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28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
背景技术
通过气管内插管复苏器进行人工呼吸,是抢救或转运危重病人常用的人工呼吸法,但操作不当或路途颠簸,容易出现气管插管脱出或插入过深而延误病人的抢救。并且, 这种常用的医疗操作,医务人员需一只手固定复苏器,另一只手捏复苏囊,如较长时间通过此法进行人工呼吸,容易引起医务人员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固定气管内插管复苏器的新型复苏器支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包括伸缩杆(1),伸缩杆O),伸缩杆(3),上述三根伸缩杆Y 型排列;伸缩杆⑴的内杆与伸缩杆⑷的外管固定连接,伸缩杆⑵的内杆与伸缩杆(5) 的外管固定连接,上述伸缩杆(4)和伸缩杆(5)的内杆分别与挡圈(7)固定连接;伸缩杆 (1)与伸缩杆(3)的外管分别于伸缩管(6)的外管和内杆相丝接,伸缩管(3)内杆顶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⑶。所述伸缩杆(1),伸缩杆(2)和伸缩杆(3)的外管底部连接有固定底座。所述伸缩杆⑴,伸缩杆⑵,伸缩杆(3),伸缩杆(4),伸缩杆(5),伸缩杆(6)的外管和内杆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固定螺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有效地固定了气管内插管复苏器,避免气管插管脱出及插入过深,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同时,医务人员只需单手捏复苏气囊,不易疲劳,同时可用另一只手进行心脏胸外按压等, 提高效率。

图1是实施例中新型复苏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包括伸缩杆(1),伸缩杆0),伸缩杆(3),三根伸缩杆Y型排列,且外管底部都连接有固定底座,底座用于稳定三根Y型伸缩杆。伸缩杆(1)的内杆与伸缩杆(4)的外管固定连接,伸缩杆(2)的内杆与伸缩杆(5)的外管固定连接,上述伸缩杆 ⑷和伸缩杆(5)的内杆分别与挡圈(7)固定连接,挡圈(7)用于固定复苏器减压阀;伸缩杆(1)与伸缩杆(3)的外管分别于伸缩管(6)的外管和内杆丝接固定,伸缩管(3)内杆顶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8),U型架(8)用于固定复苏器气囊。伸缩杆(1),伸缩杆O),伸缩杆(3),伸缩杆,伸缩杆(5),伸缩杆(6)的外管和内杆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固定螺丝,通过调节固定螺丝,可以调整伸缩杆的高度,及两两之间的宽度。使用时,对需急救的病人首先进行气管内插管,然后以口腔为中心根据其面部前后径、左右径及气管插管暴露在口腔外的长度调节好固定螺丝,以调整复苏器支架的伸缩杆(1),伸缩杆0),伸缩杆(3)的高度及两两之间的宽度;再迅速接好复苏器,把复苏器减压阀放在伸缩杆(4)和伸缩杆(5)的内杆之间的挡圈(7)上,复苏器气囊的末端放在伸缩杆(3)的U型架(8)上,用左手有规律地挤压、放松复苏囊进行人工呼吸,右手可进行其他操作。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杆(1),伸缩杆0),伸缩杆(3),上述三根伸缩杆Y型排列;伸缩杆(1)的内杆与伸缩杆(4)的外管固定连接,伸缩杆(2)的内杆与伸缩杆(5)的外管固定连接,上述伸缩杆(4)和伸缩杆(5)的内杆分别与挡圈(7)固定连接;伸缩杆(1)与伸缩杆(3)的外管分别于伸缩管(6)的外管和内杆相丝接,伸缩管(3)内杆顶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苏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1),伸缩杆⑵ 和伸缩杆(3)的外管底部连接有固定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苏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1),伸缩杆0), 伸缩杆(3),伸缩杆G),伸缩杆(5),伸缩杆(6)的外管和内杆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固定螺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复苏器支架,包括伸缩杆(1),伸缩杆(2),伸缩杆(3),上述三根伸缩杆Y型排列;伸缩杆(1)的内杆与伸缩杆(4)的外管固定连接,伸缩杆(2)的内杆与伸缩杆(5)的外管固定连接,上述伸缩杆(4)和伸缩杆(5)的内杆分别与挡圈(7)固定连接;伸缩杆(1)与伸缩杆(3)的外管分别于伸缩管(6)的外管和内杆固定连接,伸缩管(3)内杆顶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能够有效地固定气管内插管复苏器,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A61H31/02GK201959215SQ201120015220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0日
发明者薛见珍 申请人:薛见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