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械定位脉管内植入物的系统和方法

文档序号:921475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械定位脉管内植入物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该公开涉及治疗用植入物输送和回收系统,以及更加特别的,涉及具有如下构件的系统,该构件机械接合待定位在体内的植入物。所述定位包括将植入物输送并部署在靶标部位,或从靶标部位移除植入物。该公开还涉及植入物,以及更加特别的,涉及适于通过输送和回收系统机械保持的植入物。
背景技术
有时,诸如动脉瘤的体内空腔定位在对于外科手术来说遥远的、柔弱的以及曲折形成的区域中,诸如在大脑脉管系统中,其需要特定输送系统以导航至该区域并安全且可靠地输送线圈植入物。

发明内容
所述定位系统包括由操作者操作的致动器、接合致动器的定位器、以及在定位器远端处接合植入物的互补部分的植入物接口。定位器为操作者提供可控地移动植入物通过微导管或输送管并将该植入物准确定位在靶标部位处的能力。定位器提供了机械系统以选择性地接合植入物,同时保持狭窄外形和充足柔性以导航穿过体内通向靶标部位的曲折路径。尽管提供了小的和柔性外形,该定位器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允许操作者可控地移动该植入物通过微导管,并且与植入物的机械接合在经受靶标部位附近的高曲折度时能够保持动能性和可控性。定位器与植入物的机械接合还通过允许植入物旋转并释放植入物移动至靶标部位期间所产生的任何扭矩力而保持了整个定位程序中植入物的准确方位。定位器还允许操作者通过将操作者施加的控制恰当地转化为靶标部位附近的可预测且响应性运动来控制定位器和植入物的运动。定位器通过提供如下的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实现了有利的性能并克服了认为是限制现有系统性能的问题:·所述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在保持植入物的同时允许自由旋转运动,以及提供与植入物的最小直接接触,从而在植入物扭曲旋转同时移动通过微导管时最小化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的扭矩力的累积。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的接触被最小化且可完全旋转,从而随着该植入物推进至靶标部位而独立地抵抗导航穿过曲折路径到靶标部位时作用在植入物上的任何力,该植入物将保持可接受的方位。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接触和扭矩力的最小化改善了操作者控制定位器的能力,以及改善了将植入物定位在靶标部位的精确度。定位器还通过提供狭窄、柔性且可控的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而实现了有利性能。定位器通过利用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提供了狭窄外形,在所述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中所述植入物在与定位器接合或脱离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而无需植入物的横向运动。定位器还通过使用沿其长度具有可变柔性的支承结构提供了改进的柔性,其中更大的柔性对应于通向靶标部位的路径的更曲折部分。定位器通过利用如下材料和表面而提供改进的可控性,所述材料和表面提供了针对通向靶标部位的路径的曲折度所选择的摩擦系数,以及所述材料和表面用于所述定位器中以对应于通向靶标部位的路径最曲折部分。定位器还通过更加全面和精确地将操作者施加的控制运动传输至靶标部位处的定位器的运动而提供了改进的控制。定位器还提供了如下的系统:所述系统允许植入物的机械接合或脱离而无需使用液压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植入物接口允许操作者机械地控制植入物与定位器的接合和脱离,并允许定位器以如下方式保持植入物:所述方式最小化与植入物的接触,允许在所有运动和旋转方向上运动,以及允许在与植入物接口接合或脱离时该植入物的轴向移动而不是径向运动。植入物接口通过保持接合植入物的构件而提供对植入物接合和脱离的机械控制。所述构件通过定位系统的开口弓I入植入物接口中,并通过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该开口保持在植入物接口处,从而物理地阻止所述构件通过开口完全离开。通过沿定位系统的长度布置的可动细长构件来实现阻塞,所述细长构件具有阻塞所述开口的远端。通过阻塞所述开口并非固定地限制植入物,该植入物根据植入物接口限定的限度保持自由运动,这包括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的轴向和径向运动、绕植入物轴线的旋转运动、以及将植入物布置于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成一定角度的角运动。此外,通过阻塞所述开口而非直接地限制所述植入物,最小化了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之间的接触。所述治疗植入物可以是由所述定位系统保持并定位的任何植入物。所述植入物用接合植入物的延伸件由植入物接口保持。所述延伸件可以是制造植入物时植入物的一部分,已制造植入物的 修改部分,或在最初制造后附接至所述植入物。所述延伸件提供布置成距植入物主体一定距离的端部,并允许植入物接口通过固定所述延伸件的端部而接合和固定所述植入物。然而植入体自身并不连接至植入物接口。延伸件的端部可以是球,但也能够采用其他形式。所述定位系统能够促进所述球和植入物的非受阻转动,由此避免了通过系统至靶标部位运动而施加给系统的能量的突然或非受控释放。植入物和球的自由旋转与具有刚性连接或部分或完全限制植入物和输送系统之间运动和转动的连接的现有系统相比允许植入物从微导管更加柔和地部署在靶标部位,以及所述自由转动还降低了在将植入物部署并定位在靶标部位期间施加给脉管系统的力。所述植入物接口还有利地提供了球在植入物接口空腔内的非受限轴向运动。球在空腔中的运动涉及空腔的纵向长度以及接合植入物并布置在空腔内的杆的长度。在植入物和定位器都向远侧方向推进时,与植入物表面的摩擦将引起球轴向移动至空腔内的最近侧位置,以及植入物的近侧表面将抵接定位器的远侧表面。当定位器在近侧方向上推进时,与植入物表面的摩擦将引起球向远侧移动至空腔内的最远侧位置,以及在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产生最小接触或无摩擦接触。关于球在空腔内的轴向运动的不同摩擦特征、以及植入物和植入物接口之间的接触程度,提供了对定位系统的“摩擦推动”或“无摩擦牵拉”,这对操作者是吸引人的,这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该系统运动的额外触感。球在空腔内的轴向运动有利地允许了植入物呈现相对于定位器轴线的有角度方位,以及绕球的环接和枢转。当植入物移动通过微导管时,该有角度方位和环接有利地帮助植入物中、或植入物和定位器之间的势能或弹簧力的放松和释放。所述定位器还有利地捕获或再捕获已经定位在靶标部位处或附近的植入物。所述致动器接口为操作者提供了控制植入物当由定位系统定位时运动的能力,以及提供了机械控制植入物和植入物接口的选择性接合和脱离的能力。致动器接口通过提供操作者能够施加控制的表面而控制植入物的运动,从而操作者的控制运动通过定位器精确地转移至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定位器接口提供相对刚性的定位器近侧端,该近侧端将由操作者在致动器接口上施加的轴向力和旋转力以最小损失(由于定位系统的挠曲和扭曲)传递至定位系统的相对柔性远侧端。致动器接口提供了用滑动机构控制植入物与植入物接口的接合和脱离,所述滑动机构可控地以及可预测地使植入物接口在接合和脱离方位之间运动。致动器接口还连接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操作者可控地和可预测地移动滑动件。此夕卜,致动器接口建立和维持植入物接口的压缩偏压,从而植入物接口通过将滑动件布置在远侧向前位置上而保持在接合方位。致动器提供了可动地接合致动器接口的机构,以及引起致动器接口的可控和可预测运动。致动器通过提供将外管保持在相对于致动器主体的固定位置的结构、以及夹住滑动件并将滑动件在近侧方向上以预定力牵拉预定距离并之后从滑动件脱离以允许从致动器脱离的爪或砧来实现该功能。所述致动器还提供了如下设计:所述设计允许操作者将致动器保持固定就位,从而保持定位器相对于靶标位置的位置,以及允许操作者以最小化定位器运动的可控方式利用致动器。为了最小化来自操作者的所需力并降低器械部件失效的可能性,所述定位系统有利地实现了改进的推进性。施加至定位器近端的力传递相同或接近相同的力至定位器的远侧端。定位系统还通过减少绳索和定位器之间、以及定位器和微导管之间的摩擦有利地实现了改进的推进性。通过减少定位系统的承受最大曲折的各部分的平均摩擦系数实现了有利的力传递率。这可以通过选择定位系统承受最大曲折的各部分处的匹配表面的特定材料和表面特性来实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在定位器的近侧部提供相对刚性结构、在定位器的远侧部提供相对柔韧结构、以及在定位器中间提供在近侧部和远侧部之间柔性变化的过渡区域来实现合适的柔性水平。定位器的近侧部可以提供沿定位器该段长度保持基本恒定的柔性(或刚度)。通过使用管结构实现近侧部接近恒定的柔性。远侧部和过渡区域通过如下组合实现了柔韧度:对管结构进行增加柔性的结构变化,所述结构变化的程度在远侧方向上沿管结构的长度增加,以及通过加强结构设置至定位器的结构支承件。远侧部的柔性沿该段的长度增加,其中在定位器的最远端处或附近实现最大的柔韧度。还通过定位器的完全包封的管结构而不使用切削来实现近侧部的接近恒定的柔性。远侧部和过渡区域的可变柔性特征通过如下组合来实现:具有切削的管、切削程度在远侧方向上沿着管的长度增加、以及通过定位器管套设置至定位器的结构支承件。定位系统通过利用适于经受曲折路径的定位器的具有可变摩擦系数、强度和柔性的材料和表面实现了具有合适外形或尺寸的机械操作植入物接合和脱离系统。定位器远端的外径足够小以到达靶标部位,同时允许来自连接植入物接口至定位系统的近端的机械系统对植入物接口的合适操作。所述定位器通过允许植入物关于定位器在植入物接口限定的限度内的非受限运动避免或最小化了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接口处的疲劳相关应力的发展。由于球、杆和植入物能够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在轴向和径向方向上运动、绕杆或植入物的轴线旋转、以及成角度运动使得植入物处于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的某一角度,因此最小化或避免了植入物接口应力的发 展。
定位系统不需要准备线圈分离机构的额外步骤,这是因为在从包装拿出以及插入患者前,定位器和注入物已经处于接合方位。定位器和植入物因此提供了已经准备取出包装时使用的系统。定位系统还提供了分离机构的致动和植入物从输送系统分离之间的直接连接,而无需中间过程来启动和完成线圈分离。定位系统因此实现了快速准备和/或分离时间,这代表了打开包装和部署植入物之间的短时间。定位系统可以预备使用而没有涉及预备线圈分离机构引起的延时,以及可以实现植入物与定位系统分离而没有由于启动和完成分离的中间过程而引起的延时。没有延时、以及分离机构的连接提供了一种允许植入物在靶标部位处快速和有效部署的系统。准备定位系统所需的时间长度的减少有利地增加了程序效率,这是因为不需要线圈分离机构的准备步骤,由此允许医生在该侵入性医疗程序中参与其他工作。该减少的部署时间有利地允许缩短侵入性医疗程序的长度,这是因为实现线圈分离的分离机构不需要时间。短的部署时间还允许已使用的定位器在分离后迅速移出,并允许在给定时间间隔上插入并定位下一个植入物。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势将在下面说明书中阐明,以及部分将是通过说明书显而易见的,或可通过实施本技术而知道。本技术的优势将通过所写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而实现和获得。应该理解的是,前述的总体描述和后面的详细描述都是例证性和解释性的,并旨在提供如所要求的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例如根据下述各个方面说明了本技术。出于方便,将以编号条款(例如,1、2、3等)描述本技术的各方面的各个实例。这些作为实例提供,并不限制本技术。应该指出的是,任
何从属条款可以任意组合形式组合,并置于各个独立条款中,例如,条款_。其他条款能
够以类似方式呈现。条款1:一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 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的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地定位时,阻挡或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以及其中芯丝的至少一部分附接至其远侧部的壁,从而在芯丝和管状构件附接时,基本阻止了芯丝和管状构件之间的相对轴向运动。条款2: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的所述至少一部分通过粘合剂、点焊、环形焊、销、管状构件中的卷曲部、钎焊以及易碎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至壁。条款3: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的所述至少一部分通过在芯丝经受预定力时能够破坏的附接件而附接至壁。条款4: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靠近芯丝和扩大端相对于轴线彼此径向相邻的位置的部分处附接至壁。条款5: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近侧部和远侧部;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其中扩大近侧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以及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6: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线圈植入物的线圈完全布置在管腔外侧。
