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255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采血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可以防止一次性采血装置的采血污染,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可实现对已使用采血装置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注射器采血针大多为注射针头和注射器构成,通过人为进行采血和定容,采血需要双手进行操作,对使用者或医护人员来说这种采血装置应用较为不方便。 自动采血针既省力又省时的效果。只需将采血针贴近使用者的皮肤进行采血即可,可进行单手操作。采用自动采血针采血比注射器采血法采血时间平均缩短了 1.5min,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而且,自动采血针小巧、便捷,易于携带,方便在各种环境下进行采血检验。由于自动采血针的这些优点,现实生活中自动采血针的采用越来越广泛。如现有技术中2002年3月27日公开的中国专利ZL01244520. 7公开了一种盖帽式安全自动采血针,包括外壳、采血针以及弹簧,外壳中设有弹射腔,采血针和弹簧置于弹射腔内并在弹射方向上连接成弹性滑动结构,外壳上设有与弹射方向一致的出针孔,采血针与外壳侧向之间在弹簧压缩路径上设有卡射结构,采血针的头部设有保护柄套,保护柄套的一端套接在采血针头部,另一端从出针孔中伸出。然而,由于该采血针使用后通过保护柄套将采血针向后移动,通过卡射结构限位后可继续使用。另外,由于采血针没有密封,导致采血前需要进行灭菌操作,带来操作程序上的繁琐。最后,通过采血针上的预编制二维条形码,方便计算机软件进行识别和管理已使用、未使用的针管以及相关的信息化后处理,并可与针管使用者、针管消费者、针管消费目的、消费时间信息进行关联,实现针管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本发明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采血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血装置操作程序复杂、采血前需要进行灭菌操作、无法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的可追溯管理等难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所述采血针与外壳之间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后端设置夹持件;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密封薄膜。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所述采血针与外壳之间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后端设置夹持件;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密封薄膜;所述外壳或密封薄膜上附有预编制二维条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 所述采血针与外壳之间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后端设置夹持件;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密封薄膜,所述采血针后端还设置有座体,所述座体与外壳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采血针。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 所述采血针与外壳之间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后端设置夹持件;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密封薄膜,所述采血针后端还设置有座体,所述座体与外壳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采血针;所述采血针上设置与采血针弹射方向平行的导向键,所述驱动装置的内壁设置与导向键配合的导向槽。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 所述采血针与外壳之间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后端设置夹持件;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密封薄膜,所述采血针后端还设置有座体,所述座体与外壳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采血针;所述采血针上设置与采血针弹射方向平行的导向键,所述驱动装置的内壁设置与导向键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座体上端固定有卡扣,所述外壳上开设与卡扣配合固定的外壳凹槽。所述针管上附有可由二维条码扫瞄器识别的预编制二维条形码。优选的,所述夹持件的前端和限位件的后端为斜面,两者斜面配合接触夹持。优选的,所述密封薄膜为一次性薄膜。所述密封薄膜粘附在通孔表面,揭除后即可进行采血作业。优选的,所述外壳或密封薄膜上附有预编制二维条码。所述预编制二维条码上的二维码信息包括由Random随机数算法生成的UUID(唯一标识码)、产地编码、生产批次、生产编号,存储格式为UUID|产地编码I生产批次I生产编号I预留位I预留位I预留位I。本发明中,当该采血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采血针上处于无菌状态,采血针后端的压缩弹簧处于自由状态;当需要采血时,揭除密封薄膜后,将使用者的采血部位紧压驱动位置的通孔,驱动装置后移,采血针后端的压缩弹簧压缩蓄能,当后移到一定程度时,采血针两侧的限位件为夹持件挤压断裂,采血针由于压缩弹簧的释放弹射出通孔进行采血,由于压缩弹簧弹性恢复,使采血针回复到弹簧松开水平。由于限位件断裂,该采血装置无法继续使用,避免采血装置的重复使用。优选的,本发明一次性采血装置上设置预编制二维条码。医护人员使用时,通过预编制二维条码与针管使用者、针管消费者、针管消费目的、消费时间信息一一对应,来区分不同的针管消费者、使用目的。这样可以避免针管消费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减少了血液污染的几率;而且预编制二维条码优选设置在密封薄膜上,使用者在使用时破坏,使得预编制二维条码不被重复使用。本发明优点在于I、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采血针两侧设置限位件,通过夹持件与限位件的配合使限位件断裂后采血针弹射采血。更为具体的,通过采血针前端的驱动装置向后移动,推动限位件向后移动;固定设置在座体上的夹持件与限位件接触,使限位件向内侧挤压断裂; 由于限位件的断裂使采血针后端蓄能的压缩弹簧释放,驱动采血针弹射出通孔进行采血作业;当压缩弹簧伸出到最大长度,压缩弹簧蓄能使其回缩;采血针回弹与采血部位分离。整个过程中由于采血针本体的限位件断裂来完成采血针的释放。该装置通过密封薄膜密封采血针,使采血针在使用前处于无菌状态,采血作业后由于不存在限位件无法进行二次使用, 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采血针重复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等问题。2、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夹持件与限位件间采用斜面配合,通过固定的夹持件径向作用于限位件,使轴向的驱动装置驱动运动转变成径向的受力而使限位件断裂;采血针为后端设置的压缩弹簧推动下,可以弹射采血。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还在采血针上设置导向键,在驱动装置内侧开设与导向键配合滑动的导向槽,从而保证采血针的弹射方向,实现更好的定位采血。