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17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该处理器具包括:长轴构件(2);处理部(3),其设于长轴构件(2)的顶端部(2a),并能够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30),其与处理部(3)相连接,并以使处理部(3)相对于长轴构件(2)沿着长度轴线(2c)移动自如的方式延伸设置;操作部(6);以及切换部件(20),其根据操作部(6)的操作量使处理部(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与操作部(6)的操作量之比。
【专利说明】处理器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器具。本申请是要求基于2011年8月5日在美国提出申请的临时申请61/515430号的优先权的申请,并将上述美国临时申请的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与软性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处理器具构成为,利用线、线圈等从操作部向处理部传递驱动力。由于线、线圈有时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伸缩,因此这种处理器具具有使线、线圈移动比与处理部的可动范围对应的所需最小限度的移动量多的结构。
[0003]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操作部的结构:以规定的支点为旋转中心使驱动操作构件(可动手柄)转动,利用转动的驱动操作构件使操作杆移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 - 296618号公报
[0005]在以往的处理器具中,处理部的移动速度相对于驱动操作部的移动速度、操作者施加于驱动操作构件的力与使处理部动作的力未从恒定的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在优选施加较大的力或者使其快速移动的动作的情况下,也无法应对。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把持把持对象物的处理器具。
[0007]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包括:长轴构件,其具有顶端部和基端部,并具有从上述顶端部延伸至上述基端部的长度轴线;处理部,其设于上述长轴构件的上述顶端部,为了对对象部位进行处 理而能够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其与上述处理部相连接,为了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而以相对于上述长轴构件沿着上述长度轴线移动自如的方式延伸设置;操作部,其为了使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上述长轴构件移动而能够进行操作;以及切换部件,其根据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量,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移动量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量之比。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中,上述处理部具有一对钳构件,该一对钳构件与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连结,并在经由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的力的作用下开闭动作,上述第I位置是上述一对钳构件相互打开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上述一对钳构件相互闭合的位置。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中,上述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体和驱动操作构件,该操作部主体设于上述长轴构件的上述基端部,该驱动操作构件与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连接,并能够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移动。根据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操作量,上述切换部件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上述驱动传递构件的移动量与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操作量之比。上述切换部件具有旋转中心切换部件,该旋转中心切换部件用于将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移动状态切换为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以第一旋转中心为中心转动的第一状态和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以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不同的第二旋转中心为中心转动的第二状态中的任意移动状态。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中,上述驱动操作构件在从开始位置到结束位置之间或从上述结束位置到上述开始位置之间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上述旋转中心切换部件在上述开始位置与上述结束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部位将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旋转中心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向上述第二旋转中心切换,或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向上述第一旋转中心切换。当将施加于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的力的大小设为Fin、将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经由上述切换部件被驱动的力的大小设为Fwt、将以为了操作上述驱动操作构件而对上述驱动操作构件施加力的规定的点为输入部时的上述输入部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1、将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和上述驱动操作构件之间的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2、将上述输入部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3、将上述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4时,在上述第一状态下,Fout/Fin = L1Zl2,在上述第二状态下,Fout/Fin = L3/L4,并且 L1A2 < L3ZL4O
