和液引导单元10。如图2(B)以及图2(D)所示,优选为液引导单元10与吸收体14离开的配置(非接触状态)。象这样,通过将液引导单元保持在独立于其它构成要素的位置,能够成为通过液引导单元控制被排出的尿流的状态,向作为目的的部位的吸收体供给。图3是表示液引导单元的构造以及功能的例子的示意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以及图3(C)分别是纵剖视图。图3(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为片状(带状),左右方向(X方向)的宽度为P,前后方向(Y方向)的长度为Q,上下方向(Z方向)的厚度为R。在图3中,从尿道口排出的尿直接碰撞液引导单元的上表面,此后,在液引导单元为液不透过型的液引导单元10a的情况下,在由X方向以及Y方向规定的平面上移动(参照图3(B)),在液引导单元为液透过型的液引导单元10b的情况下,在由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三维空间移动(参照图3(C))。16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不具有这样的液引导单元,具有在吸收体上配置了液透过性的表面片的构造。在该情况下,排出的尿首先主要在z方向透过表面片,在移动到吸收体内部后,在X方向以及Y方向扩散。因此,尿的移动的范围缩窄。液引导单元只要能够发挥上述功能,则对构造、材料等未特别限定。作为优选的构造的液引导单元,可列举出片状的液引导单元。片状的液引导单元优选为宽度P为10100mm、长度Q为20~200mm、厚度R为0.1~2mm。片状的液引导单元对材料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薄膜、网、无纺布、织物、针织物、这些的组合构成。液引导单元也可以是其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也可以与伸缩性材料组合使用。在这些情况下,液引导单元与穿用者的体位的变化、身体的活动相应地显示微妙的追从性,容易将液引导单元的位置总是保持为一定。另外,液引导单元也可以是其至少一部分具有緩冲性,也可以与緩沖性材料组合使用。在这些情况下,因为液引导单元本身或者液引导单元和緩冲性材料的组合的厚度能够轻易地变化,所以,液引导单元与穿用者的体位的变化、身体的活动相应地显示微妙的追从性,容易将液引导单元的位置总是保持为一定。作为液引导单元为片状的情况的具体的构造,例如可以恰当地列举出开口薄膜、膨松无纺布、伸缩性网。开口薄膜是具有多个开口的薄膜。开口薄膜通过液通过开口,显示出液透过性,另外,通过液在开口以外的部分移动,发挥分配液体的功能。作为开口薄膜,例如可列举出本发明者在国际公开第02/065965号公开文本中提出的那样的具备直径在0.5mm以上的比较大的开口和导入管的聚烯烃类薄膜。该聚烯烃类薄膜优选为厚度为lmm以上。另外,该聚烯烃类薄膜为了成为尿亲和、湿润性优异的物质,最好用活性剂等进行表面亲水化加工。膨松无纺布是表观比重在0.2g/cn^以下的无纺布。膨松无纺布可通过热风法、点粘法等干式法得到。膨;f^无纺布也可以是多孔性高、显示液渗透性,并作为具有将尿临时保有的功能的获取层来发挥作用的。膨松无纺布例如也可以是与顶片相接作为亚表层利用的。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更膨松,并且多孔性更高。例如,可列举出由PE纤维、PP纤维、PET纤维、PE/PET复合纤维、PET/PET复合纤维等合成纤维中,纤度最好在3d以上,更优选为在5d以上,由具有中空构造的合成纤维构成,表观比重为0.01~0.1g/cm3,无负荷时的厚度为l~5mm的无纺布。伸缩性网是至少在一个方向具有伸缩性的网状物。伸缩性可以是起因于网状物的材料本身的伸缩性,也可以通过网状物的构造被赋予(例如,将尼龙长丝针织编织成的网状物),也可以是两者的组合。作为伸缩性网,可恰当地列举出例如由伸缩性的聚氨酯长丝构成的网、尼龙和聚氨酯长丝的交织网、用于女性用弹力连裤袜等的伸缩性网、将作为纵丝由PE长丝(例如30d),作为横丝由SEBS弹性体构成的胶丝(3*厶糸)(例如50d)交织的一方向伸缩性网(例如,美国ConwedPlastics^>司制)。液引导单元与支撑部件组合使用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具体地说,优选为液引导单元由支撑部件从下侧支撑。支撑部件发挥使液引导单元的形态稳定性提高的功能、将液引导单元保持在接近尿道口的位置的功能、在液引导单元为液透过性的情况下,阻断(少口,7夕)其下面的一部分,成为液不透过性的功能、在液引导单元和吸收体之间确保空间的功能等。作为用作支撑部件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成为带状或者绳状的纤维材料、薄膜状或者垫子状的塑料材料、具有緩冲性的、聚乙烯、丙稀、氨基甲酸乙酯等发泡体。作为使吸收能力增强的手段之一,作为支撑部件,使用片状吸收体也是本发明的一个形态。另外,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也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在该情况下,支撑部件发挥向穿用者的尿道口附近推压液引导单元的功能。作为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的支撑部件,可列举出伸缩性网、并列地配置的橡胶丝(糸3'厶)、伸缩性氨基曱酸乙酯薄膜、伸缩性氨基曱酸乙酯泡沫片。图4~图6是表示各种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例子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4(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c是液透过性的开口薄膜,支撑部件16a是液透过性的伸缩性网。图4(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c是液透过性的开口薄膜,支撑部件16b是在左右方向并列配置的橡胶丝。图4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都是支撑部件发挥将液引导单元向穿用者的尿道口附近推压的功能。另外,图4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均具有液透过性。图5(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d是液透过性的膨松无纺布,支撑部件16c是液不透过性的伸缩性氨基甲酸乙酯薄膜。图5(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e是液透过性的伸缩性网,作为吸收体使用的片状吸收体作为支撑部件16d发挥功能。图5(C)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c是液透过性的开口薄膜,支撑部件16e是液不透过性的伸缩性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片。图5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都是支撑部件有助于液引导单元的形状保持,同时,将液引导单元的下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阻断,使该部分成为液不透过性。图6(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d是膨松无纺布,支撑部件16f是緩冲性氨基曱酸乙酯泡沫的突起状成型块(例如厚度15mm)。图6(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液引导单元10c是开口薄膜,支撑部件16g是网状发泡体(例如,厚度10mm)。图6所示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中,都是支撑部件发挥使液引导单元接近穿用者的尿道口附近的功能,同时,发挥确保存在于支撑部件的下侧的吸收体和液引导单元之间的空间的功能。支撑部件以对左右两侧的侧缘带桥接的方式结合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参照图16以及图17)。虽然液引导单元如上所述,配置在由防漏体的底面部和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但是,通常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例如,皮肤接触片、束腰带、尿便分离部件、沿防漏体的侧面部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结合。