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穿着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39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穿着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穿着制品,以及更具体地涉及具有由弹性带限定的弹性区域的诸如一次性尿布的穿着制品。
背景技术
已知将弹性带沿着腰部开口和/或腿部开口的周缘附连到诸如一次性尿布的穿着制品以便限定沿着这些周缘的弹性区域。在例如由JP62-243806A (参考专利1)公开的一次性吸收短裤中,由例如聚氨酯泡沫(Spandex)制成的弹性构件粘结到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相应周缘以便形成带有包括褶皱的弹性区域的这些周缘,每一弹性构件具有10到45毫米范围的宽度。弹性构件沿着腰部开口的周缘在短裤的横向方向上笔直延伸。但是,沿着每一腿部开口的周缘,一些弹性构件在短裤的横向方向上笔直延伸,而其它弹性构件在短裤的竖直方向上笔直延伸。在由JP07-308341A(参考专利2)公开的一次性尿布中,腿部周围的衬垫翻边 (gasket-cuff)形成有弯曲的弹性区域。这些弹性区域通过将在长度方向上均勻拉伸的带状弹性片材粘结到相应的衬垫翻边来获得这些弹性区域,这样弹性片材构件沿其粘结到衬垫翻边的区域可形成曲线。弹性片材构件与衬垫翻边一体化来限定穿着者腿部周围的弹性区域。聚氨酯泡沫(Spandex)、聚乙烯泡沫等用作适于弹性片材构件的材料。在两种已知的制品中,利用带状的弹性构件来限定弹性区域,优选的,带状弹性构件由聚氨酯泡沫(Spandex)制成。当这些弹性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时,由这种材料制成的带状弹性构件能以可恢复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使得包括这种弹性构件的腰部开口和/ 或腿部开口的周缘呈现柔软和舒适的纹理结构。已知的穿着制品还使用除了聚氨酯泡沫之外的塑料薄膜;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的薄层状片材;以及熔喷无纺织物用作适于带状弹性构件的材料。但是,对于由塑料薄膜、薄层状橡胶片材或无纺织物制成的弹性构件而言, 通常难于具有像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弹性构件那样的弹性可恢复性。因此,对于由这种塑料薄膜、薄层状橡胶片材或无纺织物制成的弹性构件而言,难于使得腰部开口和/或腿部开口的周缘呈现柔软和舒适的纹理结构。甚至当这些周缘通过由弹性可收缩无纺织物制成的弹性构件弹性化时,需要提供具有柔软和舒适纹理结构周缘的腰部开口和/或腿部开口。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62-243806A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07-308;341A。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一次性穿着制品,其具有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 在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之间的裆区、由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限定的腰部开口、以及由前腰区域、后腰区域以及裆区限定的腿部开口。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缘具有弹性区域,该弹性区域包括由第一纤维片材形成的弹性带,该弹性带可在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向方向上弹性收缩。在该制品中,弹性带包括多个第一褶皱,上述第一褶皱沿着周向方向在弹性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在弹性带的宽度方向上成波浪形。优选的,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包括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弹性带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粘结到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的至少一个上以便形成第二褶皱,当弹性带收缩时,第二褶皱在横交于形成第一褶皱的方向上延伸。


图1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短裤型尿布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处于平坦展开状态的图1所示尿布的部分切除的平面视图;图3是平坦展开尿布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线IV-IV所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的线V-V所取的剖视图;图6是在适于制备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尿布的过程中使用的示例性主要元件的示意局部侧视图;图7是图6的主要元件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在适于制备尿布的过程中使用的纤维无纺织物网的局部平面视图;图9是示出在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复合网中厚度对压缩力的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在比较性的复合网中厚度对压缩力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从以下参照附图给出的说明将更充分理解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次性穿着制品的细节。