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2128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
背景技术
:肠激惹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又称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9Γ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肠易激综合征大致有两种类型便秘型和腹泻型。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基于此,肠激惹综合征的治疗仅仅是对症治疗,如使用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治疗腹痛,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治疗腹泻,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等。对症治疗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久而久之,止泻、导泻药物的交替使用愈发加重了胃肠动力紊乱。中医的整体调节优于西医,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西医治疗难以控制发作频率,则多诉诸于中医治疗。目前,IBS的中医治疗主要从解决“肝脾不和”入手,多认为本病病机为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产生痛泻症状。但是发明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这种肠激惹综合征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肝气犯脾,而是和病患体质明确相关,也就是与肠道平滑肌的高敏感性相关。故而应该从肝、脾、肾三经论治,且大肠与肺相表里,还要充分考虑到肺气肃降失调对大肠气机影响,单纯的疏肝健脾仅仅对一部分患者效果比较好,对于肠道平滑肌高敏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虎尾轮610份,鸡血藤815份,菥蓂子815份,苏头610份,亮叶桦皮610份,天文草815份,蓝花葱610份,穿山甲815份,芡实36份。其最佳重量配比为虎尾轮8份,鸡血藤10份,菥蓂子10份,苏头8份,亮叶桦皮8份,天文草10份,蓝花葱8份,穿山甲10份,芡实5份。其中所述的虎尾轮,为豆科植物猫尾射Urariacrinita(T.)Desv.的全草。性味甘;微苦;平。归心;肺;肝经。功可清肺止咳;散瘀止血。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香花岩豆藤或亮叶岩豆藤等的藤茎。性味苦、甘,温。归肝、肾经。功可补血,活血,通络。菥蓂子,十字花科菥蓂属植物菥蓂ThlaspiarvenseL.种子。性味辛、苦,微温。祛风除湿,和胃止痛。苏头,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野紫苏Var.Crispa(Thunb.)Hand.-Mazz.,P.frutescens(L.)Britt.和白苏Var.Acuta(Thunb.)Kudo,P.Frutescens(L.)Britt.的根及近根的老莖。味辛,性温,无毒。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可疏风散寒;降气祛痰;和中安胎。亮叶桦皮,为桦木科植物亮叶桦BetulaIuminiferaH.Win天文草.的树皮。性味甘;辛;性微温。功可祛湿散寒;消滞和中,解毒。天文草,为菊科植物金钮扣SpilanthespaniculataWall,exDC.的全草。味辛;苦;性微温。归肺;肝;大肠经。功可止咳平喘;解毒利湿;消肿止痛。蓝花葱,为百合科蓝花葱AlliumcyaneumRegel,以全草入药。性味辛,温。功可发散风寒,通阳,健胃。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Linnaeus的鳞甲。性味咸,微寒。归肝、胃经。功可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突实,为睡莲科植物突Euryaleferox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性味甘、潘,平。归归脾、肾经。功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组方原理现在临床上肠激惹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采用的治则大多从解决“肝脾不和”入手,多认为本病病机为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产生痛泻症状。但是发明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这种肠激惹综合征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肝气犯脾,而是和病患体质明确相关,也就是与肠道平滑肌的高敏感性相关。故而应该从肝、脾、肾三经论治,且大肠与肺相表里,还要充分考虑到肺气肃降失调对大肠气机影响,单纯的疏肝健脾仅仅对一部分患者效果比较好,对于肠道平滑肌高敏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以下特点。I、用虎尾轮、鸡血藤和菥蓂子配合虎尾轮《中国药典》中功能主治栏中记载“清肺止咳;散瘀止血”,但是发明人临床经验表明,肺与大肠相表里,虎尾轮应用于IBS患者敷脐有活血通络,理气和中功效,配合鸡血藤的补血活血通络、菥蓂子的除湿和胃止痛,可以有效的缓解IBS患者肠道平滑肌的高激惹状态,缓解肠痉挛,恢复原有的胃肠动力;本方并不是以行气解郁的药物为核心,而是血药优于气药,其原因就在于目的是调节平滑肌功能,且血药并不选用单纯活血药物,如丹参、赤芍等,主要是虎尾轮、鸡血藤除了活血外还有通络之功,入肝肾肺经调理肠道血运气机。2、天文草归肺;肝;大肠经。功可止咳平喘;解毒利湿;消肿止痛。IBS肠道高敏感性的机理并不明确,发明人临床研究发现,在组方中加入天文草有奇效,其作用可能与缓解肠道免疫应激状态有关。3、苏头降气和中,亮叶桦皮消滞和中,蓝花葱通阳健胃,发明人研究表明,加入此三味药物可以特异性地调节肠道气机,而其他胃肠动力调节药物并不能达到这一效果,故推测其作用途径与增加肠蠕动无关。