在这里,在液引导单元为片状的情况下,液引导单元为了将与尿道口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优选为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的部分结合。在穿用时,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整体的形状因穿用者的动作、体位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作为儿童用尿布使用的情况下,这种倾向大。若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则能够降低吸收体物品的形状的变化和液引导单元的形状,还有与尿道口的位置关系的变化的关联性(所谓的液引导单元的自由度高),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排除穿用者的活动的影响。图7是表示片状的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和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有无结合的示意的俯视图。在图7中,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和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的结合部用多个平行线表示。另外,在图7中,吸收体物品的液引导单元以外的部分被省略。图7(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前端部a、左右端部N和b2以及后端部c均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在该形态中,例如,在片状的液引导单元的里侧的中央部,通过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能够固定液引导单元(在图7(B)~图7(G)所示的各形态中也同样)。图7(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前端部a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左右端部b,和b2以及后端部c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图7(C)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后端部c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前端部a以及左右端部b!和lh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图7(D)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前端部a以及后端部c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左右端部b!和b2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图7(E)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左右端部b!和lh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前端部a以及后端部c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图7(F)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左右端部b,和b2以及后端部c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前端部a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图7(G)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中,前端部a以及左右端部lh和b2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后端部c未与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结合。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还在上述防漏体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具有尿便分离部件,通过上述尿便分离部件,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作为尿收容部发挥功能,上述内部空间的后身片作为便收容部发挥功能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尿便分离部件只要是前后分隔内部空间,能够从物理上妨碍尿以及便的移动的部件,则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粘接剂、橡胶、薄膜、泡沫(发泡体)、无纺布、网状片。在该情况下,液引导单元与尿便分离部件结合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之一。21优选为液引导单元的后端部直接或者通过支撑部件,在尿便分离部件的下部(参照图32(A))或者与之相比靠后的位置(参照图28(A)),与吸收体(或者与吸收体相接的皮肤接触片)的表面结合。在该形态中,从碰撞到液引导单元的位置向后方移动的尿容易进一步向处于后身片的吸收体移动。液引导单元与侧缘带结合是本发明的优选形态之一。侧缘带是沿防漏体的侧面部的端部设置的部件,发挥保持与穿用者的身体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的功能。作为侧缘带,例如能够列举出并列地配置了多根合成胶丝、氨基曱酸乙酯长丝等的侧缘带、将宽度为2~20mm的弹性薄膜插入到两片无纺布的侧缘带。其中,优选为侧缘带和液引导单元的左右端部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参照图13~图17、图20以及图21)。在该情况下,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参照图13(B)以及图20)。据此,因为在上述吊床那样的悬空构造中,能够进一步赋予伸缩性,所以,即使穿用者的体位、动作变化,也能够更好地将液引导单元的位置保持为一定。侧缘带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在该形态中,因为难以在侧缘带和穿用者的身体表面之间产生间隙,所以,容易更好地保持紧密接触状态。液引导单元与束腰带结合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之一。束腰带形成用于在穿用时穿用者的躯体进入的腰部孔洞(々工久卜水一》)。束腰带设置在防漏体的前端部以及/或者后端部。在束腰带设置在防漏体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的情况下,在束腰带的左右端部具有钩部件以及圏部件中的一个,在防漏体的后部或者前部具有钩部件以及圏部件中的另一个。这样,通过钩部件和圏部件的结合,形成腰部孔洞。在束腰带设置在防漏体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情况下,分别为在一个束腰带的左右端部具有钩部件,在另一个束腰带的左右端部具有圏部件。这样,通过钩部件和圏部件的结合,形成腰部孔洞。束腰带例如具有由两片SMS(例如,Avgol公司制,单位面积重量13g/m2)夹入了十五根氨基甲酸乙酯长丝(例如,东丽杜邦公司制,470dtex)的构造。其中,优选为在防漏体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设置束腰带,束腰带和液引导单元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参照图8(A)、图9、图10(B)、图11以及图12(B))。据此,液引导单元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被垂吊,成为吊床那样的悬空构造,能够稳定地保持液引导单元和尿道口的接近状态。在该情况下,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是优选的形态之一(参照图9(B)以及图11)。