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次性穿着制品的典型实例的短裤型尿布1的局部切除透视图,其中由箭头Χ、γ和Z分别标示横向方向、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尿布1包括短裤型底片IA和附连到其内侧的体液吸收结构1Β。底片IA依次包括裆区6、从裆区6向前延伸的前腰区域7以及从裆区6向后延伸的后腰区域8。前腰区域7和后腰区域8沿着相应腰部区域7、8的相对侧边缘7a、8a平坦地放置到一起以及在竖直方向Z上沿着相应侧边缘7a、8a间断配置的多个接合点9处彼此结合。因此,这些前腰区域7和后腰区域8彼此合作以便限定尿布1的腰部开口 11,以及同时,前腰区域7、后腰区域8与裆区 6合作以便限定一对腿部开口 12。底片IA还包括限定前腰区域7以及裆区6前半部分所构成整体的前侧翼片270。底片IA还包括限定后腰区域8以及裆区6后半部分所构成整体的后侧翼片观0。前侧翼片270设有前侧腰部弹性带1 以及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前侧腰部弹性带1 沿着腰部开口 11的周缘边缘IOf在腰部开口 11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前侧腿部弹性带14F沿着相应的前侧周缘边缘1 在腿部开口 12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这些弹性带 13F、14F在张力下附连到前侧翼片270以便限定前侧腰部弹性区域17f以及前侧腿部弹性区域18f。后侧翼片280设有后侧腰部弹性带1 以及后侧腿部弹性带14κ,后侧腰部弹性带13e沿着腰部开口 11的周缘边缘IOk在腰部开口 11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后侧腿部弹性带14κ 沿着相应的后侧周缘边缘1 在腿部开口 12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这些弹性带口一知在张力下附连到后侧翼片280以便限定后侧腰部弹性区域17κ以及后侧腿部弹性区域18κ(见图 2)。应该意识到,在图丄所示的尿布丄中这些弹性区域口^?^&^处于收缩状态。在该实施例中词语“带”指代由片状材料形成的构件,该构件的宽度尺寸大于其厚度尺寸以及其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图2是展开的尿布Ia的局部切除平面视图,通过将前腰区域7和后腰区域8沿着接合点9的阵列彼此分离以及在横向方向X和前后方向Y上平坦地展开裆区6以及前腰区域7和后腰区域8而得到展开的尿布la。图3是该平坦地展开的尿布Ia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2和图3中,C-C是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以便将平坦展开尿布Ia在横向方向X上的宽度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以及D-D是垂直于纵向中心线C-C延伸以便将平坦展开尿布Ia在前后方向Y上的长度二等分的横向中心线。展开尿布Ia的形状关于纵向中心线C-C对称。参见图2和图3,底片IA具有前侧翼片270 (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基本为六边形)、后侧翼片观0(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基本为六边形)以及限定一部分裆区6的中间翼片沈0(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基本为矩形),前侧翼片270由限定前腰区域7和一部分裆区 6的纤维片材(优选是纤维无纺织物)形成,后侧翼片观0由限定后腰区域8和一部分裆区6的纤维片材(优选是纤维无纺织物)形成。前侧翼片270包括片材构件,该片材构件包括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在形状以及尺寸上相同,且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在一起。单一的前侧腰部弹性带 13f以及在横向方向X上相对的一对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夹置于这些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之间以及在张力下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到这些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内部片材271、前侧腰部弹性带1 以及外部片材272相互合作以便限定前侧腰部弹性区域17f,同时内部片材271、前侧腿部弹性带14f以及外部片材272相互合作以便限定适于每一腿部开口 12的前侧腿部弹性区域18f。后侧翼片280包括片材构件,该片材构件包括内部片材281和外部片材观2,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内部片材281和外部片材282在形状以及尺寸上相同,且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在一起。单一的后侧腰部弹性带 1 以及在横向方向X上相对的一对后侧腿部弹性带14κ夹置于这些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282之间以及在张力下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到这些内部片材281和外部片材 2820内部片材观1、后侧腰部弹性带1 以及外部片材282相互合作以便限定后侧腰部弹性区域17κ,同时内部片材观1、后侧腿部弹性带14κ以及外部片材观2相互合作以便限定适于每一腿部开口 12的后侧腿部弹性区域18κ。中间翼片260包括泄漏屏障的塑料薄膜261 以及将泄漏屏障的塑料薄膜261夹置于其间的一对覆盖片材沈2,其中这些塑料薄膜和覆盖片材沈2平坦放置且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到一起。在某些实施例中,泄漏屏障塑料薄膜261由液体不可透过的塑料薄膜形成,以及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覆盖片材262 由纤维片材(优选纤维无纺织物)形成。该中间翼片260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上述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延伸到前侧翼片270和后侧翼片观0的相应内侧(也就是,如图3中示出的相应上侧)且通过热熔粘合剂沈4(见图2)粘结到内侧,以便将前侧翼片270与后侧翼片280连接以及获得底片1Α。体液吸收结构IB通过涂覆到该内侧上的热熔粘合剂263粘结到中间翼片沈0的内侧。