[0011]根据上述处理器具,处理器具仅靠使驱动操作构件在第I位置到第2位置之间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就能够适当地把持把持对象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侧视图。
[0013]图2是表示设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14]图3是表示设于手柄机构的驱动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15]图4是表示手柄机构的动作原理的示意图。
[0016]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17]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18]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19]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20]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21]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第I实施方式)
[0023]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I。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设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不设于手柄机构的驱动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表不手柄机构的动作原理的示意图。
[0024]处理器具I包括纵长的插入部(长轴构件)2、处理部3、操作部6以及驱动力传递构件30。处理部3设置在插入部2的顶端(顶端部)2a。操作部6为了操作处理部3而设置在插入部2的基端(基端部)2b。驱动力传递构件30与操作部6和处理部3相连结。、[0025]插入部2是具有挠性的筒状构件,沿着插入部2的长度轴线2c以能够进退的方式在内部贯穿有驱动力传递构件3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2由挠性的线材卷绕而成的线圈护套构成。由线圈护套构成的插入部2针对插入部2的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压缩的耐性较高。另外,插入部2也能够将使插入部2的基端绕中心轴线旋转时的旋转力作为使插入部2的顶端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旋转力进行传递。
[0026]处理部3具有通过驱动力传递构件30沿插入部2的中心轴线方向直线移动而开闭动作的一对钳构件4。钳构件4借助公知的连杆机构5而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顶端相连接。经由驱动力传递构件30传递的力被连杆机构5转换为使钳构件4开闭动作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驱动力传递构件30向插入部2的顶端侧移动,则一对钳构件4打开(第I位置),若驱动力传递构件30向插入部2的基端侧移动,则一对钳构件4闭合(第2位置)。
[0027]另外,处理部3也可以取代能够开闭的一对钳构件4而具有其他钳子类、吻合器(日文^ 一 7 9)、夹具、持针器等。在该情况下,连杆机构5构成为将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直线移动转换为上述处理部3的动作。
[0028]操作部6包括与插入部2的基端相连接的外壳体(操作部主体)7和一部分设于外壳体7的内部的手柄机构10。
[0029]在外壳体7上形成有供操作者握持并操作驱动操作构件11的把手8。把手8是朝向与驱动操作构件11自外壳体7突出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
[0030]如图2所示,手柄机构10包括驱动操作构件11和切换部件20。驱动操作构件11构成为在外壳体7的内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基端相连接并向外壳体7的外侧突出。切换部件20设置在外壳体7的内部并在外壳体7的内部与驱动操作构件11相连结。
[0031]驱动操作构件11包括供操作者的手指搭挂的搭指部12和与切换部件20相连结的连结部14。
[0032]在搭指部12中,在操 作者使用搭指部12进行处理器具I的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所能够接触到的范围内的一部分构成了输入操作者的操作量的输入部13。在输入部13上预先确定了设计上的力点P6。上述切换部件20以对上述设计上的力点P6施加来自操作者的力为前提进行设计。
[0033]借助于操作者的搭挂于搭指部12的手指,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的外壳体7移动。
[0034]如图2和图3所示,连结部14包括配置在外壳体7的内部的第一销15和第二销
16。第一销15和第二销16是大致圆柱形状的构件,各自的中心轴线01、02相互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销15与第二销16上,插入有以各自的中心轴线01、02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的轴承18。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18具有圆柱形状的外周面,在与后述的滑动轨道22相接触时绕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动作
[0035]如图2所示,出于使处理部3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与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量之比的目的,将切换部件20设于操作部6。切换部件20包括基座21和滑动轨道22,该基座21配置在操作部6的内部并与操作部6相固定,该滑动轨道22形成于基座21。