据此,因为在上述吊床那样的悬空构造中,能够进一步赋予伸缩性,所以,即使穿用者的体位、动作变化,也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液引导单元和尿道口的接近状态。下面,说明液引导单元和吸收体物品的其它部分的组合。图8以及图9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皮肤接触片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8(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隔着接合部(图中涂黑的部分)具有皮肤接触片18a以及18b。接合部例如可以由粘接剂形成。另外,束腰带(未图示出)和液引导单元10c的前端部通过皮肤接触片18a结合。象该形态这样,在吸收体(未图示出)的上侧,具有皮肤接触片18a,若液引导单元10c的后端部和皮肤接触片18a结合,则在通过皮肤接触片18a,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垂吊液引导单元10c,能够成为吊床那样的悬空构造,同时,能够使由液引导单元10c收容的尿中的在液引导单元10c上移动来的尿经由皮肤接触片18a向前侧以及后侧特别是向后侧移动。图8(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上侧具有从前端部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皮肤接触片18c。液引导单元10c和皮肤接触片18c在重叠的部分,通过粘接剂等结合。另外,束腰带(未图示出)和液引导单元10c的前端部结合。图8(B)所示的组合发挥与图8(A)所示的组合相同的效果。图9(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上侧具有从与前端部相比靠前的位置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皮肤接触片18d。另外,束腰带(未图示出)和液引导单元10c通过皮肤接触片18d结合。图9(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虽然基本上与图9(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相同,但是,在被组合的皮肤接触片18e的前端部与伸缩性部件20结合这点不同。图IO以及图ll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10(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前端部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h。图10(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与前端部相比靠前的位置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i。另外,束腰带(未图示出)和液引导单元10c通过支撑部件16i结合。图11(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虽然基本上与图10(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相同,但是,被组合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j具有伸缩性这点不同。图11(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虽然基本上与图10(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相同,但是,被组合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k的前端部与伸缩性部件20a结合,并且,在其上侧具有从前端部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皮肤接触片18f这点不同。图12是表示具有由膨松无纺布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2(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d由长方形的膨松无纺布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前端部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h。图12(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d由长方形的膨松无纺布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与前端部相比靠前的位置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i。另外,束腰带(未图示出)和液引导单元10d通过片状的支撑部件16i结合。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3(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其左右端部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直接结合。图13(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其左右端部分别在两个部位,通过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26,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4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其左右端部通过不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结合片)26a,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5是表示具有由膨松无纺布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5(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d由长方形的膨松无纺布构成,其左右端部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直接结合。图15(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d由长方形的膨松无纺布构成,其左右端部通过不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结合片)26a,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6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及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16(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前端部延伸至与后端部相比靠后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h,并且,在支撑部件16h的更下侧,具有从与液引导单元10c的左端部相比靠左的位置延伸至与右端部相比靠右的位置的带状的支撑部件161,通过带状的支撑部件161,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6(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与液引导单元10c的左端部相比靠左的位置延伸至与右端部相比靠右的位置的片状的支撑部件16m,通过支撑部件16m,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7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及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7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从与液引导单元10c的左端部相比靠左的位置X字状地延伸至与右端部相比靠右的位置的两个带状的支撑部件16n,通过带状的支撑部件16n,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图18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的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8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具有圆柱形的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构成的支撑部件16o。