条款7:条款I所述的组件,其中扩大近端与线圈植入物的线圈间隔开。条款8:一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所述管腔包括(i)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以及(ii)靠近远侧部具有减小的横截面尺寸的缩减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靠近远端并远离缩减部的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该芯丝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并具有扩大区域,所述扩大区域靠近缩减部、具有横向于所述轴线并大于所述减小的横截面尺寸的扩大横截面尺寸;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的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内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以及其中基本阻止了芯丝的扩大区域经过缩减部的远侧轴向运动。条款9:条款8所述的组件,其中芯丝的靠近扩大区域的部分被朝向缩减部压缩地偏压,从而限制了芯丝相对于管状构件的远侧运动。条款10:条款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扩大区域抵接壁。条款11:条款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缩减部在管腔内延伸通过阻塞构件。条款12:—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从近端到远端的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接触所述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 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其中,在线圈植入物从管状构件释放前,以及在扩大端不能在管腔内向远侧移动经过管状构件远侧部时,芯丝延伸通过管腔并超过远端。条款13: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延伸进入线圈。条款14: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至少延伸从线圈的扩大近端至管状构件的远端的距离。条款15: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偏心定位通过管腔。条款16: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抵接所述壁。条款17: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延伸超过管腔的最远部。条款18:条款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近侧部和远侧部;抗拉伸构件,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远端联接至线圈的远侧部;其中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上,以及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19:一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具有远端,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管状构件的远端;以及其中,芯丝朝向管状构件的远侧部被压缩地偏压,从而限制了芯丝相对于管状构件的轴向运动。条款20:条款1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的远端轴向抵接管状构件的远侧部。
条款21:条款1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压缩地偏压管状构件的远侧部,从而基本阻止了芯丝相对于管状构件的近侧运动直至芯丝经受预定力为止。条款22:条款19所述的组件,其中芯丝朝向管状构件的远侧部被压缩地偏压,从而限制了芯丝相对于管状构件的远侧运动。条款23:条款1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近侧部和远侧部;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的远侧部;其中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24:—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约束构件,所述约束构件在管腔内靠近扩大端布置,被配置成限制芯丝在管腔内的非轴向平移运动;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25:条款2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延伸通过所述约束构件。条款26:条款2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约束构件在管腔内延伸管状构件的大部分长度的距离。条款27:条款2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约束构件提供了比管状构件的内横截面尺寸小的内横截面尺寸。条款28:条款2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约束构件包括聚四氟乙烯。条款29:—种用于将 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从靠近扩大端的壁径向向内延伸,该限制构件被配置成接收芯丝的近侧区域并限制芯丝在管腔内的非轴向平移运动;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30:条款29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远侧部处,所述壁包括至少部分延伸通过所述壁的至少一段。条款31:条款3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段选自由切削段、狭槽、间隙、孔洞、螺旋状切割部、以及管壁上减小的厚度组成的组。条款32:—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该芯丝包括具有横截面的区域,该横截面在横向于纵向轴线与所述点相交的平面中具有凹进第一侧部;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33:条款32所述的组件,其中横截面具有背对扩大端的凸起第二侧部。条款34:条款33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侧部接触所述壁。条款35:条款3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部接触扩大端。条款36:—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线圈,所述线圈具有扩大近端、近侧部和远侧部;(ii)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穿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该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iii)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所述附接构件布置在管腔内,从而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以下中的至少一个⑴相对于管状构件轴向移动至少附接构件长度的距离和(ii)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一定角度范围内绕附接构件倾斜。条款37:条款36所述的组件,还包括: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接触所述附接构件。条款38:条款37所述的组件,其中从附接构件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附接构件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附接构件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管状构件的远端。条款39:条款3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相对于管状构件轴向移动至少附接构件的长度的距离,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40:条款3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一定角度范围内绕附接构件倾斜 ,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41:条款3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的近侧部与所述管状构件的远侧部间隔。条款42:条款3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纵向轴线旋转。条款43:条款3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纵向轴线旋转,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44:条款3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角度范围是约10至约50度。条款45:条款3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完全布置在管腔外侧。条款46:条款3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i)相对于管状构件轴向移动至少附接构件长度的距离且(ii)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一定角度范围内绕附接构件倾斜。条款47:条款4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纵向轴线旋转。条款48:—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线圈,所述线圈具有扩大近端、近侧部和远侧部;(ii)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穿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该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的远侧部;(iii)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所述附接构件布置在管腔内,从而所述线圈植入物配置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一定角度范围内绕附接构件倾斜。
