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穿着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4591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穿着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穿着物品,更详细地说,涉及一次性尿布、排便训练裤、失禁三 角裤等的吸收性穿着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备有阻挡层翻边的一次性尿布,例如,日本特开2003-38559号公报(专 利文献1)是公知的。专利文献1的尿布,具有吸液性底板,相对于纵向中心线对置并分离 的两条阻挡层翻边。阻挡层翻边,由伸缩性的纤维无纺布形成,包括位于尿布的侧部的固定 边缘部、位于尿布的纵向中心线侧的自由边缘部、沿着自由边缘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弹性 构件。在尿布穿着时,吸液性底板的裆下区域弯折,阻挡层翻边收缩,自由边缘部从吸液性 底板向穿着者侧分离。通过自由边缘部分离,阻挡层翻边竖起,可以防止排泄物向尿布的外 部泄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38559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尿布中,阻挡层翻边,其全体由能够弹性伸长的纤维无纺布 或者非弹性的实质上非伸长性的无纺布形成。在利用非弹性的纤维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 通过安装在自由边缘部的弹性构件的收缩,在自由边缘部形成皱褶。皱褶会对穿着者的皮 肤造成刺激,从降低对皮肤的刺激的观点出发,上述结构是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在利 用弹性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会抑制皱褶的形成,但是,由于弹性纤维无纺布不容易处理, 所以,存在着利用这种纤维无纺布制品的制造困难的问题。即,在制造一次性尿布时,一面 以一定的张力将卷绕成滚筒状的纤维无纺布拉出,一面将其裁断成所希望的形状。当希望 纤维无纺布具有弹性时,在将滚筒状的纤维无纺布拉出时会伸长,在伸长的状态下即使裁 断成所希望的形状,如果收缩的话,尺寸会发生变化,难以正确地裁断。从而,对于弹性纤维 无纺布的裁断等,不能使用一般的机器,其制造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中,其课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对穿着者的皮肤的刺激,而且制造容易 的吸收性穿着物品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穿着物品的改进,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包括吸液性底板和阻 挡层翻边,所述吸液性底板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身体侧内表面和穿着侧外表面;前 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位于这些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下区域;至少配置在所述裆下区 域的吸液结构体,所述阻挡层翻边在所述吸液性底板的身体侧内表面上沿所述前后方向延 伸。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翻边包括一对翻边侧部,该一对翻边侧部夹持将 所述宽度方向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地对置并分离、并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翻边侧 部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边缘;相比所述外侧边缘位于更靠近所述纵向中心线 侧的内侧边缘;至少在所述外侧边缘附近、由固定于吸液性底板并由非弹性的第一片形成
4的固定边缘部;以及,至少在所述内侧边缘的一部分上、由能够从所述吸液性底板分离并能够弹性地伸缩的第二片形成的自由边缘部,所述第二片沿所述前后方向在伸长的状态下安 装到所述第一片上,并且,在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穿着状态下,使所述内侧边缘向所述前 后方向的皱褶的形成非活性化。所谓能够伸缩的第二片,是指片本身具有伸缩性,不包括由其它的具有伸缩性的 弹性构件等赋予伸缩性的片。所谓皱褶的形成的非活性化,指的是皱褶的形成受到抑制,实 质上不形成皱褶。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在将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伸展成平面状的状态下,所 述一对翻边侧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之和,相对于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所述裆下区域的所 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为40%以上、且不足95%。