在该形态中,在液引导单元10c和吸收体(未图示出)之间确保空间。图19是表示具有由开口薄膜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支撑部件的组合的示意图。图19(A)是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19(B)是俯视图以及沿上述俯视图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19(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作为吸收体使用的片状吸收体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具有一个向上的突起的方式被配置,作为支撑部件16p发挥功能。图19(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c由长方形的开口薄膜构成,在其下侧,作为吸收体使用的片状吸收体在前后方向,以具有三个向上的突起的方式被配置,作为支撑部件16q发挥功能。在这些形态中,在液引导单元10c和吸收体(未图示出)之间确保空间。图20是表示具有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组合的示意图。图20(A)是俯视图,图20(B)是图20(A)中的沿Y-Y,线的纵剖视图,图20(C)是立体图。图20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f由上侧具有凹面的发泡成型体构成。更具体地说,具有深碟状的主体和设置在上述主体的后部的管状部,管状部的内部和主体的内部连通。液引导单元10f由发泡聚丙烯等发泡成型体构成,例如,可以通过把发泡体片供热压成型来成型。图20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f在其左右各两个部位通过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26b,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在图20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f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深碟状的主体,汇集在主体的底,通过管状部,向吸收体移动。图21是表示具有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液引导单元和侧缘带的其它的组合的示意的立体图。图21(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i由上侧具有凹面的发泡成型体构成。更具体地说,具有主体和大的碟状的凹部,所述主体形成具有小的条状的凹陷的浅凹面,所述大的碟状的凹部设置在上述主体的后部,在上述凹部的底设有孔。液引导单元10i由发泡聚丙烯等发泡成型体构成,例如,可以通过把发泡体片供热压成型来成型。图21(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i在其左右各两个部位通过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26b,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在图21(A)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i中,排出的尿沿小的条状的凹陷移动,容易汇集在凹部,汇集在凹部的尿从在其底设置的孔向吸收体移动。图21(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j由上侧具有凹面的发泡成型体构成。更具体地说,以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谷的方式成型为凹面状。液引导单元10j由发泡聚丙烯等发泡成型体构成,例如,可以通过把发泡体片供热压成型来成型。图21(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j在其左右各两个部位通过具有伸缩性的结合部件26b,与沿防漏体的侧面部(未图示出)的端部设置的侧缘带24结合。在图21(B)所示的液引导单元10j中,排出的尿汇集在谷底,具有势头的尿流沿谷向后侧移动,从液引导单元10j的后端部向吸收体移动。在穿用以往的吸收体物品时,因为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于穿用者的下裆部,所以,被两腿夹着变细,因为尿难以向后侧移动,所以,将存在于后身片的吸收体有效地用于尿的吸收一般来说困难。在"双层建筑构造,,中,因为若不能实现存在于后身片的吸收体的有效利用,则作为整体的吸收量不能增多,所以,尤其成为问题。因为图20和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各液引导单元都是由发泡成型体以与下裆部的尺寸相吻合的方式构成,所以,即使是在被两腿夹着的情况下,也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基本未变形,能够顺畅地进行尿向后身片的移动。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的尿的移动的状态进行说明。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一个例子中的尿的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2(A)是俯视图,图22(B)是沿图22(A)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构成部件中,在图22(A)中,仅表示了防漏体的侧面部、液引导单元、支撑部件以及尿便分离部件,在图22(B)中仅表示了液引导单元。如图22所示,从尿道口M排出的尿如箭头所示,在x标记处碰撞由支撑部件16支撑的液不透过性的液引导单元10a,在液引导单元10a的表面放射状地移动,从液引导单元10a的周缘部主要向下侧移动、扩散,并且被吸收体(未图示出)大范围地吸收。在为不具有本发明所使用的液引导单元的以往的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从位于前身片的尿道口排出的尿首先在其附近被吸收体吸收,若该部位饱和,则逐渐向周围扩散。尿的扩散虽然在前方到达了前身片的前端部,但在后方由下裆的狭窄部阻断。因此,因为不仅仅是存在于前身片部分的吸收体容易被利用的俯卧位、侧卧位,而且即使是处于尿因重力容易向后身片移动的状态的座位、仰卧位,尿的扩散也在下裆狭窄部被阻断,阻塞了向后身片的通路,所以,尿最多只能移动到肛门的附近。因此,在以往的吸收体物品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体位,都是后身片的大部分基本未被利用的状态。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液引导单元,在排出的尿被存在于尿道口附近的吸收体吸收之前,使尿大范围地特别是向后身片方向移动,据此,例如即使是俯卧位,也能够利用后身片的一半左右,在仰卧位时,能够将吸收体利用到后身片的后端。象这样,因为若使用液引导单元,则无论什么样的体位,都能使尿从前身片至后身片大范围地移动,所以,能够大幅提高吸收体整体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图22所示的形态中,以连结防漏体12的一对侧面部的方式设置尿便分离部件28,防止尿便混杂。再有,在便收容部通过便阻挡件与其下侧的吸收体隔离的情况下,即使尿向后身片整体移动,尿和便也不会混杂。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另一个例子中的尿的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A)是俯视图,图23(B)是沿图23(A)中的X-X,线的横剖视图。