条款49:条款48所述的组件,还包括: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附接构件。条款50:条款49所述的组件,其中从附接构件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附接构件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附接构件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管状构件的远端。条款51:条款5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附接构件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所述角度范围内倾斜,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52:条款4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的近侧部与所述管状构件的远侧部间隔。条款53:条款4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纵向轴线旋转。条款54:条款5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绕纵向轴线旋转,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55:条款4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角度范围是约10至约50度。条款56:条款4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完全布置在管腔外侧。条款57:条款4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相对于管状构件轴向移动至少附接构件长度的距离。条款58:条款5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被配置成相对于管状构件轴向移动至少附接构件长度的距离,同时芯丝在所述点处接触附接构件。条款59:—种用于将 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以及其中,在扩大端布置在管腔内时,芯丝向远侧延伸超过扩大端的远端至管状构件的远侧部。条款60:条款5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延伸超过管腔的最远部。条款61:条款5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芯丝,所述芯丝具有近侧部和远侧部。条款62:条款6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穿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该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条款63:条款6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64:—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线圈;(ii)与线圈间隔的扩大近端;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65:条款6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还包括近侧部和远侧部。
条款66:条款6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条款67:条款6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68:条款64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芯丝和扩大近端相对于轴线彼此径向定位时,扩大近端抵接所述壁。条款69:条款64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远侧部处,所述壁包括至少部分延伸通过所述壁的至少一段。条款70:杂款6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段选自由切削段、狭槽、间隙、孔洞、螺旋状切割部、以及管壁上减小的厚度组成的组。条款71:条款6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包括从第一横截面尺寸至较小的第二横截面尺寸渐缩的至少一部段。条款72:—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完全布置在管腔外侧的线圈;(ii)布置在管腔内的扩大近端;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73:条款7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还包括近侧部和远侧部。条款74:条款73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还包括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条款75:条款7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76:条款72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芯丝和扩大近端相对于轴线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扩大近端抵接所述壁。条款77:条款72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远侧部处,所述壁包括至少部分延伸通过所述壁的至少一段。条款78:条款7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段选自由切削段、狭槽、间隙、孔洞、螺旋状切割部、以及管壁上减小的厚度组成的组。条款79:条款7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包括从第一横截面尺寸至较小的第二横截面尺寸渐缩的至少一部段。条款80:—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具有近侧部和远侧部的线圈;(ii)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的远侧部;(iii) 扩大近端,所述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以及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管状构件的远端。条款81:条款80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芯丝和扩大近端相对于轴线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扩大近端抵接所述壁。条款82:条款80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远侧部处,所述壁包括至少部分延伸通过所述壁的至少一段。条款83:条款8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段选自由切削段、狭槽、间隙、孔洞、螺旋状切割部、以及管壁上减小的厚度组成的组。条款84:条款8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包括从第一横截面尺寸至较小的第二横截面尺寸渐缩的至少一部段。条款85:—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该芯丝包括具有横截面的区域,该横截面在横向于纵向轴线并与所述点相交的平面中具有大致新月形;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86:条款8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横截面具有面向扩大端的凹进第一侧部。条款87:条款86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芯丝接触扩大端时所述第一侧部接触扩大端。条款88:条款85所 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横截面具有背对扩大端的凸起第二侧部。条款89:条款88所述的组件,其中在芯丝接触扩大端时所述第二侧部接触壁。条款90:条款8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包括从第一横截面尺寸至较小的第二横截面尺寸渐缩的至少一部段。条款91:一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其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以及其中壁的一个区域在垂直于纵向轴线并与所述点相交的平面中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其中所述壁抑制了芯丝绕管腔周缘的运动,同时芯丝接触扩大端。条款92:条款9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区域具有在平面中基本椭圆形横截面形状。条款93:条款9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管状构件具有在平面中基本圆形横截面形状的外部轮廓。条款94:条款9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管状构件的厚度在该区域上变化。条款95:条款9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线圈植入物包括(i)线圈,所述线圈具有近侧部和远侧部;(ii)抗拉伸构件,所述抗拉伸构件延伸通过线圈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抗拉伸构件的远端联接至线圈远侧部,其中扩大近端布置在抗拉伸构件的近端处并且独立于线圈的近侧部。条款96:—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i)纵向轴线,( )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iii)穿过壁的孔,(iv)从孔的边缘延伸穿过的臂,所述臂至少覆盖部分孔,并朝向所述轴线径向向内弯曲,以及(V)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97:条款9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臂的任何部分延伸的距所述轴线的径向距离都不大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外径。条款98:条款9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臂的一部分向内朝向所述轴线延伸的距所述轴线的径向距离小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外径。条款99:条款96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扩大端在所述孔内并接触芯丝时所述壁接触扩大端。条款100:—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所述管腔包括(i)具有横截面尺寸的远侧部、(ii)远端以及(iii)缩减部,所述缩减部靠近远侧部,具有非圆形的第一横截面外形;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穿过所述缩减部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所述芯丝包括具有第二横截面外形的扩大区域,其中(i)在关于缩减部的第一旋转状态时限制了所述扩大区域通过缩减部的行进以及(ii)在关于缩减部的第二旋转状态时允许了所述扩大区域通过缩减部的行进;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101: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外形在几何形状上类似于第
一横截面外形。条款102: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外形与均匀缩放的第一横截面外形是同形。条款103: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外形具有与第一横截面外形基本相同的形状。条款104: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外形和第一横截面外形包括非正方形的矩形。条款105: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芯丝的靠近扩大区域的部分朝向缩减部压缩地偏压,从而在扩大区域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限制了芯丝相对于管状构件的远侧运动。条款106:条款10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缩减部在管腔内延伸穿过阻塞构件。条款107:条款106所述的组件,其中扩大区域的近侧表面与阻塞构件的远侧表面