如将从图2中明了的那样,在具体示出的构造中,体液吸收结构IB具有矩形形状, 其在前后方向Y上是细长的,且由平行于纵向中心线C-C延伸的一对相对侧边缘133以及平行于横向中心线D-D延伸的前端部131和后端部132限定其轮廓。侧边缘133分别形成有泄漏屏障翻边136。在这种体液吸收结构IB中,由诸如绒毛浆和/或超吸收聚合物粒子的体液吸收材料如构成的组件用薄纸104包裹,以及该包裹组件的面向穿着者皮肤的一侧由液体可透过的皮肤接触片材104c(见图1)覆盖。在某些实施例中,泄漏屏障翻边136由液体不可透过的片材形成。体液吸收结构IB设有泄漏屏障翻边136,此外,与中间翼片260 中的泄漏屏障塑料薄膜261不直接对齐。以该方式,体液吸收结构IB的泄漏屏障能力相应改善。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未示出)中,提供没有泄漏屏障翻边的尿布。在每一泄漏屏障翻边136中,如图2中所示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多个橡胶绳137 在张力下通过热熔粘合剂(未示出)粘结到限定防漏屏障6的液体不可透过片材上。参照图2和图3,虽然示出液体不可透过片材如在横向方向X上所示那样以Z型或倒置Z型折叠,但是如图1中所示,当橡胶绳137收缩时,短裤型尿布1中的泄漏屏障翻边136可沿着体液吸收结构IB的相应侧边缘133在皮肤接触片材l(Mc的内侧上立起。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IV-IV所取的剖面图。虽然在图2中也示出了线IV-IV的位置,但是应该意识到如图1和图4中所看到的那样,图2中的前侧腿部弹性带14f未处于收缩状态,而是处于拉伸状态。参见图1,由前侧翼片270限定的每一腿部开口 12的前周缘 1 形成有与腿部开口 12的周向方向P横交延伸的多个第二褶皱32(见图5)。当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在周向方向P上收缩时,在前侧翼片270中的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中形成这些第二褶皱32。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在周向方向P上延伸,且在图4所示的收缩状态下形成有波峰33和波谷34,波峰33和波谷34在横交于周向方向P的方向(也就是弹性带 14f的宽度方向Q)上交替以便形成在周向方向P上的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相对端部之间纵向延伸的第一褶皱35。内部片材271通过热熔粘合剂36a粘结到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波谷34以及外部片材272通过热熔粘合剂36b粘结到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波峰33。更具体的,这些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周向方向P(也就是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Q上间断地粘结到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 272是平坦的,且在弹性带14f的宽度方向Q上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外部通过粘合剂粘结或熔融粘结到一起。图5是沿着图1的线V-V所取的剖面图,以及在图4中也示出该线V-V的位置。在图5中,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波峰33由实线指示以及波谷34由虚线指示。前侧翼片270 中的内侧片材271和外侧片材272形成有带有在周向方向P上交替的波峰和波谷的第二褶皱32。不像在弹性带的长度方向即周向方向P上伸长的第一褶皱35,第二褶皱32在弹性带14f的宽度方向Q上伸长,如在图1中最佳看出的那样。构成形成于内部片材271中的第二褶皱32的第二褶皱3 包括波峰271a和波谷271b,而构成形成于外部片材272中的第二褶皱32的第二褶皱32b包括波峰27 和波谷272b。在包括相应腿部开口 12的前周缘1 的前侧翼片2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例如由下述材料形成(i)纺粘纤维无纺织物;(ii)熔喷纤维无纺织物;或(iii)纺粘纤维无纺织物、熔喷纤维无纺织物和纺粘纤维无纺织物的层压制品。 这种层压制品也称为SMS纤维无纺织物。每一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具有约10至100g/m2的基重。在某些实施例中,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由弹性可拉伸和可收缩的纤维无纺织物或弹性可拉伸和可收缩的塑料薄膜形成。在优选构造中,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由下述材料形成(1)由弹性纤维(诸如聚氨酯弹性纤维)制成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或O)由混有非弹性热塑性合成纤维的弹性纤维制成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前侧腿部弹性带1知具有约20至100g/m2的基重。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优选构造具有至少约10mm、优选约10至约 40mm的宽度,以及在约IOmm的每单位宽度上包括在宽度方向Q上交替的3至7个波峰33 或波谷34。波峰33的高度取决于形成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的厚度,以及对于厚度约1至约2mm的纤维无纺织物而言,在某些实施例中,波峰33的高度在该厚度的1. 