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笔式针刺按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用于刺激人体特定反射点的仪器。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可用于对正常环境或强磁场恶劣环境中非侵入式针刺过程中的压力量化和效果分析、医护人员临床治疗病人病症、自我保健等领域。
背景技术:
针刺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针刺医学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卫生资源,更成为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刺作用效应和机理不断被揭示,针刺治疗领域进一步扩大,疗效进一步提高,针刺医学已进入到现代科学化的新领域,已引起各国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其在临床上的显著疗效已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大多数针刺治疗是侵入式的,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的“一种检测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传感针”专利申请文件(申请号200510043040.5)中提到的对于针刺过程中的量化方法,就是属于侵入式的。对于侵入式的针刺,这种针刺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I)在针刺的过程中容易把病菌带入体内,具有安全风险,不能大面积推广;2)侵入式针刺需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且操作时的人为因素很高,不适合广泛地作为医疗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侵入式针刺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可以实现病人自行对相应穴位的按压针刺,达到治疗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压力采集器A和手持外壳B、信号处理模块C ;压力采集器A置于手持外壳B的头部,信号处理模块C置于手持外壳B内部;所述的压力采集器A,包括钝头锥形针体I、下盖2、连接杆3、弹性片4和套筒6 ; 连接杆3垂直安置于弹性片4的中心,并穿过下盖2下方的小孔7与钝头锥形针体I连接; 弹性片4固定于套筒6内壁上;所述的信号处理模块C,包括应变片5、放大电路、A\D转的换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钝头锥形针体I置于人体穴位按压,压力经过连接杆3引起弹性片4形变, 并带动黏贴在弹性片4上应变片5的形变,应变片5将获取的形变信号传输到放大电路中放大后,经过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单片机控制电路转化为实际的压力值, 在显示电路中显示。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套筒6和下盖2由薄的纯铜板加工而成,套筒6 为缺少底面的长方体;下盖2为上大下小的缺少上面的楔形壳;下盖2的上端置于套筒6的底面,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钝头锥形针体I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连接杆3由纯铜材料加工成的圆柱体,钝头锥形针体I与连接杆3之间通过螺纹9连接。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弹性片4为矩形金属片,弹性片4的两个短边固定在套筒6上。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四个应变片5组成桥式电路。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小孔7、连接杆3和弹性片4的中心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放大电路采用差分放大结构。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A\D转换电路采用12位双向A\D转换结构。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显示电路由38译码器与七段数码管D组成;38 译码器连接单片机控制电路和七段数码管D ;单片机控制电路连接七段数码管D。上述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七段数码管D置于套筒6外壁。本发明由于将其部件装配在一个笔筒式壳体内,体积小,携带方便,安全性高;同时由于本发明采用钝头锥形针对人体穴位按压的非侵入式手持装置,病人可以依据七段数码管上显示的压力值进行针刺操作,可以减少缺少专业针刺知识对针刺效果产生的影响, 并且能够运用在核磁环境中,作为核磁环境中使用的科学研究仪器;此外由于本发明的钝头锥形针采用橡胶材料加工而成,不仅韧度好,治疗效果好,而且方便拆卸,替换,易于消毒,干净卫生。测试表明,本发明采用应变片获取弹性片的形变量,应变片产生的信号线性变化稳定,压力显不的精度闻。
图I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的压力采集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中的信号处理模块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原理及使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压力采集器A、手持外壳B、信号处理模块C、和七段数码管D。 压力采集器A安装在手持外壳B的前端,信号处理模块C安装在手持外壳B内部,构成直筒笔式外形结构;七段数码管D置于手持外壳B上。其中压力采集器A如图2所述,它包括钝头锥形针体I、下盖2、连接杆3、弹性片4和套筒6。套筒6紧贴在手持外壳B的内壁上;套筒6和下盖2由薄的纯铜板加工而成,套筒6 为缺少底面的扁平状长方体,下盖2为上大下小的缺少上面的楔形壳,下盖2有四个斜面8, 病人通过斜面8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按压穴位点;下盖2的下端设有圆形小孔7,小孔7能够限制连接杆3在水平方向晃动,从而保护弹性片4和提高测量针刺按压力的精度;下盖2的上端置于套筒6的底面,使套筒形成一个封闭的纯铜质腔体,以屏蔽外部的强磁干扰信号。 