基本平行。条款108:条款108所述的组 件,其中第一旋转状态包括扩大区绕纵向轴线的第一旋转位置。条款109:—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该轴线的管腔的壁、穿过壁的孔、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该扩大端包括(i)位于管腔内的主要部分以及(ii)从主要部分延伸进入所述孔并接合孔的边缘的次要部分;以及芯丝,所述芯丝在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其中从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该点至芯丝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芯丝和扩大端在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的定位时,阻止了扩大端在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远端。条款110:条款10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的远侧表面接合边缘的远侧表面。条款111:条款10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主要部分大体是球形的。条款112:条款10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大体是非球形的。条款113:条款10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大体是圆柱形的。条款114:条款109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的远离主要部分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次要部分的接近主要部分的第二宽度。


结合于此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

了本公开的例证性实施例,并和上述总体说明和下述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特征。图1A示出了定位系统的平面图,以及例证性植入物的平面图。

图1B示出了图1A的一部分的近景图。图2A示出了图1A的定位系统在人体内的平面图。图2B示出了图2A的一部分的近景图,其示出定位系统部分横截面以及在人体内一个位置的例证性植入物。图2C示出了图2A的一部分的近景图,其示出定位系统局部横截面以及在人体内另一个位置的例证性植入物图3示出了图1所说明的实施例的定位器的平面截面图以及例证性植入物的部分平面图。图4示出了图3的定位器和例证性植入物的等距视图,其中定位器局部示出为局部四分之一截面。图5A示出了图3实施例的定位器管的平面图。图5B不出了图5A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5C不出了图5A的另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示出了图5A的定位器管的等距视图。图6A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植入物接口的平面横截面视图,以及例证性植入物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6B示出了图6A的植入物接口的等距视图,其中植入物接口示出为局部四分之
一截面。图7A示出了图3的定位器和植入物的各部分的等距视图,其中定位器处于接合方位,以及定位器示出为局部四分之一截面。图7B示出了图3的定位器和植入物的各部分的等距视图,其中定位器处于分离方位,以及定位器示出为局部四分之一截面。图8A示出了图7A的定位器的平面横截面视图和植入物的平面图。图8B示出了图7B的定位器的平面横截面视图和植入物的平面图。图SC示出了图3的定位器和植入物的各部分的平面横截面图,其中植入物从定位器移除。图9示出了又一实施例的植入物接口的等距视图,以及例证性植入物的局部等距视图。图10示出了图9的植入物接口的平面横截面视图和植入物的局部平面图。图1lA示出了图8A的植入物接口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1lB示出了图8A的植入物接口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1lC示出了图8A的植入物接口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12示出了图3 的实施例的一部分在一个方位上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3示出了图3的实施例的一部分在另一个方位上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4示出了定位器的平面横截面图,以及例证性植入物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15示出了定位器的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16示出了定位器的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17A示出了植入物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7B示出了植入物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8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9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又一实施例的平面横截面图。图20A不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再一实施例在第一方位的平面横截面图。图20B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再一实施例在第二方位的平面横截面图。图21A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在停用位置的平面局部横截面图。图21B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在激活位置的平面局部横截面图。图22A示出了图21A的致动器的一部分的等距局部横截面图。图22B示出了图21B的致动器的一部分的等距局部横截面图。图23A、23B和23C示出了用于图3和4说明的现有系统和定位器柔性分布曲线。图24以局部截面图和优选植入物的局部横截面平面图示出了图1的定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5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横截面图。图26A和26B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接口的又一实施例以及图21A-21B的致动器的平面示意图。图27示出了图3的致动器的另一实施例处于激活位置的局部平面横截面图。图28示出了图27的致动器的局部分解等距视图。图2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分离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0示出了图29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1示出了图29的实施例的仰视图,其具有局部以虚线示出的芯丝。
图32示出了图29的实施例在栓子线圈分离步骤之后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3示出了图29的实施例在栓子线圈分离后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5A和35B不出了线圈输送系统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36A和36B不出了线圈输送系统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37不出了线圈输送系统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38A和38B不出了线圈输送系统的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侧视图。图39示出了具有扩大区的牵拉丝的侧视图。图40A和40B示出了具有扩大区的牵拉丝的端视图。图41示出了具有凸出部的球的侧视图。图42示出了具有凸出部的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述详细描述中,阐明各种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在缺少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的情况下实施本技术。在其他情形中,并没有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免使本技术不清楚。诸如“一个方面”的短语并不意味着该方面是本技术所必须的或该方面应用至本技术的所有配置。关于一·个方面的公开可以应用至所有配置、或一个或多个配置。一个方面可以提供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例。诸如“一个方面”的短语可以指代一个或多个方面,反之亦然。诸如“一个实施例”的短语并不意味着该实施例是本技术所必须的或该实施例应用至本技术的所有配置。关于一个实施例的公开可以应用至所有实施例、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例。诸如“一个实施例”的短语可以指代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反之亦然。诸如“一个配置”的短语并不意味着该配置是本技术所必须的或该配置应用至本技术的所有配置。关于一个配置的公开可以应用至所有配置、或一个或多个配置。一个配置可以提供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例。诸如“一个配置”的短语可以指代一个或多个配置,反之亦然。美国专利号5122136和5423829描述了一些现有的电解输送系统,其具有推进器,该推进器通过能够被电解过程腐蚀的分离节段附接至可植入钼线圈。该线圈被推进器推进穿过微导管至脉管系统内的期望靶标部位,以及电流施加至分离节段处的推进器。电流引起分离节段的电解腐蚀,其导致线圈从推进器的分开以及线圈在靶标部位的释放。人们认为该电解系统具有许多缺陷和劣势。该设计的一个劣势被认为是分离节段需要定位在微导管的远侧以用于释放(即,操作者不能在需要时在微导管内“预释放”线圈)。另一个劣势被认为是这些系统需要分离节段的电绝缘和隔离以减少分离期间产生的金属粒子的释放(其可能会导致靶标部位下游的不期望栓子)。另一个劣势被认为是这些系统需要医生等待未知量的时间(通常10-180秒),直至植入物线圈被释放为止,其中通过利用复杂的电气致动器从专门系统的反馈监控所述释放。还一个劣势被认为是这些系统经常以3-10%的比率产生“假阳性”,其在事实并非如此时错误地指示线圈已被释放。此外,由于在溶液中进行任何电化学反应,该系统需要在离子溶液中作用,并且人们认为不期望的气体将在阳极和阴极形成。另外,人门认为导丝和输送系统具有尺寸限制,这是因为这些系统需要诸如盐水的电解液恒流通过微导管以加速线圈的分离时间。由于针对电解液的该需求,人们认为电解输送系统的外径是为盐水流进行优化,而不是考虑线圈的可传输性、推进器的可推进力和力传递、以及输送系统远端的柔韧度(suppleness)。美国专利号6063100和6607538描述了一种液压输送系统,其具有推进器,所述推进器附接至可植入钼线圈,其中在推进器远端上的压力套和线圈的圆柱形实心近端之间具有摩擦配合。通过推进器将钼线圈推进穿过微导管至靶标部位内。向推进器的近端施加液压,从而在推进器的远端产生液压并引起线圈的圆柱形实心近端从压力套中推出以引起线圈从推进器的分开。该设计的一个劣势被认为是该系统需要复杂的导管结构和严格净化以避免空气栓子的输送。即使在净化后,人们认为一些空气栓子还通常留在系统中并在分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注射进入患者。另一个劣势被认为是这些系统使用耗时,这是由于推进器的准备以及压力注射器的填充和附接。人们认为这些系统比电解系统更不可靠,并有时不能释放线圈或过早地释放线圈。另外,通过该设计类型,人们认为输送系统的尺寸是为液压分离进行优化,而不是促进线圈输送或推进器-线圈接口作用。这些输送系统通常具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被设计用于高液压并因此是刚性的。线圈-摊进器接口同样是硬的,这是因为线圈近端的一部分紧密地楔入推进器的远端。美国专利号5234437描述了一种机械输送系统,其具有推进器,所述推进器通过推进器远端处的螺纹部附接至可植入钼线圈,所述螺纹部旋入线圈的内匝。推进器推进线圈穿过微导管至靶标部位。一旦定位,操作者就扭转推进器的近端多次以将推进器远端从线圈植入物旋出。该设计的一个劣势被认为是由于推进器减小的扭矩传递,该系统在高度曲折的解剖结构中不能良好工作,即推进器自身主体扭转而螺纹部不旋转或几乎不旋转。推进器的旋出操作还认为会引起整个系统的不期望运动,这将导致不能与靶标部位对准,以及导致线圈在靶标脉管内的非理想定位。同样,还认为螺纹设计需要操作者完全延伸推进器超过微导管的尖部以实现释放,并且在那个位置处是不可回收的。美国专利号5895391和美国专利公开号2006/0276823描述了一种机械输送系统。美国专利号5895391描述了一种附接至血管阻塞构件的匹配构件,其通过干扰丝保持在开口中。干扰丝将匹配构件穿过保持构件的壁压至开口内。美国专利公开号2006/0276823描述了一种机械互锁机构,其中``附接构件附接至推进器构件的远端,并且附接构件延伸穿过栓子装置近端处的保持环。分离构件延伸穿过附接构件远端处的孔以将栓子装置锁定至推进器构件。因此,相比于市场上当前的系统,对于更易使用和更可靠、以及需要更少步骤和更快分离的植入物输送系统存在着需求。对于使用钼线圈治疗脉管缺陷或病变而不会在分离过程期间产生金属或气体粒子的技术来说存在进一步需求。对于具有增加可靠性(其通过更少假阳性分离和更少过早分离测量得到)的植入物输送系统来说存在进一步需求。对于比现有系统的线圈-至-推进器接口具有较少刚性的线圈-至-推进器接口来说存在进一步需求。对于具有良好可推进性且具有柔韧远柔性外形的植入物输送系统来说存在进一步需求。
