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91561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glasses)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观测从2个视点摄影得到的2视差图像的显示器(monitor)正在实用化。另外,近年来,使用柱状透镜(lenticularlens)等光线控制元件,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从多个视点摄影得到的多视差图像(例如,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正在实用化。另外,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所显示的2视差图像或9视差图像有时通过推定从I个视点摄影得到的图像的深度信息,并使用所推定出的信息的图像处理来生成。另一方面,在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或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以下,称为体数据(volumedata))的装置正在实用化。根据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生成的体数据,能够以任意的视差角生成任意的视差数的体绘制(volumerendering)图像(视差图像)。因此,正在讨论以近年来实用化的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立体地显示根据体数据生成的二维的体绘制图像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的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立体显示装置和控制部。立体显示装置通过显示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显示被观察者立体地识别的立体图像。当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data)、即体数据生成上述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在上述立体显示装置上。根据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能够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图I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workstation)的构成例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rendering)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图6A、图6B以及图6C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图8A、图8B、图8C以及图8D是用于说明在立体图像中发生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图IOA以及图IOB是用于说明视差角变更处理的具体例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构成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终端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2A、图12B以及图12C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预先生成的视差图像组的图。图13A以及图13B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构成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终端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将包含具有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的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作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针对以下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对于体数据,通过将视点位置移动规定的每一视差角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图像组。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另外,所谓“视差角”是指通过为了生成“视差图像组”而设定的各视点位置中相邻的视点位置、和由体数据表示的空间内的规定位置(例如,空间的中心)而决定的角度。另外,所谓“视差数”是指在立体显示显示器上进行立体观测而所需的“视差图像”的数量。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9视差图像”是指由9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另外,所谓以下所述的“2视差图像”是指由2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另外,“立体图像”是指被参照显示“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观察者立体观测的图像。即,立体显示显示器通过显示“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显示被观察者立体地识别的“立体图像”。(第I实施方式)首先,针对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I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例的图。如图I所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具有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图像保管装置120、工作站130、终端装置140。图I所示例的各装置例如通过设置在医院内的院内LAN(LocalAreaNetwork)2,处于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通信的状态。例如,当对图像处理系统I导入有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时,各装置按照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规格,相互发送接收医用图像等。该图像处理系统I通过根据作为由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来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该视差图像组显示于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从而对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提供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具体而言,在第I实施方式中,工作站130对于体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工作站130以及终端装置14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并将在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在该显示器上。另外,图像保管装置120保管在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生成的体数据、在工作站130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即,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从该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体数据、视差图像组,将其进行处理,或显示于显示器。以下,依次说明各装置。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是X射线诊断装置、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SPECT(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装置、PET(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装置、SPEC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的SPECT-CT装置、PET装置与X射线CT装置一体化的PET-CT装置、或者它们的装置组等。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能够生成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体数据)。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将被检体进行摄影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通过将被检体进行摄影来收集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数据,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重建沿着被检体的体轴方向的多个轴向(axial)面的医用图像数据,来生成体数据。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重建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该500个轴向面的医用图像数据组是体数据。另外,也可以将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摄影得到的被检体的投影数据或MR信号等本身作为体数据。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将所生成的体数据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当对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体数据时,作为附带信息,例如,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发送识别患者的患者ID、识别检查的检查ID、识别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装置ID、识别基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I次的摄影的序列ID等。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医用图像的数据库。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发送出的体数据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保管装置120也能够将工作站130根据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此时,工作站130对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图像保管装置120将从工作站130发送出的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存储部,并将其进行保管。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使用能够保管大容量的图像的工作站130,来合并图I所示例的工作站130与图像保管装置120。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存储于工作站130本身。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图像保管装置120所保管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与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series)ID等对应地保管。