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体液取样的导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077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用于体液取样的导流机构的制作方法
用于体液取样的导流机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申请是2013年5月29日提交的、题名为“FluidDiversionMechanismForBodily-FluidSampling”的美国专利申请No.13/904,691的继续并且享有其优先权,该美国专利申请享有2012年5月30日提交的、题名为“FluidDiversionMechanismforBodily-FluidSampling”的美国临时申请No.61/652,887的优先权和益处,所述两个美国申请的整个内容通过参考包含于此。本申请还要求享有2012年5月30日提交的、题名为“FluidDiversionMechanismforBodily-FluidSampling”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No.61/652,887的优先权和益处,该美国临时申请的公开内容由此通过参考包含于此。技术领域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从肠胃外获取体液样本,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减少来自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或其它污染物的污染的情况下从肠胃外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和方法,所述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或其它污染物例如是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

背景技术:
保健医生常规地使用从肠胃外获得的体液对病人执行各种类型的微生物测试。有时对病人样本(例如,体液)测试以用于确定是否存在一种或多种潜在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细菌、真菌或酵母(例如,假丝酵母)。微生物测试可以包括:在容纳有培养基的一个或多个无菌容器中培育病人样本,所述培养基有助于微生物生长。通常,当在病人样本中存在有测试的微生物时,微生物在培养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繁荣发展。在预定的时间量(例如,几小时至几天)之后,可以对培养基测试以用于确定是否存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存在的微生物表明在病人样本中存在同样的微生物,这继而表明在获得样本的病人的体液中存在同样的微生物。因此,当在培养基中确定存在微生物时,可以对病人开出一种或多种抗生素处方或其它治疗处方,所述处方具体地设计成治疗病人或另外从病人去除不希望有的微生物。然而,病人样本有时会在获取期间变得受污染。病人样本会发生污染的一种方式是在针插入期间逐出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从身体表面转移到病人体内并且随后微生物随病人样本一起转移到培养基。身体表面的微生物可以被直接地逐出或经由组织碎片、毛囊、汗腺和其它皮肤附件结构而被逐出。所转移的微生物可以在培养基中繁荣成长并且最终产生阳性微生物测试结果,由此错误地指示在活的有机体内存在这样的微生物。这样的不准确结果当试图诊断或治疗疑似疾病或病况时是个问题。例如,来自微生物测试的假阳性结果会导致病人不必要地经受一个或多个抗菌治疗,所述一个或多个抗菌治疗会导致病人患有包括例如死亡在内的严重的副作用以及使保健系统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和费用。照此,需要存在有减少体液测试样本中的微生物污染的、改进的体液转移装置和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文公开了用于在减少来自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的污染的情况下从肠胃外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所述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例如是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流体储器、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壳体包括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壳体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和出口端口,所述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样本储器。流体储器布置在壳体的内部容积内并且构造成接收和隔离从病人身体取出的第一体积的体液。流动控制机构限定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并且布置在壳体中以用于从第一构型转动运动到第二构型,在所述第一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流体储器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第一管腔流到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通过第二管腔流到出口端口。致动器构造成当被使用者致动时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致动器可操作地联接到流动控制机构,并且构造成在流体储器中从病人接收第一体积的体液之后将流动控制机构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正视图;图3是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的分解图;图5是包含在图2中所示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壳体的透视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壳体沿着线X2-X2得到的剖视图;图7是包含在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分流器的透视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沿着线X3-X3得到的剖视图;图9是包含在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流动控制机构的透视图;图10是包含在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致动器机构的分解图;图11是处于第一构型中的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1-X1得到的剖视图;图12是处于第二构型中的图2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1-X1得到的剖视图;图13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正视图;图14是图13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15是图13的体液转移装置的分解图;图16是包含在图13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壳体沿着图14中的线X5-X5得到的剖视图;图17是处于第一构型中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图14中的线X4-X4得到的剖视图;图18是处于第二构型中的图13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19是图18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6-X6得到的剖视图;图20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正视图;图21是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22是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的分解图;图23是包含在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壳体沿着图21中的线X8-X8得到的剖视图;图24是包含在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的流动控制机构中的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的透视图;图25是处于第一构型中的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图21中的线X7-X7得到的剖视图;图26是处于第二构型中的图20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27是图25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9-X9得到的剖视图;图28和图29分别是处于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中的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示意性视图;图30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31是图30的体液转移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2是包含在图30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壳体的透视图;图33是图32中所示的壳体沿着线X11-X11得到的剖视图;图34是包含在图30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分流器的透视图;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分流器沿着线X12-X12得到的剖视图;图36是包含在图30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流动控制机构的部分的透视图;图37是图36中所示的流动控制机构的所述部分沿着线X13-X13得到的剖视图;图38至图41分别是处于第一构型、第二构型、第三构型和第四构型中的图32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10-X10得到的剖视图;图42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的透视图;图43是图42的体液转移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4是包含在图42的体液转移装置中的流动控制机构的分解透视图;图45和图46分别是处于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中的图42的体液转移装置沿着线X14-X14得到的剖视图;图47是示出用于从肠胃外获取基本没有微生物的体液样本的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文公开了用于在减少来自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的污染的情况下从肠胃外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所述体液源外部的微生物例如是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流体储器、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壳体包括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壳体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和出口端口,所述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样本储器。流体储器布置在壳体的内部容积内并且构造成接收和隔离从病人身体取出的第一体积的体液。流动控制机构限定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并且布置在壳体中以用于从第一构型转动运动到第二构型,在所述第一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流体储器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第一管腔流到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通过第二管腔流到出口端口。致动器构造成当被使用者致动时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致动器可操作地联接到流动控制机构,并且构造成在流体储器中从病人接收第一体积的体液之后将流动控制机构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致动器、分流器和流动控制机构。壳体具有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致动器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中。致动器包括:密封构件;和流体储器,所述流体储器至少部分地由密封构件限定。致动器构造成当被使用者致动时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分流器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分流器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第一出口端口,所述第一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流体储器;和第二出口端口,所述第二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样本储器。流动控制机构限定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流动控制机构布置在分流器中并且可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在所述第一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第一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第一管腔流到第一出口端口,在所述第二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第二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通过第二管腔流到第二出口端口。