作为优选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阻挡层翻边包括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对置并 分离地、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前端边缘及后端边缘;以及从所述前端边缘遍及至后端边 缘、沿所述前后方向在伸长的状态下安装的翻边弹性构件,所述前后端边缘由所述第一片 形成,所述翻边弹性构件的前后端部固定在所述前后端边缘上。作为优选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阻挡层翻边中,所述外侧边缘及所述前后端 边缘由所述第一片形成,并且,以在所述内侧边缘形成切口部、掩埋所述切口部的方式,将 所述第二片接合到所述第一片上。作为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片的一部分,被夹持在重叠的所述第一 片之间,并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片的内侧。作为优选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片的刚性设定得比所述第二片高。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穿着物品的改进,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包括吸液性底板和阻挡 层翻边,所述吸液性底板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身体侧内表面和穿着侧外表面;前腰 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位于这些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下区域,所述阻挡层翻边在所述吸液 性底板的身体侧内表面上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吸液性底板的制造 工序;所述阻挡层翻边的制造工序;将前阻挡层翻边安装到所述吸液性底板上的工序,所 述阻挡层翻边制造工序包括开口形成工序,在非弹性的第一片上,形成两条开口,该两条 开口相对于将所述宽度方向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地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 宽度方向上分离;接合工序,所述接合工序,将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二片在覆盖所述开口并伸 长的状态下接合到所述第一片上;固定工序,沿着将所述开口的所述宽度方向二等分并沿 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折线,在伸长的状态下安装弹性构件,并将所述弹性构件的前后端 部固定到所述第一片上;以及折叠工序,沿着所述纵向中心线切断接合有所述第二片的所 述第一片,并沿着所述弯折线将所述第一及第二片折叠。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中,由于将阻挡层翻边的自由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可弹性伸缩的第 二片,将固定边缘部作为非弹性的、实质不能伸缩的第一片,所以,可以将难以处理的第二 片的使用抑制到最低限度。由于可以利用第一片形成整个阻挡层翻边的形状,所以,阻挡层 翻边的制造,乃至整个吸收性穿着物品的制造变得容易。由于利用第二片形成阻挡层翻边的自由边缘部,所以,即使阻挡层翻边收缩也不 会形成皱褶,可以降低对穿着者的皮肤的刺激。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尿布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端面图。
图3是在尿布穿着状态的与图2相同的图。图4是在尿布穿着状态的与图2相同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阻挡层翻边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6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尿布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阻挡层翻边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符号说明2身体侧内表面3穿着侧外表面4吸液性底板5阻挡层翻边5a第一翻边侧部5b第二翻边侧部6前腰围区域7后腰围区域8裆下区域21外侧边缘22前端边缘23后端边缘24内侧边缘25 第一片26 第二片27 切口部28弯折线29弯折线30翻边弹性构件30a前端部30b后端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图1 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图示。图1是尿布1的俯视图,表示各个弹性构件及伸缩性片的收缩力未作用的状态。作 为吸收性穿着物品的一个例子的尿布1,包括具有身体侧内表面2以及穿着侧外表面3的吸 液性底板4、以及在吸液性底板4的身体侧内表面2上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阻挡层翻边5。 在图1中,将纸面表面侧作为身体侧内表面2,将纸面背面侧作为穿着侧外表面3。