因此,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通过进行使用了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检索,来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所需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工作站130是对于医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对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从多个视点摄影得到的多个视差图像,例如,所谓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的显示器所显示的视差图像组是指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作为显示部,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具有能够立体观测的显示器(以下,称为立体显示显示器)。工作站130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显示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其结果,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出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另外,工作站130对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另外,当对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视差图像组时,作为附带信息,例如,工作站130发送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另外,作为当对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视差图像组时所发送的附带信息,也可以列举出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作为与视差图像组相关的附带信息,存在视差图像的个数(例如,“9”)、视差图像的分辨率(例如,“466像素X350像素”)等。另外,工作站130也可以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40的立体观测要求,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终端装置140。在此,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根据操作者的要求实时(realtime)生成视差图像组。例如,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根据自装置的操作者的要求生成视差图像组。或者,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根据以下所说明的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的要求生成视差图像组,并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发送至终端装置140。终端装置140是使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40是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操作的PC(PersonalComputer)或平板(tablet)式PC、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手机等。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作为显示部具有立体显示显示器。另外,终端装置140从工作站130或者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组,并将所取得的视差图像组显示在立体显示显示器上。其结果,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能够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在此,针对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所具有的立体显示显示器进行说明。现在最普及的一般的通用显示器是二维地显示二维图像的显示器,不能立体显示二维图像。假设,当观察者希望在通用显示器进行立体观测时,对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需要通过平行法或交差法来并列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2视差图像。或者,对通用显示器输出图像的装置例如需要使用在左眼用部分安装有红色的玻璃纸(cellophane),在右眼用部分安装有蓝色的玻璃纸的眼镜通过补色法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另一方面,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存在通过使用立体观测用眼镜等专用设备,能够立体观测2视差图像(也称为两眼视差图像)的显示器。图2A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通过2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快门(shutter)方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作为观察显示器的观察者佩戴的立体观测用眼镜使用快门眼镜。该立体显示显示器在显示器上交替射出2视差图像。例如,图2A所示的显示器以120Hz交替射出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在此,如图2A所示,在显示器上设置红外线射出部,红外线射出部与切换图像的定时(timing)—致地控制红外线的射出。另外,从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图2A所示的快门眼镜的红外线接收部来接收。分别在快门眼镜的左右的框上安装有快门,快门眼镜与红外线接收部接收红外线的定时一致地交替切换左右的快门各自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以下,针对快门中的透过状态以及遮光状态的切换处理进行说明。如图2B所不,各快门具有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另外,在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之间具有液晶层。另外,如图2B所示,入射侧的偏振片与射出侧的偏振片相互正交。在此,如图2B所示,在没有施加电压的“OFF”的状态下,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通过液晶层的作用旋转90度,透过射出侧的偏振片。即,没有施加电压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施加了电压的“0N”状态下,由于基于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偏振旋转作用消失,因此,通过了入射侧的偏振片的光会被射出侧的偏振片遮住。即,施加了电压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因此,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左眼用图像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正在接收红外线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如图2A所示,由于右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左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左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左眼。另一方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右眼用图像期间,红外线射出部停止射出红外线。并且,在没有接收红外线期间,红外线接收部没有对右眼的快门施加电压,而对左眼的快门施加电压。由此,左眼的快门变为遮光状态,右眼的快门变为透过状态,因此,右眼用图像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这样,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通过联动地切换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与快门的状态,来显示观察者能够立体观测的图像。另夕卜,作为能够立体观测2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除了上述的快门方式以外,还知道有采用了偏振眼镜方式的显示器。另外,作为近年来实用化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存在通过使用柱状透镜等光线控制元件,例如使观察者能够裸眼地立体观测9视差图像等多视差图像的显示器。该立体显示显示器能够进行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测,另外,也能够进行基于与观察者的视点移动一致地观察的影像也发生变化的运动视差的立体观测。图3是用于说明通过9视差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上,在液晶面板等平面状的显示面200的前面配置光线控制元件。例如,在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上,作为光线控制元件,在显示面200的前面粘贴有光学开口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垂直透镜板(lenticularsheet)201。另外,在图3所示的一个例子中,以垂直透镜板201的凸部为前面的方式进行粘贴,但也可以以垂直透镜板201的凸部与显示面200对置的方式进行粘贴。在显示面200上,如图3所示,矩阵(matrix)状地配置纵横比为3:1,在纵方向配置是子(sub)像素的红(R)、绿(G)、蓝(B)3个的像素202。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由9个图像构成的9视差图像转换成规定格式(format)(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在显示面200输出。例如,9视差图像转换成9个图像“3行3列”地配置的格子状的格式的中间图像,并在显示面200输出。即,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将在9视差图像中位于同一位置的9个像素分别分配成9列的像素202来输出。9列的像素202是同时显示视点位置不同的9个图像的单位像素组203。在显示面200上作为单位像素组203来同时输出的9视差图像例如通过LED(LightEmittingDiode)背景灯(backlight)来作为平行光进行放射,另外,通过垂直透镜板201在多方向放射。通过将9视差图像的各像素的光在多方向放射,从而,入射至观察者的右眼以及左眼的光与观察者的位置(视点的位置)联动地变化。即,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的角度的不同,入射至右眼的视差图像与入射至左眼的视差图像的视差角不同。由此,例如,分别在图3所示的9个位置上,观察者能够立体地识别摄影对象。另外,例如,在图3所示的“5”的位置上,观察者对于摄影对象能够以正对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同时分别在图3所示的“5”以外的位置上,能够以改变摄影对象的朝向的状态立体地识别。另外,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始终是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显示9视差图像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可以是“RRR…、GGG…、BBB…”的横条(stripe)液晶,也可以是“RGBRGB…”的纵条液晶。另外,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可以是透镜板为垂直的纵透镜(lens)方式,也可以是透镜板为倾斜的倾斜透镜方式。另外,中间图像的格式并不限定于“3行3列”的格子状。例如,中间图像的格式也可以是“I行9列”或“9行I列”等,对应于显示器的规格的任意的格式。以下,将使用图2A以及图2B说明的立体显示显示器记作2视差显示器。