[0036]形成于基座21的滑动轨道22包括第一滑动轨道23和第二滑动轨道24。第一滑动轨道23是与插入部2自操作部6突出的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滑动轨道。第二滑动轨道24是形成于离开第一滑动轨道23的位置的滑动轨道。
[0037]第一滑动轨道23是形成于基座21的槽或通孔。在第一滑动轨道23中,相互平行地形成有沿第一滑动轨道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内表面。上述一对内表面的彼此之间的距离稍微大于安装于第一销15的轴承18的外部尺寸。
[0038]通过安装于第一销15的轴承18的外周面与第一滑动轨道23的内表面相接触,从而第一销15被沿着第一滑动轨道23的长度方向引导。
[0039]第二滑动轨道24由形成于基座21的槽或通孔构成。第二滑动轨道24包括与第一滑动轨道23平行的直线部25和与直线部25相连接的圆弧部26。
[0040]在直线部25和圆弧部26上插入已安装有轴承18的第二销16,安装于第二销16的轴承18的外周面与直线部25或圆弧部26的内表面相接触。
[0041]圆弧部26形成为以第一滑动轨道23的基端侧的端部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具体地说,第一销15的轴承18与第一滑动轨道23的基端侧的端部相抵接时的第一销15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部26的圆弧的中心。在圆弧部26中,同与直线部25相连接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为仿照轴承18的外周面的形状的半圆形状。
[0042]第一滑动轨道23与第二滑动轨道24之间的距离同第一销15与第二销16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第二滑动轨道24的直线部25与第一滑动轨道23以能够使分别插入有第二销16与第一销15的驱动操作构件11呈直线状移动的方式支承着驱动操作构件11。另外,第二滑动轨道24的圆弧部26与第一滑动轨道23支承着驱动操作构件11。驱动操作构件11以能够使第二销16沿着以第一销15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部26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滑动轨道。
[0043]在第一销15位于第一滑动轨道23的顶端侧的端部、并且第二销16位于第二滑动轨道24的顶端侧的端部的情况下,一对钳构件4完全打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位置称作“开始位置”。
[0044]另外,通过驱动操作构件11沿着滑动轨道22移动,从而在第一销15位于第一滑动轨道23的基端侧的端部、并且第二销16位于第二滑动轨道24的基端侧的端部的情况下,一对钳构件4完全闭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位置称作“结束位置”。
[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开始位置与上述结束位置之间,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
[00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轨道22中的第二滑动轨道24具有直线部25与圆弧部26相连接而成的形状。因此,驱动操作构件11沿着直线部25移动的移动方向与驱动操作构件11沿圆弧部26移动的方向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同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同一方向包括在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开始位置移动至结束位置时或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结束位置移动至开始位置时移动方向变化为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方向不颠倒(日文:反転)的程度的情况。
[0047]利用形成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第一销15和第二销16以及形成于基座21的第一滑动轨道23和第二滑动轨道24构成了切换驱动操作构件1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切换部件。
[004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轨道23形成为直线状,第二滑动轨道24的直线部25与第一滑动轨道23平行地形成为直线状。如图2和图4所示,可以说第一销15插入第一滑动轨道23、第二销16插入直线部25的状态下的驱动操作构件11绕位于距第一滑动轨道23无限远的位置的虚拟的旋转中心旋转动作。
[0049]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虚拟的旋转中心称作第一旋转中心Rl,将第一销15位于第一滑动轨道23的基端侧的端部时的第一销15的中心轴线的位置称作第二旋转中心R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一旋转中心Rl转动的状态称作第一状态,将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二旋转中心R2转动的状态称作第二状态。
[0050]旋转中心切换部件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且在直线部25与圆弧部26之间的交界处从第一旋转中心Rl向第二旋转中心R2、或从第二旋转中心R2向第一旋转中心Rl切换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中心。即,利用旋转中心切换部件切换上述第一状态与上述第二状态。
[0051]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力传递构件30由具有挠性并且针对沿中心轴线方向的压缩、拉伸的强度较高的线材形成。驱动力传递构件30被驱动操作构件11牵引,从操作部6向处理部3传递驱动处理部3所需的力。
[0052]接着,关于手柄机构1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参照图4并结合利用旋转中心切换部件切换旋转中心时的力的大小关系来进行说明。