如图1A和IB所示意,定位系统10可以包括由操作者操作的致动器20、接合致动器20的定位器40、以及在定位器40远端处的植入物接口 80。植入物接口 80的一部分接合植入物90的互补部分。在图1A和IB所示意的实施例中,操作者使用导引管或导引导管12来将输送管或微导管14定位在患者脉管系统中,如图2A所示意。该过程包括通过进入点(诸如腹股沟)将导引导管12插入患者的脉管系统,以及指引导引导管12的远端12a通过脉管系统直至到达颈动脉为止。在从导引导管12移除导丝(未示出)后,将微导管14插入导引导管12,并且微导管14的远端14a随后离开导引导管的远端12a并定位成靠近靶标部位16,诸患者脑部的动脉瘤。如图2B和2C不意,微导管14包括微导管标记物15和15a,所述微导管标记物15和15a便于微导管14的远端14a通过一般成像系统成像,并且在不意性实施例中,微导管标记物15和15a由不透射线材料制成。在远端14a到达靶标部位16以后,将所示意实施例的定位系统10随后插入微导管14以将植入物接口 80定位在定位器40的靠近靶标部位16的远端,如图2C所TjK意。如果在该程序中输送植入物90,则在将定位系统10插入微导管14之前将植入物90附接至植入物接口 80。图2A-2C中说明该植入物输送的模式。通过将微导管标记物15a靠近靶标部位16布置、以及将微导管标记物15与定位器40内的定位器标记物64对准来便于植入物90的输送,所述定位器标记物64在两个标记物(标记物15和64)彼此对准(如图2C所示意)时向操作者指示植入物接口 80处于将植入物90从定位系统10释放的合适位置。在将植入物90堆积在靶标部位16后,能够通过从微导管14移除定位系统10并将具有附接的第二植入物90的第二定位系统10以与插入第一植入物90所使用方法类似的方式插入微导管14中,而将第二植入物90堆积在靶标部位16处。该相同的程序能够在临床需要时用于第三植入物90以及后续的植入物。如果植入物90已在患者体内准备收回或重新定位时,将 不带植入物90的定位系统10插入微导管14中。定位器定位器向操作者提供了将植入物可控地移动通过微导管以及将植入物准确地定位在靶标部位处的能力。定位器提供了用于选择性接合植入物、同时维持狭窄外形和足够柔性以在体内曲折路径中航行以到达靶标部位的机械系统。定位器虽然提供为小且柔性的外形,但是具有足够强度以允许操作者可控地移动植入物穿过微导管,并且在经受靠近靶标部位的高度曲折性时与植入物的机械接合保持了功能性和可控性。定位器与植入物的机械接合还通过在植入物运动至靶标部位的期间允许植入物旋转并释放所产生的任何扭矩力来维持整个定位程序中植入物的准确方位。定位器还通过将操作者施加的控制准确转化为靠近靶标部位的可预测和响应的运动来允许操作者控制定位器和植入物的运动。
通过提供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其允许自由旋转运动、同时保持植入物,并且其提供了与植入物的最小直接接触,从而最小化植入物扭转和旋转、同时移动通过微导管时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扭矩力的累积),定位器实现了有利的性能并克服了认为是限制现有系统性能的问题。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的接触被最小化且完全可旋转,以使得当定位器前进至靶标部位时植入物维持可接受的方位,同时当航行通过曲折路径至靶标部位时独立响应于作用在植入物上的任何力。定位器和植入物之间接触和扭矩力的最小化改进了操作者控制定位器的能力,以及改进了植入物定位在靶标部位的精确性。定位器还通过提供狭窄、柔性且可控的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实现了有利的性能。定位器通过利用如下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提供了狭窄外形:在所述机械植入物接合系统中,植入物在接合或脱离定位器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而无需植入物的横向运动。定位器通过使用沿其长度具有变化柔性的支承结构提供了改进的柔性,其中更大柔性对应于至靶标部位的路径的更曲折部分。定位器通过利用如下材料和表面来提供改进的可控性:所述材料和表面提供针对至靶标部位的路径的曲折性进行选择的摩擦系数,以及所述材料和表面用于定位器中以对应至靶标部位的路径的最曲折部分。定位器还通过将操作者施加的控制运动更加完全且精确地传达至靶标部位处的定位器的运动来提供改进的控制。定位器还提供允许植入物的机械接合或脱离而无需使用液压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系统。定位器是细长柔性的结构,其将操作者在近端施加的控制力传递至远端处的植入物接口。如图3和4所示意,定位器40可以包括定位器管42,定位器管42是包含管腔44的细长管。在定位器管42的近端是致动器接口 46,致动器接口 46具有固定至定位器管42的近端的外管48。外管48的近端包封在外管48内滑动的滑动件50的远端。滑动件50接收绳索52的近端,并在由操作者移动时牵拉或推动绳索52。在滑动件50的近侧是端部焊接部51,端部焊接部51连接至绳索52的最近端。定位器管42的远端接合植入物接口 80并终止在端盖82。端盖82具有端口 84,取决于定位器40相对微导管14的位置,管腔44通过该端口 84与定位器40的外部环境连通或微导管14的内部连通。端盖82该提供了端盖表面83,端盖表面83与绳索52相对,并阻止植入物90从植入物接口 80脱离。如图24中所示意,端盖82在端口 84处的近侧边缘可以近似圆形或具有倒角的。同样在图3和4中所示意,以及在图5A-5D中所示意,定位器管42具有沿着定位器管42长度的中心轴线54和壁56。在定位器管42的近端42a和远端42b,壁56是环形的并形成绕管腔44的完全包封管。定位器管42的中间部58具有针对中间部58的多数长度已切削的壁56,其中壁56不完全环绕管腔44,如图5A、5C和中所示意。“切削”还能够包括定位器管42的壁56中的通道或者扇形或圆凿(gouged)开口。在中间部58的切削段60中,壁56仅部分地包封管腔44并形成暴露管腔44的纵向孔。由于中间部58的切削段60中的壁56具有较少 材料,因此在经受弯曲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的弯曲力或经受绕轴线54扭曲定位器管42的旋转力时,它比定位器管42的近端和远端的完全包封的壁56更有柔性。壁56的厚度也在定位器管42的长度上变化,其中朝向近端42a具有相对厚的壁56以及朝向远端42b具有相对薄的壁56,如图5B和5C所示意。如图5A和所示意,切削段60的切削度也沿定位器管42的长度变化,其中朝向定位器管42的远端42b具有更大切削。在沿中间部58长度的两点62上,具有壁56从局部壁过渡至环形封闭管腔44的完整壁(类似于定位器管42的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壁56)的区域。在这两点62之间是定位器标记物64,如图3和4所示意,其通过一般成像系统可探测到。定位器标记物64具有比管腔44内径更大的外径,以便在通过一般成像技术观察时最大化定位器标记物64的可视性。这两个点62提供了沿定位器管42长度的精确位置以用于定位器标记物64的定位,以及阻止了组装或使用期间定位器标记物64的迁移。在使用中,定位器标记物64帮助定位器40与微导管标记物15的准确对准(如图2C所示意),并指示何时定位器40处于相对于微导管14的准确位置中以用于植入物90的脱离。两个点62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布置在相距彼此的预定距离上、距端帽82的预定距离上、距定位器管42的任一端的预定距离上、和/或距诸如标记物124的定位器标记物的预定距离上。预定距离可以有0.2mm内的公差。参照图3和4,绕定位器管42的纵向长度包封的是定位器管套66,定位器管套66为定位器管42提供了滑动外表面,这便于定位器管42插入微导管14并滑动通过微导管14。定位器管套66增加了定位器管42和微导管14的内管腔表面之间的润滑性,以及增加了定位器管42的结构完整性。特别有利的是在定位系统10远侧三分之一部分处减少定位器管42和微导管14之间的摩擦,这是由于该最远侧部分经受曲折的解剖结构,这引起移动部件之间的额外摩擦。定位器管套66的壁厚沿其纵向长度变化,以及如最佳示意于图3,通常朝向定位器管42的远端42b具有相对较大的壁厚,定位器管套66的壁厚以对比于定位器管42的壁56的可变厚度相反地布置。定位器管套66的壁厚与定位器管42的壁56的相反布置的厚度的组合提供了沿定位器40长度部分的定位器40的恒定外径以及滑动地接合微导管14的内部的外形。如图24所示意,定位器管套66的各部分可以遵照包含在套内结构的形状,由此对比于套66覆盖定位器管42的非切削段处的较大外径,在套66覆盖定位器管42的切削段60处具有较小外径。同样如图24所示意,定位器管套66可以仅覆盖定位器40的远侧半部。同样如图24所示意,切削段60可以包括多个切削段,所述多个切削段识别为切削段60a、60b和60c,这些切削段中的一个或全部布置在距彼此的预定距离上、距端帽82的 预定距离上、距定位器管42的任一端的预定距离上、和/或距诸如标记物124的定位器标记物的预定距离上。当定位器管42在管腔44内的内表面包封绳索52时,可以布置绳索内衬68以提供沿轴线54导引绳索52的滑动表面。绳索内衬68还穿过定位器标记物64的内部,从而减少其接合定位器标记物64处的直径。有利的是在绳索52的表面和定位器管42之间插入低摩擦材料以减少在定位器管42内移动时作用在绳索52上的摩擦阻力。特别有利的是减少定位器管42和绳索52的远侧三分之一部分处的摩擦,这是因为这些最远侧部分经受曲折解剖结构,其引起绳索52和绳索内衬68之间的额外摩擦。绳索52在管腔44内以及绳索内衬68的管腔内从致动器接口 46至植入物接口 80滑动。如图3和4所示意,在植入物接口 80,定位器管42包封止动件70,止动件70在定位器管42的切削部过渡至完全包封部处附近固定在定位器管42的内侧。止动件70用于导引和控制绳索52的远部的运动。在止动件70的紧近侧,通过压印区域72限制了绳索52在定位器管42内进一步向远侧远动,压印区域72是绳索52的扩大部,所述扩大部大到无法向远侧穿过止动件70的中心管腔。止动件70和压印区域72的配置允许了绳索52沿远侧方向压缩地偏压止动件70,这帮助组装以及将绳索52的远端保持在运侧向前位置中。绳索52的压缩能够引起绳索52的一部分挠曲并呈现临近轴线54以及可能抵靠定位器管42的内表面的位置。定位器管42可由柔性和强度足以将操作者在近端施加的力传递至植入物接口 80的材料制成,诸如304不锈钢海波管、聚合物挤压件、编织挤压件或非延伸性聚合材料,定位器管42具有0.010-0.018英寸外径以及0.005-0.012英寸内径,其中定位器管42远端10-60cm长度磨削至0.008-0.016英寸外径以减少周长和增加柔性。外管48可由304不锈钢海波管、聚合物挤压件、编织挤压件或非延伸性聚合材料制成,外管48具有0.012-0.020英寸外径和0.010-0.018英寸内径以及l-15cm长度,外管48装配在定位器管42的近侧l-50mm上并环形焊接至定位器管42。滑动件50可由304不锈钢海波管段、聚合物挤压件、或钢合金制成,并卷曲至绳索52的近端,滑动件50具有0.010-0.018英寸外径和0.001-0.016英寸内径以及l_15cm长度。端帽82可由0.001-0.005英寸厚的304不锈钢海波管段、聚合物材料、或钢合金保持环制成,端帽82具有0.008-0.018英寸外径以及0.003-0.009英寸直径端口,所述端口焊接或结合至定位器管42的远端。定位器标记物64可以是不透射线的钼/铱或钼/钨线圈,其布置在管腔44内并具有0.008-0.018英寸外径和0.005-0.015英寸内径以及l-6mm长度。定位器管套66可由聚四氟乙烯(PTFE)或具有0.2或更低摩擦系数的低摩擦聚合物材料制成,其热收缩到定位器管42的全部部分上或至少最远侧部分上。绳索内衬68可由PTFE或其他低摩擦材料制成,并且具有0.002-0.006英寸内径和0.004-0.008英寸外径。绳索52可以是由金属或聚合物制成的绳索、线、杆、管、丝线或细丝,其具有环形横截面和0.001-0.005英寸外径。止动件70可由304不锈钢、聚合物挤压件、编织挤压件或非延伸性聚合材料制成,止动件70具有约0.001-0.012英寸内径,并焊接至定位器管42的内部。压印区域72可以具有0.0015-0.0120英寸宽度。绳索52在止动件70近侧的长度(例如,在定位器管42近端和止动件70的近端之间)可以略长于结构邻近绳索52长度的相应长度(例如,对应绳索52长度的定位器管42的长度)0.001-0.040英寸,由此压缩地偏压绳索52,从而绳索52将压印区域72保持为抵靠止动件70直至在近侧方向上移动绳索52为止。定位器管42可由304不锈钢海波管制成,并具有0.012英寸外径和0.007英寸内径,定位器管42的远端50-60cm长度磨削至0.010英寸外径以减少周长和增加柔性。外管48可由304不锈钢海波管制成,外管48具有0.016英寸外径和0.0122英寸内径以及6cm长度,外管48装配在定位器管42的近侧5mm上并环形焊接至定位器管42。滑动件50可由卷曲至绳索52的近端的304不锈钢海波管段制成,滑动件50具有0.012英寸外径和0.003英寸内径以及4cm长度。端帽82可由0.002-0.003英寸厚的304不锈钢保持环制成,端帽82具有大约0.010英寸外径以及大约0.0043英寸直径端口,所述端口焊接或结合至定位器管42的远端。定位器标记物64可以是不透射线的钼/钨线圈,其布置在管腔44内并具有
0.008英寸外径和0.006英寸内 径以及3mm长度。定位器管套66可由PTFE制成,其热收缩到定位器管42的大部分长度上。绳索内衬68可由PTFE制成,并且具有0.003英寸内径和