2至3倍的范围内。在该公开中对波峰高度和纤维无纺织物厚度的测量通过将测试件放置到0. 5g/cm2的压力下利用作为测量装置的自动压缩测试仪KES-FB3-AUT0-A(由日本的KATOTECHCO. LTD.制造)来进行。在优选构造中,前侧腰部弹性带1 具有至少约10mm、优选约10至约40mm的宽度,以及包括在弹性带的长度方向(即,在腰部开口 11的周向方向)上纵向延伸的多个褶皱,如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中的情况那样。在某些实施例中,代替前侧腰部弹性带1^而使用每一根具有约0. 3mm至约3mm直径或宽度的多个橡胶绳。在前侧翼片270中,前侧腰部弹性带1 和前侧腿部弹性带1知在合适的张力下 (例如,在纵向伸长范围为1. 5至4倍于在松弛状态下弹性带长度的作用下)粘结到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在此使用的“松弛状态”意味着当弹性组件(诸如整合到根据实施例的一次性穿着制品中的弹性带1:3f、1;Bk、14f、14k以及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 (见图6_8))处于不粘结到任何其它材料和经受任何外力的松弛状态时弹性组件的一种状态。沿着以该方式构造的尿布腿部开口 12的前周缘15f,包括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波峰33和波谷34的第一褶皱35、由内部片材271的波峰271a和波谷271b限定的第二褶皱 32a以及由外部片材272的波峰27 和波谷272b限定的第二褶皱32b以一个在另一个上的方式来放置以便提供松厚、柔软和舒适纹理结构的前周缘15f。此外,在前周缘1 在厚度方向上经受压缩后,前周缘1 的初始状态可快速弹性恢复。原因在于前侧腿部弹性带14f 由弹性可拉伸和可收缩的纤维无纺织物或塑料薄膜形成。虽然当图1中的前周缘1 在周向方向P上拉伸时内部片材271和外部片材272中的第二褶皱32趋于消失,但是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中在宽度方向Q上为波浪形的第一褶皱35没有消失,因此,即使当前周缘15f 处于拉伸状态时,前周缘1 在厚度方向上保持松厚、柔软和弹性可变形。当尿布1穿着到穿着者身体上后,前周缘1 根据穿着者腿部的运动容易沿着第一褶皱35朝向尿布1内部弯曲,因此不会防碍上述运动。在示例性示出的尿布1中,在后侧翼片280中的腿部弹性带14κ可形成有在其横向方向上为波浪形以及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褶皱,如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中的情况那样,以便确保后侧翼片观0中的腿部开口 12的周缘1 也以与前周缘1 起作用的相同方式来起作用。前侧腰部弹性带1 和后侧腰部弹性带1 的一个或两者可形成有在其宽度方向上为波浪形的褶皱,如在前侧腿部弹性带14F中的情况那样,以便获得腰部开口 11的柔软和舒适纹理结构的周缘10。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使用多个橡胶绳来代替前侧腰部弹性带13f 和后侧腰部弹性带1 的至少一个。将腰部开口 11的前周缘和/或后周缘10和/或每个或两个腿部开口 12的相应周缘1 和/或1 的至少一个制备成柔软和舒适纹理结构落入本公开的范围之内。图6是在适于制备由图1至图3示例性示出的前侧翼片270的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元件的示意局部侧视图,以及图7是这些主要元件的局部俯视图。参照图6,用于形成前侧腿部弹性带14f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从如图6中所示的上方连续喂入。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在纵向上弹性伸长到松弛状态时其长度的所需伸长长度,然后喂入到第一涂布机571。通过第一涂布机571用热熔粘合剂(未示出)来涂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 501。通过安装到摇臂561上的导引辊564、565在如由相应箭头指示的机器方向MD上对用粘合剂涂覆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进行导引。然后在装配辊550上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与如图6中所示从左手侧连续喂入的第二纤维无纺纤维网522 —起平坦放置且在压力辊555的压力下粘结到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以及粘结到其上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进一步在由相应箭头指示的机器方向MD上传输。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以及粘结到其上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与从图6中所示的上方喂入的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结合,以及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和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 501的至少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与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结合到一起,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已由第二涂布机572用热熔粘合剂(未示出)涂覆。结果形成复合网523,其中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和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夹置于其间。摇臂561在驱动器562的作用下在由图7中的双头箭头A指示的范围内前后摇摆。在图7中,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和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由虚线指示。