吸液性底板4,具有前腰围区域6、后腰围区域7、以及位于这些前后腰围区域6、7之间的裆下区域8,包括被覆片、以及配置在所述被覆片的至少所述裆下区域8内的吸液结 构体。被覆片包括位于身体侧内表面2上的透液性的表面片10、和位于穿着侧外表面3上 的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1,在这些表背面片10、11之间,作为吸液结构体,夹装有用薄绵纸等 包裹的吸液性芯材12。吸液性底板4,其平面形状具有大致的沙漏形。具体地说,在宽度方向X上对置并 分离、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一对侧边缘13,在裆下区域8,以向将宽度方向二等分的纵向中 心线P-P凸出的方式弯折。通过粘接或熔接,将从吸液性芯材12向宽度方向X外侧延伸出 的表背面片10、11接合到吸液性底板4的前后腰围区域6、7上,形成前翼片14及后翼片 15。在后翼片15上,在其侧边缘13上涂布图中未示出的粘接剂,并安装有从侧边缘13向 宽度方向X外侧延伸的紧固带16。经由该紧固带16将前腰围区域6和后腰围区域7的侧 部彼此连结,穿着尿布1。吸液性底板4,包括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并分离的前后端边缘17、18,沿着该前后 端边缘17、18,腰围弹性构件19沿宽度方向X延伸。腰围弹性构件19,在伸长的状态下,安 装到从吸液性芯材12向前后方向Y外侧延伸出的表背面片10、11至少其中的一个上。在两个侧边缘13上,安装腿部弹性构件20。腿部弹性构件20,至少位于裆下区域 8上,从裆下区域8向前后腰围区域6、7延伸。腿部弹性构件20,在伸长状态下,安装到从 吸液性芯材12向宽度方向Y外侧延伸出的表背面片10、11至少其中的一个上。在吸液性底板4的身体侧内表面上,形成阻挡层翻边5,该阻挡层翻边5包括沿宽 度方向X对置并分离的一对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边侧部5b。第一翻边侧部5a及第二 翻边侧部5b,从吸液性底板4的前端边缘17遍及至后端边缘18地延伸,相对于纵向中心线 P-P对称地形成。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沿着腿部弹性构件20的略微靠近宽度方向 X的内侧延伸。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包括分别位于宽度方向X的外侧并沿前后方向 Y延伸的外侧边缘21、在该外侧边缘21上对置并分离,同时比外侧边缘21更位于纵向中心 线P-P侧的内侧边缘24、以及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并分离的前后端边缘22、23。外侧边缘21和前后端边缘22、23通过粘接或熔接接合到表面片10上,将该接合 的部分作为固定边缘部。内侧边缘24不接合到表面片10上,形成能够从吸液性底板4分 离的自由边缘部。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至少由非弹性的实质上不能伸缩的第一片25形成固 定边缘部,由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二片26形成自由边缘部。具体地说,第一片25沿着位于阻 挡层翻边5的内侧边缘24的弯折线28折叠并重合。第一片25以向纵向中心线P-P成凹 状的方式将其内侧边缘24弯折,形成贯通的切口部27。并且,使第二片26处于能够从第一片25的切口部27露出的位置,将由该第二片 26形成的部分作为自由边缘部。将第二片26沿着位于内侧边缘24上的弯折线29折叠、并 重合。第二片26,在夹持在第一片25之间、并伸长的状态下,经由接合部33接合到第一片 25上。弯折线28和弯折线29大致形成在一条直线上,借助这些弯折线28、29形成内侧 边缘24。在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内侧边缘24上,以伸长状态安装有沿着弯折线28,29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线状的翻边弹性构件30。翻边弹性构件30的前后端部30a、 30b,分别通过粘接或者熔接固定到第一片25的内侧。S卩,在第二片26上不固定翻边弹性 构件30,可以在遍及第二片26的前后方向Y的整个区域上,作用翻边弹性构件30的收缩 力。其结果是,在第二片26上,不会由于该翻边弹性构件30的收缩形成皱褶,并且,第二片 26与穿着者的腹股沟接触,从而抑制与穿着者的皮肤产生间隙。图2是图1的II-II线端面图。如图所示,第二片26以夹持在第一片25的内侧的方式安装,第一片25的切口部27和第二片26的第二片外侧部分32经由接合部33重叠 而接合。沿着弯折线28,配置翻边弹性构件30,通过这样配置,可以沿着弯折线28获得第 二片26的边缘。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通过由第一片25形成的外侧边缘21接合到 表面片10上,形成固定边缘部。固定边缘部,由第一片25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在该第一种 实施方式中,第一片25的其他部分与表面片10分离,由该分离的部分形成自由边缘部。图3是在穿着尿布的状态的与图2同样的图。当穿着尿布1时,以尿布1在裆下 描画出U字形的方式,以表面片10作为内侧在前后方向Y上弯折,同时,由于裆下区域8被 两腿向宽度方向X推压,所以在宽度方向X上也弯折。当尿布1弯折时,可弹性伸缩的第二 片26收缩,如图3所示,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第二片26从表面片10分离。在分 离的第二片26和表面片10之间,形成口袋34。这时,弹性构件30也收缩,在第二片26的 弯折线28上形成边缘。分离的第二片26,与穿着者的腹股沟接触,可以将排泄物导入到口袋34内。由 于第二片26由能够弹性伸缩的纤维无纺布形成,所以,即使收缩也不会在其表面上生成皱 褶。即,在第二片26上,皱褶的形成被非活性化。从而,可以降低由第二片引起的对穿着者 的皮肤的刺激。