另外,以下,将使用图3说明的立体显示显示器记作9视差显示器。即,2视差显示器是能够进行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测的立体显示装置。另外,9视差显示器是能够进行基于两眼视差的立体观测,另外,能够通过同时显示9个图像(9视差图像)来根据“观察者的视点移动(运动视差)”变更观察者所观察的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在此,针对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的构成例简单地进行说明。另夕卜,上述的图像处理系统I并不限定于应用于导入有PACS时。例如,图像处理系统I也同样适用于导入有管理添加了医用图像的电子病历(chart)的电子病历系统的情况。此时,图像保管装置120是保管电子病历的数据库(database)。另外,例如,图像处理系统I也同样适用于导入有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RIS(RadiologyInformationSystem)的情况。另外,图像处理系统I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成例。各装置所具有的功能或其分工也可以根据运用的方式适当地变更。接着,针对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使用图4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的构成例的图。另外,以下,所谓“视差图像组”是指通过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而生成的立体观测用图像组(体绘制图像组)。另外,所谓“视差图像”是指构成“视差图像组”的各个图像。即,“视差图像组”由视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视差图像”构成。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130是适用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的计算机,如图4所示,具有输入部131、显示部132、通信部133、存储部134、控制部135、绘制处理部136。另外,以下,使用工作站130是适用于图像处理等的高性能的计算机(computer)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任意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任意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输入部131是鼠标(mouse)、键盘(keyboard)、轨迹球(trackball)等,接受操作者对于工作站13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用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作为绘制处理的对象的体数据的信息的输入。例如,输入部131接受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31接受与绘制处理相关的条件(绘制条件)的输入。显示部132是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液晶面板(panel)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32显示用于接受操作者进行的各种操作的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或视差图像组等。例如,显示部132是2视差显示器、或9视差显示器。以下,针对显示部132是9视差显示器的情况进行说明。通信部133是NIC(NetworkInterfaceCard)等,在与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存储部134是硬盘(harddisk)、半导体存储器(memory)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经由通信部13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34存储绘制处理中的体数据、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视差图像组等。控制部135是CPU(CentralProcessingUnit)或MPU(MicroProcessingUnit)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集成电路,进行工作站130的整体控制。例如,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控制对于显示部132的⑶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组的显示。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在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33进行的体数据或视差图像组的发送接收。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基于绘制处理部136·的绘制处理。另外,例如,控制部135控制体数据的从存储部134的读入、视差图像组的向存储部134的存储。绘制处理部136在基于控制部135的控制下,对于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的体数据进行各种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136从存储部134读入体数据,并首先对于该体数据进行前处理。接着,绘制处理部136对于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接着,绘制处理部136生成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二维图像,并将其分别对视差图像组重叠,来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并且,绘制处理部136将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或输出用二维图像存储于存储部134。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所谓绘制处理是指对于体数据进行的图像处理整体,所谓体绘制处理是指绘制处理内,生成反映出三维的信息的二维图像的处理。所谓通过绘制处理生成的医用图像例如是视差图像。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绘制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图。如图5所示,绘制处理部136具有前处理部1361、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以及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前处理部1361进行对于体数据的前处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前处理后的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生成将各种信息重叠于视差图像组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以下,依次说明各部。前处理部1361是当对于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进行各种前处理的处理部,具有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三维物体融合(fusion)部1361e。以及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0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是当将2种体数据作为I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进行图像校正处理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以及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例如,当将通过PET-CT装置生成的PET图像的体数据与X射线CT图像的体数据作为I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或者,当将通过MRI装置生成的Tl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与T2强调图像的体数据作为I个体数据进行处理时,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进行图像校正处理。另外,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校正在各个体数据中,基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数据收集时的收集条件所引起的数据的变形。另外,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校正为了生成各个体数据而使用的数据的收集时期中的被检体的体运动所引起的移动。另外,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在进行了基于变形校正处理部1361b以及体运动校正处理部1361c的校正处理的2个体数据间,例如,进行使用了相互相关法等的位置对准(Registration)。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使通过图像间位置对准处理部1361d进行了位置对准的多个体数据融合。另外,当对于单一的体数据进行绘制处理时,省略图像校正处理部1361a以及三维物体融合部1361e的处理。三维物体显示区域设定部1361f是设定与通过操作者指定的显示对象脏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处理部,具有分割(segmentation)处理部1361g。分割处理部1361g是例如通过根据体数据的像素值(体素(voxel)值)的区域扩张法,提取操作者指定的心脏、肺、血管等脏器的处理部。另外,当通过操作者没有指定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不进行分割处理。另外,当通过操作者指定多个显示对象脏器时,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符合的多个脏器。另外,有时根据参照绘制图像的操作者的微调整要求再次执行分割处理部1361g的处理。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对于前处理部1361进行了处理的前处理后的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作为进行体绘制处理的处理部,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具有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appearance)处理部1362f、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投影方法。例如,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确定通过平行投影法来执行体绘制处理,还是通过透视投影法来执行。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是确定用于将体绘制处理被执行的体数据三维几何学地转换的信息的处理部,具有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旋转处理部1362d以及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平行移动处理部1362c是当平行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平行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旋转处理部1362d是旋转移动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的视点位置时,确定使体数据旋转移动的移动量的处理部。另外,放大缩小处理部1362e是当要求了将视差图像组放大或缩小时,确定体数据的放大率或缩小率的处理部。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具有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以及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通过这些处理部,例如,根据操作者的要求,进行确定所显示的视差图像组的显示状态的处理。