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461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ー种治疗耳鸣的中药。
背景技术
耳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累及听觉系统的ー个症状,是指并非由同时施加的声刺激或电刺激所引起的声音感觉。引起耳鸣的原因很多,但耳鸣的发生机理至今尚不明确,有人认为耳鸣是由于听觉中枢传导径路出现的自发性神经细胞活动所致。有人认为当耳蜗兴奋性提高,任何机械压迫均可使盖膜与毛细胞的相对关系有轻微但持久性位移即可引起耳鸣。目前通常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常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控制,但是这种方法适用的人群窄,而且副作用大。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耳鸣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耳鸣的中药。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山飘儿草、石菖蒲、荞麦叶、功劳子、凤尾參、响铃草、鹿角胶、黑芝麻、夏枯草、熟地、桑椹子、白首乌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山飘儿草30-50份、石菖蒲20-40份、荞麦叶20-40份、功劳子20-40份、凤尾參20-40份、响铃草15-25份、鹿角胶15-25份、黑芝麻15-25份、夏枯草10-20份、熟地10-20份、桑椹子8_15份、白首乌8_15份。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山飘儿草40份、石菖蒲30份、荞麦叶30份、功劳子30份、凤尾參30份、响铃草20份、鹿角胶20份、黑芝麻20份、夏枯草15份、熟地15份、桑椹子10份、白首乌10份。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山飘儿草苦、性寒。清肝利胆,清热解毒,利湿。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咽喉肿痛,消化不良,急性菌痢,泌尿系感染,耳鸣耳聋,烧烫伤等症。石菖蒲辛、苦、微温,归心、肝、脾经。豁痰开窍,化湿和胃,宁心益智。用于热病神昏,健忘,失眠,耳鸣。荞麦叶酸、寒。利耳目,下气,止血,降压。用于眼目昏糊,耳鸣重听,嗳气,紫癜,闻血压等症。功劳子苦、凉。归脾、肾、膀胱经。清虚热、补肾、燥湿。用于骨蒸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湿热腹泻,带下,淋浊等症。凤尾參甘、微苦、温。补气血,强筋骨,健脾胃。用于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手足痿软,筋骨疼痛,支气管炎,小儿食积,营养不良。响铃草苦微酸;平寒。肺经。滋肾养肝,止咳平喘,利湿解毒。耳鸣,耳聋,头目眩晕,遗精,月经过多,白带,久咳,痰血,哮喘,肾炎,小便不利,扁桃体炎,腮腺炎,疔疮肿毒。
鹿角胶甘、咸、温。归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血安胎,止血。主治虚劳羸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证。黑芝麻甘、平。归肝、脾、肾经。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 脚痿软、须发早发、肌肤干燥,肠燥便秘,妇人乳少,痈疮湿疹等。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等。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肾阴不足而引起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桑椹子甘、酸、寒。归肝、肾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用于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ロ渴,消渴,肠燥便秘等。白首乌苦、平。归肝、肾、脾胃经。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用于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等。耳鸣属中医“耳鸣”范畴,此外还有“苦鸣、蝉鸣、暴鸣、渐鸣”等不同称谓。耳鸣、听カ下降是由于内耳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改善内耳微循环,纠正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内耳组织修复是治疗耳鸣的关键。本发明中山飘儿草清热解毒,为本方君药,石菖蒲、荞麦叶、功劳子、凤尾參祛痰开窍,利耳目,通耳窍,补气血,为臣药;响铃草、鹿角胶、黑芝麻、熟地、桑椹子、白首乌补益气血,滋肾养肝,强益筋骨,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养气养血、通利耳窍之功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耳鸣具有独特的疗效。本发明中药于2006年至2010年临床观察耳鸣63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I、一般资料63例患者中,年龄35-67岁,发病平均时间3_12个月,平均年龄62岁。2、治疗方法2. I处方山飘儿草40g、石菖蒲30g、荞麦叶30g、功劳子30g、凤尾參30g、响铃草20g、鹿角胶20g、黑芝麻20g、夏枯草15g、熟地15g、桑椹子10g、白首乌10g。2. 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エ艺制成汤剂,毎日I剂,毎日2次,I个月为I疗程。3、治疗结果3. I疗效标准參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各项体征转阴性,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经随访症状无加重者;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減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能參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者。3.2结果63例患者中,治愈48例(76. 2 % ),显效10例(15.8%),有效3例(4. 7% ),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 7%。4、典型病例4. I王某,女,65岁,半年来两耳常有耳鸣如蝉叫,服西药调解神经,扩张血管治疗无效。颧红如妆,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头胀,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耳鸣声减低,面红、腰酸、失眠多梦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耳鸣消失,睡眠正常,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4. 2陈某,男,42岁,反复发作左耳耳鸣半年余,伴腰酸腿软,睡眠不佳,抽烟耳鸣加重,曾服杞菊地黄丸无显效,舌质红苔白腻舌下静脉偏紫,脉弦滑涩。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I剂,I个疗程后,耳鸣缓解,腰酸腿软减轻,继续服用I个疗程,耳鸣消失,诸症全除,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4. 3赵某,女,37岁,一周前月经期间开始耳鸣,曾服补血补肾药无效。双耳有持续性尖锐声响,伴乏力、头晕、时有心慌、恶心欲呕、ロ苦不干,经期腹痛,月经色淡,量正常。睡眠尚可,饮食ニ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耳鸣显著缓解,余症渐除,继续服用2个疗程,耳鸣消失,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实施例1,ー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山飘儿草30g、石菖蒲20g、荞麦叶20g、功劳子20g、凤尾參20g、响铃草15g、鹿角胶15g、黑芝麻15g、夏枯草10g、熟地10g、桑椹子8g、白首乌8g制成。实施例2,ー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山飘儿草40g、石菖蒲30g、荞麦叶30g、功劳子30g、凤尾參30g、响铃草20g、鹿角胶20g、黑芝麻20g、夏枯草15g、熟地15g、桑椹子10g、白首乌IOg制成。实施例3,ー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山飘儿草50g、石菖蒲40g、荞麦叶40g、功劳子40g、凤尾參40g、响铃草25g、鹿角胶25g、黑芝麻25g、夏枯草20g、熟地20g、桑椹子15g、白首乌15g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山飘儿草30-50份、石菖蒲20-40份、荞麦叶20-40份、功劳子20-40份、凤尾参20-40份、响铃草15-25份、鹿角胶15-25份、黑芝麻15-25份、夏枯草10-20份、熟地10-20份、桑椹子8-15份、白首乌8-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山飘儿草40份、石菖蒲30份、荞麦叶30份、功劳子30份、凤尾参30份、响铃草20份、鹿角胶20份、黑芝麻20份、夏枯草15份、熟地15份、桑椹子10份、白首乌10份。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山飘儿草、石菖蒲、荞麦叶、功劳子、凤尾参、响铃草、鹿角胶、黑芝麻、夏枯草、熟地、桑椹子、白首乌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耳鸣。
文档编号A61K35/32GK102846834SQ20121039283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孙伟元, 徐新华, 赵娜, 刘顺杰 申请人:孙伟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