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壳体具有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壳体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和出口端口,所述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样本储器。流动控制机构限定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流动控制机构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可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至少部分地由壳体限定的流体储器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第一管腔流到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通过第二管腔流到出口端口。致动器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流动控制机构。致动器构造成当被使用者致动时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致动器还构造成在流体储器中从病人接收第一体积的体液之后将流动控制机构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密封构件、流体储器、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壳体具有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壳体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密封构件可运动地布置在内部容积中并且构造成至少部分地限定布置在内部容积中的流体储器。流体储器构造成接收和隔离从病人身体取出的第一体积的体液。流动控制机构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中,并且流动控制机构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流动控制机构流到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流体储器与入口端口流体地隔离。致动器可操作地联接到密封构件和流动控制机构。致动器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构造成使密封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以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致动器构造成在流体储器中从病人接收第一体积的体液之后使流动控制机构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壳体、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壳体具有近侧端部部分和远侧端部部分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与远侧端部部分之间限定内部容积。壳体具有:入口端口,所述入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病人;和出口端口,所述出口端口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样本储器。流动控制机构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包括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第二控制构件限定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并且可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可转动地运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至少部分地由壳体限定的流体储器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通过第一管腔流到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入口端口放置成与出口端口流体连通,以便使体液可以从入口通过第二管腔流到出口端口。致动器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流动控制机构。致动器构造成当被使用者致动时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致动器还构造成在流体储器中从病人接收第一体积的体液之后将第二控制构件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从病人获取体液样本的装置包括分流器、流动控制机构和致动器机构。分流器限定入口端口、第一出口端口和第二出口端口。第一出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第一流体储器,并且第二出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与第一流体储器流体地隔离的第二储器。流动控制机构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分流器内。致动器机构构造成接合流动控制机构以使流动控制机构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体液流可以进入第一流体储器,在所述第二构型中体液流可以进入第二流体储器。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转移装置可以构造成在允许第二量的体液流到第二储器中之前将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选择性地倒流到第一储器。这样,第二量的体液可以用于诊断或其它测试,而会含有来自身体表面的微生物的第一量的体液与待测试的体液隔离。第一量的体液可以随后用于不同类型的测试(例如,CBC、其它血液化学测试)或可以被简单地隔绝。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转移装置构造成例如在不需要保健医生输入或进行其它活动的情况下从第一构型自动地运动到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转移装置防止体液在至少第一量的体液(例如,预定量的体液)首先引入到第一储器中之前流到或另外被引入到第二储器中。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使用肠胃外取样装置获取体液样本的方法,所述肠胃外取样装置具有带管腔的针和流体地联接到针的流体储器,所述方法包括:将该装置的针插入病人体内。该方法包括:在针与流体储器之间建立起流体连通。致动器运动第一距离以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并且取出预定量的体液。致动器运动第二距离以接合流动控制机构并且将流动控制机构从第一构型转动到第二构型。第一构型可操作成允许体液从针通过第一流动路径流到流体储器,并且第二构型可操作成允许体液从针通过第二流动路径流到样本储器。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体液”可以包括从病人的身体得到的任何流体,包括但不限于,血液、脑脊液、尿液、胆汁、淋巴液、唾液、滑液、浆液、胸膜液、羊水和类似物,或它们的任何组合。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一套”可以涉及多个特征部件或具有多个组分的单个特征部件。例如,当涉及一套壁时,该一套壁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不同部分的一个壁,或该一套壁可以被认为是多个壁。类似地阐述,成整体构造的项目可以包括一套壁。这种一套壁可以包括例如多个部分,所述多个部分彼此是不连续的。该一套壁也可以由多个项目制造,所述多个项目被单独地生产并且随后被连结在一起(例如,经由焊接、粘结剂或任何适当的方法连结在一起)。如本文所使用的,词语“近侧”和“远侧”分别涉及接近和远离将装置放置成与病人接触的使用者的方向。因而,例如,首先碰触病人身体的装置的端部将是远侧端部,而装置的相对的端部(例如,由使用者操纵的装置的端部)将是装置的近侧端部。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不定冠词和定冠词包括复数指示对象,除非另外在上下文中清楚地规定以外。因而,例如,术语“接合面”旨在意味着单个表面或多个表面,除非另外明确地表示以外。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体液转移装置100的部分的示意图。通常,体液转移装置100(也在此称为“流体转移装置”或“转移装置”)构造成允许从病人身体取出体液,以便例如为了测试而使所取出的流体的第一部分或第一量从待用作生物样本的所取出的流体的第二部分或第二量导流走,用于医疗诊断和/或治疗的目的。换言之,转移装置100构造成将第一预定量的体液转移到第一收集储器并且将第二量的体液转移到与第一收集储器流体地隔离的一个或多个体液收集储器,如本文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转移装置100包括分流器120、第一储器170以及与第一储器170不同的第二储器180。分流器120包括入口端口122和两个或更多个出口端口,例如,图1中所示的第一出口端口124和第二出口端口126。入口端口122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医疗装置以限定路径P,用于将体液从病人身体取出到和/或传送到转移装置100。例如,入口端口1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例如,柔性无菌管材)。这样,分流器120可以从病人身体经由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接收体液。分流器120的第一出口端口124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第一储器170。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与第一出口端口124和/或分流器120的部分成整体地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可以经由粘结剂、阻力配合、机械紧固件、任何数量的配套凹陷部、螺纹联接件和/或任何其它适当的联接件或它们的组合而机械地和流体地联接到分流器120。类似地阐述,第一储器170可以物理地(例如,机械地)联接到分流器120,以便使由第一储器170限定的内部容积与分流器120的第一出口端口124流体连通。在又一些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可以经由介入结构(图1中未示出)可操作地联接到分流器120的第一出口端口124,所述介入结构例如是柔性无菌管材。更具体地,介入结构可以限定管腔,所述管腔构造成将第一储器170放置成与第一出口端口124流体连通。第一储器170构造成接收和容纳第一预定量的体液。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构造成容纳第一量的体液,以便使第一量的体液与随后从病人身体取出的第二量的体液(与第一量的体液不同)流体地隔离。第一储器170可以是用于容纳体液的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美国专利No.8,197,420(“‘420专利”)中详细地说明的预取样的储器,所述专利的公开的整个内容通过参考包含于此。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预定量”和“第一量”说明了配置成待由第一储器170接收和容纳的体液的量。此外,虽然术语“第一量”没有明确地说明了预定量,但是应当理解为第一量是第一预定量,除非明确地说明不同以外。分流器120的第二出口端口126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第二储器180。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储器180与第二出口端口126和/或分流器120的部分成整体地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储器180可以机械地联接到分流器120的第二出口端口126或经由介入结构(图1中未示出)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二出口端口126,例如,以上参照第一储器170所述的。第二储器180构造成接收和容纳第二量的体液。例如,第二量的体液可以是继取出第一量之后从病人身体取出的量。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储器180构造成容纳第二量的体液,以便使第二量的体液与第一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第二储器170可以是用于容纳体液的任何适当的储器,其例如包括如在以上通过参考包含于此的‘420专利中所述的样本储器。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二量”说明了配置成待由第二储器180接收和容纳的体液的量。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量可以是任何适当的量的体液并且不必是预定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由第二储器180接收和容纳的第二量是第二预定量。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和第二储器180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联接到分流器120(或与分流器120形成在一起)。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和第二储器不必类似地联接到分流器120。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储器170可以与分流器120(例如,第一出口端口124)成整体地形成,并且第二储器180可以经由介入结构可操作地联接到分流器120(例如,第二出口端口126),所述介入结构例如是柔性无菌管材。如图1中所示,转移装置100还包括致动器140和流动控制机构130,所述流动控制机构130限定第一通道138和第二通道139。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140可以被包含在分流器120中或另外可操作地联接到分流器120。这样,致动器140可以构造成控制流动控制机构130(例如,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的运动。例如,致动器140可以是可在与流动控制机构130的第一构型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流动控制机构130的第二构型相对应且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140构造成用于单向的运动。