三维物体色彩处理部1362g是确定对于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进行着色的色彩的处理部。三维物体不透明度处理部1362h是确定构成在体数据中分割出的各区域的各体素的不透明度(Opacity)的处理部。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100%”的区域的后方的区域在视差图像组中没有被描绘出。另外,在体数据中不透明度为“0%”的区域在视差图像组中没有被描绘出。三维物体材质处理部1362i是通过确定在体数据分割出的各区域的材质,来调整描绘该区域时的质感的处理部。三维虚拟空间光源处理部1362j是当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时,确定设置于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光源的位置、虚拟光源的种类的处理部。作为虚拟光源的种类,可以列举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或从视点照射放射状的光线的光源等。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对于体数据进行体绘制处理,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夕卜,当进行体绘制处理时,根据需要,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由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以及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确定的各种信息。在此,基于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的体绘制处理按照绘制条件来进行。例如,绘制条件是“平行投影法”或者“透视投影法”。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视点位置的平行移动”、“视点位置的旋转移动”、“视差图像组的放大”、“视差图像组的缩小”。另外,例如,绘制条件是“被着色的色彩”、“透明度”、“质感”、“虚拟光源的位置”、“虚拟光源的种类”。这样的绘制条件可以考虑经由输入部131从操作者接受、或初始设定。任一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都从控制部135接受绘制条件,并按照该绘制条件,进行对于体数据的体绘制处理。另外,此时,由于上述的投影方法设定部1362a、三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2b、三维物体表现处理部1362f按照该绘制条件确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使用被确定的这些各种信息来生成视差图像组。图6A、图6B以及图6C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体绘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如图6A所示,作为绘制条件,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接受平行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I度”。此时,如图6A所示,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设定沿着视线方向从无线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并且,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以视差角间隔“I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平行移动至(I)(9),并通过平行投影法生成视差角(视线方向间的角度)I度I度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或者,如图6B所示,作为绘制条件,假设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接受透视投影法,另外,接受基准的视点位置(5)与视差角“I度”。此时,如图6B所示,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在各视点设定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三维放射状地照射光的点光源或面光源。并且,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例如将体数据的切断面的中心(重心)作为中心以视差角间隔“I度”的方式,将视点的位置旋转移动至(I)(9),并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视差角I度I度不同的9个视差图像。另外,进行透视投影法时,根据绘制条件,也可以平行移动视点(I)(9)。另外,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视线方向是从视点朝向体数据的切断面的中心(重心)的方向。或者,如图6C所示,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可以通过设定对于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纵方向,以视线方向为中心二维放射状地照射光,对于所显示的体绘制图像的横方向,沿着视线方向从无限远照射平行的光线的光源,来进行并用了平行投影法与透视投影法的体绘制处理。这样生成的9个视差图像是视差图像组。在第I实施方式中,9个视差图像例如通过控制部135转换成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向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32输出。于是,工作站130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确认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出的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一边进行用于生成视差图像组的操作。另外,在图6A、图6B以及图6C的例子中,说明了作为绘制条件,接受了投影方法、基准的视点位置以及视差角的情况,但在作为绘制条件,接受了其他的条件的情况下,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也同样一边分别反映绘制条件,一边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外,除了体绘制,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还具有进行剖面重建法(MPR:MultiPlanerReconstruction)根据体数据重建MPR图像的功能。另外,三维虚拟空间绘制部1362k还具有进行“CurvedMPR”的功能、进行“IntensityProjection”的功能。接着,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根据体数据生成的视差图像组被作为底图(Underlay)。并且,通过将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覆盖图(Overlay)对于底图重叠,来作为输出用二维图像。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是通过对于覆盖图以及底图进行图像处理,生成输出用二维图像的处理部,如图5所示,具有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以及亮度调整部1363c。例如,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为了减轻输出用二维图像的生成处理所需的负荷,通过分别对于9个视差图像(底图)重叠I个覆盖图,来生成9个输出用二维图像。二维物体描绘部1363a是描绘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处理部,二维几何转换处理部1363b是将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的位置进行平行移动处理或者旋转移动处理,或将覆盖图所描绘出的各种信息进行放大处理或者缩小处理的处理部。另外,亮度调整部1363c是进行亮度转换处理的处理部,例如,是根据输出目标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色调、窗宽(WffffindowWidth)、窗位(WLffindowLevel)等图像处理用参数,来调整覆盖图以及底图的亮度的处理部。这样生成的输出用二维图像例如由控制部135暂时存储于存储部134,之后,经由通信部133向图像保管装置120发送。例如,如果终端装置140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该输出用二维图像,转换成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显示在立体显示显示器上,则作为观察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能够在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状态下,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或者,输出用二维图像例如通过控制部135经由通信部133直接发送至终端装置140。并且,如上述那样,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是用于使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或检查技师阅览医用图像的装置,从图像保管装置120或者工作站130来取得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视差图像组(输出用二维图像)。图7是用于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如图7所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40具有输入部141、显示部142、通信部143、存储部144、控制部145、二维图像处理部146。输入部141是鼠标、键盘、轨迹球等,用于接受操作者对于终端装置14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141从操作者接受立体观测要求。例如,作为立体观测要求,输入部141接受用于指定操作者希望读影用显示的体数据的患者ID、检查ID、装置ID、序列ID等的输入。另外,例如,作为立体观测要求,输入部141还接受对于操作者希望读影用显示的体数据的绘制条件。显示部142是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液晶面板等,显示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42显示用于接受操作者进行的各种操作的⑶KGraphicalUserInterface)、立体观测图像等。例如,显示部142是2视差显示器或9视差显示器。以下,针对显示部142是9视差显示器的情况进行说明。通信部143是NIC(NetworkInterfaceCard)等,在与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通信。例如,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部143将输入部141接受的与立体观测要求相关的信息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部143根据立体观测要求,接收图像保管装置120或者工作站130所发送出的视差图像组等。存储部144是硬盘、半导体存储器元件等,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存储部144存储经由通信部14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或者工作站130取得的视差图像组等。另外,存储部144还存储经由通信部143从图像保管装置120或者工作站130取得的视差图像组的附带信息(视差数或分辨率等)。控制部145是CPU(CentralProcessingUnit)或MPU(MicroProcessingUnit)等电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集成电路,进行终端装置140的整体控制。例如,控制部145控制和在与图像保管装置120之间经由通信部143进行的立体观测要求相关的信息的发送接收、在与图像保管装置120或者工作站130之间经由通信部143进行的视差图像组等的发送接收。