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构成部件中,在图23(A)中仅表示了防漏体的侧面部、液引导单元、支撑部件以及尿便分离部件,在图23(B)中仅表示了液引导单元。如图23所示,从尿道口M排出的尿如箭头所示,在x标记处碰撞29由支撑部件16支撑的液透过性的液引导单元10b,在液引导单元10b的表面放射状地移动,同时也向下移动,在短时间扩散很大面积,并且被吸收体(未图示出)吸收。图24是说明图23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的尿的移动的状态的示意的纵剖视图。图24是表示吸收体物品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纵剖视图。如图24所示,从吸收体物品la的穿用者的尿道口M排出的尿如箭头所示,在x标记处碰撞由支撑部件16支撑,并与防漏体12结合的液透过性的液引导单元10b,一部分从液引导单元10b的周缘部向下侧移动,被吸收体14吸收,剩余部分通过液引导单元10b的内部,被吸收体14吸收。在前身片中,在液引导单元10b的表面,在排出的尿所碰撞的部分之前,尿向前移动,在该部分之后,尿向后移动。在后身片,尿向后移动。此时,如图示那样,若吸收体物品la具备尿便分离部件28以及便阻挡件30,则在液引导单元10b的表面移动的尿被尿便分离部件28阻断,另外,在防漏体14的内部空间向后移动的尿被便阻挡件30阻断,因此,尿未向由尿便分离部件28以及便阻挡件30分隔的便收容部R移动,其结果为,能够尿便分离。图25以及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5(A)是俯视图,图25(B)是穿用前以及穿用时的液引导单元以及皮肤接触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6(A)是沿图25(A)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26(B)是沿图25(A)中的X^Xi,线的横剖视图,图26(C)是沿图25(A)中的XrX2,线的横剖视图。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b基本上具备防漏体12a、吸收体14、液引导单元10g,所述防漏体12a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14在由防漏体12a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10g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防漏体12a的侧面部被折叠成皱紋状,内部空间被分为上下双层,在下层设有吸收体14,在上层的后身片部,在吸收体14的上侧设有便收容用吸收体14a,其前端部与液引导单元10g的后端部结合。便收容用吸收体14a是通过在无纺布上涂层SAP分散浆的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以SAP层为下侧,无纺布层为上侧的方式配置,在其左右两端,通过粘接剂等结合在防漏体12a的内面。在防漏体12a的前端部结合着束腰带32,液引导单元10g的前端部与束腰带32结合。在防漏体12a的后端部结合着束腰带32a,在束腰带32a的左右端部,结合着用于可拆装地与束腰带32结合的捆扎部34,所述束腰带32结合在防漏体12a的前端部。在防漏体12a的左右的侧面部,沿其端部设置一对侧缘带24a,一对侧缘带24a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相互结合,形成X字型。在一对侧缘带24a的结合部的下面结合尿便分离部件28的前端部,尿便分离部件28的后端部与液引导单元lOg的后端部一起结合于便收容用吸收体14a的前端部。象这样,吸收体物品lb成为在其后部在防漏体12a之上隔着吸收体14具有便收容用吸收体14a,由防漏体12a上的吸收体14吸收尿,由^f更收容用吸收体14a的上侧收容便这样的"双层建筑构造"。液引导单元10g由伸缩性网(例如由SEBS和EVA构成的橡胶长丝,例如60d)构成。结合于液引导单元10g的上面的皮肤接触片18g由无纺布(例如热粘无纺布)构成,具有并列多条左右方向的狭缝。在穿用前,液引导单元10g未伸展,皮肤接触片18g的狹缝也关闭(参照图25(B)的左图),在穿用时,液引导单元10g伸展,皮肤接触片18g的狭缝打开(参照图25(B)的右图)。该液引导单元10g因为具有伸缩性,所以,在穿用时能够成为沿穿用者的身体表面形状的形状。吸收体物品lb具有吸收体14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14a这两片片状吸收体。因此,吸收体物品lb是与使用将粉末状的木浆以及SAP31混合的粉体状吸收体的以往的吸收体物品相比,厚度在1/2~1/3的极薄的物品,但是,是能够通过液引导单元,将吸收体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几乎所有的部分用于尿的吸收的、面积利用效率极高的吸收体物品。因此,通常具备能够充分对应三次以上的尿的排出的吸收能力。另外,吸收体物品lb因为能够通过尿便分离部件28等发挥尿便分离功能,所以,即使长时间使用,产生尿布斑渗的情况也少,即使排便,穿用者的臀部的污染面积也小。图27以及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7是俯视图,图28(A)是沿图27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28(B)是沿图27中的X广X,,线的横剖视图,图28(C)是沿图27中的X2-X2,线的横剖视图。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c基本上具备防漏体12b、吸收体14、液引导单元10h,所述防漏体12b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14在由防漏体12b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10h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吸收体14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和木浆。在吸收体14上,遍及整面设置皮肤接触片18h。在后身片部,在皮肤接触片18h的上侧,设置便收容用吸收体14a。便收容用吸收体14a在其左右两端,通过粘接剂等,与防漏体12b的内面结合。防漏体12b的左右的侧面部其端部向外侧折返,沿其端部设置一对侧缘带24。在一对侧缘带2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具有Z字型的截面的尿便分离部件28a结合于其上面,尿便分离部件28a的下面结合于便收容用吸收体14a的前端部。象这样,吸收体物品lc成为在其后部在防漏体12b之上隔着吸收体14以及皮肤接触片18h具有便收容用吸收体14a,由防漏体12b上的吸收体14吸收尿,由便收容用吸收体14a的上侧收容便这样的"双层建筑构造"。防漏体12b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向上侧竖起。在防漏体12b的前端部和皮肤接触片18h的与尿便分离部件28a相比稍靠后的位置之间,设置左右两根支撑部件16r,在两根支撑部件16r的上侧,以架设在两根支撑部件16r上的方式配置着液引导单元10h。在防漏体12b的后侧的左右两侧结合束腰带32b,在束腰带32b的左右端部,结合着用于可拆装地与防漏体12的底面部的前部的下侧结合的捆扎部34a。图29以及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9是俯视图,图30(A)是沿图29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30(B)是沿图29中的Xr"X线的横剖视图,图30(C)是沿图29中的X2-X2,线的横剖视图。图29以及图30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d基本上具备防漏体12c、吸收体14、液引导单元10i,所述防漏体12c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14配置于由防漏体12c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液引导单元10i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吸收体14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和木浆,是由绵纸包裹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在吸收体14上,遍及整面设置皮肤接触片18i。