例如,致动器140可以从其第一位置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但是不能从其第二位置运动到其第一位置。这样,防止流动控制机构130在运动到其第一构型之前运动到其第二构型,从而需要将第一量的体液指引到第一储器170而不指引到第二储器180。流动控制机构130构造成使得当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一通道138将入口端口122流体地联接到第一出口端口124并且当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通道139将入口部分122流体地联接到第二出口端口126。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140联接到流动控制机构130,并且致动器140构造成使流动控制机构130运动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平移运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当流动控制机构130相对于转移装置100处于远侧位置中时,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处于第一构型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致动器140可以被致动以使流动控制装置130相对于转移装置100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到近侧位置,由此将流动控制机构130置于第二构型中。在其它实施例中,致动器140可以被致动以使流动控制机构130运动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转动运动。因此,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二出口端口126与入口端口122流体地隔离。类似地,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一出口端口124与入口端口122流体地隔离。这样,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将第一量的体液经由第一出口端口124指引或导流到第一储器170,并且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将第二量的体液经由第二出口端口126指引或导流到第二储器180。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140的至少部分可以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一储器170。这样,致动器140(或致动器140的至少部分)可以构造成在第一储器170内产生真空,由此当分流器120处于其第一构型中时使体液开始通过转移装置100流到第一储器170中。致动器140可以包括用于致动转移装置100的任何适当的机构(例如,至少流动控制机构130),例如,转盘、柱塞、滑块、标度盘、按钮和/或任何其它适当的机构或它们的组合。在此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适当的致动器的示例。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器120构造成使得在分流器120将允许第二量的体液流通过分流器120传送到第二储器180之前需要将第一量的体液传送到第一储器170。这样,分流器120的特征可以是关于在收集第二量的体液(例如,样本)之前收集第一预定量的体液(例如,预取样的样本),需要保健医生的顺应性。类似地阐述,分流器120可以构造成防止保健医生在没有首先将第一量或预取样的体液导流到第一储器170的情况下将第二量或取样的体液收集到第二储器180中。这样,防止保健医生在待用于分析的体液样本中包含有(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第一量的体液,所述第一量的体液更有可能含有身体表面微生物和/或其它不希望有的外部污染物,所以并不能代表病人的体液系统的体内条件。在此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分流器120的强制顺应性方面。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器120构造成将入口端口122与第一出口端口124自动地(即,在不需要保健医生或转移装置100的其它操作员输入或进行其它活动的情况下)流体地隔离。例如,分流器120可以构造成使得当第一储器170已经接收到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时流动控制机构130将把第一出口端口124与入口端口122自动地流体地隔离。照此,防止超过第一量的额外的体液流到第一储器1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器120构造成使得在第一量的体液传送到第一储器170之后流动控制机构130从其第一构型自动地运动到其第二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140可以具有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同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对应于流动控制机构130的第三构型。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第三构型时,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将入口端口122同时地与第一出口端口124和第二出口端口126二者流体地隔离。因此,当流动控制机构130处于其第三构型中时,防止体液从入口端口122流到第一储器170或第二储器180。例如,在使用中,致动器140可以被致动以将流动控制机构130置于第一构型中,使得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122流到第一储器170,继而使流动控制机构130运动到第二构型,使得体液可以从入口端口122流到第二储器180,继而使流动控制机构130运动到第三构型以使体液停止流入和/或流过分流器120。在某些实施例中,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到第三构型。在某些实施例中,流动控制机构130可以在运动到第一构型或第二构型之前处于第三构型中。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100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布置在壳体内(图1中未示出)。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器120、第一储器170和致动器140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部分可以布置在壳体内。在这种实施例中,致动器140的至少部分是可通过壳体接近的。在此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适当的壳体的示例。现在参照图2至12,转移装置200包括壳体201、分流器220、流动控制机构230和致动器240。转移装置200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尺寸或构造。例如,虽然转移装置200在图2和图3中示出为是大致圆柱形的,但是转移装置200可以具有正方形、矩形、多边形和/或任何其它非圆柱形的形状。壳体2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202和远侧端部部分203。远侧端部部分203包括基部206,从所述基部206延伸有一套壁204。更具体地,壳体201的壁204限定大致环形的形状并且在所述壁204之间限定内部容积211。壳体201的近侧端部部分202构造成是敞口的,以便使内部容积211可以接收至少分流器220的部分、流动控制机构230的部分和致动器240的部分(图4)。类似地阐述,壳体201构造成容纳至少分流器220的部分、流动控制机构230的部分和致动器240的部分。壳体201的壁204限定一套状态窗口210和一套通道205。状态窗口210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或尺寸,并且状态窗口210构造成允许使用者目测检查转移装置200的至少部分。虽然在图5中示出为包括两个状态窗口210,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201可以限定任何数量的状态窗口210,例如,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由壳体201限定的通道205构造成从远侧端部部分203延伸通过近侧端部部分202。类似地阐述,通道205延伸通过壳体201的近侧表面。换言之,通道205在壳体201的近侧端部部分202处是端部开口的。壳体201还包括一套导柱207和一套流动控制突出部208。虽然在图5和图6中示出为圆柱形突出部,但是导柱207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或尺寸并且导柱207构造成从基部206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这样,导柱207构造成接合分流器220的部分和致动器240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流动控制突出部208从基部206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并且限定凹口209。这样,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构造成选择性地接合流动控制机构230以使流动控制机构2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虽然在图5和图6中仅示出一个流动控制突出部208,但是壳体201构造成包括两个流动控制突出部208。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201可以包括任何数量的流动控制突出部208,例如,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如图7和图8中所示,分流器220包括近侧端部部分228和远侧端部部分229并且限定内部容积221。内部容积221构造成接收流动控制机构2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分流器220的近侧端部部分228包括第一出口端口224并且可以接合致动器240的部分。远侧端部部分229包括入口端口222和第二出口端口226。如图1和图2中所示,分流器220布置在壳体201的内部容积211内,以便使入口端口222的部分延伸通过由壳体201的壁204限定的第一通道205并且使第二出口端口226的部分延伸通过与第一通道相对的第二通道205。虽然在图2至图12中未明确地示出,分流器220的远侧端部部分229构造成接合导柱207,以便限制分流器220的侧向运动。类似地阐述,分流器220的远侧端部部分229可以接合壳体201的导柱207,以便使分流器220基本上限于相对于壳体201沿着向近侧或向远侧的方向的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包含在分流器220的远侧端部部分229中的入口端口222限定入口管腔223。如图8中所示,入口管腔223构造成与内部容积221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入口端口222的入口管腔223延伸通过限定分流器220的内部容积221的壁。入口端口222还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医疗装置(未示出)以限定流体流动路径,用于将体液从病人身体取出到和/或传送到转移装置200。例如,入口端口2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例如,柔性无菌管材)。类似地阐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联接到入口端口222时,由入口端口222限定的入口管腔223放置成与由含有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进一步扩展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例如,布置在病人的静脉内)时,分流器220的内部容积221放置成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包含在分流器220的近侧端部部分228中的第一出口端口224限定第一出口管腔225。如图8中所示,第一出口管腔225构造成与分流器220的内部容积221流体连通(例如,第一出口管腔225延伸通过限定内部容积221的壁)。类似地,包含在分流器220的远侧端部部分229中的第二出口端口226限定与内部容积221流体连通的第二出口管腔227。如图9中所示,流动控制机构230包括第一控制构件231和第二控制构件235。流动控制机构2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220限定的内部容积221内。这样,流动控制机构230限定圆形横截面形状,以便当流动控制机构230布置在内部容积221内时,流动控制机构230的部分与分流器220的限定内部容积221的壁形成摩擦配合,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控制构件231包括一套促动突出部232和一套横向构件234(在图9中仅示出每样一个)。促动突出部232构造成接合壳体201的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更具体地,促动突出部232可以布置在由流动控制突出部208限定的凹口209内。因此,在使用中,流动控制突出部208可以接合促动突出部2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2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第二控制构件235限定第一管腔238、第二管腔239和一套通道237,并且第二控制构件235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控制构件231内。更具体地,第一控制构件231具有第一直径D1,并且第二控制构件235具有大于第一直径D1的第二直径D2。因此,当第二控制构件235布置在第一控制构件231内时,第二控制构件235的部分延伸超出限定第一直径D1的第一控制构件231的表面。由第二控制构件235限定的通道237接收第一控制构件231的横向构件234。布置在通道237内的横向构件234布置成使得第二控制构件235相对于第一控制构件231维持在期望的位置中。这样,第二控制构件235构造成当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接合第一控制构件231的促动突出部232时与第一控制构件231同时地运动。类似地阐述,当第一控制构件231和第二控制构件235分别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时,流动控制机构2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此外,当流动控制机构2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2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222限定的入口管腔2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2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225流体连通。