另外,例如,控制部145控制视差图像组等的向存储部144的存储、视差图像组等的从存储部144的读入。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控制对于显示部142的⑶I的显示或视差图像组的显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将视差图像组转换成规定格式(例如格子状)地配置的中间图像并显示在是9视差显示器的显示部142上。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控制基于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图像处理。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具有与使用图5说明的二维图像处理部1363相同的功能。即,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通过对于作为由三维图像处理部1362生成的底图的视差图像组,生成覆盖图并重叠,从而能够生成对于显示部142的输出用二维图像。另外,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具有使用2个视差图像各自的深度信息,通过插补处理,根据该2个视差图像生成新的视差图像的插补功能。另外,针对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之后详细叙述。然后,如上述那样,绘制处理部136在基于控制部135的控制下,根据体数据生成视差图像组。例如,控制部135经由通信部143以及通信部133取得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所指定的体数据的附带信息和对于该体数据的绘制条件。并且,例如,控制部13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所指定的体数据,并对于所取得的体数据,使绘制处理部136执行基于从终端装置140取得的绘制条件的体绘制处理。由此,绘制处理部136生成视差图像组。另夕卜,终端装置140例如从工作站130或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视差图像组并显示于显示部142。由此,作为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的医师或检查技师在描绘出各种信息(刻度、患者名、检查项目等)的状态下,能够阅览能够立体观测的医用图像。但是,即使将使用同一绘制条件生成的各种9视差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42,有时被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显示部142的观察者)识别的立体图像的立体感也不一定相同。图8A、图SB、图SC以及图8D是用于说明在立体图像中发生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的一个例子的图。体数据中的被拍摄体部分是三维的各种形状。例如,通过图5所示的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出的被拍摄体部分是三维的各种形状。在此,当根据作为绘制条件而设定的“绘制处理中的几何条件(视差数9,视差角I度)”,通过透视投影法生成9个视差图像时,假设设定操作者将通过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的直线作为旋转轴,沿着设定在与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上的正圆的圆周来移动视点的位置。假设,如图8A所示,通过使视点的位置移动的正圆P来切断被拍摄体部分Rl的轮廓的形状是正圆。此时,如图8A所示,被拍摄体部分Rl的重心Cl与被拍摄体部分Rl的轮廓的距离即使在视点位置不同的情况下也相同。从而,在图8A所示的情况下,无论是视点位置位于正圆P的上侧的情况下,还是视点位置位于正圆P的左侧的情况下,作为9视差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的观察者都能够以同一立体感来观察9视差图像。但是,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正圆。当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不是正圆时,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根据视点的位置而变化。例如,如图8B所示,假设通过使视点位置移动的正圆P来切断了被拍摄体部分R2的轮廓的形状是椭圆。具体而言,假设与图8B所示的被拍摄体部分R2对应的椭圆和与图8A所示的被拍摄体部分Rl对应的正圆外接。此时,如图8B所示,在连结视点与被拍摄体部分R2的重心C2的直线上,重心C2与被拍摄体部分R2的轮廓的距离根据视点的位置而变化。另外,重心C2与被拍摄体部分R2的轮廓的距离如图8B所示,在视点方向是向被拍摄体部分R2的长轴的方向的情况下、和在视点方向是向被拍摄体部分R2的短轴的方向的情况下大不相同。在此,将以图SB所示的视点01为基准位置生成“视差数9、视差角1度”的9视差图像并输出显示于“9视差显示器”的情况作为第I种情况。另外,将以图SB所示的视点02为基准位置生成“视差数9、视差角1度”的9视差图像并输出显示于“9视差显示器”的情况作为第2种情况。将第I种情况与第2种情况进行比较,则第2种情况时从进行体绘制时的视点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比第I种情况时短。另外,将第I种情况与第2种情况进行比较,则第2种情况时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比第I种情况时长。因此,即使将根据“视差数9、视差角1度”的同一条件生成的立体观测图像显示于“9视差显示器”,第2种情况时观察者所感觉到的立体感(深度感)比第I种情况时大。即,即使使用根据同一绘制条件生成的9视差图像来显示立体图像,如果视点的位置不同,则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观察者所感觉的立体感不同。另外,发生上述所说明的立体图像中的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是将视点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的距离固定作为前提。这样,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成为在立体图像中发生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另外,作为在立体图像中发生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与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一起,还可以列举出由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的硬件(hardware)规格决定的“突出临界”作为主要的原因。即,立体图像中的立体感的不均匀性根据由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而决定的“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与由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的硬件规格决定的“突出临界”的关系而生成。以下,针对“突出临界”进行说明。通过参照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42,观察者感觉到的立体感根据显示部142的规格而存在极限。即,对于显示部142能够显示的突出方向的量(突出量),根据显示部142的规格而存在极限(临界)。以下,将突出量的临界值记作“突出临界量”。确切而言,“突出临界量”是根据“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面与观察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观察者的距离的观测距离”与“立体显示显示器的硬件规格”而决定的值。在此,如果不能确定观察者的位置则无法求得立体显示显示器与观察者的观测距离。但是,一般而言,作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等将立体显示显示器的观察位置假定为规定的位置来设计。因此,“突出临界量”根据作为假定为规定的位置的观察位置与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面的距离的“假定观测距离”和立体显示显示器的硬件规格来计算。例如,“突出临界量”是通过以下的(数学公式I)计算的值。另外,在以下的(数学公式I)中,在深度方向中,将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面作为原点,将从该显示面向观察者的视点靠近的方向作为正。(数学公式I)=突出极限量(mm)=假定观测距离/{2X[(假定观测距离+间隙(gap))/假定观测距离]X(子像素间距(subpixelpitch)/间隙)X突出极限频率+1}使用图SC,针对上述(数学公式I)所示的“间隙”、“子像素间距”等进行说明。图8C是从纵方向观察图3所示例出的立体显示显示器的图。如图SC所示,“间隙”表示LCD(LiquidCrystalDisplay)像素面与柱状透镜201的焦点的距离。另外,“子像素间距”表示配置于立体显示显示器内的IXD像素202间的距离。另外,“透镜间距”表示视差数的量的IXD像素202的横方向的长度,通过“子像素间距X视差数“来表示。另外,上述(数学公式I)所示的“突出极限频率”单位是“CPR(cyclesperradian)”,通过“能够最大显示频率XN(O<N^I)”来表示。该“能够最大显示频率”通过“观测距离/(2X透镜间距(lenspitch))”来表示,表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面上的分辨率。更具体地进行说明,“CPR”表示从立体显示显示器照射的光线中从观察者的眼睛放大的射线锥面所容许的光线的密度。当是同一观测距离时,配置柱状透镜的密度越高该“CPR”变得越大,配置柱状透镜的密度越低变得越小。换而言之,当配置柱状透镜的密度相同时,观测距离越远“CPR”变得越大,观测距离越近变得越小。“能够最大显示频率”是“CPR”变为最大的分辨率。即,“能够最大显示频率”表示立体显示显示器的显示面上的分辨率。在此,当“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超出了通过根据上述(数学公式I)计算出的“突出临界量”决定的“突出临界”时,在立体显示显示器所显示的立体图像中,会发生模糊(blur)。例如,如图8D所示,假设被拍摄体部分R2的轮廓与突出临界C外接。此时,在生成将视点01作为基准位置而生成的9视差图像并显示于“9视差显示器”的立体图像中,由于“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变为接近于“突出临界”的值,因此难以产生模糊。另一方面,由于“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超过了“突出临界”,因此,生成以视点02为基准位置而生成的9视差图像并显示于“9视差显示器”的立体图像产生模糊。另外,例如,如图8A所示的被拍摄体部分Rl那样,即使在从所有的角度“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都均匀的情况下,如果该距离超过“突出临界”,则立体图像在所有的角度都产生模糊。从而,为了在立体图像中不产生模糊,优选对于从所有的角度的视点,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在突出临界内。另外,即使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在突出临界内,如使用图8A以及图SB所述的那样,由于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的不同,从视点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或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对于从所有的角度的视点不同,因此根据视点位置的不同立体图像中的立体感不同。但是,突出临界是根据立体显示显示器的硬件规格而决定的值。另外,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是根据绘制条件而决定的值。因此,为了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当根据作为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的体数据生成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且,控制部145以将是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42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与作为在显示部142中显示的立体图像的突出方向上的临界的突出临界的关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5例如从操作者经由输入部141,接受用于生成9视差图像的体数据的指定、和用于根据该体数据生成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并且,控制部145·根据基于接受的绘制条件决定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在该绘制条件中设定的视差角。