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气滞,因受六淫刺激,七情内伤导致气阻滞,从而引起软组织不红不肿, 却疼痛难忍,按之痛减,痛无定处,胸闷气短,中医称气不归元,目前在治疗 上没有好的方法。
气滞主要表现为闷胀和疼痛。如气滞于胃则胃痛,气滞于腹则腹痛。疼痛 的性质为胀痛,常常是胀重于痛;疼痛的发作时重时轻,部位不固定,表现为 窜动作痛;气滞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嗳气或矢气后症 状减轻,脉象多为弦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气滞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治疗气滞 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
萸1.5 6份,川楝子3 5份,土木香3 5份,山楂5 8份。
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吴茱萸、川楝子、土木香、
山楂磨为细末,兑白酒成糊。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施用方法取一剂量的药物细末约1.5 3克,兑白酒成糊,
贴于肚脐,有过敏史者慎用。
本发明中吴茱萸,性热,味辛,有小毒,归肝、肾、脾、胃四经,燥祛风、 寒、湿下气开宇,消气滞。川楝子,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 经,行气止痛。土木香,性温味苦,无毒,分健脾开胃,行气止痛,山楂,味 酸,性平,消积化滞,行气散痰。肚脐即神阙穴,属任脉,为经络总枢,经气 所汇,与督脉相表里,与命门相呼应,与此处用药,可沟通任、督二脉,使气 机流畅,阴阳相济,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愈目的。
本发明所述药物经25例气滞患者临床试验,治愈18例占72%,好转6例占 24%,未愈1例占4%,总有效率96%。 典型病例
1、 梁伍梅,女,55岁, 一日同儿子吵架,数天后,乳房上部有疼痛之感, 用藿香正气丸,无明显效果,后疼痛转移到后背上方,经用本发明之药物一剂, 贴肚脐,症状全无。
2、 裴南庄,女,50岁,与丈夫吵架后,发现左胸部软组织疼痛,不红不肿, 服用汤药2付,无明显效果,后求治,经诊治为气滞,用本发明之药物一剂, 贴肚脐两日,症状全无。
3、 安某某,女,50岁,因儿子喝酒,乱砸家具,与其吵架,胸背涨满,气 短求治治为气滞,用本发明之药物一剂,贴肚脐,症状全无。
4、 卫东霞,女,38岁,与丈夫多日吵架,后感觉腰背多处疼痛,并胸胀滞 气短,无精神,经诊为气滞,用本发明之药物一剂,贴肚脐,症状全无。
本发明成本低,能起到顺气、祛风寒湿,止痛的显著功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h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6份,
川楝子3份,土木香3份,山楂8份。
取每份10克,即吴茱萸60克,川楝子30克,土木香30克,山楂80克, 磨为细末100目,兑白酒成糊。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施用方法贴于肚脐,有过敏史者慎用。
实施例2: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1.5
份,川楝子5份,士木香4份,山楂6份。
取每份10克,即吴茱萸60克,川楝子30克,土木香30克,山楂80克, 磨为细末100目,兑白酒成糊。施用方法同实施例l。
实施例3: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4份, 川楝子4份,土木香5份,山楂5份。
取每份10克,即吴茱萸40克,川楝子40克,土木香50克,山楂50克, 磨为细末100目,兑白酒成糊。施用方法同实施例l。
实施例4: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5份, 川楝子3.5份,土木香3.5份,山楂7份。
取每份10克,即吴茱萸50克,川楝子35克,土木香35克,山楂70克, 磨为细末100目,兑白酒成糊。施用方法同实施例l。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1.5~6份,川楝子3~5份,土木香3~5份,山楂5~8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吴茱 萸、川楝子、土木香、山楂磨为细末,兑白酒成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目前气滞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问题。治疗气滞的外用药物,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药制成吴茱萸1.5~6份,川楝子3~5份,土木香3~5份,山楂5~8份。其加工方法为吴茱萸、川楝子、土木香、山楂磨为细末,兑白酒成糊。本发明成本低,能起到顺气、祛风寒湿,止痛的显著功效。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1336988SQ20081005559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4日
发明者李逢明 申请人:李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