当流动控制机构2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2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222限定的入口管腔2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2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227流体连通,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10中所示,致动器机构240包括致动器壳体262、柱塞248、帽255和弹簧261。致动器机构240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由此使转移装置20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致动器壳体262包括近侧端部部分263和远侧端部部分264并且限定内部容积265。致动器壳体262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尺寸或构造。例如,致动器壳体262可以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壳体201内。内部容积265构造成接收柱塞248、弹簧261并且接收帽255的至少部分。柱塞248包括近侧端部部分249和远侧端部部分250以及侧壁251。远侧端部部分250构造成接收壳体201的导柱207,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近侧端部部分249包括一套保持凸片253并且可以接收弹簧261的部分。更具体地,包含在柱塞248的近侧端部部分249中的保持凸片253构造成接合弹簧261以将弹簧261可去除地联接到柱塞248。柱塞248的侧壁251限定一套凹口252,所述一套凹口252构造成接收一套密封构件254。密封构件254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密封构件254,例如,由任何适当的弹性体材料形成的O型环。这样,柱塞248布置在致动器壳体262的内部容积265内,以便使密封构件254与这样的内壁(图10中未示出)限定摩擦配合,即,所述内壁限定致动器壳体262的内部容积265。类似地阐述,密封构件254与致动器壳体262的内壁限定流体密封。此外,柱塞248布置在内部容积265内,使得柱塞248将内部容积265分成流体地隔离的第一部分267和第二部分270(例如,参见图11和图12)。内部容积265的第一部分267被限定在致动器壳体262的近侧端部部分263的表面与柱塞248的近侧端部部分249之间。照此,内部容积265的第一部分267构造成容纳弹簧261,以便使弹簧261与致动器壳体262的近侧端部部分263的表面和柱塞248的近侧端部部分249接触。帽255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或尺寸并且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致动器壳体262的内部容积265内。此外,帽255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形成。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帽255由诸如硅酮的弹性体材料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帽255可以由任何聚合材料形成,所述聚合材料例如是橡胶、乙烯、氯丁橡胶或类似物。帽255包括近侧端部部分256和远侧端部部分257。近侧端部部分256布置在致动器壳体262的内部容积265内,以便使柱塞248的远侧端部部分250和帽的近侧端部部分256限定内部容积265的内部容积的第二部分270(此后称为“第一储器”)。进一步扩展地,帽255的近侧端部部分256构造成与这样的内壁(图10中未示出)限定摩擦配合,即,所述内壁限定内部容积265。类似地阐述,近侧端部部分254与致动器壳体262的内壁限定流体密封。因此,由致动器壳体262和柱塞248限定的流体密封以及由致动器壳体262和帽255的近侧端部部分256限定的流体密封将流体储器270(即,内部容积265的第二部分)与流体储器270外部的部分流体地隔离。帽255的远侧端部部分257包括一套凹口260,所述一套凹口260构造成当近侧端部部分256布置在内部容积265内时接收致动器壳体262的一套突出部266。由帽255限定的凹口260和致动器壳体262的突出部266布置成使得突出部266与限定凹口260的壁形成摩擦配合。这样,当近侧端部部分256布置在内部容积265内时,突出部266接合限定凹口260的壁以将帽255相对于致动器壳体262维持在期望的位置中。此外,致动器机构240和分流器220布置在壳体201内,以便使帽255的远侧端部部分257与分流器220的近侧端部部分228接触,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帽255还限定入口端口258和一套导柱端口259。入口端口258构造成接收包含在分流器220中的第一出口端口224的部分。更具体地,入口端口258接收第一出口端口224,以便使入口端口258与第一出口端口224的外表面形成流体密封。类似地,导柱端口259接收壳体201的导柱207的部分,以便使导柱端口259与导柱207的外表面形成流体密封。这样,导柱207的部分和第一出口端口224的部分布置在由致动器壳体262限定的流体储器270内。此外,在第一出口端口224的部分布置在流体储器270内的情况下,流体储器270(即,内部容积265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出口管腔225流体连通,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200可以被储存在储存构造中,在所述储存构造中流动控制机构230的第二控制构件235将入口端口222、第一出口端口224和第二出口端口226与由分流器220限定的内部容积221流体地隔离。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腔238和第二管腔239与入口管腔223、第一出口管腔225和第二出口管腔227流体地隔离。此外,由第二控制构件235和分流器220的限定内部容积2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230维持在储存构造中,直到流动控制机构230从储存构造运动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200以将入口端口2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或作为额外的示例是可与路厄锁型连接件联接的手术管材,所述路厄锁型连接件允许用于匹配到留置导管或毂或其它一个或多个一般脉管接入装置/产品。在入口端口2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入口管腔223放置成与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此外,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因而,入口管腔223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2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由BIOMERIEUX公司所制造的或在入口端口2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2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240而将转移装置200置于第一构型中,由此使致动器机构240的至少部分、分流器220和流动控制机构230朝向第一构型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如由图11中的箭头AA所示。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柱塞248的远侧端部部分250接合壳体201的导柱207。柱塞248和导柱207布置成使得随着使用者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240,维持柱塞248相对于壳体201的位置。因此,由使用者所施加的促动力使致动器壳体262、帽255、分流器220和流动控制机构230沿着箭头AA的方向运动,除了柱塞248以外。因而,致动器壳体262的向远侧运动使得促动力的部分配置成压缩弹簧261,并且照此,减小内部容积的第二部分267的高度。弹簧261的压缩使得弹簧261响应于压缩弹簧261的促动力的所述部分而施加反作用力(例如,扩张力)。类似地阐述,弹簧261构造成当去除促动力时返回到扩张构造。致动器壳体262相对于柱塞248的向远侧运动使得流体储器270的高度增大。在流体储器270被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高度的增大(即,容积的增加)在流体储器270内产生负压。此外,随着致动器机构240从储存构造朝向第一构型运动,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接合包含在第一控制构件231中的促动突出部232(图11中未示出)以使流动控制机构230朝向第一构型运动,如由箭头BB所示。因而,当流动控制机构230运动到第一构型时,由第二控制构件235限定的第一管腔2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222限定的入口管腔2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2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225流体连通。如由CC箭头所示,入口端口222的入口管腔223、第二控制构件235的第一管腔238和第一出口端口224的第一出口管腔2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致动器壳体262限定的流体储器270与入口端口222流体连通。此外,在入口端口2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致动器壳体262的流体储器270放置成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流体储器270内的负压使得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这样,体液被抽吸到致动器壳体262的流体储器2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吸力的量级可以通过增大或减小施加到致动器机构240的促动力的量而被调制。在某些情况下,过大的吸力会使病人的静脉萎陷,由此切断样本流动。一旦静脉萎陷,则会需要一个或多个额外的静脉穿刺以接近非萎陷的静脉。过大的吸力还会由于过大的负压而在静脉内的针尖处导致溶血。因而,在某些实施例中,会期望限制引入到静脉的吸力的量(即,在抽血期间调制负压)以减小、最小化或甚至消除静脉萎陷和/或一个可能的溶血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减小施加到致动器机构240的力的量。这样,由弹簧261(例如,如上所述)的扩张所施加的反作用力足以克服由使用者所施加的促动力的部分。因而,弹簧261可以扩张而使柱塞248和壳体201相对于致动器壳体262、帽255、分流器220和流动控制机构2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柱塞248和壳体201的向远侧运动使得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接合流动控制机构230的促动突出部2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230朝向储存构造运动。流动控制机构230的转动(例如,沿着与箭头BB相反的方向)减小在入口管腔223与第一管腔238之间以及在第一出口端口225与第一管腔238之间的流体路径(例如,内径)的尺寸,由此减小引入到病人的静脉中的吸力。在期望的量的体液传递到由致动器壳体262限定的流体储器2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200以使转移装置2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其中体液流传递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传递到致动器壳体262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200可以构造成转移体液,直到在由致动器壳体262限定的流体储器270内的压力与其中布置有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身体的部分(例如,静脉)的压力相平衡为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内部容积265的第二部分176与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压力平衡阻止体液流入致动器壳体262中。在某些实施例中,预定量的体液(例如,容积)至少等于入口管腔223、第一管腔238、第一出口管腔225和限定管腔的装置的组合容积。如图12中所示,转移装置200可以通过使致动器机构240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箭头DD所示。进一步扩展地,使用者可以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240,以便使致动器壳体262、帽255、分流器220和流动控制机构2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在期望的量的体液布置在流体储器270内的情况下,流体储器270的容积构造成随着致动器壳体262和帽255相对于柱塞248运动而保持恒定。类似地阐述,流体储器270的压力配置成随着转移装置2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而保持基本不变。随着致动器机构240从第一构型朝向第二构型运动,流动控制突出部208接合包含在第一控制构件231中的促动突出部232(图12中未示出)以使流动控制机构230朝向第二构型运动,如由箭头EE所示。因而,当流动控制机构230运动到第二构型时,由第二控制构件235限定的第二管腔2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222限定的入口管腔2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2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227流体连通。