4、本药物组合并未使用冰片、薄荷等常用的促进局部药物透皮吸收的药物,其原因是上述促透皮吸收的药物往往刺激性比较大,本组方选用的药物扩散性好,且菥蓂子含黑芥子甙,经酶作用后产生芥子油,该种物质容易通过敷脐形式进入腹部组织中,加速药效发生;而加入穿山甲血肉有情之品活络,也有促药物扩散的作用。5、芡实补脾止泻,为收涩治标之药;本组方并未使用石榴皮,白头翁,诃子肉,乌梅,赤石脂等一类收涩太快的药,其原因在于,该类药物仅仅起到收敛作用,但是肠道高激惹状态依旧存在,应用这类药物后,IBS患者反而会产生腹痛不止的结果;而且在本方中,芡实剂量明显小于药典记载的剂量,其原因是该药在本方中的作用不是单纯止泻,而仅仅是提供一种收敛的趋势。6、本发明敷脐剂原料用量是经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用量为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实施例I,原料药重量配比虎尾轮6g,鸡血藤8g,菥蓂子8g,苏头6g,亮叶桦皮6g,天文草8g,蓝花葱6g,穿山甲8g,突实3g。实施例2,原料药重量配比虎尾轮10g,鸡血藤15g,菥蓂子15g,苏头10g,亮叶桦皮IOg,天文草15g,蓝花葱IOg,穿山甲15g,突实6g。实施例3,原料药重量配比虎尾轮8g,鸡血藤10g,菥蓂子10g,苏头8g,亮叶桦皮8g,天文草IOg,蓝花葱8g,穿山甲IOg,突实5g。使用时,将本发明中药虎尾轮、鸡血藤、菥蓂子、苏头、亮叶桦皮、天文草、蓝花葱、芡实和穿山甲加水煎煮两次,合并滤液后加热浓缩成浸膏或者稠膏,分早晚敷布于IBS患者脐部。上述敷脐剂的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可以有效达到治疗肠激惹综合征之目的,且副作用较少。上述结果为临床资料充分证明,有关资料如下,其中研究敷脐剂使用为实施例3中的原料药重量配比。I对象与方法。I.I对象为2010年I月2012年9月肠激惹综合征62例,患者均符合肠激惹综合征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腹泻的可能。实验室检查便细菌培养均(_),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中,男39例,女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以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准①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③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⑥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⑦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I.2方法对照组采取对症治疗,使用颠茄片治疗腹痛,使用思密达治疗腹泻,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果导片。治疗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的中药敷脐剂治疗,疗程均为14d。I.3安全性评价用药前后均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检测。I.4统计学分析用SPSS13.O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意义。2结果。2.I便秘型患者3m内复发率对照组便秘型患者6例,治疗后3m内便秘全部复发,复发率100%。治疗组便秘型患者7例,治疗后3m内I例便秘复发,复发率14.2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腹泻型患者大便频率改变对照组腹泻型患者25例,治疗前大便次数5.31±2.34次/d,治疗后3d后3.34±I.63次/d。治疗组腹泻型患者24例,治疗前大便次数5.54±I.94次/d,治疗后3d后I.86±I.43次/d。治疗组大便次数的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腹泻型患者3m内复发率对照组治疗后3m内复发率76.00%(19/25)。治疗组复发率41.67%(10/2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呼吸)、体格检查及尿常规在治疗期间无明显异常。3.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本发明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具有疗效好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虎尾轮610份,鸡血藤815份,菥蓂子815份,苏头610份,亮叶桦皮610份,天文草815份,蓝花葱610份,穿山甲815份,芡实3飞份。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其特征在于其重量配比为虎尾轮8份,鸡血藤10份,菥蓂子10份,苏头8份,亮叶桦皮8份,天文草10份,蓝花葱8份,穿山甲10份,芡实5份。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敷脐剂,以解决肠激惹综合征的治疗问题。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虎尾轮6~10份,鸡血藤8~15份,菥蓂子8~15份,苏头6~10份,亮叶桦皮6~10份,天文草8~15份,蓝花葱6~10份,穿山甲8~15份,芡实3~6份。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具有疗效好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文档编号A61K35/36GK102961566SQ201210543330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6日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6日发明者李莉,张传秀,韩杨,韩光明申请人:李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