另外,由于第二片26在接合部33上与非弹性的第一片25接合,所以,在该 接合部33上,虽然形成皱褶,由于接合部33与穿着者的皮肤分离,所以,很难给予皮肤以刺 激。在内侧边缘24上安装有翻边弹性构件30,可以使翻边弹性构件30的拉伸倍率为 1. 8倍,第二片26的拉伸倍率为1. 4倍。优选地,翻边弹性构件30与第二片26的拉伸倍率 之差约为30%以内。图4是表示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与穿着者37接触,作用了体压的状态下的 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片26的外端部分32与第一片25的切口部27重叠并接合,第 一片25比第二片26的刚性高。另外,通过将它们接合,在其接合部33处,刚性比其它部分 高。如果体压作用到这样的第二片26上的话,第二片26以接合部33作为边界弯折。由于 弯折的第二片26大致平行地接触穿着者37,所以,扩大接触面积,可以降低由于接触引起 的对穿着者37的刺激。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令裆下区域8的宽度方向X上的尿布1的尺寸 A约为130mm,令从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各自的外侧边缘21到内侧边缘24的宽度 方向X的尺寸Bl及B2约为45mm。另外,关于尺寸A,考虑到由于腿部弹性构件20引起的 收缩,从腿部弹性构件20的内侧测定,将从第一翻边侧部5a的外侧边缘21到第二翻边侧 部5b的外侧边缘21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作为所述尺寸A。令从第一翻边侧部5a的内侧边缘24到第二翻边侧部5b的内侧边缘24的宽度方 向X的尺寸C约为40mm。这些尺寸因尿布1整体大小的不同而不同,可以适当地变更,但是,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尺寸Bl和B2之和,为尺寸A的40 95 %,并优选为50 % 以上。这样,通过扩大尺寸Bl及B2,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之间的尺寸C变窄,可以防 止穿着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吸液结构体。另外,通过加大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宽度 方向的尺寸,从表面片10分离的距离变大,可以增大由这些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和 表面片11形成的口袋34的面积。令从第一片25的前端边缘22到后端边缘23的尺寸E、和从吸液性底板4的前端 边缘17到后端边缘18的尺寸相等,并遍及吸液性底板4的前后方向Y的整个区域地,形 成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令从切口部27露出的第二片26的前后方向Y的尺寸D为 255mm,令第一片25的尺寸E为395mm。优选地,尺寸D为尺寸E的50%以上。通过增多尺 寸D的比例,加长内侧边缘24上的第二片26的前后方向Y的长度,抑 制皱褶的形成,不容 易给予皮肤刺激。另外,具有伸缩性的第二片26,片本身具有伸缩性,不必通过另外配备弹性构件等 赋予伸缩性。下面根据图5说明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制造方法。图5 (a)表示第一工 序。在该第一工序中,与第一片25的纵向中心线P-P对称地形成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两个 开口 35,在第一片25上,沿着开口 35涂布热熔性粘接剂36。图5(b)表示第二及第三工序。在第二工序中,以覆盖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开口 35的方式,将第二片26接合到所述第一片25上。第二片26,令其面积比开口 35大,能够 充分覆盖开口 35,但是,第二片26的前后方向Y的尺寸,比第一片25的该尺寸短。第二片 26,在伸长状态下接合到第一片25上,同时,经由在第一工序中涂布的热熔性粘接剂36,间 隙式地接合,形成接合部33。在第三工序,沿着将开口 35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二等分、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 弯折线28、29,在伸长状态下配置翻边弹性构件30,利用图中未示出的粘接剂将所述翻边 弹性构件30的前后端部30a、30b固定到所述第一片25上。图5(c)表示第四工序。将与第二片26接合的第一片25沿所述纵向中心线P-P 切断。将切断的第一片25和第二片26 —起,沿弯折线28、29折叠。这时,在接合部33处, 通过以第二片26作为内侧的方式折叠,能够从第一片25的开口 35露出第二片26。第一片 25及第二片26,可以沿着翻边弹性构件30弯折,可以利用翻边弹性构件30获得边缘。按上述方式,制造一对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如上所述制造的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以弯折线28、29作为内侧边缘24,以 与内侧边缘24对置并分离的第一片25的侧部作为外侧边缘21。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 5b,使外侧边缘21与吸液性底板34的两个侧边缘13对置地进行安装,同时,位于外侧边缘 21和前后端边缘22、23上的第一片25与表面片10接合。根据这种制造方法,利用开口 35在第一片25上形成一对切口部27,通过将第一片 25沿着纵向中心线P-P 二等分,一次制造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边侧部5b。