[0053]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被设计作为操作者对输入部13的设计上的力点P6施加力的构件。将操作者施加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力的大小设为Fin。将驱动力传递构件30借助切换部件20被驱动的力的大小设为F-。将输入部13的力点P6与第一旋转中心Rl之间的距离设为U。将驱动力传递构件30连接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连接位置与第一旋转中心Rl之间的距离设为L2。将输入部13的力点P6与第二旋转中心R2之间的距离设为L3。将上述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R2之间的距离设为L4。此时,在第一状态下,Fout/Fin=IVL2,在第二状态下,Ftjut/Fin = L3A40 [00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IVL2SIVL4tj即,在第二状态下,与第一状态相比较,相对于向输入部13输入的力,施加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力较大。这是因为,根据杠杆原理,向输入部13的输入减速并传递到驱动力传递构件30。
[0055]与处理器具I的使用时的动作一起说明以上说明的结构的手柄机构10的作用。
[0056]当使用处理器具I时,例如在软性内窥镜(未图示)的处理器具通道内配置处理器具I,将处理部3引导至处理对象。
[0057]处理器具I的操作者握持操作部6的把手8,将手指搭挂于自外壳体7突出的驱动操作构件11,使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向期望的方向移动。例如,若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开始位置移动至结束位置,则在使驱动操作构件11移动的力的作用下,驱动力传递构件30向从插入部2的顶端朝向基端的方向移动,一对钳构件4从完全打开的状态(第I位置)变化为完全闭合的状态(第2位置)。当一对钳构件4为完全闭合的状态时,第二销16位于比圆弧部26的基端侧的端部稍微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若使驱动操作构件11进一步移动直至第二销16的轴承18与圆弧部26的基端侧的端部相接触,则能够对完全闭合状态的一对钳构件4进一步施加朝向闭合的方向的力。由此,即使产生插入部2的伸缩、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伸缩,也能够可靠地闭合一对钳构件4。
[0058]例如在使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从开始位置向结束位置移动的期间,利用切换部件20将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的移动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具体地说,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的移动状态从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以第一旋转中心Rl为中心转动的第一状态向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以不同于第一旋转中心Rl的第二旋转中心R2为中心转动的第二状态切换。在上述第一状态下,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量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相等。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二状态下,相对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量,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较小。在上述第二状态下,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小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量相对应地施加于处理部3的力较大。因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够在比第一状态大的力的作用下利用一对钳构件4把持把持对象物。另外,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以未特别把持把持对象物的状态使一对钳构件4快速地移动。
[0059]由于以往的手柄机构没有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改变减速比的机构,因此即使存在需要施加较大的力的范围和优选使其快速移动的范围,处理部的移动速度相对于驱动操作构件的移动速度、操作者施加于驱动操作构件的力和使处理部动作的力也不会从恒定的关系发生变化。
[0060]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具有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改变减速比的机构。因此,能够在与一对钳构件4进行开闭动作的可动范围中的成为完全打开的状态的位置靠近的位置以上述第一状态快速地使各个钳构件4移动,并且能够在与一对钳构件4进行开闭的可动范围中的成为完全闭合的状态的位置靠近的位置以上述第二状态对一对钳构件4施加比第一状态大的力。在处理过程中,有时通过闭合一对钳构件4而使用一对钳构件4夹持例如生物体组织等具有弹力的把持对象物。此时,钳构件4越接近完全闭合的状态,闭合一对钳构件4所需的力越大。因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从一对钳构件4完全打开的状态到变成完全闭合的状态的期间仅靠使驱动操作构件11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就能够适当地把持把持对象物。
[0061]另外,在上述第一状态下,利用把持对象物的弹力使驱动操作构件11移动较困难的状况相比于在上述第二状态下一对钳构件4夹着把持对象物的情况难以出现。因而,即使将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量相对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移动量设定得较小,使一对钳构件4开闭的力量不足的可能性也较低。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驱动操作构件11相对于操作部6的可动范围处于通过操作者松开或握紧手而能够使驱动操作构件11移动的范围内。因此,驱动操作构件11的可动范围具有上限。因此,通过减小在第一状态下使驱动操作构件11移动的移动量,能够将在第二状态下使驱动操作构件11移动的移动量设定得较大。因此,即使在驱动操作构件11的可动范围受限的状态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一对钳构件4的开闭移动量并且能够对一对钳构件4施加足够大的力。