如由箭头FF所示,入口端口222的入口管腔223、第二控制构件235的第二管腔239和第二出口端口226的第二出口管腔2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12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2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因此,期望的量的体液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并且与容纳在由致动器壳体262限定的流体储器2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这样,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2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一种或多种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在期望的量的体液容纳在外部流体储器中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从致动器机构240去除促动力(例如,移除接合致动器机构240的手的部分)。在去除促动力的情况下,弹簧261施加扩张力(上述)以使转移装置200从第二构型运动到储存构造。在转移装置200处于储存构造的情况下,第一出口端口224与流动控制机构230的第一管腔238和/或第二管腔239流体地隔离。因而,容纳在致动器壳体262内的体液与致动器壳体262外部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并且外部储器可以与转移装置200脱开。另外,容纳在致动器壳体262内的体液与病人和医务人员隔离,并且可以在“闭合的”装置中被安全地处置(例如,在生物危害物质容器中处置掉)。虽然转移装置200在图2至12中示出为和说明为将分流器220布置在壳体201内,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可以包括成整体地形成的分流器和壳体。例如,图13至图19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移装置300。图13和图14示出处于第一构型中的转移装置300。转移装置300包括:壳体301,所述壳体301具有分流器320并且限定流体储器370;流动控制机构330;和致动器340。壳体3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302和远侧端部部分303。壳体301的远侧端部部分303包括一套壁304,所述一套壁304限定通道305,所述通道305构造成接收致动器340的远侧部分342。壁304可以构造成限定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尺寸和构造的通道305。例如,如图16中所示,壁304可以构造成还在通道305中限定狭槽319,所述狭槽319构造成接收包含在致动器340中的促动延伸部346(图15)。类似地阐述,狭槽319可以构造成接收包含在致动器340的远侧部分342中的促动延伸部346,所述致动器340的远侧部分342布置在通道305内,以便使促动延伸部346可以穿过壁304并且基本布置在通道305的外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壳体301的远侧端部部分303的壁304还包括凹陷面315和止挡件313(图15和图16)。止挡件313限定通道305的近侧边界,这可以限制致动器340在通道305内的运动。此外,止挡件313限定通路314,所述通路314构造成接收致动器340的部分,以便使致动器340的所述部分可以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超出止挡件313,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凹陷面315构造成是平面,从所述平面可以延伸有分流器320。类似地阐述,分流器320是一套壁,所述一套壁构造成从凹陷面315垂直地延伸。这样,分流器320接收流动控制机构34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虽然分流器320示出为和说明为从凹陷面315垂直地延伸,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分流器320可以从凹陷面315以任何适当的角取向延伸。如图15中所示,壳体301的近侧端部部分302包括一套壁318,所述一套壁318从止挡件313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这样,壁318限定管状形状,所述管状形状在远侧端部处通过止挡件313基本封闭并且在近侧端部处敞开。壁318限定狭槽312和内部容积311,所述狭槽312和内部容积311构造成接收致动器340的近侧端部部分341。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壳体301的近侧端部部分302、止挡件313和致动器340的近侧端部部分341限定流体储器370,所述流体储器370构造成接收和/或容纳体液。如图16中所示,分流器320包括入口端口322、第一出口端口324和第二出口端口326并且限定内部容积321。内部容积321构造成接收流动控制机构3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分流器320的入口端口322限定入口管腔323。入口管腔323构造成与内部容积321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入口端口322的入口管腔323延伸通过限定分流器320的内部容积321的壁。入口端口322还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医疗装置(未示出)以限定流体流动路径,用于将体液从病人身体取出到和/或传送到转移装置300。例如,入口端口3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例如,柔性无菌管材)。类似地阐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联接到入口端口322时,由入口端口322限定的入口管腔323放置成与由含有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进一步扩展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例如,病人的静脉内)时,分流器320的内部容积321放置成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分流器320的第一出口端口324限定第一出口管腔325。第一出口管腔325构造成与分流器320的内部容积321和流体储器370(上述)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第一出口管腔325构造成延伸通过限定内部容积321的壁并且延伸通过限定流体储器370的止挡件313的部分,由此将流体储器370放置成与内部容积321流体连通。分流器320的第二出口端口326限定第二出口管腔327并且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这样,第二出口管腔327可以延伸通过限定内部容积321的壁以待与内部容积321流体连通,并且第二出口管腔327可以流体地联接到外部储器以将外部流体储器放置成与内部容积321流体连通。如图15中所示,流动控制机构330包括第一控制构件331和第二控制构件335。流动控制机构3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320限定的内部容积321内。这样,流动控制机构330限定圆形横截面形状,以便当流动控制机构330布置在内部容积321内时,流动控制机构330的部分与分流器320的限定内部容积321的壁形成摩擦配合,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控制构件331包括一套促动突出部332,所述一套促动突出部332构造成接合包含在致动器340的促动延伸部346中的一套突出部347。因此,在使用中,致动器340可以接合促动突出部3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3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第二控制构件335限定第一管腔338和第二管腔339并且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形成。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构件335由硅酮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构件335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弹性体,其构造成当布置在分流器的内部容积321内时变形。进一步扩展地,第二控制构件335具有大于内部容积321的直径的直径。这样,当第二控制构件335布置在内部容积321内时,第二控制构件335的直径减小。因而,第二控制构件335的外表面与限定内部容积321的壁的内表面形成摩擦配合。第二控制构件335构造成联接到第一控制构件331。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构件331可以经由机械紧固件和/或粘结剂联接到第二控制构件335。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构件331和第二控制构件335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联接。这样,第二控制构件335构造成当致动器340的促动延伸部347接合第一控制构件331的促动突出部332时与第一控制构件331同时地运动。类似地阐述,当第一控制构件331和第二控制构件335分别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时,流动控制机构3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此外,当流动控制机构3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3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322限定的入口管腔3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3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325流体连通。当流动控制机构3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3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322限定的入口管腔3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3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327流体连通,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上所述,致动器机构340包括近侧端部部分341、远侧端部部分342以及在近侧端部部分341与远侧端部部分342之间的致动器臂343。致动器机构340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由此使转移装置30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近侧端部部分341包括柱塞348,所述柱塞348构造成布置在壳体301的内部容积311内。更具体地,柱塞348包括密封构件354,所述密封构件354构造成与限定内部容积311的壁318的内表面限定摩擦配合。类似地阐述,密封构件354与限定内部容积311的壁318的内表面限定流体密封,以便使内部容积311在密封构件354近侧的部分与内部容积311在密封构件354远侧的部分流体地隔离。致动器臂343构造成从致动器340的近侧端部部分341延伸通过由止挡件313限定的通路314。因此,如上所述,致动器340的远侧端部部分342布置在止挡件313的远侧上。更具体地,远侧端部部分342包括接合部分344和促动部分346。接合部分344和致动器臂343的至少部分(例如,远侧部分)构造成布置在通道305内,以便使促动部分346可以延伸通过狭槽319,如上所述。这样,使用者可以接合接合部分344以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300可以被储存在第一构型中,在所述第一构型中第二控制构件335的第一管腔338与入口端口322和第一出口端口324流体连通。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第二控制构件335和分流器320的限定内部容积3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330维持在第一构型中,直到致动器340使流动控制机构330运动到第二构型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300以将入口端口3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在入口端口3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入口管腔323放置成与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此外,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因而,入口管腔323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3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由BIOMERIEUX公司所制造的具有介质的或血液培养收集瓶,所述介质特定地设计成促进某些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例如,有氧介质/液体培养基和/或有氧介质/液体培养基)。在入口端口3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3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会开始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340的接合部分344而转移体液,由此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如由图17中的箭头GG所示。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柱塞348接合壁318的限定内部容积311的内表面,以便使流体储器370的容积(例如,如由柱塞348、壳体301的壁318和止挡件313限定的容积)增大。在流体储器370与密封构件354的近侧上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流体储器370的容积的增大在流体储器370内产生负压。此外,在流动控制机构330处于第一构型中的情况下,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第一管腔338、入口管腔323和第一出口管腔325内。如由箭头HH所示,入口端口322的入口管腔323、第二控制构件335的第一管腔338和第一出口端口324的第一出口管腔3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流体储器370限定的内部容积373的第二部分376与入口端口322流体连通。