防漏体12c的左右两侧部竖起,沿其端部设置一对侧缘带24。在防漏体12c的前端部结合腰部阻挡片36,通过它们形成防止尿从防漏体12c的前端部泄漏的口袋。在腰部阻挡片36和皮肤接触片18i的大致中央之间,左右各设置一根支撑部件16s,在两根支撑部件16s的上侧,以架设在两根支撑部件16s上的方式配置液引导单元10i。支撑部件16s其与液引导单元10i相比的前侧为非伸缩性,后侧为伸缩性。在防漏体12c的后侧的左右两侧,结合用于可拆装地与防漏体12c的底面部的前部的下侧结合的捆扎部34b。图31以及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1是俯视图,图32(A)是沿图31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32(B)是沿图31的X广Xi,线的横剖视图,图32(C)是沿图31中的X2-X2,线的横剖视图。虽然图31以及图32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e基本上与图29以及图30所示的吸收体物品Id相同,但是,还在后身片部,在皮肤接触片18i的上侧设置由疏水性SMS无纺布(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5g/m2)构成的便收容片38,便收容片38的左右两端和防漏体12c的内面由粘接剂等,以留有未结合部的方式局部结合。因为留有未结合部,所以,在排出了水样便等流动性极高的软便的情况下,软便从便收容片38的左右两侧经由未结合部向存在于其下侧的吸收体14移动,被吸收。另外,在一对侧缘带2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具有C字型的截面的尿便分离部件28b结合在其一个端部,尿便分离部件28b的另一个端部结合于便收容片38的前端部。象这样,吸收体物品le成为在其后部在防漏体12c之上隔着吸收体14以及皮肤接触片18i具有便收容片38,由防漏体12c上的吸收体14吸收尿,由便收容片38的上侧收容便这样的"双层建筑构造"。图33以及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3是俯视图,图34(A)是沿图33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34(B)是沿图33的X广X/线的横剖视图,图34(C)是沿图33中的X2-X2,线的横剖视图。图33以及图34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f基本上具备防漏体12c、吸收体14、液引导单元10j,所述防漏体12c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14配置于由防漏体12c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液引导单元10j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吸收体14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和木浆,是由绵纸包裹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在吸收体14上,遍及整面设置皮肤接触片18i。防漏体12c的左右两侧部竖起,沿其端部设置一对侧缘带24。在防漏体12c的前端部结合腰部阻挡片36,通过它们形成防止尿从防漏体12c的前端部泄漏的口袋。在腰部阻挡片36和皮肤接触片18i的大致中央之间,呈大致管状的液引导单元10j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呈大致管状的液引导单元10j通过在将宽度约50mm的薄长方形的高吸水性片(例如,(林)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制的MegaThin(注册商标))的左右两端向上侧折返,成为具有C字型的截面的基础上(参照图34(B)),由皮肤接触片18j包覆整体来构成。液引导单元10j其厚度在吸收尿前为3~5mm左右,但在吸收了尿后,膨化到3050mm左右,因此,能够总是保持在与穿用者的尿道口接近的状态。作为这样的液引导单元,例如能使用本发明者提出的日本特开平10-314217号爿/S^艮记载的管状吸收体。液引导单元10j其前端附近未与皮肤接触片18i结合,为稍稍向上侧竖起的状态,其以外的部分与皮肤接触片18i结合(参照图34(A))。在防漏体12c的后侧的左右两侧,结合用于可拆装地与防漏体12c的底面部的前部的下侧结合的捆扎部34b。图35以及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5是俯视图,图36(A)是沿图35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36(B)是沿图35的X广X,,线的横剖视图,图36(C)是沿图35中的X2-X2,线的横剖视图。虽然图35以及图36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g基本上与图33以及图34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f相同,但是,还在后身片部,在皮肤接触片18i的上侧i殳置由疏水性SMS无纺布(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5g/m2)构35成的便收容片38,便收容片38的左右两端和防漏体12c的内面由粘接剂等,以留有未结合部的方式局部结合。因为留有未结合部,所以,在排出了水样便等流动性极高的软便的情况下,软便从便收容片38的左右两側经由未结合部向存在于其下侧的吸收体14移动,被吸收。另外,在一对侧缘带2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具有C字型的截面的尿便分离部件28b结合在其一个端部,尿便分离部件28b的另一个端部结合于便收容片38的前端部。象这样,吸收体物品lg成为在其后部,在防漏体12c之上隔着吸收体14以及皮肤接触片18i具有便收容片38,由防漏体12c上的吸收体14吸收尿,由便收容片38的上侧收容便这样的"双层建筑构造"。图37以及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又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7是俯视图,图38(A)是沿图37中的Y-Y,线的纵剖视图,图38(B)是沿图37的X!-X线的横剖视图,图38(C)是沿图37中的XrX2,线的横剖视图。图37以及图3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h基本上具备防漏体12d、吸收体14b、液引导单元10k,所述防漏体12d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14b配置于由防漏体12d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液引导单元10k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吸收体14b含有高吸水性树脂和木浆,是由绵纸包裹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在吸收体14b上,遍及整面设置皮肤接触片18k。防漏体12d的左右两侧部竖起,沿其端部设置一对侧缘带24。在防漏体12d的前端部结合腰部阻挡片36,通过它们,形成防止尿从防漏体12d的前端部泄漏的口袋。在防漏体12d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前身片形成V字型的凹部,吸收体14b以及皮肤接触片18k分别成为沿着防漏体12d的形状那样的形状。在防漏体12d的V字型的凹部之上,隔着吸收体14b以及皮肤接触片18k,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设置呈生理用卫生巾、尿垫那样的形状的液引导单元10k及其下侧的防漏体12e。防漏体12e在其下面的左右两端,通过粘接剂(图38(B)的斜线部)与皮肤接触片18k结合。防漏体12e的前端未与皮肤接触片18k结合,而是竖起,以接近尿道口的方式配置。液引导单元10k是开口薄膜和其下侧的高吸水性片(例如,(林)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制的MegaThin(注册商标))的长方形的叠层体,防漏体12e覆盖其底面和左右两侧。防漏体12e其左右两侧竖起,形成伸缩皱裥,成为生理用卫生巾、尿垫那样的形状。虽然尿排出到液引导单元10k时,尿的一部分被液引导单元10k的高吸水性片吸收,但是,尿的大部分向前后移动。