[0063]另外,通过第一旋转中心Rl位于无限远的位置,从而在第一状态下驱动操作构件11实质上直线移动。因此,驱动操作构件11在第一状态下以直线移动的方式移动,在第二状态下以旋转移动的方式移动,在切换第一状态 与第二状态的位置,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方式明显发生变化。其结果,操作处理器具I的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掌握手柄机构10是处于第一状态还是处于第二状态。
[0064](第I变形例)
[0065]接着,参照图5说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的第I变形例。图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66]如图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手柄机构10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在前后相反地配置这一点不同。即,第二滑动轨道24的圆弧部26位于操作部6的顶端侧。
[0067]另外,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驱动操作构件11具有在向顶端侧按压驱动操作构件11时供手指易于搭挂的形状。具体地说,在驱动操作构件11上形成有能够供手指通过的环部。
[0068]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相同的效果。
[0069]而且,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若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操作部6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移动,则在将第二销16的位置从第二滑动轨道24的圆弧部26向直线部25切换时,操作者操作驱动操作构件11所需的力量变大。由此,操作者能够通过接触驱动操作构件11的手的感觉来掌握对驱动操作构件11操作了从圆弧部26的顶端到基端的恒定量的情况。
[0070]例如,在把持钳子等中,通过如此切换操作力量,操作者能够识别将驱动操作构件11握入了恒定量的情况。即,操作者能够识别将把持钳子闭合了恒定量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利用把持钳子在所需程度以上牢固地把持生物体组织等的情况。
[0071](第2变形例)
[0072]接着,参照图6说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的第2变形例。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73]如图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圆弧部26的半径比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圆弧部26的半径大这一点不同。另外,第二滑动轨道24的直线部25向比在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直线部25靠顶端侧的位置偏移。
[0074]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相同的效果。
[0075](第3变形例)
[0076]接着,参照图7说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的第3变形例。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77]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圆弧部26设于第一滑动轨道23这一点不同。即,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第二滑动轨道24的直线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支承有第二销16。而且,第二销1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成为相当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旋转中心R2的旋转轴线。在第二销16支承于第二滑动轨道24的直线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的状态下,若使驱动操作构件11的输入部13向操作部6的基端侧移动,则第一销15以第二销1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为旋转中心沿着圆弧部26向顶端侧移动。
[0078]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10相同的效果。
[0079]另外,由于在第一滑动轨道23与直线部25之间配置有圆弧部26,因此能够使手柄机构10比第I实施方式小型化。
[0080](第2实施方式)
[0081]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A。以下,对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82]如图8所示,手柄机构IOA在取代驱动操作构件11而具有驱动操作构件11A、取代切换部件20而具有切换部件20A这一点不同。
[0083]驱动操作构件IlA除了第一销15和第二销16以外还具有第三销17。第一销15、第二销16以及第三销17在一条直线上排列配置。在第三销17上安装有上述轴承18 (参照图3)。
[0084]切换部件20A包括第一滑动轨道23A、第二滑动轨道24A以及第三滑动轨道27A。第一滑动轨道23A形成为以设定在不同于第一旋转中心Rl的位置的第一旋转中心RlA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二滑动轨道24A和第三滑动轨道27A形成为离开第一滑动轨道23A。
[0085]第二滑动轨道24A包括第一圆弧部25A和第二圆弧部26A。第一圆弧部25A设置为与第一滑动轨道23A呈同心圆状,形成为与第一滑动轨道23A平行的圆弧状。第二圆弧部26A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圆弧部25A的曲率大的曲率的圆弧状。
[0086]第三滑动轨道27A形成为与第二圆弧部26A呈同心圆状的圆弧状。第三滑动轨道27A的基端侧的端部位于穿过第一圆弧部25A与第二圆弧部26A之间的交界和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侧的端部的直线上。第三滑动轨道27A的顶端侧的端部位于穿过第二圆弧部26A的基端侧的端部与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侧的端部的直线上。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销16沿着第一圆弧部25A移动的状态是驱动操作构件IlA绕第一旋转中心RlA移动的第一状态。另外,第二销16沿着第二圆弧部26A移动的状态是驱动操作构件IlA绕第二旋转中心R2A移动的第二状态。