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5以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9视差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42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对于对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136进行控制,使得生成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并且,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以将绘制处理部136生成的图像组显示于显示部142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5通过将作为绘制条件设定的视差角置换成变更后的视差角,来重新设定绘制条件。并且,控制部145将指定的体数据和重新设定的绘制条件经由通信部143以及通信部133通知给控制部135。控制部135控制绘制处理部136,使其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所指定的体数据,根据所取得的体数据基于重新设定的绘制条件来生成9视差图像。并且,控制部135将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9视差图像经由通信部133以及通信部143存储于终端装置140的存储部144。控制部145将存储于存储部144的9视差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之后,显示于显示部142。以下,针对控制部145根据基于绘制条件决定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进行的视差角变更处理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9、图IOA以及图IOB是用于说明视差角变更处理的具体例的图。首先,针对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在突出临界内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显示部142的突出临界量例如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44。在图9所示的一个例子中,控制部145根据从用于使作为绘制处理中的几何条件而在被拍摄体部分设定的视点的位置移动的重心到该被拍摄体部分中的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即,控制部145以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越小,视差角变得越大的方式进行变更。换而言之,当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小时,控制部145通过增大视差角,来提高立体感。例如,控制部145使用通过代入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L),来计算观察者所感觉到的立体感相同的视差角的函数“F(L)”。首先,控制部145根据通过分割处理部1361g提取出的被拍摄体部分的位置信息,来取得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位置信息。另外,控制部145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位置信息以及被拍摄体部分的体素值来取得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的位置信息。另外,控制部145从控制部135取得与成为处理对象的体数据或被拍摄体部分相关的位置信息。并且,控制部145通过取得从基准的视点朝向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的直线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交点的位置信息,来计算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例如,如图9所示,控制部145通过取得从成为9个视点的基准的视点01朝向重心C2的直线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交点的位置信息,来计算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LI”。并且,控制部145通过将“LI”代入函数“F(L)”,如图9所示,例如,计算“视差角2度”。由此,控制部145重新设定作为不是生成以视点01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1度”的9视差图像,而是生成以视点01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2度”的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另外,如图9所示,控制部145通过取得从成为9个视点的基准的视点02朝向重心C2的直线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交点的位置信息,来计算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L2”。并且,控制部145通过将“L2”代入函数“F(L)”,从而,如图9所示,例如,计算“视差角I.2度”。由此,控制部145重新设定作为不是生成以视点02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I度”的9视差图像,而是生成以视点02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1.2度”的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当从被拍摄体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在突出临界内时,通过进行该处理,从而,例如,即使在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在以重心为中心的正圆的轨道上变更视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来观察立体图像。另外,通过变更视差角,将被拍摄体部分虚拟地进行部分缩小或者放大。因此,通过增大视差角,有时由于虚拟的部分放大被拍摄体部分超出突出临界。从而,当将视差角变大时,控制部145根据变更后的视差角来设定上限值,使得被拍摄体部分不超过突出临界。控制部145根据被拍摄体部位的形状与突出临界量来计算上限值。接着,针对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超出了突出临界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通过使在绘制条件中设定的视差角变小,来以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突出临界附近的方式,进行被拍摄体部分的虚拟的部分的缩小。由此,控制部145防止立体图像产生模糊。例如,控制部145使用将““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距离”与“显示部142的突出临界量”的比率”、和“用于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突出临界附近的视差角”建立了对应的表(table),来进行视差角变更。参照该表,例如,控制部145将视点01中的视差角取得为与绘制条件“视差角1度”相同的“视差角1度”。另外,参照该表,例如,控制部145将视点02中的视差角取得为是比绘制条件“视差角1度”小的值的“视差角0.5度”。由此,控制部145重新设定作为不是生成以视点02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1度”的9视差图像,而是生成以视点02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0.5度”的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另外,在上述中,针对当被拍摄体部分超过了突出临界时,通过使视差角变小,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靠近突出临界附近,防止发生模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当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时,例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也可以使用上述的表使在绘制条件中设定的视差角变大。由此,控制部145能够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至突出临界附近,从而在从任意角度的视点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立体图像中的立体感。另外,如果使视点位置在以重心为中心的正圆的轨道上移动,则即使在被拍摄体部分超过突出临界的情况下,也可以配合与上述所说明的在突出临界内时相同的处理来进行。即,控制部145也可以以视差角变更后的各视点的立体图像间的立体感变为大致相同的方式,在被拍摄体部分是突出临界内的缩小范围内,根据从重心到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角。例如,如上述那样,当在视点02中设定了“视差角0.5度”时,也可以以变为与视点02的9视差图像的立体图像相同的立体感的方式,变更视点01上的视差角。例如,控制部145使用通过代入“从视点α中的重心到轮廓的距离(La)”与“视点a中的视差角(Θa)”和“从视点β中的重心到轮廓的距离(Li3)”,来计算在视点a中观察者所感觉到的立体感相同的视点β的视差角(θβ)的函数“F’(La,Θa,L^)”。控制部145通过将“La=L2,Θa=O.5,=LI”代入“F,(La,Θa,L3)”,来计算视点01中的视差角。并且,如果通过应用计算出的视点01中的视差角来虚拟地进行的被拍摄体部分的缩小后或者放大后的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则控制部145进行视点01的视差角变更处理。通过进行该处理,观察者能够观察没有模糊的立体图像,同时在从任意角度的视点中,能够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来观察立体图像。另外,在上述中,针对在来自任意角度的视点中,为了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来显示立体图像,根据从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为了使视点的位置移动,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是作为绘制条件的几何条件而在被拍摄体部分设定的点。即,上述的具体例是限定于视点的移动是以重心为中心的旋转移动时的例子。但是,当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时产生立体图像的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图8A以及图8B所示例出的主要原因。当在突出临界内时,在作为产生立体图像的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的几何条件中,例如,可以列举出使用透视投影法时作为绘制条件设定的“视点位置”、“视线方向”以及“视野角”等。另外,所谓视野角是指从设置于视点的光源放射状地照射的放射角度。因此,控制部145根据基于作为几何条件而设定的视点以及视线方向计算出的从该视点到被拍摄体部分中的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即,控制部145根据从视点到轮廓的距离的大小,来变更视差角。当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时,例如,控制部145使用通过代入从视点到轮廓的距离(L’),来计算观察者所感觉的立体感相同的视差角的函数“F2(L’)”。首先,控制部145取得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视点以及视线方向,计算从视点到被拍摄体部分中的轮廓的距离。