图8是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已粘结到其上的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的局部平面视图,其中在图8的左手侧还示出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和复合网523。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中的虚线5 指示一条线,前侧翼片270沿该线从复合网523上切开(见图 6)。应该意识到,为了简单起见,未示出附连到前侧翼片270的前侧腰部弹性带13f。根据利用由图6和图7所示主要元件和过程来制备复合网523的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机器方向MD上以70m/min的速率喂入作为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的纺粘纤维无纺织物,该纺粘纤维无纺织物具有25g/m2的基重以及约220mm的宽度且由聚丙烯纤维制成。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例如由纺粘纤维无纺织物制成,该纺粘纤维无纺织物包括 47%质量的聚氨酯纤维以及53%质量的聚丙烯纤维,且具有30g/m2的基重以及在松弛状态下80mm的宽度。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在由伸长长度是松弛状态下长度的3倍的张力作用下在机器方向MD上移动以及喂入到第一涂布机571以便用热熔粘合剂以3g/m2的速率涂覆。然后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朝向摇臂561喂入,然后在张力下附连到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摇臂561具有设定成166mm的振荡幅度A(在图8中示为长度“A”)且摇摆,这样对于摇臂561的每一操作周期,将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在机器方向MD上喂入 340mm(在图8中示为长度“L”)。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受到摇臂561的导引以及朝向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喂入(以便形成波浪形曲线)且粘结到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 在喂入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该步骤中,在一方面,摇臂561的振荡导致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在波浪形曲线的波峰531和波谷532中的宽度变宽。另一方面,摇臂561的振荡导致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宽度在波浪形曲线的每对邻近波峰531和波谷532之间限定的中间段533变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在这种中间段533中的宽度变窄是由于形成多个横向的波浪形褶皱(也就是,图4中的第一褶皱3 造成的。此外,在该步骤中,在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中发生张力变化。取决于由图6和图7中所示设备的特定操作条件,在将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粘结到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的过程中,初始为80mm 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宽度变为在波浪形曲线的波峰531和波谷532中约32mm,在相应的中间段533中减小到最小约21mm。在中间段533中,如图4中示例性示出的那样, 形成多个第一褶皱35,但是在波浪形曲线的波峰531和波谷532中,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 501是平坦的,基本没有第一褶皱。当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要平坦放置到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时,使用纺粘/熔喷/纺粘(SMS)纤维无纺织物,其由聚丙烯纤维制成,具有约 15g/m2的基重以及约200mm的宽度,用热熔粘合剂以3g/m2的速率涂覆。将包括这些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以及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复合网523 切成由虚线5 指示的形状,且用作由图5所示的前侧翼片270。在前侧翼片270中,当由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限定的前侧腿部弹性带1知收缩时,由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限定的内部片材271形成有包括波峰271a和波谷271b的第二褶皱32a,以及由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限定的外部片材272形成有包括波峰27 和波谷272b的第二褶皱32b。参照图8,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可以足够大的宽度平坦放置到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和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的波浪形曲线的波峰531和波谷532以及中间段 533上,以便用热熔粘合剂将这些网相互粘结,其中所述热熔粘合剂仅以约2至约10g/m2范围内的涂覆速率涂覆。与以拉伸状态将橡胶绳粘结到网的情况相比,以该方式热熔粘合剂的涂覆速率可降低,结果可提高制品的柔软性和舒适的纹理结构。