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792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的制作方法
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
背景技术
盗汗是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是:入睡即盗汗,半夜后或清晨5时许盗汗,刚闭上眼即盗汗,但出的汗量相差很大,病人常有烘热或口干咽燥感。中医认为盗汗属热症,是肾阴虚所致,宜补阴降炎,以寒克热治之,方可有效地控制其症状。针对该病特点,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发明人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对用中药治疗盗汗病,进行了潜心研究总结,优选出一种疗效显著的中药。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药组方及重量如下:熟地黄10-15克(12克)、黄芪10-15克(12克)、酸枣仁10-15克(12克)、地骨皮6-15克(12克)、煅牡蛎10-30克(20克)、龟板10-24克(20克)、玉竹8-12克(10克)、知母6-12克(10克)、白芍5-10克(8克)、山茱萸5-10克(8克)、麻黄根5-10克(8克)、黄柏3-10克(6克)、银柴胡3-10克(6克)、甘草3_10克(6克)、五味子2-4克(3克)。
本发明中药最佳组方重量为括号内数字。
本发明各味药物的药理分析如下:熟地黄一入肝、肾经。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主治:血虚萎黄,心悸,失眠,肾阴不足,潮热,盗汗等。黄芪一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生肌。主治: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表虚自汗等。酸枣仁一入心、肝经。功能:养心安神,敛汗。主治:虚烦失眠,惊悸健忘,头眩虚汗。地骨皮一入肺、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主治:阴虚发热,肺热咳嗽,口渴盗汗等。煅牡蛎一入肝、肾经。功能:平肝潜阳,散结软坚,收敛固涩。主治:肝阳头晕,烦躁不安,心悸失目民,自汗盗汗等。龟板一入肝、肾、心经。功能:滋阴潜阳,益肾键骨,养血补心。主治:阴虚阳亢或热病伤阴、虚风内动,阴虚发热,盗汗,心虚惊悸等。玉竹一入肺、胃经。功能:养阴润肺,生津养胃。主治:肺虚咳血,烦热咳嗽,盗汗,消渴等。知母一入肺、肾、胃经。功能:清热,滋阴。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低热不退,阴虚消渴等。白芍一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肝气不和等。山茱萸一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涩精缩尿。主治:肝肾亏虚,头晕眼花,耳鸣,腰痛,小便不禁等。麻黄根一入肺、膀胱经。功能:止汗。主治:自汗,盗汗。黄柏一入肾、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退虚热。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白带,足膝肿痛,热淋,疮疡肿毒等。银柴胡一入肝、胃经。功能:退虚热,清疳热。主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盗汗,消瘦等。甘草一入心、肺、脾、胃经。功能:和中益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解毒,祛痰。主治: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腹痛,胃痛,咳嗽痰多,痈疮肿毒,咽喉痛等。五味子一入肺、肾、心经。功 能:敛肺止汗,生津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主治:久咳虚喘,津伤口渴,自汗,盗汗,心悸,失眠等。从上述各味药物的入经、功能、主治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药物具有补肝肾,滋阴潜阳,清热凉血功能,对治疗盗汗病针对性很强,部分药物有和中益气,益肾键脾,缓和药性,解毒作用,用药取叠加方式,可增强药物的疗效。本发明的制备方法:1、按组方及重量精选原料中药,用砂锅煎,先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一遍复一遍,两遍合一起煎成混合药液400毫升,为I剂。五味子勿煎研末备用。2、本发明的服法及用量禁忌:每日I剂,早晚饭后分服1/2(五味子末另用温水冲服),7天I疗程。忌:生、冷、辛辣食物。本发明治疗盗汗病中药,组方合理,制备简单,服用方便,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疗效显著,药性平合,无毒副作用,有效率93%,治愈率87%。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1、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0克、黄芪10克、酸枣仁10克、地骨皮6克、煅牡蛎10克、龟板10克、玉竹8克、知母6克、白苟5克、山茱萸5克、麻黄根5克、黄柏3克、银柴胡3克、甘草3克、五味子2克。2、本发明中药的制备方法:按上述组方及重量精选原料中药,用砂锅煎,先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一遍复一遍,煎成混合药液400毫升,为I剂。五味子勿煎研末备用。3、本发明的服法及用量禁忌:每日I剂,早晚饭后分服1/2 (五味子末另用温水冲服),7天I疗程。忌:生、冷、辛辣食品。实施例21、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2克、黄芪12克、酸枣仁12克、地骨皮12克、煅牡蛎20克、龟板20克、玉竹10克、知母10克、白芍8克、山茱萸8克、麻黄根8克、黄柏6克、银柴胡6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2、本发明的制备及服法用量禁忌,同实施例1。实施例31、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5克、黄芪15克、酸枣仁15克、地骨皮15克、煅牡蛎30克、龟板24克、玉竹12克、知母12克、白芍10克、山茱萸10克、麻黄根10克、黄柏10克、银柴胡10克、甘草10克、五味子4克。2、本发明的制备及服法用量禁忌,同实施例1。盗汗病诊断、治疗标准及本发明中药临床疗效总结。1、诊断标准:入睡即盗汗,半夜后或清晨5时许盗汗,刚闭上眼即盗汗,但出的汗量相差很大,病人常有烘热或口干咽燥感。2、治疗标准:有效一病症减轻或好转。治愈一病症消失,恢复健康。3、本发明治疗盗汗病中药,组方合理,制备简单,服用方便,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疗效显著,药性平合,无毒副作用,有效率93 %,治愈率87 %。病例介绍: 1、高XX,女,52岁,2010年5月就诊。患者近一周来半夜后盗汗,出汗量不大,只是醒后觉得胸前、肘弯部位有汗湿。诊断为轻型盗汗病,服用本发明中药I疗程,痊愈,未复发。
2、马XX,男,38岁,2011年10月就诊。患者每晚入睡不久就盗汗,出汗量较大浸湿睡衣,有口干咽燥及全身烘热感,服用本发明中药I疗程,病症减轻,服用2疗程,痊愈,未复发。3、毕XX,男,63岁,2012年3月就诊。患者有盗汗病史半年多,虽经治疗但病情仍时好时坏,服用本发明中药2疗程,痊愈,至今未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0-15克、黄芪10-15克、酸枣仁10-15克、地骨皮6-15克、煅牡蛎10-30克、龟板10-24克、玉竹8-12克、知母6-12克、白芍5-10克、山茱萸5-10克、麻黄根5-10克、黄柏3-10克、银柴胡3-10克、甘草3-10克、五味子2-4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2克、黄芪12克、酸枣仁12克、地骨皮12克、煅牡蛎20克、龟板20克、玉竹10克、知母10克、白芍8克、山茱萸 8克、麻黄根8克、黄柏6克、银柴胡6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盗汗病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方及重量组成熟地黄10-15克、黄芪10-15克、酸枣仁10-15克、地骨皮6-15克、煅牡蛎10-30克、龟板10-24克、玉竹8-12克、知母6-12克、白芍5-10克、山茱萸5-10克、麻黄根5-10克、黄柏3-10克、银柴胡3-10克、甘草3-10克、五味子2-4克。本发明治疗盗汗病中药,组方合理,制备简单,服用方便,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疗效显著,药性平合,无毒副作用,有效率93%,治愈率87%。
文档编号A61P43/00GK103191303SQ20131013975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6日
发明者隋超, 陈丽, 赵楠楠 申请人:隋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