例如,如图IOA所示,作为绘制条件的几何条件,假设控制部145接受成为9个视点的基准的视点03,另外,接受从视点03朝向被拍摄体部分内的点C3的方向作为视线方向。此时,如图IOA所示,控制部145通过取得从视点03朝向点C3的直线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交点的位置信息,来计算从视点到轮廓的距离“L’I”。并且,控制部145通过将“L’I”代入函数“F2(L’)”,来计算变更后的视差角。由此,例如,控制部145重新设定作为生成以视点03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2度”的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另外,例如,如图IOA所示,作为绘制条件的几何条件,假设控制部145接受成为9个视点的基准的视点04,另外,接受从视点04朝向点C3的方向作为视线方向。此时,如图IOA所示,控制部145通过取得从视点04朝向点C3的直线与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的交点的位置信息,来计算从视点到轮廓的距离“L’2”。并且,控制部145通过将“L’2”代入函数“F2(L’)”,来计算变更后的视差角。由此,控制部145例如重新设定作为生成以视点04为基准的“视差数9,视差角1.2度”的9视差图像的绘制条件。当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时,通过进行该处理,例如,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即使在任意地变更了视点位置以及视线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来观察立体图像。另外,当被拍摄体部分超过了突出临界时,控制部145也可以进行以下的处理。即,控制部145进行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到突出临界附近的视差角变更处理。之后,控制部145以视差角变更后的各视点的立体图像间的立体感变得大致相同的方式,在被拍摄体部分成为突出临界内的缩小范围内,根据从视点到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角。另外,如上述那样,当被拍摄体部分在突出临界内时,在作为发生立体图像的立体感的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的几何条件中,可以列举“视野角”。因此,控制部145根据作为几何条件而设定的视野角,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即,控制部145根据视野角的大小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例如,控制部145使用通过代入视野角(Θ),来计算观察者所感觉的立体感相同的视差角的函数“F3(Θ)”。例如,如图IOB所示,作为绘制条件的几何条件,假设控制部145接受来自9个视点的视野角“ΘI”。此时,如图10的(B)所示,控制部145通过将“ΘI”代入函数“F3(Θ),,,来计算变更后的视差角。由此,控制部145重新设定绘制条件。通过进行该处理,例如,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即使在任意地变更了视野角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来观察立体图像。另外,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以及视点的位置,视野角中所包含的被拍摄体部分发生变动。因此,控制部145根据作为几何条件所设定的视野角中所包含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大小,来变更视差角。另外,当被拍摄体部分超出了突出临界时,控制部145也可以进行以下的处理。即,控制部145进行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到突出临界附近的视差角变更处理。之后,控制部145以视差角变更后的各视点的立体图像间的立体感变得大致相同的方式,在被拍摄体部分成为突出临界内的缩小范围内,根据视野角来变更视差角。另外,在绘制处理中,知道根据色彩等表现条件,最优的视差角不同。从而,上述的视差角变更处理也可以根据绘制处理中的表现条件,来变更视差角。例如,存储部144保持使最优视差角与作为表现条件设定的色彩对应的表。并且,控制部145参照该表来进行视差角变更处理。另外,控制部145也可以代替函数“F(L)”、函数“F2(L’)”以及函数“F3(Θ)”,而参照距离“L”与最优视差角对应的表、距离“L’”与最优视差角对应的表、视野角“Θ”与最优视差角对应的表来进行视差角变更处理。另外,当被拍摄体部分超过了突出临界时,控制部145也可以进行以下的处理。即,控制部145进行使被拍摄体部分的轮廓接近到突出临界附近的视差角变更处理。之后,控制部145以视差角变更后的各视点的立体图像间的立体感大致相同的方式,在被拍摄体部分成为突出临界内的缩小范围内,根据表现条件来变更视差角。这样,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根据作为绘制条件设定的几何条件以及表现条件的至少I个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接着,使用图11针对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说明构成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终端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的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判定是否接受了对于作为处理对象而指定的体数据的绘制条件(步骤(st印)S101)。在此,当没有接受绘制条件时(步骤SlOl否定),控制部145—直待机到接受到绘制条件。另一方面,当接受了绘制条件时(步骤SlOl肯定),控制部145根据在绘制条件中设定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与突出临界的关系,变更在该绘制条件中指定的视差角(步骤·S102)。并且,控制部145根据变更后的视差角重新设定绘制条件(步骤S103),并将重新设定的绘制条件通知给工作站130(步骤S104)。通过被通知了重新设定的绘制条件的控制部135的控制,绘制处理部136生成9视差图像。并且,控制部145判定通信部143是否从工作站130接收了9视差图像(步骤5105)。在此,当没有接收9视差图像时(步骤S105否定),控制部145—直待机到接收到9视差图像。另一方面,当接收了9视差图像时(步骤S105肯定),通过将控制部145接收到的9视差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并在显示部142输出,从而,显示部142显示9视差图像(步骤5106),并结束处理。如上述那样,在第I实施方式中,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具体而言,在第I实施方式中,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与突出临界的关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由此,是9视差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的观察者即使以各种模式(pattern)变更绘制条件,也能够观察使用了9视差图像的清晰的立体图像。另外,是9视差显示器的显示部142的观察者即使以各种模式变更绘制条件,也能够以大致相同的立体感观察使用了9视差图像的立体图像。从而,在第I实施方式中,能够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选择与视差角变更后的绘制条件一致的图像组的情况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进行控制,使得从对于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136所预先生成的图像组,选择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的图像组,并将所选择的图像组显示于显示部142。为了能够执行该控制处理,首先,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35指示绘制处理部136,使其根据存储于图像保管装置120的体数据,基于各种绘制条件预先生成视差图像组。图12A、图12B以及图12C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绘制处理部预先生成的视差图像组的图。例如,为了能够将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与变更后的视差角一致地任意地变更,如图12A所示,控制部135在通过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的切断面上设定正圆,另外,沿着正圆的整个圆周,以视差角间隔I度的方式设定360个视点。另外,在图12A中,为了作图的方便,只描绘出42个视点,但实际上,设定了360个视点。并且,绘制处理部136使用所设定的360个视点,来生成由360个视差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组。以下,如图12A所示,将对于绘制对象生成的整个圆周的视差图像的数据记作整个圆周数据。另外,控制部135也可以通过设定多个正圆的半径,来在同一平面内设定多个正圆。另外,控制部135例如也可以通过设定“视差角0.5度”,来生成由720个视差图像构成的整个圆周数据。另外,控制部135也可以不仅将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作为中心,而且在被拍摄体部分内设定任意的点,通过将在以该设定的点为中心的正圆上设定多个视点,来生成整个圆周数据。另外,设定整个圆周数据生成用视点的图形并不限定于正圆,例如,也可以是椭圆或多边形等任意形状的图形。或者,控制部135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生成整个圆周数据。即,为了将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与变更后的视差角一致地任意地变更,如图12B所示,控制部135在正圆上设定多个基准视点(参照图中的带有斜线的圆),分别沿着通过所设定的多个基准视点的连接线,以视差角间隔I度的方式设定9个视点。并且,绘制处理部136使用在各连接线上设定的9个视点,通过在图6A中说明的平行投影法来对每个基准点生成9视差图像。另外,在图12B所示的整个圆周数据中设定的基准视点以I度间隔、或O.5度间隔来设定。另外,控制部135也可以与上述相同,通过设定多个正圆的半径,来在同一平面内设定多个正圆。另外,控制部135也可以不仅将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作为中心,而且在被拍摄体部分内设定任意的点,通过在以该设定的点为中心的正圆上设定多个基准视点,来生成图12B所示的整个圆周数据。另外,图12B所示的设定整个圆周数据生成用基准视点的图形并不限定于正圆,例如,也可以是椭圆或多边形等任意形状的图形。另外,如图12C所示,控制部135设定多个通过被拍摄体部分内的点(例如,重心)的旋转轴。由此,控制部135以在由任意方向切断了被拍摄体部分的切断面上设定任意形状的图形,并在各图形中,生成图12A或图12B所示的整个圆周数据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控制部135将绘制处理部136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组,与生成源的体数据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134或者图像保管装置120。以下,针对视差图像组经由通信部133存储于图像保管装置120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装置140的操作者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经由输入部141输入体数据的指定以及绘制条件。并且,控制部145从图像保管装置120取得与输入部141接受的体数据对应的视差图像组。具体而言,通信部143通过控制部145的控制,将操作者输入的体数据的附带信息发送至图像保管装置120。图像保管装置120检索与所接收到的附带信息对应的体数据,并将与检索到的体数据对应的图像组发送至终端装置140。控制部145从通信部143所接收到的视差图像组中,选择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的图像组(9视差图像),并将所选择的图像组转换成中间图像,并显示于显示部142。图13A以及图13B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图。例如,假设作为视差图像组接收“视差角1度”的整个圆周数据,变更后的视差角是“视差角2度”。此时,控制部145判定为能够从“视差角1度”的整个圆周数据中选择“视差角2度”的视差图像组。