表1列出了下述纤维无纺织物的不同厚度具有15g/m2的基重以及在由图6和图7所示的过程中用作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的聚丙烯纺粘/熔喷/纺粘纤维无纺织物 (SMS纤维无纺织物);具有17g/m2的基重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用作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 的聚丙烯纺粘纤维无纺织物(SB纤维无纺织物);以及具有30g/m2的基重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用作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初始织物的弹性纺粘纤维无纺织物(SB纤维无纺织物)。 此外,表1列出由图8所示的包括这些网521、522、501的复合网523的厚度。应该意识到, 表1中列出的复合网523的厚度是在包括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中间段533的复合网 523的区域中测量的厚度。在中间段533中,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处于伸长状态,其中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长度是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处于松弛状态时的长度的大约 2. 2倍,以及包括由图4示例性示出的多个第一褶皱35。对于该区域的厚度测量而言,在张力下将包括中间段533的区域从复合网523切下30mm的长度以便获得适于测量的测试件。 使得这种测试件的厚度自由收缩(处于收缩状态),以及使得这种测试件的厚度拉伸直到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中的第二褶皱3 和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中的第二褶皱32b 消失(处于展开状态),也就是直到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伸长率增加到相对于其松弛状态长度的约2. 2倍时进行测量。表1还列出了通过下述方式获得的比较性复合网的厚度, 通过在第一步骤中制备比较性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通过将具有80mm宽度和IOOmm长度的初始织物的相对端部固定到合适的夹具上以便限制在这些端部的宽度收缩,在长度方向上拉伸比较性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约2. 2倍,然后在这种张力下用热熔粘合剂以约3g/m2 的速率涂覆该比较性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的相对表面,以及将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和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粘结到该比较性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的相应表面。换言之,比较性复合网类似于复合网523,但是除了该比较性复合网在其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中不具有褶皱,不像复合网523的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中的第一褶皱35。对处于松弛状态的比较弹性网的厚度和在拉伸约2. 2倍导致的拉伸下的比较弹性网的厚度进行类似于复合网523 的测量,并将结果列在表1中。对于厚度测量而言,使用自动压缩测试仪KESFB3-AUT0-A,其中触靴的面积设定成2cm2,触靴的移动速率设定成0. 02mm/秒,以及触靴的接触压力设定成 0. 5g/cm2。参照表1,测试件的厚度,也就是在包括中间段533的区域中的复合网523的厚度比处于收缩状态或处于拉伸状态下的第一纤维无纺织物网521、第二纤维无纺织物网522 以及弹性纤维无纺织物网501的总厚度要大。复合网523的厚度比处于收缩状态或处于拉伸状态下的比较性复合网的厚度要大。在表1中示出的这种测量结果据信是由如图4示例性示出的那样在复合网523中形成第一褶皱35造成的。图9和图10是分别示出表1中示出的在复合网523中以及在比较性复合网中的厚度对压缩力的关系图。在每一附图中,上面的线示出通过将压力从Og/cm2增加至50g/cm2 所导致的厚度对压力的图,以及下面的线示出通过将压力从50g/cm2降低至Og/cm2所导致的厚度对压力的图。为了获得这些图,使用自动压缩测试仪KESFB3-AUT0-A。通过增加或降低测试仪的触靴的接触压力来测量复合网523和比较性复合网的厚度,以及如图9和图10 中那样进行绘制。与比较性复合网相比,复合网523的厚度相对较大且当接触压力增加时其适度改变。[表 1]
丨耐象基重觀(mm)弹fiif^m嫩剛时fti 态网州账辦弹 IiW^ 減网δ^ 雄佩态下第-^utm嫩 (SMSI^m2026---(SB應赚)VJgm2026---m^mtMm 网辦ZimiM (SB30gW136-1m綠L88复糾一4623·8622有tm^m-3J0209322m 为了在前侧腰部弹性带1^和/或后侧腰部弹性带1 中提供沿着腰部开口 11的周向方向纵向延伸以及在前侧腰部弹性带1 和/或后侧腰部弹性带1 的宽度方向上交