因此,与分 别地制造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边侧部5b时相比,可以减少制造工序。由于作为以第 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的基体材料的第一片25,采用非弹性的、实质上不能伸缩的材料, 所以,与利用弹性的片的情况相比,容易处理,可以降低其制造成本。第二片26,只要具有能够覆盖开口 35的程度的大小即可,没有必要制成精确的尺寸。即,通过一面拉出滚筒状的弹性纤维无纺布一面切断,即使在第二片26上产生尺寸误 差,也不会对阻挡层翻边5的功能产生影响,利用一般的机器就能够容易地制造。<第二种实施方式>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与图1同样的图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阻挡 层翻边5的形状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同样,所以,省略 其详细说明。如图所示,阻挡层翻边5,包括形成固定边缘部的一个第一片25,形成自由边 缘部的两条第二片26。第一片25具有矩形形状,从前端边缘22到后端边缘23的尺寸,与 从吸液性底板的前端边缘17到后端边缘18的尺寸基本上相等,从一个外侧边缘21到另外 一个外侧边缘21的尺寸,与从一个腿部弹性构件20到另外一个腿部弹性构件20的尺寸基 本上相等。在第一片25的中央部分上,跨过纵向中心线P-P,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 39, 形成开口 39的宽度方向X的两个侧部40、和前后方向Y的前后部41、42。弯折成两个的、 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两条第二片26,配置为从两个侧部40能够露出于开口 39。第二片26, 经由弯折线29弯折,该弯折线29从开口 39露出。在弯折线29的内侧,沿着该弯折线29, 在伸长的状态下安装翻边弹性构件30。第二片26经由接合部33被接合到第一片25上,翻 边弹性构件30的前后端部30a、30b,通过与第一片25的粘接或熔接加以固定。通过第一片25的一个侧部40和与其接合的第二片26形成第一翻边侧部5a,通过 另一个侧部40和与其接合的第二片26形成第二翻边侧部5b。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 边侧部5b通过前后部41、42连接。在穿着该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尿布1时,裆下区域8弯折成U字形,第一及第二翻边 侧部5a、5b的第二片26收缩,同时,翻边弹性构件30也收缩,以第二片26作为自由边缘部, 从表面片10分离,可以形成口袋。由于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边侧部5b借助第一片25 的前后部41、42连续,所以,该前后部41、42也追随第二片26分离,可以形成口袋。从而, 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形成口袋,可以防止排泄物泄漏。在图7中,表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阻挡层翻边5的制造方法。如图7(a)所示,在 第一工序中,在第一片25的中央部分上,跨越纵向中心线P-P,形成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开 口 39。在位于该开口 39的宽度方向X的两个侧部40上,在开口 39的周边,涂布热熔性粘 接剂36。在图7(b)所示的第二工序中,将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二片26接合到第一片25 的两个侧部40上。第二片26,在其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心,形成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弯折 线29,沿着弯折线29配置翻边弹性构件30。第二片26,被沿着弯折线29折叠,翻边弹性构 件30位于其内侧。折叠的第二片26,以弯折线29从开口 39的侧部40露出的方式,利用热 熔性粘接剂36经由接合部33粘接到第一片25上。翻边弹性构件30的前后端部30a、30b, 通过粘接或熔接接合到第一片25上。这样制造的阻挡层翻边5,使纸面表面与吸液性底板4的表面片10对置并通过粘 接或熔接接合。在这种制造方法中,由于在将第一片25和第二片26接合之后没有必要切断,所 以,可以相应地减少制造工序。第一片25可以直接使用一个,也可以将其制成双重的。
权利要求
一种吸收性穿着物品,包括吸液性底板和阻挡层翻边,所述吸液性底板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身体侧内表面和穿着侧外表面;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位于这些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下区域;至少配置在所述裆下区域的吸液结构体;所述阻挡层翻边在所述吸液性底板的身体侧内表面上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翻边包括一对翻边侧部,该一对翻边侧部夹持将所述宽度方向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地对置并分离、并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翻边侧部