钝头锥形针体I由硬质橡胶材料加工而成,置于压力采集器A的前端,钝头锥形针体I与皮肤接触,起到针刺按压的穴位作用。连接杆3由纯铜材料加工成的圆柱体,钝头锥形针体I 的一端垂直固定于弹性片4的中心上,另一端穿过小孔7与连接杆3通过螺纹9连接;通过螺纹9可以方便的替换钝头锥形针体I ;弹性片4为矩形金属片,弹性片4的两个短边固定在套筒6上;小孔7、连接杆3和弹性片4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保证弹性片的受力均匀。信号处理模块C如图3所述,它包括应变片5、放大电路、A\D转的换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应变片5设为四个,且以中心对称的形式黏贴在弹性片4上,组成桥式电路;桥式电路连接放大电路。放大电路采用差分放大结构,放大电路连接A\D转换电路。A\D转换电路采用12位双向A\D转换结构,A\D转换电路连接单片机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是由单片机、晶振、电容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连接显示电路。显示电路由38译码器与七段数码管D组成;七段数码管D置于套筒6外壁上,七段数码管D的引脚通过套筒 6上部的细孔连接到套筒6内部的38译码器和单片机控制电路;38译码器连接到单片机控制电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手持外壳B垂直于皮肤方向,将钝头锥形针体I置于人体穴位按压,压力经过连接杆3引起弹性片4形变,并带动应变片5的形变,应变片5将获取的形变信号传输到放大电路中放大后,经过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单片机控制电路,把二进制的压力值转换成十进制压力值;单片机控制电路控制38译码器,把实际压力值显示在七段数码管 D上。病人根据当前针刺压力显示值与标准针刺压力值比较,增加或减少按压力度,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权利要求
1.一种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采集器(A)和手持外壳(B)、信号处理模块(C);压力采集器(A)置于手持外壳(B)的前端,信号处理模块(C)置于手持外壳(B) 内部;所述的压力采集器(A),包括钝头锥形针体(I)、下盖(2)、连接杆(3)、弹性片(4)和套筒(6);连接杆(3)垂直安置于弹性片(4)的中心,并穿过下盖(2)下方的小孔(7)与钝头锥形针体(I)连接;弹性片(4)固定于套筒(6)内壁上;所述的信号处理模块(C),包括应变片(5)、放大电路、A\D转的换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钝头锥形针体(I)置于人体穴位按压,压力经过连接杆(3)引起弹性片(4) 形变,并带动黏贴在弹性片(4)上应变片(5)的形变,应变片(5)将获取的形变信号传输到放大电路中放大后,经过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单片机控制电路转化为实际的压力值,在显示电路中显示。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套筒(6)和下盖(2)由薄的纯铜板加工而成,套筒¢)为缺少底面的长方体;下盖(2)为上大下小的缺少上面的楔形壳;下盖(2)的上端置于套筒¢)的底面,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钝头锥形针体(I)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连接杆(3)由纯铜材料加工成的圆柱体,钝头锥形针体(I)与连接杆(3)之间通过螺纹(9)连接。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弹性片(4)为矩形金属片,弹性片(4)的两个短边固定在套筒(6)上。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四个应变片(5)组成桥式电路。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小孔(7)、连接杆(3)和弹性片(4)的中心位于同一中心线上。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放大电路采用差分放大结构。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A\D转换电路采用12位双向A\D 转换结构。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显示电路由38译码器与七段数码 (D)组成;38译码器连接单片机控制电路和七段数码管(D);单片机控制电路连接七段数码管⑶。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式针刺按压器,其特征在于七段数码管(D)置于套筒(6)外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笔式针刺按压器。主要解决现有侵入式针刺操作复杂、安全性差的问题。它包括压力采集器(A)和手持外壳(B)、信号处理模块(C);压力采集器(A)置于手持外壳(B)的前端,信号处理模块置于手持外壳内部。压力采集器包括钝头锥形针体(1)、连接杆(3)、弹性片(4)和套筒(6);连接杆垂直安置于弹性片的中心,并与钝头锥形针体连接;弹性片固定于套筒内壁上。钝头锥形针体(1)置于人体穴位按压,压力经过连接杆引起弹性片形变,并带动应变片(5)的形变,形变信号经信号处理模块(C)处理过后在显示电路中显示压力值。本发明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操作、安全卫生的优点,可应用于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和自我保健。
文档编号A61H39/08GK102579254SQ20121009952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7日
发明者何嘉全, 刘鹏, 朱振营, 田捷, 秦伟, 胡凯 申请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