[0088]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状态下,Fout/Fin = L1/L2,在第二状态下,Fout/ Fin = L3/L4。在本实施方式中,L1Zl2 < L3A40
[0089]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的作用。
[0090]第三滑动轨道27A的圆弧的中心是上述第二旋转中心R2A,第三销17固定于第三滑动轨道27A的基端侧的端部,直至第一销15移动至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侧的端部。
[0091]若驱动操作构件IlA进行移动直至第一销15与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侧的端部相接触,则第二销16位于第一圆弧部25A与第二圆弧部26A之间的交界。之后,若驱动操作构件IlA进一步移动,则第二销16朝向第二圆弧部26A的基端侧移动。此时,由于第三滑动轨道27A形成为旋转中心与第二圆弧部26A的旋转中心相同的圆弧状,因此驱动操作构件IlA以与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侧的端部相接触的第一销15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为旋转中心旋转动作。
[009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相同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改变减速比。
[0093]另外,第一销15、第二销16以及第三销17也可以不呈同一直线状地排列配置。
[0094](第4变形例)
[0095]接着,参照图9说明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柄机构IOA的变形例。图9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手柄机构的侧视图。
[0096]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滑动轨道23A中设有自第一滑动轨道23A的基端分支、并形成为以第二圆弧部26A的基端为中心的圆弧状、且向顶端侧延伸的第四滑动轨道28。而且,在第三滑动轨道27A中,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三滑动轨道27A的顶端进一步向顶端侧设有第三圆弧部29,该第三圆弧部29形成为旋转中心与第四滑动轨道28的旋转中心相同的圆弧状。
[0097]在本变形例中,若使驱动操作构件IlA从第二销16位于第二圆弧部26A的基端侧的端部的状态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则驱动操作构件IlA以第二销1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为旋转中心转动。第二销16位于第二圆弧部26A的基端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第二销1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成为用于以与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不同的减速比从驱动操作构件IlA向驱动力传递构件30传递力的第三旋转中心R3。以下,将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三旋转中心R3转动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
[0098]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若使驱动操作构件IlA从顶端侧向基端侧沿大致同一方向移动,则依次切换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一旋转中心RlA旋转的第一状态、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二旋转中心R2A旋转的第二状态以及驱动操作构件11绕第三旋转中心R3旋转的第三状态。由此,能够将施加于具有一对钳构件4等的处理部3的力的大小切换为三个阶段。
[0099]另外,通过进一步组合曲率不同的滑动轨道,也能够使施加于处理部3的力的大小的切换多于三个阶段。
[0100](第3实施方式)
[0101]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IOB的侧视图。
[0102]如图10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机构10B,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意状态下,驱动操作构件11以直线移动的方式移动这一点都是不同的。
[0103]即,在手柄机构IOB中,第一滑动轨道23包括设于操作部6的顶端侧的直线部23B和设于操作部6的基端侧的第二直线部23C,第二滑动轨道24包括设于操作部6的顶端侧的直线部25B和设于操作部6的基端侧的第二直线部25C。
[0104]各个第二直线部23C、25C相对于各个直线部23B、25B倾斜角度Θ地设置。g卩,第一滑动轨道23与第二滑动轨道24在操作部6的顶端侧与基端侧之间相互平行地设置。
[0105]另外,在操作部6上固定有外表面与驱动力传递构件30相接触的皮带轮31。皮带轮31配置在直线部25B与第二直线部25C之间的交界部分附近。
[0106]接着,说明手柄机构IOB的作用。
[0107]在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操作部6的顶端朝向基端移动的情况下,首先,驱动操作构件11沿着第一滑动轨道23与第二滑动轨道24的各自的直线部23B、25B以直线移动的方式移动。接着,设于驱动操作构件11的第一销15和第二销16分别从各个直线部23B、25B向各个第二直线部23C、25C移动。这样,驱动操作构件11的移动方向变更角度Θ。另外,若驱动力传递构件30的基端向比皮带轮31靠操作部6的基端侧的位置移动,则驱动力传递构件30与皮带轮31的外表面相接触。与皮带轮31的外表面相接触的驱动力传递构件30成为利用皮带轮31弯曲了角度Θ的状态。
[0108]由此,在各个第二直线部23C、25C中,在相对于各个直线部以减速比成为1:(1/COS Θ )的方式减速了的状态下牵引驱动力传递构件30。
[0109]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中,当操作者握入了手柄机构IOB恒定量时切换为较低的减速比。此时,由于操作者操作手柄所需的力量变大,因此操作者能够凭感觉掌握操作了手柄恒定量的情况。