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边缘;相比所述外侧边缘位于更靠近所述纵向中心线侧的内侧边缘;至少在所述外侧边缘附近、由固定于吸液性底板并由非弹性的第一片形成的固定边缘部;以及,至少在所述内侧边缘的一部分上、由能够从所述吸液性底板分离并能够弹性地伸缩的第二片形成的自由边缘部,所述第二片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状态安装,并且,在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穿着状态下,使所述内侧边缘的向着所述前后方向的皱褶的形成非活性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穿着物品,在将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伸展成平面状的状 态下,所述一对翻边侧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之和,相对于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所述裆下 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为40%以上,且不足9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穿着物品,所述阻挡层翻边包括在所述前后方向 上对置并分离、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前端边缘及后端边缘;以及,从所述前端边缘遍及 至后端边缘、沿所述前后方向在伸长的状态下安装的翻边弹性构件;所述前后端边缘由所述第一片形成,所述翻边弹性构件的前后端部固定在所述前后端边缘上。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穿着物品,在所述阻挡层翻边中,所述外 侧边缘及所述前后端边缘由所述第一片形成,并且,以在所述内侧边缘形成切口部、掩埋所 述切口部的方式,将所述第二片接合到所述第一片上。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穿着物品,所述第二片的一部分被夹持 在重叠的所述第一片之间,并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片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穿着物品,所述第一片的刚性设定得比 所述第二片高。
7.一种吸收性穿着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包括吸液性底板和阻挡层翻 边,所述吸液性底板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身体侧内表面和穿着侧外表面;前腰围区 域、后腰围区域;位于这些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下区域,所述阻挡层翻边在所述吸液性底 板的身体侧内表面上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吸收性穿着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吸液性底板的制造工序;所述阻挡层翻边的制造工序;将所述阻挡层翻边 安装到所述吸液性底板上的工序,所述阻挡层翻边制造工序包括开口形成工序,在非弹性的第一片上,形成两条开口,该两条开口相对于将所述宽度方 向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地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接合工序,所述接合工序,将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二片在覆盖所述开口并伸长的状态下 接合到所述第一片上;固定工序,沿着将所述开口的所述宽度方向二等分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折线, 在伸长的状态下安装弹性构件,并将所述弹性构件的前后端部固定到所述第一片上;以及 折叠工序,沿着所述纵向中心线切断接合有所述第二片的所述第一片,并沿着所述弯 折线将所述第一及第二片折叠。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可以降低对穿着者的皮肤的刺激,而且制造容易的吸收性穿着物品及其制造方法。在吸液性底板(4)上,形成包含第一翻边侧部(5a)和第二翻边侧部(5b)的阻挡层翻边(5),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分别包括外侧边缘(21)、内侧边缘(24)、以及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并分离的前后端边缘(22、23)。外侧边缘(21)和前后端边缘(22、23)接合到表面片(10)上,将其作为固定边缘部,内侧边缘(24)不接合到表面片(10)上,形成能够从吸液性底板(4)分离的自由边缘部。第一及第二翻边侧部(5a、5b),至少由非弹性且实质上不能伸缩的第一片(25)形成固定边缘部,由弹性的能够伸缩的第二片(26)形成自由边缘部。第一片(25),在其内侧边缘(24)上形成切口部(27),使第二片(26)位于从切口部(27)露出的位置。
文档编号A61F13/494GK101868206SQ20088011678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9日
发明者三岛祥宜, 菊池响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