并且,如图13A所示,控制部145从“视差角1度”的整个圆周数据中,以成为“视差角2度”的方式,间隔I个地选择9个视差图像,并将所选择的9个图像输出于显示部142。另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45也可以以使用绘制处理部136预先生成的图像组,通过插补处理生成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并将该生成的图像组显示于显示部142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145利用二维图像处理部146的插补功能。如上述那样,二维图像处理部146具有使用2个视差图像各自的深度信息,通过插补处理,根据该2个视差图像生成新的视差图像的插补功能。针对二维图像处理部146所执行的插补处理的具体例,以下进行说明。例如,当生成位于图像A与图像B中间的图像C时,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通过“MutualInformation法”来计算表示从图像A向图像B的方向的“图像A与图像B的WarpField”。并且,二维图像处理部146通过将“WarpField”中的各像素向量(vector)的中间点(从图像A向图像B的向量的一半)加上图像A,来生成图像C。另外,当不是需要位于图像A与图像B中间的图像,而是例如需要“2:1”的角度位置的图像C时,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使用从位于“2:1”的比率的图像A向图像B的向量的像素来生成图像C。另外,当图像A与图像B的角度间隔狭窄时,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也可以没有使用深度信息,在将图像A与图像B相加之后,进行将像素值减半的单纯的插补处理。例如,当在通信部143所接收到的视差图像组中,不存在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9视差图像时,执行该插补处理。例如,假设作为视差图像组接收“视差角1度”的整个圆周数据,变更后的视差角是“视差角0.5度”。此时,控制部145判定为不能从“视差角1度”的整个圆周数据中,选择出所有的“视差角0.5度”的9视差图像。并且,控制部145控制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使其根据相邻的已取得的2个视差图像通过插补处理生成图13B所示的黑色圆所示的视点位置的视差图像。即,二维图像处理部146使用根据与黑色圆所示的视点位置相邻的2个视点生成的2个视差图像各自的深度信息,通过插补处理,生成与黑色圆所示的视点位置对应的新的视差图像。由此,控制部145使“视差角0.5度”的9个视差图像在显示部142输出。接着,使用图14针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说明构成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终端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处理系统I的终端装置140判定是否成为处理对象的体数据被指定,且接受了对于体数据的绘制条件(步骤S201)。在此,当没有通过操作者进行体数据的指定以及绘制条件的接受时(步骤S201否定),终端装置140变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当通过操作者进行了体数据的指定以及绘制条件的接受时(步骤S201肯定),控制部145取得与所指定的体数据对应的视差图像组(步骤202)。并且,控制部145根据在绘制条件中设定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与突出临界的关系,来变更在该绘制条件中指定的视差角(步骤S203)。并且,控制部145通过选择处理、或者插补处理来取得与变更后的视差角一致的9视差图像(步骤S204)。并且,通过将控制部145取得的9视差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并在显示部142输出,从而显示部142显示9视差图像(步骤S205),并结束处理。如上述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不实时生成变更了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而显示于显示部142。S卩,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不进行体绘制处理而显示变更了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从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迅速地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使用9视差显示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使用2视差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视差角变更处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终端装置140的控制部145进行视差角变更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工作站130的控制部135进行视差角变更处理的情况。此时,控制部135请求控制部145将视差角变更后的9视差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42。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将进行绘制处理的装置作为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10的情况。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io进行绘制处理,工作站130或终端装置140进行视差角变更处理的情况。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视差角变更处理以及视差角变更后的视差图像组的显示”也可以是只通过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io来进行的情况、或只通过工作站130来进行的情况、或只通过终端装置140来进行的情况。S卩,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能够根据图像处理系统I所包含的各装置的各种负荷或使用状况,以任意的单位功能性或物理性地分散、合并来构成。另外,在各装置进行的各处理功能其全部或者任意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由CPU以及在该CPU解析执行的程序(program)来实现,或者,作为基于布线逻辑(wiredlogic)的硬件来实现。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图像处理方法能够通过由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等计算机来执行预先准备的图像处理程序来实现。该图像处理程序能够经由因特网(internet)等网络来发布。另外,该程序记录于硬盘、软盘(flexibledisk)(FD)XD-R0M、M0、DVD、Blu-rayDisc(注册商标)等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中,并通过由计算机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来执行。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第I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能够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形态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要旨中一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权利要求1.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立体显示装置,通过显示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显示被观察者立体地识别的立体图像;控制部,当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即体数据生成上述规定的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进行控制使得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在上述立体显示装置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和在上述立体显示装置中显示的立体图像的突出方向上的临界、即突出临界的关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根据作为针对上述被拍摄体部分的绘制条件而被设定的几何条件以及表现条件的至少I个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根据从为了移动视点的位置而作为上述几何条件设定于上述被拍摄体部分的重心到该被拍摄体部分中的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基于根据作为上述几何条件而被设定的视点以及视线方向计算出的从该视点到上述被拍摄体部分中的轮廓的距离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几何条件而被设定的视野角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对针对上述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进行控制,使得生成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并进行控制使得上述绘制处理部生成的图像组被显示于上述立体显示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从对上述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所预先生成的图像组中选择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的图像组,并将该选择的图像组显示于上述立体显示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利用对上述体数据执行绘制处理的绘制处理部所预先生成的图像组,通过插补处理生成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并将该生成的图像组显示于上述立体显示装置。10.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立体显示装置,通过显示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显示被观察者立体地识别的立体图像;控制部,当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即体数据生成上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进行控制,使得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于上述立体显示装置。1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当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即体数据生成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于立体显示装置。全文摘要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显示立体感最优的立体观测用图像。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备立体显示装置和控制部。立体显示装置通过显示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来显示被观察者立体地识别的立体图像。当根据三维的医用图像数据、即体数据生成上述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根据被拍摄体部分的形状来变更视差图像间的视差角,并将成为变更后的视差角的规定视差数的视差图像显示于上述立体显示装置。文档编号A61B8/00GK102892022SQ201210233148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申请日期2012年7月5日优先权日2011年7月19日发明者塚越伸介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