此时,由于防漏体12e竖起,所以,尿未从液引导单元10k的左右两侧移动。因为吸收体物品lh虽然不具有便收容片,但能够将从后身片溢出的便收容在前身片的凹部,所以,减少了便在前身片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可能性。在防漏体12d的后侧的左右两侧,结合用于可拆装地与防漏体12d的底面部的前部的下侧结合的捆扎部34b。实施例下面,给出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1.吸收体物品的制作(实施例1)象下述那样,手工制作与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lc相符的吸收体物品。(1)整体的构造.制作的吸收体物品是在前身片部具有尿收容部,在后身片部具有便收容部,在中央部具有尿便分离部件的尿便分离型尿布。-前身片部从穿用者的身体侧开始,依次具有液引导单元、皮肤接触片、吸收体(下层吸收体)以及防漏体(底片)。液引导单元配置在前身片部(尿收容部)中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后身片部从穿用者的身体侧开始,依次具有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吸收体(下层吸收体)以及防漏体(底片)。在后身片部,吸收体呈双层构造,上层吸收体用于便的收容以及尿的吸收,下层吸收体遍及从前身片到后身片地设置,用于尿的吸收。.配置在中央部的尿便分离部件其下端与配置在后身片的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的前端结合。-大小为L号的儿童用尿布的程度。(2)液引导单元.液引导单元由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的PE制的开口薄膜(X-27373fihn、Tredegar公司制)构成。开口薄膜是前后方向的长度为80mm,左右方向的长度为70mm的长方形。-液引导单元在左右两根支撑部件的上侧,以架设在两根支撑部件上的方式配置。支撑部件具有用两片SB无纺布将氨基曱酸乙酯长丝的上下层压的构造,具有伸缩性。支撑部件其前端与防漏体(底片)的前端部结合,后端结合在皮肤接触片的与中央部相比的稍稍后侧。.液引导单元以轻轻接触穿用者的尿道口附近的方式穿用。(3)吸收体(a)吸收体(下层吸收体)'用绵纸包覆浆料10g以及SAP5g的混合物,形成片状的吸收体。吸收体是前后方向的长度为360mm,左右方向的长度为80mm的长方形。"没计吸收量为吸水量320g,^^水量180g。.吸收体遍及前身片部到后身片部地配置,发挥吸收尿的主要部分的作用。(b)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便收容用吸收体使用薄型高吸水性片(MegaThin(注册商标)、(抹)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制)。图39是用于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38品的便收容用吸收体的薄型高吸水性片的示意的横剖视图。该薄型高吸水性片,是从穿用者的身体侧开始的由疏水性SMS无纺布40(单位面积重量13g/m2)、绵纸42(单位面积重量15g/m2),以及将SAP层46(单位面积重量150g/m2)支托在下面的聚酯纤维网44(单位面积重量20g/m2)构成的三层结构的复合片(厚度约l.lmm)(参照图39的上图)。薄型高吸水性片为了赋予整体柔软性,并且在表面设有凹凸,而用波紋压纸器(N—^一夕卩7—一)(FISKARS公司制)进行细微的起皱加工后使用(参照图39的下图)。薄型高吸水性片是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60mm,左右方向的长度为60mm的长方形。.被聚酯纤维网支托的SAP层宽度为10mm左右,间隔为5mm左右,被设置成线状。-薄型高吸水性片是以疏水性SMS无纺布朝向穿用者的身体侧的方式配置,疏水性SMS无纺布的面收容便。.薄型高吸水性片是通过SAP层进行移动到后身片的尿的吸收的部件。.薄型高吸水性片以线状的SAP层成为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设计吸收量为吸水量120g,保水量72g。(4)尿便分离部件.尿便分离部件是通过将SMS无纺布(ToraySaehan公司制,单位面积重量13g/m2)和PE(LLDPE)制薄膜(三井化学制)的层压品(前后方向的长度为60mm,左右方向的长度为80mm的长方形)折成Z字型而形成(Z字型的上侧部、中间部以及下侧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各20mm)。*尿便分离部件的下侧部的下面通过热熔粘接剂,与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的疏水性SMS无纺布结合。.尿便分离部件的上侧部的左右两端与侧缘带结合。据此,在穿用时,总是保持尿便分离部件的上侧部的上面与穿用者的会阴部接触的状态。.因为成为z字型的折入构造,所以,在穿着吸收体物品时、排便后等,能够在保持尿便分离部件的上侧部的上面与会阴部接触的状态下,确保便收容部的上下方向的空间。便收容部的容积在未加压的状态下为200mL左右,在加压下(201b/cm2)为80mL左右。.尿便分离部件以与穿用者的会阴部(性器官和肛门之间)接触的方式配置。(5)侧缘带.侧缘带沿防漏体的左右的侧面部的端部,从前端部设置到后端部,具有伸缩性。.侧缘带通过并列配置多根氨基甲酸乙酯长丝(东丽杜邦公司制,620tex),插入到两片SB无纺布(ToraySaehan/>司制)构成。-侧缘带长度为360mm(收缩时),宽度为20mm。.侧缘带在前后方向具有伸缩性。伸缩率为200%。(6)其它.束腰带以及捆扎部是通过从市场销售的儿童用尿布(厶一-一T》大号,尤妮佳公司制)上切下宽度为80mm的腰部,使之与防漏体结合而形成的。(比较例1)除不具有液引导单元以及支撑部件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吸收体物品。2.吸收体物品的评价(1)吸收体物品的吸水量以及膨胀率的测定针对通过实施例1得到的吸收体物品,以JISK7223-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收量试验方法》的规定为基准,测定吸水量以及保水量。吸水量是在大桶内浸渍于生理盐水20分钟,使之吸水来测定。保水量是在测定了吸水量后,通过以1,OOOG进行IO分钟的离心分离进行脱水来测定。分别在吸收体物品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吸水前后测定前身片(吸收体一层)以及后身片(吸收体二层)的厚度,用吸水后的值除以吸水前的值,算出膨胀率。测定结果是吸水量440g,保水量252g。另外,前身片的厚度在吸水前为3.0mm,在吸水后为ll.Omm,膨胀率为3.6倍。后身片的厚度在吸水前为4.1mm,在吸水后为24.0mm,膨胀率为5.9倍。因为在前身片仅配置以往的使用浆料以及SAP的混合物的吸收体,在后身片配置上述吸收体以及薄型高吸水性片双层吸收体,所以,膨胀率产生很大差异。(2)穿用试验针对通过实施例制作的吸收体物品,进行穿用试验。具体地说,使具有正常的排尿功能以及排便功能的健康的嬰幼儿(男孩三名,女孩三名共六名)分别穿用吸收体物品五片(共30片),进行排尿以及排便。调查平均穿用时间、排尿片数、尿的平均吸收量、漏尿片数、排便片数、便的种类以及漏便片数。结果表示在第l表。另外,针对上述三十片中体位比较明确的进行分解,按照体位、按男女不同,分析吸收体(下层吸收体)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的使用状态(尿的扩散状态)。吸收体(下层吸收体)在原本的状态下调查使用状态。便收容用吸收体(上层吸收体)是均匀地分割成前身片、中央部以及后身片三个部分,调查使用状态。使用状态是通过目视测定吸收体或者便收容用吸收体的全量中的吸收了尿的部分的比例来评价。结果表示在第2表。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2</column></row><table>*1在坐位时从裆下渗出l片*2横漏两片,坐位2片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3</column></row><table>针对漏尿,就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而言,除观察到一片坐位的渗出以外,在任何体位都未发生,但在比较例1的吸收体物品中,由于体位而产生了漏尿。推测其原因为,由于在比较例l中,尿未在吸收体物品内被广泛分配,吸收体的使用部分集中在一个部位,所以,超过了该部位的吸收体的吸收能力,尿从其附近向吸收体物品外泄漏。