0.005英寸外径。绳索52可以是304不镑钢HytenTM绳索(其由Fort Wayne Metals ofIndiana销售),绳索52具有环形横截面和0.00185英寸外径。止动件70可由304不锈钢制成,止动件70具有约0.0022英寸内径,并焊接至定位器管42的内部。压印区域72可以具有0.0028英寸宽度。在定位器管42的近端和止动件70的近端之间的绳索52长度可以比定位器管42的相应长度大0.027英寸,由此压缩地偏压绳索52,从而绳索52将压印区域72保持抵靠止动件70直至在近侧方向上移动绳索52为止。虽然关于所示意实施例描述了具体材料、尺寸和特征,应该预期的是,其他设计能够实现所述部件和结构的相同操作目的。例如,为了控制定位器管42的柔性,取代在中间部58处的壁56的切削部60的是,壁56能够完全或部分地包封管腔44并包括多个狭槽或间隙以增加壁的柔性。所述狭槽或间隙能够具有穿过壁56整体的深度以形成与管腔44连通的孔洞,或者所述狭槽或间隙能够具有仅部分进入壁56的表面内的深度。所述狭槽或间隙能够纵向的并平行于轴线54、横向于或垂直于轴线54、或者与轴线54成一定角度。取代狭槽或间隙的是,壁56能够具有部分或完全穿过壁56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洞。根据一些实施例,壁56的中间部58能够具有沿中间部58全部或部分长度的螺旋切割部以增加壁的柔性。根据一些实施例,能够减少壁56在中间部58中的全部或部分的厚度以增加柔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取代管或切削管的是,定位器管42能够具有一系列管和/或局部管,所述一系列管和/或局部管与管和/或局部管之间的加强构件纵向对齐。类似的,端帽82能够替换为限定端口 84的部分或整体环圈、环或孔眼,和/或由距定位器管42 —定距离布置的加强构件承载。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端帽82的是,定位器管42的远端能够形成为具有端部卷曲部、圆锥形、或拱顶形以减少定位器管42的远端的直径并形成端口 84,以及还形成接合绳索52和植入物90的表面以阻止植入物90从植入物接口 80的脱离。图6A和6B示意了端帽82替换为端部拱顶体81 (其通过卷曲定位器管42的远端形成)的实施例。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定位器管套66的是,定位器管42的外部或微导管14的内部能够涂覆有润滑材料或润滑剂。同样,取代布置在管腔44的内表面上的是,绳索衬垫68能够布置在绳索52的一部分上。根据一些实施例,绳索52的外部或管腔44的内表面能够涂覆有润滑材料或润滑剂。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压印区域72的是,绳索52在压印区域72位置处的外径能够通过固定衬套至绳索52上而制成比止动件70的管腔更大。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修改绳索52在压印区域72处的尺寸来限制绳索穿过止动件70的管腔的远侧运动的是,绳索52可替代地设置有弯曲或扭曲部,所述弯曲或扭曲部阻止绳索52进入止动件70的管腔的远侧运动。又一个实施例是通过粘合剂将绳索52固定在远侧向前位置中,所述粘合剂在绳索52经受足够大的力时能够被破坏。将绳索52的一部分在压印区域72处保持在远侧向前位置中的压缩偏压布置及其各个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在于,定位器管42足够牢固以保持该布置,以使得绳索的远端不会离开其在端口 84近侧的位置或允许球96从腔86的过早释放。定位器管42在经受大于3牛顿的延伸力或大于2牛顿的延伸力时可以保持绳索52相对于端口 84的位置。根据一些实施例,线圈植入物90的扩 大近端(例如,球96)可以具有任意尺寸、形状或几何结构。例如,扩大端可以是球、立方体、六面体、另一多面体、圆柱体或钩。植入物接口植入物接口允许操作者机械控制植入物和定位器的接合和脱离,并允许定位器以最小接触植入物的方式来保持植入物,这允许了在所有运动方向上可旋转的运动,以及这允许了在接合和脱离植入物接口时植入物轴向运动而不会径向运动。植入物接口通过保持接合植入物的某一构件提供了对植入物的接合和脱离的机械控制。该构件通过定位系统中的开口被引入植入物接口,并通过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该开口而保持在该植入物接口处,从而物理地阻止该构件通过开口完全退出。通过沿定位系统长度布置的可动细长构件实现了所述阻塞,所述可动细长构件具有阻塞开口的远端。通过阻塞所述开口以及非固定地限制植入物,该植入物根据由植入物接口限定的限度保持自由运动,这包括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在轴向和径向上的运动、绕植入物的轴线的旋转运动、以及相对于定位系统的轴线成一定角度布置植入物的角运动。此外,通过阻塞所述开口以及非直接地限制植入物,最小化了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之间的接触。如图3和4所示意,绳索52可以布置在植入物接口 80处。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定位在端帽82的端口 84中,从而在绳索52处于定位器管42的最远侧推进位置时远侧尖部88部分地阻塞端口 84。远侧尖部88可变形从而它能够偏离于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以及靠近端口边缘进入端口 84。定位器管42、端帽82以及止动件70的远侧表面限定了植入物接口 80中的空腔86。在图7A和7B分别示意,绳索52可以具有接合的方位和脱离的方位。在图7A所示意的接合方位中,绳索52处于其在定位器管42中的最前侧推进位置,其中在该示意实施例中,压印区域72抵接止动件70。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布置在端帽82中的端口 84内,以及通过致动器接口 46将绳索52保持在接合方位中。在图7B所示意的脱离方位中,绳索52在近侧方向上相对于定位器管42移动,其中压印区域72布置在止动件70的近侧一定距离处。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在端帽82中的端口 84的近侧并且不再阻塞或完全阻塞端口84,并且通过致动器接口 46将绳索52保持在脱离方位中。在实现脱离方位后,由杆94支撑并接合植入物90的球96向远侧自由移动穿过端口 84,或者定位器管42或整个定位器40能够在近侧方向上移动以允许球96离开定位器管42。图8A、8B和SC分别示意了接合方位、脱离方位以及球96离开植入物接口 80。如图24所示意,端帽82在端口 84处的近侧边缘可以是圆形的或倒角的以便于球96离开植入物接口 80。在图9和10所示意的实施例中,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不是布置在端帽82的端口 84中,而是在图9和10所示意的接合方位中抵接端帽82的近侧端帽面83。远侧尖部88的直径或厚度足以在接合方位中阻塞端口 84,并且远侧尖部88的近侧运动从端口 84的近侧边缘去除阻塞以呈现图7B所示意的脱离方位。由于端帽82提供了抵抗绳索52的远侧运动的抵接端帽面83,因此能够通过或不通过止动件70和压印区域72实现端口 84的阻塞,并且绳索内衬68能够布置在植入物接口 80内的更远侧,如图9和10所示。通过将远侧尖部88压缩抵靠在端帽82的端帽面83上来保持绳索52的压缩性偏压,并且能够通过定位器管42、端帽82、端帽面83和绳索内衬68的远侧面来限定空腔87。根据一些实施例,绳索52在管腔或空腔87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球96。从球96的外表面穿过所述点至绳索52外表面延伸的线段的长度大于管状构件的远侧部(例如,端帽82)的横截面尺寸,从而在绳索52和球96在管腔内在远侧彼此径向相邻地定位时,阻止了球96在管腔内向远侧整体经过端帽82的运动。植入物植入物可以是通过定位系统保持和定位的任何植入物。植入物由植入物接口通过接合植入物的延伸件来保持。该延伸件可以是植入物制成时植入物的一部分、所制造的植入物的变形部、或在最初制造后附接至植入物。该延伸件提供了距植入物主体一定距离处布置的端部,并允许植入物接口通过固定延伸件的端部来接合和固定植入物。然而植入物主体自身并不连接至植入物接口。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1A-1B和2B-4所示意,植入物90是神经学线圈。在图1A-1B中示意的神经学线圈90在插入微导管14之前示出为盘绕方位,以及图2B-4示出的神经学线圈植入物90出于简洁目的示出为截顶形式,并布置成与轴线54和微导管14的内部对准(图2B-4中未示出)。图2C示出的神经学线圈植入物90示出为植入状态,布置在动脉瘤中。植入物90可以具有在近侧方向上接合植入物90的杆94,其中杆94包括接合抗拉伸构件112的孔眼110,如图24 所示意。抗拉伸构件112可以通过孔眼110并包绕孔眼110以形成结或形成套结。神经学线圈植入物90可以包括⑴线圈116,其具有近侧部和远侧部;(ii)抗拉伸构件112,其延伸穿过线圈116并具有近端和远端,该抗拉伸构件112的远端联接至线圈116的远侧部;(iii)扩大近端(例如球96),其布置在抗拉伸构件112的近端上以及另外脱离线圈116的近侧部。球96可以与线圈116间隔布置。球96可以完全布置在输送管的管腔内,以及线圈116可以完全布置在管腔外侧。如图3-4所示意,在接合植入物接口 80时,杆94布置在端帽82的端口 84中并以布置在空腔86中的端帽82近侧的球96终止。球96具有小于端口 84的横截面积的横截面积,这允许球96在定位器40处于图7B所示意的脱离方位时自由地穿过端口 84。在处于图3-4和图7A所示意的接合方位中,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阻塞端帽82的一部分端口84,且通过杆94阻塞另一部分端口 84。端口 84由远侧尖部88的阻塞减少了端口 84的可用面积,从而球96不能通过端口 84。虽然在绳索52处于接合方位时被物理地阻断向远侧通过端口 84,但是球96和杆94是非受限的并且在空腔86和端口 84内自由运动和转动。同样,球96保持在植入物接口 80处、但是没有连接至定位系统10的任意部分。球96因此独立于定位系统10在空腔86的范围内在任意方向上自由运动,以及特别地,在平行于或径向于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的方向上自由运动,自由运动至植入物9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轴线54成一定角度的位置上,以及绕植入物90的中心轴线自由旋转。通过示意的实施例所促进的球96和植入物90旋转的自由度是有利的。据认为的是在现有系统中,植入物或部分植入物被输送系统牢固地保持并且无法自由转动,并且在植入物和输送系统向远侧通过微导管推进至靶标部位时,植入物表面(尤其是一些神经学线圈的螺旋面)在沿微导管的内表面移动时能够引起植入物内的扭矩。该扭矩储存为植入物自身内和植入物与输送系统之间的连接部内的压缩弹黃中的势能。之后在植入物在革巴标部位处从微导管中出现时,据认为的是该势能能够被突然释放并引起植入物不可预测地扭曲以及自身堆积于非期望位置中。定位系统10便于球96和植入物90的非受阻转动,由此避免了被认为存在于现有输送系统中的该问题。植入物90和球96的自由转动允许比现有系统更加轻柔地将植入物90从微导管14部署在靶标部位16处,所述现有系统具有刚性或者部分或完全限制植入物和输送系统之间的运动和转动的连接部,以及所述自由转动还在将植入物90部署和定位在靶标部位16处期间降低了对脉管系统施加的力。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这些组件的一些尺寸。植入物接口提供了具有第一开口区域和第二开口区域的开口。植入物提供了延伸件,所述延伸件穿过该开口布置在植入物接口中,以及具有能够穿过第一开口区域但不能穿过第二开口区域的部分(诸如球96)。延伸件的该部分具有限定结构性布置的阻塞尺雨,所述结构性布置阻止了所述部分穿过在开口处限定第二开口区域的结构。阻塞尺寸还限定了允许所述部分穿过第一开口区域限定的结构的结构性布置。该关系能够表述如下:第一开口区域>阻塞尺寸>第二开口区域等式(I)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延伸件通过具有如下植入物接口结构来使用该关系:所述植入物接口结构形成小于植入物延伸件的阻塞尺寸的第二开口区域,以在物理上封锁延伸件的该部分通过开口,以及所述植入物接口结构形成大于阻塞尺寸的第一开口区域,以允许延伸件的该部分通过 开口。