此外,在入口端口3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流体储器370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并且吸力的至少部分被引入到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这样,体液被抽吸到流体储器3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在插入限定管腔的装置期间所逐出的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吸力的量级可以通过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近侧或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被调制。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会期望限制引入到静脉的吸力的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近侧的方向(例如,沿着图18中的箭头II方向)运动,这种促动延伸部346可以接合第一控制构件331的突出部332。这样,包含在促动延伸部346中的突出部347可以与第一控制构件331的突出部332啮合以使第一控制构件331沿着箭头JJ的方向转动。流动控制机构330的转动(例如,沿着与箭头JJ相反的方向)减小在入口管腔323与第一管腔338之间以及在第一出口端口325与第一管腔338之间的流体路径(例如,内径)的尺寸,由此减小引入到病人的静脉中的吸力。在期望的量的体液转移到流体储器3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300以使转移装置3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其中体液流转移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到流体储器370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300可以构造成转移体液,直到流体储器370内的压力与其中布置有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身体的部分(例如,静脉)的压力相平衡为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流体储器370与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压力平衡阻止体液流入流体储器3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预定量的体液(例如,容积)至少等于入口管腔323、第一管腔338、第一出口管腔325和限定管腔的装置的组合容积。如图18中所示,转移装置300可以通过使致动器机构340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箭头II所示。随着致动器机构340从第一构型朝向第二构型运动,促动延伸部346的突出部347进一步接合包含在第一控制构件331中的促动突出部3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330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图19中的箭头KK所示。这样,流动控制机构330运动到第二构型,并且第一管腔238与入口管腔223和第一出口管腔225流体地隔离。另外,由第二控制构件335限定的第二管腔3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322限定的入口管腔3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3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327流体连通。如由箭头LL所示,入口端口322的入口管腔323、第二控制构件335的第二管腔339以及第二出口端口326的第二出口管腔3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19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3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因此,期望的量的体液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并且与容纳在流体储器3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3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期望的量的体液容纳在外部流体储器中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进一步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以使转移装置300置于第三构型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致动器340可以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以便使接合部分344和/或促动延伸部346接触止挡件313,由此限制致动器340进一步向近侧运动。在该构造中,致动器340可以将流动控制机构330置于第三构型中,所述第三构型构造成将第一管腔338和第二管腔339与入口管腔323、第一出口管腔325和第二出口管腔327流体地隔离。因而,容纳在流体储器370内的体液与流体储器370外部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并且外部储器可以与转移装置300脱开。虽然转移装置300在图13至图19中示出为和说明为构造成通过持续的使用者影响而致动(例如,使用者手动地使致动器340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不必需要持续的使用者影响。例如,图20至图26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移装置400。图20和图21示出处于第一构型中的转移装置400。转移装置400包括:壳体401,所述壳体401具有分流器420并且限定流体储器470;流动控制机构430;和致动器机构440。壳体4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402和远侧端部部分403。壳体401的远侧端部部分403包括一套壁404,所述一套壁404具有凹陷部分415和止动件413(图22和图23)。止动件413限定凹陷部分415的远侧边界并且限定通路414。通路414构造成接收包含在致动器机构440中的促动延伸部446,以便使促动延伸部446延伸通过止动件413,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凹陷部分415包括大致平坦的表面,从所述大致平坦的表面可以延伸有分流器420(图22)。类似地阐述,分流器420是一套壁,所述一套壁构造成从凹陷部分415的表面垂直地延伸。这样,分流器420接收流动控制机构4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虽然分流器420示出为和说明为从凹陷部分415的表面垂直地延伸,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分流器420可以从该表面以任何适当的角取向延伸。壳体401的近侧端部部分402包括一套壁418,所述一套壁418从止动件413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这样,壁418限定管状形状,所述管状形状在远侧端部处通过止挡件413基本封闭并且在近侧端部处敞开。壳体401的近侧端部部分402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形成。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近侧端部部分402可以由较柔性的材料形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近侧端部部分402可以构造成在给定的力下变形(例如,弯曲、压缩或另外重构),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23中所示,壁418包括肩部416和保持凸片417并且限定内部容积411,所述内部容积411构造成接收致动器机构440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壳体401的近侧端部部分402、止动件413和致动器机构440的部分限定流体储器470,所述流体储器470构造成接收和/或容纳体液。如图23中所示,分流器420包括入口端口422、第一出口端口424和第二出口端口426并且限定内部容积421。内部容积421构造成接收流动控制机构4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分流器420的入口端口422限定入口管腔423。入口管腔423构造成与内部容积421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入口端口422的入口管腔423延伸通过分流器420的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入口端口422还构造成流体地联接到医疗装置(未示出)以限定流体流动路径,用于将体液从病人身体取出到和/或传送到转移装置400。例如,入口端口4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例如,柔性无菌管材)。类似地阐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联接到入口端口422时,由入口端口422限定的入口管腔423放置成与由含有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进一步扩展地,当含有管腔的装置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例如,病人的静脉内)时,分流器420的内部容积421放置成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分流器420的第一出口端口424限定第一出口管腔425。第一出口管腔425构造成与分流器420的内部容积421和流体储器470(上述)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第一出口管腔425构造成延伸通过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并且延伸通过限定流体储器470的止动件413的部分,由此将流体储器470放置成与内部容积421流体连通。分流器420的第二出口端口426限定第二出口管腔427并且构造成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这样,第二出口管腔427可以延伸通过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以待与内部容积421流体连通,并且第二出口管腔427可以流体地联接到外部储器以将外部流体储器放置成与内部容积421流体连通。如图24中所示,流动控制机构430包括第一控制构件431和第二控制构件435。流动控制机构4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420限定的内部容积421内。这样,流动控制机构430限定圆形横截面形状,以便当流动控制机构430布置在内部容积421内时,流动控制机构430的部分与分流器420的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形成摩擦配合,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控制构件431包括促动突出部432和接合突出部433。促动突出部432构造成接合包含在致动器机构440的促动延伸部446中的突出部447。因此,在使用中,致动器机构440可以接合促动突出部4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4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第二控制构件435限定第一管腔438、第二管腔439和一套凹槽437。第二控制构件435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形成,例如,硅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构件435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弹性体,其构造成当布置在分流器的内部容积421内时变形。进一步扩展地,第二控制构件435具有大于内部容积421的直径的直径。这样,当第二控制构件435布置在内部容积421内时,第二控制构件435的直径减小。因而,第二控制构件435的外表面与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的内表面形成摩擦配合。由第二控制构件435限定的凹槽437构造成接收接合突出部433。这样,第一控制构件431可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二控制构件435,以便当致动器机构440的促动延伸部447接合第一控制构件431的促动突出部432时使第二控制构件435与第一控制构件431同时地运动。类似地阐述,当第一控制构件431和第二控制构件435分别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时,流动控制机构4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此外,当流动控制机构4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4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422限定的入口管腔4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4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425流体连通。当流动控制机构4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4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422限定的入口管腔4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4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427流体连通,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22和图25中所示,致动器机构440包括接合构件444、促动延伸部446、柱塞448和弹簧461。接合构件444构造成联接到壳体401的远侧端部部分403。这样,壳体401和接合构件444容纳流动控制机构430和分流器420的至少部分。接合构件444包括节流按钮445。节流按钮445构造成使得当被使用者接合时,节流按钮445与流动控制机构430相互作用以调制流动控制机构440的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柱塞448包括近侧端部部分449和远侧端部部分450并且构造成布置在由壳体401限定的内部容积411内。