就男孩以及女孩的吸收体的使用状态的差异而言,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相近。推测其原因为,即使局部的形状不同,尿碰撞到液引导单元后移动的方向在两者中也相同。与此相对,比较例1的吸收体物品都是后身片没怎么使用,男孩集中在前身片,女孩集中在中央部。因此,看出通过配置液引导单元,在男女的吸收体的使用部位消除了差异。另外,看出也提高了吸收体的使用效率。就尿便分离的状态而言,在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中,在为男孩的情况下,尿几乎全部的量向吸收体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移动,尿便分离部件几乎未被浸湿,在为女孩的情况下,尿便分离部件被浸湿几片,数滴左右流到便收容部。推测为在为女孩的情况下,存在由于体位,未在液引导单元,而是在穿用者的身体表面传递的尿,向尿便分离部件流动。除此之外,与男孩的情况相同,尿几乎全部的量向后身片的吸收体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移动。在象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这样,为了避免尿以及便与穿用者的身体表面接触,而以穿用时吸收体和身体表面离开的方式设计的吸收体物品中,使尿怎样向吸收体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使之不在穿用者的身体表面传递)是课题,但是,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通过液引导单元,使尿几乎全部的量向后身片的吸收体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移动,解决了上述课题。在比较例1的吸收体物品中,特别是在为仰卧位时,存在尿越过尿便分离部件一直到达便收容部的情况,这种现象明显地体现在女孩上。其结果为,在被排便的吸收体物品中,尿和便混合。在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中,不仅仅是比较容易引起尿向后身片移动的仰卧位,即使在立位、坐位等,也引起尿经下档部向后身片的移动,充分地进行了在后身片的尿的吸收。在实施例1的吸收体物品中,使用后的液引导单元的表面几乎未湿润,排出的尿几乎全部的量向吸收体以及便收容用吸收体移动,到达两者的后端。象这样,看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由于具有液引导单元,所以,不分男孩女孩,吸收体的利用效率优异,难以产生泄漏,尿便分离功能优异。4权利要求1.一种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防漏体、吸收体、液引导单元,所述防漏体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在由上述防漏体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配置在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为片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宽度为10~100mm、长度为20200mm、厚度为0.1~2mm。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未与上述吸收体物品的其它的部分结合。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由开口薄膜构成。6.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緩冲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由膨松无纺布构成。8.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由伸缩性网构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由上侧具有凹面的发泡成型体构成。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体的上侧还具有皮肤接触片。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后端部和上述皮肤接触片结合。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还在上述防漏体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具有尿便分离部件,借助上述尿便分离部件,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作为尿收容部发挥功能、上述内部空间的后身片作为便收容部发挥功能。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尿便分离部件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结合。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还沿上述防漏体的上述侧面部的端部具有侧缘带。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侧缘带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17.如;^又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侧缘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左右端部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着。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使上述侧缘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的左右端部结合的上述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19.如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从下侧支撑上述液引导单元的支撑部件。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体为片状吸收体,上述片状吸收体作为上述支撑部件发挥功能。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缩性。22.如权利要求1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还在上述防漏体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具有束腰带,上述束腰带和上述液引导单元直接或者通过结合部件结合着。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液引导单元和上述束腰带结合的结合部件具有伸缩性。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体是含有50质量%以上的上述高吸水性树脂的高吸水性片。全文摘要以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利用效率优异的吸收体物品为目的。所述吸收体物品具备防漏体、吸收体、液引导单元,所述防漏体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部和在上述底面部的左右两侧向上侧竖起的侧面部;所述吸收体在由上述防漏体的上述底面部和上述侧面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至少配置一层,含有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体液;所述液引导单元,在上述内部空间的前身片部中,配置在排出的尿流直接碰撞的位置,在尿被排出了的情况下,使尿从尿流碰撞到的位置向其它的位置移动。文档编号A61F13/49GK101568315SQ20068005679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8日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发明者安藤胜己,铃木磨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