10替的褶皱,预定成为弹性带13f、1\的初始网可在加热的情况下在彼此接合的两个工作工具之间进行压制,以便在将弹性带13F、i;3K粘结到纤维无纺织物网之前制备褶皱。前侧腿部弹性带14f和/或后部腿部弹性带14κ也可以该方式获得。虽然对于一次性尿布在上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其它的实施例(未示出)可以其它类型的一次性穿着制品实施,诸如开放型尿布、训练短裤、失禁短裤或经期短裤等。可至少以下述项目来配置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面⑴一次性穿着制品(1),包括前腰区域(7)和后腰区域⑶;在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之间的裆区(6);由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限定的腰部开口(11);以及由前腰区域、后腰区域以及裆区限定的腿部开口(12);其中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缘具有弹性区域(17 ,171;或15f,15k), 该弹性区域包括由第一纤维片材形成的弹性带(13F,i;3K或14F,14K),该弹性带可在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向方向(P)上弹性收缩;弹性带包括多个第一褶皱(35),上述第一褶皱沿着周向方向在弹性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在弹性带的宽度方向(Q)上成波浪形。在上述项目(i)中所述的本发明的方面可提供下述有利效果的一个或多个(a)当弹性区域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时,弹性带的波浪形可弹性变形,以便将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缘保持在柔软和舒适的纹理结构状态。此外,根据另外方面的下述项目可包括(ii)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包括内部片材(271,281)和外部片材(272, 282), # 性带夹置于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之间,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二褶皱 (32),当所述弹性带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褶皱(32)横向于弹性带的长度方向延伸。(iii)腿部开口的周缘包括至少一个在前腰区域中延伸的前周缘和在后腰区域中延伸的后周缘。(iv)弹性带具有至少IOmm的宽度。(ν)弹性带具有从IOmm至40mm范围内的宽度。(vi)弹性带的第一褶皱在宽度方向上的每IOmm的单位宽度包括3至7个波峰或波谷。(vii)弹性带的第一褶皱包括在宽度方向上交替的波峰和波谷;以及波峰的高度在为第一纤维片材厚度的1. 2到3倍的范围内。(viii)第一纤维片材的基重在20至100g/m2的范围内。(ix)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的至少一个由第二纤维片材形成。(χ)第一和第二纤维片材是纤维无纺织物。
权利要求
1.一次性穿着制品,包括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在所述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之间的裆区;由所述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限定的腰部开口;以及由所述前腰区域、后腰区域以及所述裆区限定的腿部开口 ;其中所述腰部开口和所述腿部开口的至少一个的周缘具有弹性区域,该弹性区域包括由第一纤维片材形成的弹性带,该弹性带在所述腰部开口和所述腿部开口的所述至少一个的周向方向上可弹性收缩;所述弹性带包括多个第一褶皱,所述第一褶皱沿着所述周向方向在所述弹性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在所述弹性带的宽度方向上成波浪形。
2.由权利要求1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前腰区域和后腰区域包括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所述弹性带夹置于所述内部片材和所述外部片材之间,所述内部片材和所述外部片材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二褶皱,当所述弹性带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褶皱横向于所述弹性带的长度方向延伸。
3.由权利要求1或2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腿部开口的所述周缘包括在所述前腰区域中延伸的前周缘和在所述后腰区域中延伸的后周缘中的至少一个。
4.由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弹性带具有至少IOmm的宽度。
5.由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弹性带具有从IOmm至40mm 范围内的宽度。
6.由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弹性带的第一褶皱在宽度方向上的每IOmm的单位宽度包括3至7个波峰或波谷。
7.由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弹性带的所述第一褶皱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交替的波峰和波谷;以及所述波峰的高度在为所述第一纤维片材厚度的1. 2到3倍的范围内。
8.由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第一纤维片材的基重在20至 100g/m2的范围内。
9.由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内部片材和外部片材的至少一个由第二纤维片材形成。
10.由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限定的穿着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纤维片材是纤维无纺织物。
全文摘要
一次性穿着制品在至少腰部开口或腿部开口的周缘中的弹性区域中包括由纤维无纺织物形成的弹性带,其可弹性收缩且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褶皱,以便在其宽度方向上成波浪形。
文档编号A61F13/15GK102368985SQ20108001430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0日
发明者大坪俊文, 奥田淳, 山下球子, 桥本达也, 石川慎一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