柱塞448的近侧端部部分449构造成选择性地接合包含在壳体401中的保持突出部417。柱塞448还包括密封构件454,所述密封构件454布置在远侧端部部分450处。密封构件454构造成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418的内表面限定摩擦配合。类似地阐述,密封构件454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418的内表面限定流体密封,以便使内部容积411在密封构件454近侧的部分与内部容积411在密封构件454远侧的部分流体地隔离。弹簧46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462和远侧端部部分463并且构造成包围柱塞448。类似地阐述,当弹簧461和柱塞448布置在壳体401内时,柱塞448布置在弹簧461内。此外,当弹簧461布置在内部容积411内时,弹簧461的远侧端部部分463构造成接合壳体401的肩部416并且近侧端部部分462构造成接合柱塞448的近侧端部部分449。这样,当弹簧461被推压成从第一(压缩)构造运动到第二(扩张)构造时,弹簧461构造成使柱塞448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促动延伸部446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尺寸、形状或构造。例如,如图22中所示,促动延伸部446可以是由例如尼龙形成的柔性系绳。这样,促动延伸部446可以沿着侧向方向是基本柔性的并且沿着轴向方向是基本刚性的。类似地阐述,在某些实施例中,促动延伸部446构造成在不拉伸的情况下弯曲、扭曲、顺从和/或另外重构。换言之,促动延伸部446的长度构造成随着促动延伸部446弯曲或另外重构而保持基本不变。促动延伸部446构造成联接到柱塞448的远侧端部部分450。更具体地,促动延伸部446的近侧端部部分布置在壳体401的内部容积411内并且联接到柱塞448,并且促动延伸部446的远侧端部部分穿过止动件413并且布置在壳体401的凹陷部分415内。这样,促动延伸部446构造成接合第一控制构件431的促动突出部4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4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400可以被储存在储存构造中,在所述储存构造中流动控制机构430的第二控制构件435将入口端口422、第一出口端口424和第二出口端口426与由分流器420限定的内部容积421流体地隔离。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腔438和第二管腔439与入口管腔423、第一出口管腔425和第二出口管腔427流体地隔离。此外,由第二控制构件435和分流器420的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430维持在储存构造中,直到流动控制机构430从储存构造运动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400以入口端口4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在入口端口4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入口管腔423放置成与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此外,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因而,入口管腔423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4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由BIOMERIEUX公司所制造的或在入口端口4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4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开始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转移装置400而转移体液。更具体地,使用者可以通过挤压例如壳体401的近侧端部部分402的侧面而将促动力引入到壳体401的近侧端部部分402,以便使近侧端部部分402响应于促动力而变形,如上所述。因而,近侧端部部分402被推压(响应于促动力)以重构,以便去除保持凸片417与柱塞448的近侧端部部分449的接触。进一步扩展地,保持凸片417构造成响应于由弹簧461施加的扩张力而将反作用力施加到柱塞448的近侧端部部分449,由此将弹簧461维持在压缩构造中。在去除保持凸片417与柱塞448的接触并且弹簧461的远侧端部部分463与壳体401的肩部416接触的情况下,弹簧462的近侧端部部分462扩张以使柱塞448沿着图25中的箭头MM的方向运动。如上所述,柱塞448接合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418的内表面,以便使流体储器470的容积(例如,如由柱塞448、壳体401的壁418和止动件413限定的容积)增大。在流体储器470与密封构件454的近侧上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流体储器470的容积的增大在流体储器470内产生负压。此外,柱塞448沿着向近侧的方向的运动使得促动延伸部446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这样,促动延伸部446的突出部447接合第一控制构件431的突出部4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430从储存构造运动到第一构型,如由箭头NN所示。在流动控制机构430处于第一构型中的情况下,流体储器470的负压将吸力引入第一管腔438、入口管腔423和第一出口管腔425内。如由箭头OO所示,入口端口422的入口管腔423、第二控制构件435的第一管腔438和第一出口端口424的第一出口管腔4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流体储器470限定的内部容积473的第二部分476与入口端口422流体连通。此外,在入口端口4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流体储器470与流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体连通并且吸力的至少部分被引入到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这样,体液被抽吸到流体储器4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在插入限定管腔的装置期间所逐出的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弹簧461的扩张率可以通过接合包含在致动器机构440的接合部分444中的节流按钮445而被调制。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会期望限制引入到静脉的吸力的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将力施加在节流按钮445上,以便使节流按钮445运动成接合流动控制机构430。这样,节流按钮445可以增大例如第二控制构件435与分流器的限定内部容积421的壁之间的摩擦。因而,第二控制构件435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之间的摩擦的增大抵抗由促动延伸部446施加的力,由此减慢弹簧的扩张率。这样,流体储器470的压力的减小(例如,负压的增大)可以被控制以在静脉与流体储器470之间维持期望的压差并且限制引入到静脉的吸力。在某些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按压节流按钮445以将转移装置400维持在第一构型中。在期望的量的体液转移到流体储器4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脱开节流按钮445以将节流按钮445与流动控制机构430脱开。这样,第二控制构件435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之间的摩擦减小并且由弹簧施加的扩张力足以再次克服在第二控制构件435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之间的摩擦。因此,转移装置4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其中体液流转移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到流体储器470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400可以构造成转移体液,直到流体储器470内的压力与其中布置有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身体的部分(例如,静脉)的压力相平衡为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流体储器470与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压力平衡阻止体液流入流体储器4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预定量的体液(例如,容积)至少等于入口管腔423、第一管腔438、第一出口管腔425和限定管腔的装置的组合容积。如上所述,转移装置400通过使柱塞448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随着柱塞448从第一构型朝向第二构型运动,促动延伸部446的突出部447进一步接合包含在第一控制构件431中的促动突出部432以使流动控制机构430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图26中的箭头PP所示。这样,流动控制机构430运动到第二构型并且第一管腔438与入口管腔423和第一出口管腔425流体地隔离。另外,由第二控制构件435限定的第二管腔4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422限定的入口管腔4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4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427流体连通。如由图27中的箭头QQ所示,入口端口422的入口管腔423、第二控制构件435的第二管腔439和第二出口端口426的第二出口管腔4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19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4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在某些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接合节流按钮445以再次增大第二控制构件435与限定内部容积411的壁之间的摩擦。这样,弹簧461的进一步扩张受到限制,并且期望的量的体液可以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以便使期望的量的体液与容纳在流体储器4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4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期望的量的体液容纳在外部流体储器中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脱开节流按钮445,以便使转移装置返回到储存构造。如上所述,在该构造中致动器机构440可以将流动控制机构430置于第三构型中,所述第三构型构造成将第一管腔438和第二管腔439与入口管腔423、第一出口管腔425和第二出口管腔427流体地隔离。因而,容纳在流体储器470内的体液与流体储器470外部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并且外部储器可以与转移装置400脱开。虽然转移装置400以上参照图20至图27说明为被储存在储存构造中,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可以被储存在第一构型中(例如,在入口端口与流体储器之间限定流动路径)。例如,图28和图29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移装置500。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500的方面可以与转移装置200的相对应方面基本类似。这样,本文不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某些方面的细节,并且应当理解,这样的方面具有与相对应的方面基本类似的形式和功能。转移装置500包括壳体501、分流器520、流动控制机构530和致动器540。壳体5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502和远侧端部部分503。近侧端部部分502限定内部容积,所述内部容积构造成接收致动器机构54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壳体501的远侧端部部分503包括分流器520。类似地阐述,分流器520与壳体501的远侧端部部分503成整体地形成。分流器520接收流动控制机构5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28中所示,分流器520包括入口端口522、第一出口端口524和第二出口端口526并且限定内部容积521。内部容积521构造成接收流动控制机构530的至少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分流器520的入口端口522限定入口管腔523。入口管腔523构造成与内部容积521流体连通。类似地阐述,入口端口522的入口管腔523延伸通过分流器520的限定内部容积521的壁。流动控制机构530包括第一控制构件531和第二控制构件535。流动控制机构5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520限定的内部容积521内。这样,流动控制机构530限定圆形横截面形状,以便当流动控制机构530布置在内部容积521内时,流动控制机构530的部分与分流器520的限定内部容积521的壁形成摩擦配合,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控制构件53构造成接合致动器机构540的促动延伸部546并且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第二控制构件535限定第一管腔538和第二管腔539,并且第二控制构件535构造成联接到第一控制构件531。因此,第二控制构件535构造成当促动延伸部546接合第一控制构件531时与第一控制构件531同时地运动。