3、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的预编制二维条码,可由二维条形码扫瞄器识别,通过计算机软件准确记录、识别已使用、未使用的针管,并与针管使用者、针管消费者、针管消费目的、消费时间等信息进行关联,实现针管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预编制二维条形码设置在外壳上;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预编制二维条形码设置在密封薄膜上;其中1为采血针,2为外壳;3为驱动装置,4为夹持件;5为座体;11为压缩弹簧, 12为限位件;21为外壳凹槽;31为通孔;32为密封薄膜;51为卡扣;52为预编制二维条形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详尽的表述上述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本发明人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技术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I预编制二维条码在外壳上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如图I所示,该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I、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2,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11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12 ; 所述采血针与外壳2之间设置驱动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3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12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12后端设置夹持件4 ;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 所述夹持件4与限位件12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3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31 ;所述通孔31上设置密封薄膜 32。所述夹持件的前端和限位件的后端为斜面,两者斜面配合接触夹持。所述外壳上附有预编制二维条码52。所述采血针I后端还设置有座体5,所述座体与外壳2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11,所述压缩弹簧11另一端连接采血针I。所述采血针上设置与采血针弹射方向平行的导向键,所述驱动装置的内壁设置与导向键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座体上端固定有卡扣51,所述外壳上开设与卡扣51配合固定的外壳凹槽21。当该采血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采血针处于无菌状态;采血针后端的压缩弹簧也未进行压缩蓄能;当需要采血时,揭除密封薄膜后,将使用者的采血部位紧压驱动位置的通孔,驱动装置后移,采血针后端的压缩弹簧压缩蓄能,当后移到一定程度时,采血针两侧的限位件为夹持件挤压断裂,采血针由于压缩弹簧的释放弹射出通孔进行采血,由于压缩弹簧弹性恢复,使采血针回复到弹簧松开水平。由于使用后限位件已经断裂无法继续使用,这样防止了采血装置的二次利用。同时,计算机软件可通过外壳所带的二维条码标签52准确记录和识别已使用和未使用针管,并可与针管使用者、针管消费者、针管消费目的、消费时间信息进行关联,实现针管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实施例2预编制二维条码在密封薄膜上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如图2所示,该带有预编制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I、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2,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11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12 ; 所述采血针与外壳2之间设置驱动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3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12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12后端设置夹持件4 ;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 所述夹持件4与限位件12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所述驱动装置3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31 ;所述通孔31上设置密封薄膜 32。所述夹持件的前端和限位件的后端为斜面,两者斜面配合接触夹持。所述密封薄膜32 上附有预编制二维条码52。所述采血针I后端还设置有座体5,所述座体与外壳2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11,所述压缩弹簧11另一端连接采血针I。所述采血针上设置与采血针弹射方向平行的导向键,所述驱动装置的内壁设置与导向键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座体上端固定有卡扣51,所述外壳上开设与卡扣51配合固定的外壳凹槽21。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带预编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包括采血针(I)、设置在采血针外侧的外壳(2),所述采血针后端通过压缩弹簧(11)蓄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有限位件(12);所述采血针与外壳(2)之间设置驱动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3)前端与外壳配合限位,后端通过与限位件(12)配合限位;所述限位件(12)后端设置夹持件(4);当驱动装置驱动采血针后移时,所述夹持件(4)与限位件(12)接触夹持断裂限位件释放采血针弹射采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3)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31); 所述通孔(31)上设置密封薄膜(3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或密封薄膜(32)上附有预编制二维条码(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针(I)后端还设置有座体(5),所述座体与外壳(2)卡接密封整个采血装置;所述座体上固定压缩弹簧(11),所述压缩弹簧(11)另一端连接采血针(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针上设置与采血针弹射方向平行的导向键,所述驱动装置的内壁设置与导向键配合的导向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端固定有卡扣(51),所述外壳上开设与卡扣(51)配合固定的外壳凹槽(2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制二维条码(52)上设置的二维条码信息包括由Random随机数算法生成的UUID (唯一标识码)、产地编码、生产批次、生产编号,存储格式为UUID|产地编码I生产批次I生产编号I预留位I预留位I预留位I。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的前端和限位件的后端为斜面,两者斜面配合接触夹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预编二维条码的一次性采血装置,所述一次性采血装置上驱动装置(3)为中空结构,所述驱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供采血针弹射出的通孔(31);所述通孔(31)上设置密封薄膜(32)。该装置通过密封薄膜密封采血针,使采血针在使用前处于无菌状态,采血作业后由于不存在限位件无法进行二次使用,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采血针重复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等问题。同时,计算机软件可通过外壳自带的二维条码标签(52)准确记录和识别已使用、未使用针管,并可与针管使用者、针管消费者、针管消费目的、消费时间信息进行关联,实现针管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
文档编号A61B5/15GK102599917SQ201210090289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何小军, 娄域峰, 孙听雪, 季舟, 梁俊, 邢亚文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