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预防或治疗肝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或治疗肝病的药物组合物,由茯苓、猪苓、白术(炒)和泽泻等中药组成,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制备成汤剂、片剂、胶囊、颗粒等各种口服剂型。该药物组合物对于多种肝病,尤其是脂肪肝具有非常优异的治疗或预防作用。
背景技术: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轻度脂肪肝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但不可控制与治疗也会引起高脂血、高粘血、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 ;肥胖人群与II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对于脂肪肝的治疗,西医一般以饮食控制为主,目前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化学药物。药物上,一般也只能选用一些保护肝细胞、去脂药物及抗氧化剂等,如维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肌苷、辅酶A、还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碱乳清酸盐、肝泰乐,以及某些降脂药物等等。上述药物虽然很多,但基本为对症治疗,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本发明采用中医药·理论,以健脾化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法,可有效预防或治疗脂肪肝,疗效优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可有效预防或治疗肝病,尤其适用于脾虚生湿、痰热血瘀、阻滞脉络之脂肪肝,对于其他疾病所造成的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治疗或缓解效果。该药物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茯苓2-12份、猪苓2-12份、白术(炒)2_12份、泽泻1_8份、桅子1_8份、郁金1_7份、丹参2-12份、丝瓜络1-5份。优选的药物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茯苓4-10份、猪苓4-10份、白术(炒)4-10份、泽泻2_7份、桅子2_7份、郁金2_6份、丹参4-10份、丝瓜络2-4份。最优选的药物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茯苓9份、猪苓9份、白术(炒)9份、泽泻6份、桅子6份、郁金5份、丹参7份、丝瓜络3份。另外,在上述药物组合物的基础上还可以酌情增加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白芥子1-5份、山楂(焦)3-12份。其中,上述所增加组份的优选重量配比为:白芥子2-4份、山楂(焦)6-10份。上述所增加组分的最优 选重量配比为:白芥子3份、山楂(焦)8份。除此之外,根据患者个体的辨证差异,还可以对上述组方进行一些灵活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或减轻部分或全部组方用量;删减部分组分;增加或替换一些健脾化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中药。毫无疑问,这些调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之内。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制备为各种剂型,包括但不限于:汤剂、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丹剂、混悬剂、粉剂、溶液剂、注射剂和滴剂等。其中,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优选的剂型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或汤剂,制备方法较为简单,服用方便,药物利用率较高。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上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可适当浓缩,即得汤剂。若制备为其他剂型,则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 1.10,加乙醇进行醇沉。滤过,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可加糊精适量混匀,制成颗粒,装入胶囊或袋中或压制为片,即得。本发明内容还包括该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中的应用。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组方:茯苓2份、猪苓12份、白术(炒)2份、泽泻I份、桅子I份、郁金7份、丹参12份、丝瓜络5份。制法:以上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 1.1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静置过夜。滤过,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可加糊精适量混匀,制成颗粒,装入胶囊,即得。实施例2组方:茯苓12份、猪苓2份、白术(炒)12份、泽泻8份、桅子8份、郁金I份、丹参2份、丝瓜络I份。制法:以上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 1.1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静置过夜。滤过,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可加糊精适量混匀,制成颗粒,装袋,密封即得。实施例3组方:茯苓4份、猪苓4份、白术(炒)10份、泽泻7份、桅子2份、郁金6份、丹参10份、丝瓜络4份。制法:以上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 1.1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静置过夜。滤过,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可加糊精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压制为片,即得。实施例4组方:获苓10份、猪苓10份、白术(炒)4份、泽泻2份、桅子7份、郁金2份、丹参4份、丝瓜络2份。制法:以上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可适当浓缩,滤过,即得。实施例5组方:获苓9份、猪苓9份、白术(炒)9份、泽泻6份、桅子6份、郁金5份、丹参7份、丝瓜络3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6组方:获苓10份、猪苓10份、白术(炒)4份、泽泻2份、桅子7份、郁金2份、丹参4份、丝瓜络2份、白芥子2份、山楂(焦)6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7组方:茯苓4份、猪苓4份、白术(炒)10份、泽泻7份、桅子2份、郁金6份、丹参10份、丝瓜络4份、白芥子4份、山楂(焦)10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8组方:获苓9份、猪苓9份、白术(炒)9份、泽泻6份、桅子6份、郁金5份、丹参7份、丝瓜络3份、白芥子3份、山楂(焦)8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9组方:茯苓12份、猪苓2份、白术(炒)12份、泽泻I份、桅子8份、郁金I份、丹参I份、丝瓜络I份、白芥子I份、山楂(焦)3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10组方:获苓2份、猪苓12份、白术(炒)2份、泽泻8份、桅子I份、郁金7份、丹参12份、丝瓜络5份、白芥子5份、山楂(焦)12份。制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11发明人对上述实施例1-10制备的药物制剂开展了治疗免脂肪肝病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本发明制剂对模型兔的血脂、转氨酶、肝病理切片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试验动物清洁级家兔110只 ,雌雄各半,体重(2.0±0.2)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实施例1-10组。正常对照组喂食基础饲料,其配方为玉米35%、小麦25%、麦麸35%、鱼粉2%、骨粉2%、盐1% ;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其配方为胆固醇1%、鲜蛋黄15%、猪油10%、基础饲料74% ;实施例1-10组喂食高脂饲料,同时灌胃给予实施例1-10的药物制剂。周期为8周。试验第8周末,试验兔均禁食12h,自由饮水,清晨空腹于耳中动脉采血3.0mL,分离血清,利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权利要求
1.一种预防或治疗脂肪肝的药物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 茯苓2-12份、猪苓2-12份、白术(炒)2-12份、泽泻1_8份、桅子1_8份、郁金1_7份、丹参2-12份、丝瓜络1_5份。
2.如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 茯苓4-10份、猪苓4-10份、白术(炒)4-10份、泽泻2-7份、桅子2_7份、郁金2_6份、丹参4-10份、丝瓜络2-4份。
3.如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 茯苓9份、猪苓9份、白术(炒)9份、泽泻6份、桅子6份、郁金5份、丹参7份、丝瓜络3份。
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组方中还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白芥子1-5份、山楂(焦)3-12份。
5.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组方中还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白芥子2-4份、山楂(焦)6-10份。
6.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组方中还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白芥子3份、山楂(焦)8份。
7.如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可以制备为各种剂型,包括但不限于汤剂、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丹剂、混悬剂、粉剂、溶液剂、注射剂和滴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或汤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煎煮; (2)醇沉,过滤; (3)回收乙醇,浓缩,干燥,粉碎; (4)可加糊精,制成颗粒。
10.权利要求1-9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或治疗肝病的药物组合物,由茯苓、猪苓、白术(炒)和泽泻等中药组成,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制备成汤剂、片剂、胶囊、颗粒等各种口服剂型。该药物组合物对于多种肝病,尤其是脂肪肝具有非常优异的治疗或预防作用,对于其他疾病所造成的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治疗或缓解效果。
文档编号A61P1/16GK103251881SQ20131008093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
发明者孙玉禄 申请人:崔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