在图1lA所示意的实施例中,能够通过下述关系应用等式(I)的原理以关联球96的尺寸与端口 84和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的尺寸:P > b > (p-w)等式(2)其中“p”是端口 84的横截面尺寸,“b”是球96的横截面尺寸,以及“p_w”是端口84的横截面尺寸减去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的横截面尺寸。在所示意的实施例中,等式(2)的关系应用至具有环形横截面的结构。然而,应该预期的是,等式(I)的原理可以应用至具有非环形几何尺寸的结构,诸如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杆95,或具有非环形形状的端口 85和89,如图15和16所示意。根据一些实施例,球96可以替代成如下的另一结构:所述另一结构能够有效地通过非阻塞端口 84但不通过阻塞端口 84,诸如盘、钩或环形结构。类似的,能够修改远侧尖部88以仅仅阻塞端口 84的选定部分,或在空腔86内更紧密地抵接定位器管42的内表面以提供用于球96在空腔86内自由转动或其他运动的更大空间。根据一些实施例,远侧尖部88能够具有非环形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lB所示意,远侧尖部88的横截面形状能够是卵形的,以及如图1lC所示意,远侧尖部88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弓形的。以及,根据一些实施例,杆94可以在相对于植入物90的中心轴线成一定角度上或相对于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成一定角度上接合植入物90。所示意的实施例有利地提供了球96在植入物接口 80空腔86内的非受限轴向运动。球96在空腔86内的运动与空腔86的纵向长度和将植入物90接合在空腔86内的杆94的长度有关。如图12所示意,杆94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允许球96和植入物90在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的方向上轴 向运动。在植入物90和定位器管42两者向远侧方向推进时,如图12所示意,能够预期的是,抵靠植入物90表面的摩擦将引起球96轴向移动至空腔86内的极近侧位置,并且植入物90的近侧表面将括接端帽82的远侧表面并且使植入物90与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对齐。当向远侧推进时,在植入物90抵接端帽82的情况下,在植入物90和端帽82彼此接触的位置具有轻微摩擦粘合。如图13所示意,当定位器管42、或植入物90和定位器管42向近侧方向推进时,能够预期的是,抵靠植入物90的摩擦将引起球96向远侧移动至空腔86内的极远侧位置,并且端帽82和植入物90之间将最小化或没有摩擦接触。涉及球96在空腔86内的轴向运动、以及植入物90和植入物接口 80之间接触度的不同摩擦特性提供了针对定位系统10的“摩擦推动”和“无摩擦牵拉”,这是吸引操作者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涉及系统运动的额外触感。据认为的是,不允许植入物的轴向运动、或不提供植入物和输入系统之间的减少或可变摩擦或无摩擦相互作用的现有系统在操作者移动这些现有输送系统时提供更少的触感。同样,球96在空腔86中的轴向运动有利地允许植入物90呈现相对于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成角度的方位以及绕着球96环接(articulate)、倾斜或枢转。如图13所示意,杆94能够布置成相对于定位器管42轴线54成角度98,并且该角度98随着球96靠近空腔86内的极远侧位置而增加。在植入物移动通过微导管14时该成角度方位和环接有利地帮助在植入物90中、或植入物90和定位系统10之间的势能或弹簧力的放松和释放。该成角在杆94的中线和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之间大约是10-80度。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成角可以是约30度。根据其它实施例,约0、10、20、40、50、60、70和约80度的成角是可预期的。同样,在通过成像系统观察到植入物90具有成角度的方位时,操作者能够容易确定植入物90没有经受植入物90堆在靶标部位16处时会稍后释放的势能或弹性力。据认为的是,不允许植入物成角度或环接的现有输送系统无法向操作者提供该信息。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14-15所示意,端帽82的端口 85能够是非环形的或具有凹口,所述凹口有利地允许比通过环形端口 84所能够实现的成角和环接更大的成角和环接,从而允许杆94的中线和定位器管42的轴线54之间的角度99。类似的,该杆能够具有各种横截面形状,诸如图16所示意的杆95的三角形,所述横截面形状与互补形状的端口 89交界,以在操作植入物接口 80来定向杆95时(通过杆95的三角形状与端口 89的三角形凹口对齐)保持特定的环接,以使得植入物90布置在特定方向上。能够预期的是,定位器40的轻微向近侧运动是保持杆95和端口 89之间的足够接触所必须的,如图16所示意。从图13-16还可以预期的是,能够通过调节端口 84的内径或通过调节端帽82的厚度来增加或减少成角。具体而言,端口 84的更大内径将允许杆94呈现更大角度98,以及更薄端帽82将允许球96呈现在空腔86内的更远侧位置以及允许杆94通过端口 84的更大角度。还能够预期的是,能够在植入物接口 80的设计中通过控制杆94的长度和横截面尺寸、端口 84的直径、以及端帽82的厚度来预设期望的成角。以及,例如,端口 84能够具有圆锥形状或端口 84的一端宽于端口 84另一端的形状,从而杆94能够呈现相对于定位器40的更大或预设角度。所示意实施例的定位系统10还有利地捕获或再捕获已经定位在祀标部位16处或靶标部位附近的植入物90。从图8A-8C的逆序列、即8C-8B-8A的顺序可以预期的是,通过图SB和SC的方向箭头反向,定位器管42能够向远侧推进通过微导管14(没有植入物90)至已经定位在靶标部位16处的植入物90,或如果植入物90刚从植入物接口 80释放,则定位器管42能够靠近刚释放的植入物90进行操纵。还能够从图SC预期,端帽82能够在球96上移动,从而球96通过端口 84并进入植入物接口 80的空腔86,以及绳索52的远侧尖部88能够向远侧推进以阻塞端口 84从而保持球96并呈现接合方位。然后能够从靶标部位16移动或完全收回植入物90。根据一些实施例,球96和端帽82能够由使用标准成像技术成像的材料(诸如不透射线材料)制成,从而帮助端帽82关于球96的定位。

在输送系统10进行修改以包括球96或杆94和球96的组合时,适于和输送系统10 —起使用的商业可获得的栓子线圈包括Sapphire 、NXTts^P Nexus 栓子线圈,其可从美国明尼苏达州Plymouth的EV3,INC商业获得。虽然所示意实施例的植入物90是神经学线圈,但是植入物90能够是通过导管插入的任何植入物,诸如如图17A所示意的支架或支架植入物90a或如图17B所示意的栓子过滤器90b。在输送系统10进行修改以包括球96或杆94和球96的组合时,适于和输送系统10 —起使用的商业可获得的支架包括IntraCoil 、IntraStent 、ParaMount 、PRIMUS ,以及Ρ ΟΤ ο 支架,其可从美国明尼苏达州Plymouth的EV3,INC商业获得。在输送系统10进行修改以包括球96或杆94和球96的组合时,适于和输送系统10 —起使用的商业可获得的栓子保护装置是SpideRX 栓子保护装置,其可从美国明尼苏达州Plymouth的EV3,INC商业获得。致动器接口致动器接口为操作者提供了在通过定位系统定位植入物时控制植入物运动的能力,以及机械控制植入物和植入物接口的选择性接合和脱离。致动器接口通过提供操作者能够施加控制的表面来控制植入物的运动,从而操作者的控制动作能够通过定位器精确地传递至植入物接口和植入物。致动器接口提供了定位器的相对刚性近侧端,所述相对刚性近侧端基于定位系统的挠曲和扭转、以最小损失将通过操作者施加在致动器接口上的轴向指引和旋转力传递至定位系统的相对柔性远端。致动器接口通过滑动机构或滑动件提供了对植入物与植入物接口接合和脱离的控制,所述滑动机构或滑动件可控地或可预测地在接合和脱离方位之间移动植入物接口。致动器接口还连接到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操作者可控地和可预测地移动滑动件。此外,致动器接口确定和保持了植入物接口的压缩偏压,从而植入物接口通过将滑动件布置在远侧向前位置中而保持在接合方位。在致动器接口 46处可以建立绳索52的压缩偏压,所述压缩偏压将压印区域72向远侧按压在止动件70的近端上。在图3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定位器管42的近端通过环形焊接固定至外管48。滑动件50从外管48的近端可滑动地装配在外管48的管腔中。然后绳索52向远侧方向预加载或偏压以使绳索52在压印区域72中抵靠止动件70压缩,以及滑动件50在预加载时通过点焊部49而点焊至外管48,从而暂时地将滑动件50和外管48固定在一起以及将植入物接口 80保持在接合方位。在需要脱离方位时,操作者在近侧方向上相对于外管48以破坏点焊部49并使滑动件50自由的充足力可滑动地移动滑动件50,从而滑动件能够在外管48内移动。需要大约200-500克范围的张力以破坏点焊部49,并且在破坏点焊部49的情况下释放很少微粒物质或不释放微粒物质。如图24所示意,外管48可以包括致动器的操作者可见的带105,带105指示何时致动器在箭头106方向上被准确地插入致动器20。具体而言,在外管48插入致动器20时,指示了在标记物105完全处于致动器20内以及不再由致动器的操作者可见时的准确插入深度,如图26A和26B所示意。根据一些实施例,能够通过各种设计来实现绳索52在定位器40内的偏压、固定和运动。滑动件50能够旋入或接收在外管48的对应螺纹中,其中滑动件50通过螺纹相对于外管48轴向保持就位,以及其中通过滑动件50相对于外管48的旋转运动来控制滑动件50的偏压和运动。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点焊部49的是,能够通过可拆卸锁定销来实现绳索52的偏压和滑动件50的固定,所述锁定销装配通过穿过外管48和滑动件50(其以粘合剂暂时地固定在一起)的公用孔洞,或者所述销能够以类似破坏点焊部49时施加的力的力被破坏或弯曲。滑动件50还能够通过可变形卷曲部在外管48中暂时地固定就位,所述卷曲部将外管48按压在滑动件50的外表面上,从而将滑动件50相对于外管48保持就位。
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18所示意,滑动件50通过环形焊接部74而不是点焊部49固定至外管48,以及端焊部51替代为端帽75,端帽75类似于植入物接口 80处的端帽82,但具有将绳索52用类似点焊部49的点焊部77暂时保持至端帽75的端口 76。绳索52的最近端布置在端口 76的近侧。点焊部77将绳索52固定至端帽75并将定位器40保持在接合方位直至施加足以破坏点焊部77的预定近侧指向的力至绳索52的最近部为止。可替代的或组合的,端帽75和点焊部77可以替换为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控制或限制绳索52向远侧方向运动以保持接合方位,以及在通过类似于破坏点焊部77所需的力的预定力向近侧方向牵拉绳索52后允许绳索52向近侧方向运动。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19所示意,取代点焊部49的是,滑动件50通过环形焊接部74连接至外管48。绳索52沿定位器管42近端整个长度的轴线54保持在定位器管42的中心,其中绳索52的近端通过滑动件50、定位器管42以及绳索内衬68完全包封或保持在轴线54的位置中。在图19的实施例中,定位器40近端的外部组件彼此固定,但内部绳索52除了绳索52的固定至端焊部51的最近端处之外,沿轴线54保持滑动布置。致动器接口46具有足够长度从而操作者能够绕圆柱形物体(未示出)(诸如操作者手指或预定直径的圆柱形物体)保持致动器接口 46和弯曲致动器接口 46。在致动器接口 46保持抵靠并环绕圆柱形物体时,迫使绳索52吻合弓形路径,所述弓形路径当从圆柱形物体的中心测量时具有大于抵接圆柱形物体的定位器管42和外管48的外表面限定的相应弓形路径的半径的半径。能够预期的是,绕圆柱形物体的绳索52的弓形路径比抵接圆柱形物体的定位器管42和外管48的外表面处的相应弓形路径长,这引起绳索52 (以及远侧尖部88)在近侧方向上相对于致动器接口 46 (以及相对于端帽82)运动而无需使用致动器20。通过定位系统10针对各种尺寸的反复试验或计算能够确定绕圆柱形物体缠绕定位器管42的近端以引起远侧尖部88的充分运动以及实现脱离方位的适当次数。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18所示意,能够省略外管48和滑动件50,以及定位器管42和绳索52两者都能够直接接合端焊部51。在图20A和20B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外管48包封衬套101、102和103,衬套101、102和103布置在外管48中并围绕滑动件50和定位器管42。如所示意的,衬套101用在外管48的近端处的环形焊接部固定至外管48的内表面,以及滑动件50可滑动地布置在衬套101的内表面中、但用在衬套101近端处的点焊部104暂时地固定至衬套101。点焊部104作用类似图3所示意实施例中描述的点焊部49。衬套102可滑动地布置在外管48中,以及滑动件50的远端布置在衬套102中并通过滑动件50远端处的环形焊接部固定至衬套102。衬套103通过外管48远端处的环形焊接部固定至外管48的内表面,以及定位器管42的近端布置在衬套103的内表面中并通过衬套103远端处的环形焊接部固定至衬套103。与其他实施例中相同的特征将不再标识。在植入物接口 80处于接合方位时,滑动件50布置在外管48内的远侧位置以及通过点焊部104暂时保持就位,如图20A所示意。在操作者需要时,在近侧方向上相对于外管48施加预定力至滑动件50,并且破坏点焊部104以释放滑动件50在衬套101内向近侧方向滑动移动。操作者然后移动滑动件50至图20B所示意的近侧位置,这对应植入物接口 80处的脱离方位。通过衬套102和衬套101之间的干扰将滑动件50保持在外管48中,由此阻止了滑动件50从外管48的移除 。根据一些实施例,衬套102能够替代为滑动件50的扩张远端,所述扩张远端的外径大于衬套101的内径。根据一些实施例,衬套101能够替代为外管48的卷曲近侧段,所述卷曲近侧段的内径小于衬套102的外径,以及点焊部104能够改为暂时地将外管48的近端固定至滑动件50的外部。根据一些实施例,能够在衬套101的紧远侧添加卷曲部至外管48以建立阻碍衬套102向近侧运动的抵接表面。根据一些实施例,如图24所示意,外管48能够具有卷曲部120,卷曲部120形成直径小于滑动件50的一部分的外径的内部表面,从而在滑动件在近侧方向上运动时,边缘122抵接由卷曲部120形成的内表面并停止滑动件50的进一步近侧运动。同样如图24所示意,定位器42可以包括套126上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物124,它们可以是荧光安全标记物。图25示意了功能类似于图24实施例的另一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相同的特征在图24和25中将不再标识。致动器致动器提供了可拆卸地接合致动器接口并引起致动器接口的可控和可预测移动的机构。