[0110]另外,与上述变形例I相同,也可以将各个第二直线部配置在操作部6的顶端侧。在该情况下,若使驱动操作构件11从顶端向基端移动,则操作感以在中途变轻的方式发生变化。
[0111]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添加、省略、替换以及其他变更。
[0112]例如,除了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也能够使用第一状态是使驱动操作构件以旋转移动的方式移动的状态且第二状态是使驱动操作构件以直线移动的方式移动的状态的结构等。
[0113]产业h的可利用件
[0114]根据上述处理器具,处理器具仅靠使驱动操作构件在第I位置到第2位置之间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就能够适当地把持把持对象物。
[0115]附图标记说明
[0116]I处理器具;2插入部(长轴构件);3处理部;4钳构件;6操作部;7外壳体(操作部主体);10手柄机构;11驱动操作构件;15第一销(旋转中心切换部件);16第二销(旋转中心切换部件);20切换部件;23第一滑动轨道(旋转中心切换部件);24第二滑动轨道(旋转中心切换部件);30驱动力传 递构件;R1第一旋转中心;R2第二旋转中心。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器具,其包括: 长轴构件,其具有顶端部和基端部,并具有从上述顶端部延伸至上述基端部的长度轴线.-^4 , 处理部,其设于上述长轴构件的上述顶端部,为了对对象部位进行处理而能够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其与上述处理部相连接,为了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而以相对于上述长轴构件沿着上述长度轴线移动自如的方式延伸设置;操作部,其为了使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上述长轴构件移动而能够进行操作;以及 切换部件,其根据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量,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移动量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量之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处理部具有一对钳构件,该一对钳构件与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连结,并在经由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的力的作用下开闭动作, 上述第I位置是上述一对钳构件相互打开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上述一对钳构件相互闭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体和驱动操作构件,该操作部主体设于上述长轴构件的基端部,该驱动操作构件与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相连接,并能够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移动,根据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操作量,上述切换部件使上述处理部在上述第I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动作并且切换上述驱动传递构件的移动量与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操作量之比, 上述切换部件具有旋转中心切换部件,该旋转中心切换部件用于将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移动状态切换为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以第一旋转中心为中心转动的第一状态和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以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不同的第二旋转中心为中心转动的第二状态中的任意移动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驱动操作构件在从开始位置到结束位置之间或从上述结束位置到上述开始位置之间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向大致同一方向移动, 上述旋转中心切换部件在上述开始位置与上述结束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部位将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主体的旋转中心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向上述第二旋转中心切换,或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向上述第一旋转中心切换, 当将施加于上述驱动操作构件的力的大小设为Fin、将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经由上述切换部件被驱动的力的大小设为Frat、将以为了操作上述驱动操作构件而对上述驱动操作构件施加力的规定的点为输入部时的上述输入部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1、将上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和上述驱动操作构件之间的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2、将上述输入部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3、将上述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二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L4时, 在上述第一状态下,Fout/Fin = L1A2,在上述第二状态下,Fout/Fin = L3A4,并且 L1Zl2 < L3/L4。
【文档编号】A61B17/28GK103476352SQ201280014882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5日
【发明者】宫本学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