致动器通过提供如下来实现该功能:相对于致动器主体将外管保持在固定位置上的结构,以及夹住滑动件并在近侧方向上以预定力牵拉滑动件预定距离并之后与滑动件脱离以允许与致动器脱离的爪和砧。该致动器还提供了如下设计:所述设计允许操作者将致动器牢固地保持就位,以维持定位器相对于靶标部位的位置,并且所述设计允许操作者以最小化定位器运动的可控方式利用该致动器。如图1所示意,定位器40的近端能够接合致动器20的远端。如图21A-22B所示意,致动器20包括主体21、接收器段22、爪23、砧24、滑动复位弹簧25、滑动框架26以及夹持器27。主体21可以是管状的以及提供对滑动框架26的近侧部26a、接收器段22以及滑动复位弹簧25的支撑。主体21的包封件是夹持器27,其具有操作者操作致动器20时在近侧方向上由操作者牵拉的两个叉形物(prongs)。夹持器27固定至销钉28,销钉28径向穿过夹持器27、穿过主体21的狭槽29,并固定至滑动框架近侧部26a。滑动框架近侧部26a还通过滑动复位弹簧可移动地连接至主体21的近侧端。从图21A-22B能够预期的是,在操作者抓握夹持器27的两个叉形物和主体21的近侧端、并可在远侧方向上相对于主体21将夹持器27从图21A示意的位置滑动移动至图21B示意的位置时,滑动框架26、夹持器27、以及销钉28彼此固定并整体移动。图21A和22A示意了停用位置的致动器20,所述停用位置允许致动器接口 46插入致动器20中。图2IB和22B示意了激活位置的致动器20,在激活位置中,相对于外管48在近侧方向上牵拉滑动件50以引起植入物接口 80从接合方位移动至脱离方位。如图21A和22A示意,主体21可以是管状的,并具有连接至接收器段22的远端、以及可滑动地包含部分圆柱形滑动框架26的内部管腔。接收器段22具有远侧表面,所述远侧表面包括指引致动器接口 46插入中心管腔31的漏斗。中心管腔31具有对应滑动件50和外管48的外径且沿中心管腔31长度彼此相邻的两个内径,以及两个直径之间的用作抵接外管48近端的止动件的边缘。中心管腔31的边缘限制致动器接口 46插入中心管腔31时向近侧运动,以及为滑动件50定方位,使得其沿近侧方向从中心管腔31布置到爪23和砧24之间的预定位置。主体21的近端具有包封端,所述包封端包含处于压缩下的滑动复位弹簧25。主体21的包封端还提供了操作者移动夹持器27的叉形物以将致动器20从停用位置改变至激活·位置时能够固定就位的表面。滑动复位弹簧25还用于在操作者释放夹持器27的叉形物时将致动器20返回至停用位置。接收段22还包括制动器32,制动器32固定在径向指引进入接收段22和进入中心管腔31的通道中。制动器32包括定位在通道中的球,所述球通过内部弹簧朝向中心管腔31偏压。通过内部弹簧将制动器32的球的一部分按压进中心管腔31,以及在将致动器接口 46插入中心管腔31中时,球压在外管48的外表面上并通过摩擦将外管48保持在中心管腔31中。在主体21内部滑动布置的是滑动框架26。滑动框架26的近侧部26a尺寸与主体21的外表面相吻合,以对准和导引滑动框架26在主体21内的运动。滑动框架26偏压在主体21中以通过滑动复位弹簧25向远侧方向移动。滑动框架26的远侧部26b接合近侧部26a(在图21A-22B呈现的截面图中在爪23和砧24后)并抵接接收器段22的近侧面,并且提供大体平坦的表面,所述表面平行并邻近滑动件50的布置于中心管腔31近侧的部分。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由从圆柱形滑动框架近侧部26a延伸的两个相对的构件组成,其中每个构件布置在爪23和砧24的相对侧上,以将爪23、砧24和爪簧30在两个相对构件之间保持就位。在图21A-22B所呈现的截面图中,仅示意了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的两个相对构件的最后面(所呈现的视图)。铰链33布置在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的平坦表面上(在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的两个相对构件之间)并接合爪23,并且爪簧30偏压爪23的近侧端以可旋转地绕铰链33远离滑动框架近侧部26a,并将爪23的近侧端压在接收器段22的近侧端上。由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的平坦表面(在滑动框架远侧部26b的两个相对构件之间)承载砧24,以及在图2IA和22A所示意的停用位置中,爪23和砧24之间保持足够的空间以允许在爪23和砧24之间插入滑动件50。参照图21B和22B,在滑动框架26相对于主体21在近侧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并远离接收器段22时,爪23和砧24也运动,这是因为它们接合至滑动框架远侧部26b。滑动框架26的近侧运动还引起爪23的近侧端由于来自处于压缩下的爪簧30的偏压而绕铰链33旋转,并引起爪23的远端将滑动件50按压在砧24上,由此夹住和固定滑动件50。通过滑动框架26的近侧运动向近侧方向牵拉当前固定在爪23和砧24之间的滑动件50,而外管48被接收器段22的中心管腔31中的边缘保持,由此引起点焊部49破坏以及将植入物接口80移动至脱离方位。如图21B和22B所示意,滑动件50最终沿近侧方向相对于外管48移动大约与砧24和滑动框架26相对于主体21和接收器段22向近侧方向行进的距离相同的距离。接收器段22可以由聚碳酸酯或ABS制成,以及爪23、砧24、滑动复位弹簧25以及爪簧30由钢制成。接收器段22的漏斗可以是具有10-120度的锥体,以及中心管腔31具有用于接收外管48的0.010-0.030英寸直径以及用于接收滑动件50的0.006-0.026英寸直径。接收器段22可以由聚碳酸酯制成,以及爪23、砧24、滑动复位弹簧25以及爪簧30由不锈钢制成。接收器段22的漏斗可以是具有30度的锥体,以及中心管腔31具有用于接收外管48的0.018英寸 直径以及用于接收滑动件50的0.014英寸直径。由操作者用于将致动器20从图21A示意的停用位置移动至图21B示意的激活位置的操作者操纵接口表面能够用各种设计实施,所述设计提供相对于接收器段22向近侧移动滑动框架26的结构(即,夹持器27和布置在夹持器27上的叉形物能够替代为能够可控地移动夹持器27内的内部组件的结构,如图21A和22B所示意的)。在图1所示意的实施例中,以及如图21A-22B所示意,致动器20包括操作者压缩致动器20从而相对于主体21近侧端(固定至接收器段22)近侧移动夹持器27 (固定至滑动框架26)的叉形物。根据一些实施例,取代操作者通过夹持器27压缩致动器20的是,致动器20的内部部件(即,夹持器27内的部件)保持基本相同,但与操作者接口的外部部件适于促进各种致动运动,诸如按压触发器、滑动开关、转动轮子、推动按钮或移动控制杆的致动运动。图27和28示意了致动器20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与其他实施例中相同特征没有再次标识。如图27所示意,主体21由操作者保持,沿近侧方向滑动夹持器27以将致动器26从停用位置移动至图27所示意的激活位置。可推进性大脑的脉管系统比从腹股沟通向大脑的脉管系统更曲折,所述腹股沟是进入患者体内的典型进入点。布置在患者体内在腹股沟和大脑之间的器械因此在其最远端经历最曲折的路径。该曲折路径迫使器械弯曲并使器械主体经受增加的应力。同样,在器械内滑动移动的滑动构件(诸如绳索)在器械弯曲或成曲线时经受抵靠器械侧部的更大摩擦力。这些增加的摩擦力需要器械的操作者施加额外的力以将滑动构件移动通过器械,并且来自弯曲部或曲线部在器械上的增加应力能够导致器械的永久变形或者器械主体或滑动构件的失效。同样,在器械主体远端处的高摩擦力能够阻碍器械通过导管的运动、或绳索通过器械的运动。也就是说,在器械远端处的高摩擦力能够导致滑动构件或绳索的中间和近侧部弯曲,即,使滑动构件或绳索的轴向运动沿不期望的非轴向或径向方向而不是期望的轴向方向改变方向,或形成滑动构件或绳索中的结。为了最小化来自操作者所需的力、并减少器械部件失效的可能,定位系统有利地实现了改进的“可推进性”。具体而言,可推进性能够由操作者在系统的近端处施加至定位器或绳索的力(“F1”)和在系统的远端处观察到的力(“F2”)的比值表征。理想地,在Fl与F2的比值接近于I时,这指示施加至近端的力传递相同或接近相同的力至远端。能够预期的是,定位器或绳索的弯曲或结将引起Fl与F2的比值不是I或不接近I。Fl与F2的比值还能够表示为百分比,从而指示在远端上观测到近端的力的一定百分比。如表I所示,定位系统10可以提供比采用现有输送系统(“Nexus/NXT Pusher”指代与Nexus 和NXT 线圈一起使用的推进器,其可从美国明尼苏达州Plymouth的EV3,INC商业获得)观测到的可推进性更接近于1(100% )的可推进性。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植入物部署在脉管的动脉瘤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包括 管状构件,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纵向轴线、限定沿所述轴线的管腔的壁、以及具有内横截面尺寸和远端的远侧部; 线圈植入物,所述线圈植入物具有扩大近端;以及 芯丝,所述芯丝在所述管腔内延伸并在某一点处接触所述扩大端,所述芯丝包括具有横截面的区域,所述横截面在横向于所述纵向轴线并与所述点相交的平面中具有大致新月形状; 其中,从所述扩大端的外表面延伸穿过所述点至所述芯丝的外表面的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截面尺寸,从而在所述芯丝和所述扩大端在所述管腔内彼此径向相邻地定位时,阻止所述扩大端在所述管腔内向远侧完全运动经过所述远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芯丝接触所述扩大端时第一侧部接触所述扩大端。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芯丝接触所述扩大端时第二侧部接触所述壁。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壁的一个区域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并与所述点相交的平面中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其中在所述芯丝接触所述扩大端时所述壁限制所述芯丝绕所述管腔的周缘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区域在所述平面中具有基本椭圆形横截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管状构件的厚度在所述区域处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穿过所述壁的孔以及从所述孔的边缘延伸的臂,所述臂至少覆盖所述孔的一部分并径向向内朝向所述轴线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臂的任何部分延伸的距所述轴线的径向距离都不大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臂的一部分向内朝向所述轴线延伸的距所述轴线的径向距离小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中在所述扩大端在所述孔内并接触所述芯丝时所述臂接触所述扩大端。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管状构件具有缩减部,所述缩减部靠近远侧部,具有非圆形的第一横截面外形,以及其中所述芯丝延伸穿过所述缩减部并包括具有第二横截面外形的扩大区域,其中(i)在所述扩大区域相对所述缩减部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限制了所述扩大区域行进通过所述缩减部,以及(ii)在所述扩大区域相对所述缩减部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允许所述扩大区域行进通过所述缩减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芯丝的靠近所述扩大区域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缩减部被压缩地偏压,从而在所述扩大区域处于所述第一旋转状态时限制了所述芯丝相对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向远侧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扩大端具有(i)位于所述管腔内的主要部分以及(ii)从所述主要部分延伸进所述孔内并接合所述孔的边缘的次要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的远侧表面接合所述边缘的远侧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次要部分的远离所述主要部分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次要部分的接近所述主要部分的第二宽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描述了脉管内植入物输送系统和方法。一种这样的系统通过将接合植入物的接合构件保持在靠近输送系统远端处的孔的位置中而承载植入物。通过阻塞接合构件通过所述孔的运动的绳索来将所述接合构件保持成靠近所述孔。接合构件在由所述输送系统限定的区域内自由旋转和运动,从而允许所述植入物抵抗通过输送系统和植入物穿过输送导管的运动施加于植入物的力。一旦植入物处于期望的植入位置,就将绳索从孔移开,并且允许接合构件运动远离所述输送系统。
文档编号A61B17/12GK103251436SQ2012105530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S·什里瓦斯塔瓦, E·斯利, O·莫雷特 申请人: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