类似地阐述,当第一控制构件531和第二控制构件535分别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时,流动控制机构5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此外,当流动控制机构530处于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5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522限定的入口管腔5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5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525流体连通。当流动控制机构5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5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522限定的入口管腔5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5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527流体连通,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致动器机构540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由此使转移装置50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致动器机构540包括柱塞548和促动延伸部546。柱塞548包括近侧端部部分549、远侧端部部分550和接合部分544,并且柱塞548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壳体501的内部容积511内。接合部分544构造成从柱塞548的近侧端部部分549沿着向远侧的方向延伸。这样,接合部分544可以被使用者接合以使致动器机构54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柱塞548的远侧端部部分550包括密封构件554,所述密封构件554构造成与限定内部容积511的壁的内表面限定摩擦配合。类似地阐述,密封构件554与限定内部容积511的壁的内表面限定流体密封,以便使内部容积511在密封构件554近侧的部分与内部容积511在密封构件554远侧的部分流体地隔离。此外,所述内部容积511在密封构件554远侧的部分限定流体储器570。类似地阐述,由限定内部容积511的壁和柱塞548的密封构件554限定流体储器570。促动延伸部546包括突出部547,所述突出部547构造成选择性地接合柱塞548的近侧端部部分549。这样,当柱塞548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时,柱塞548的近侧端部部分549可以使促动延伸部546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如上所述,转移装置500被储存在第一构型中,在所述第一构型中第二控制构件535的第一管腔538与入口端口522和第一出口端口524流体连通。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第二控制构件535和分流器520的限定内部容积5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530维持在第一构型中,直到致动器540使流动控制机构530运动到第二构型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接合转移装置500以将入口端口5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在入口端口5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入口管腔523放置成与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流体连通。此外,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因而,入口管腔523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5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在入口端口5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5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开始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540的接合部分544而转移体液,由此使柱塞548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如由图28中的箭头RR所示。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柱塞548接合限定内部容积511的壁的内表面,以便使流体储器570的容积(例如,如由柱塞548和壳体501限定的容积)增大。在流体储器570与密封构件554的近侧上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流体储器570的容积的增大在流体储器570内产生负压。此外,在流动控制机构530处于第一构型中的情况下,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第一管腔538、入口管腔523和第一出口管腔525内。如由箭头SS所示,入口端口522的入口管腔523、第二控制构件535的第一管腔538和第一出口端口524的第一出口管腔5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流体储器570限定的内部容积573的第二部分576与流体连通入口端口522。此外,在入口端口5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的情况下,流体储器570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并且吸力的至少部分被引入到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这样,体液被抽吸到流体储器5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在插入限定管腔的装置期间所逐出的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如图28中所示,致动器机构540构造成使得柱塞548的近侧端部部分549与促动延伸部546的突出部547间隔开。这样,柱塞548可以在不接合促动延伸部546的突出部547的情况下沿着向近侧的方向运动。因而,在促动延伸部546没有使第一控制构件531从第一构型朝向第二构型运动的情况下,柱塞548可以运动而引入流体储器570中的容积的变化。因此,转移装置500可以被储存在第一构型中,如上所述。在期望的量的体液转移到流体储器5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使转移装置5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其中体液流转移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到流体储器570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500可以构造成转移体液,直到流体储器570内的压力与其中布置有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身体的部分(例如,静脉)的压力相平衡为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流体储器570与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压力平衡阻止体液流入流体储器570中。在某些实施例中,预定量的体液(例如,容积)至少等于入口管腔523、第一管腔538、第一出口管腔525和限定管腔的装置的组合容积。如图29中所示,转移装置500可以通过使致动器机构540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箭头TT所示。随着致动器机构540从第一构型朝向第二构型运动,促动延伸部546的突出部547被柱塞548的近侧端部部分549接合,以便使促动延伸部546沿着方向TT运动。此外,促动延伸部546的向近侧运动使第一控制构件531运动并且将流动控制机构530置于第二构型中,如由箭头UU所示。这样,第一管腔538与入口管腔523和第一出口管腔525流体地隔离。另外,由第二控制构件535限定的第二管腔5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522限定的入口管腔5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5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527流体连通。如由箭头VV所示,入口端口522的入口管腔523、第二控制构件535的第二管腔539和第二出口端口526的第二出口管腔5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28和图29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5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因此,期望的量的体液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并且与容纳在流体储器5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5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如上所述,容纳在流体储器570内的体液与流体储器570外部的容积流体地隔离,并且外部储器可以与转移装置500脱开。虽然上述某些实施例包括流动控制机构,所述流动控制机构可以转动以控制体液流动(例如,流速)和/或控制流体储器内的负压量,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体液转移装置可以包括可以至少部分地控制体液流动(例如,体液的流速)的任何适当的装置、机构和/或组件。例如,图30至图41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移装置600。转移装置600包括壳体601、分流器620、流动控制机构630和调节机构685以及致动器640。转移装置600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尺寸或构造。例如,转移装置600可以具有与以上参照图2至图12所述的转移装置200基本类似的形状和尺寸。照此,转移装置600的部分可以具有与图2至图12的转移装置200的相对应部分基本类似的形式和/或功能。因而,本文不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转移装置600的方面。转移装置600的壳体6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602和远侧端部部分603。远侧端部部分603包括基部606,从所述基部606延伸有一套壁604。壳体601的壁604限定大致环形的形状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602与远侧端部部分603之间限定内部容积611。壳体601的近侧端部部分602是敞口的,以在内部容积611内接收分流器620的至少部分、流动控制机构630的部分和致动器640的部分(例如,参见图31)。壳体601的壁604限定一套状态窗口610和一套通道605。状态窗口610和通道605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或尺寸。例如,状态窗口610和通道605可以具有与转移装置200的状态窗口210和通道205基本类似的形式和功能。如图32和图33中所示,壳体601包括一套导柱607和一套流动控制突出部608并且限定通路614。导柱607接合分流器620的部分和致动器640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流动控制突出部608从基部606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延伸并且可以布置成选择性地接合流动控制机构630的部分以使流动控制机构63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虽然在图32和图33中仅示出一个流动控制突出部608,但是壳体601可以包括例如与导柱607相邻地布置的两个流动控制突出部608。如图33中所示,通路614延伸通过基部606并且可以布置成接收流动控制机构630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31中所示,致动器机构640包括致动器壳体662、柱塞648和帽655。致动器机构640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由此使转移装置60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致动器壳体662包括近侧端部部分663和远侧端部部分664并且限定内部容积665。致动器壳体662的内部容积665接收柱塞648和帽655的至少部分。柱塞648包括一套密封构件654,所述一套密封构件654可以与限定致动器壳体662的内部容积665的致动器壳体662的内表面(图31中未示出)形成摩擦配合。因而,柱塞648可以构造成将内部容积665分成流体地隔离的第一部分667和第二部分670(在此称为“流体储器”)。帽655限定入口端口658和一套导柱端口659。入口端口658接收分流器620的第一出口端口624的部分。导柱端口659可运动地接收壳体601的导柱607以允许导柱607待与柱塞648接触。这样,致动器机构640的致动器壳体662、柱塞648和帽655可以分别与包含在以上参照图2至图12所述的转移装置200中的致动器机构240的致动器壳体262、柱塞248和帽255基本类似或相同。因而,本文不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致动器壳体662、柱塞648和帽655的方面。如图31中所示,致动器机构640可以与致动器机构240的不同之处在于,致动器机构640不包括弹簧,例如,致动器机构240的弹簧261。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致动器机构640可以包括与弹簧261基本类似的弹簧。如图34和图35中所示,转移装置600的分流器620包括近侧端部部分628和远侧端部部分629并且限定内部容积621。内部容积621可以接收流动控制机构630的至少部分,如以上参照转移装置200所述的。分流器620的近侧端部部分628包括第一出口端口624。远侧端部部分629包括入口端口622和第二出口端口626。分流器620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601的内部容积611内,以便使入口端口622的部分延伸通过由壳体601的壁604限定的第一通道605并且使第二出口端口626的部分延伸通过与第一通道相对的第二通道605(例如,参见图30)。虽然在图30至图41中未明确地示出,分流器620的远侧端部部分629可以接合导柱607以随着分流器620在内部容积611中运动而限制例如分流器620的侧向运动。类似地阐述,壳体601的导柱607可以接合分流器620以将其运动基本限制到相对于壳体601的向近侧方向或向远侧方向的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如图35中所示,入口端口622、第一出口端口624和第二出口端口626分别限定均与内部容积621流体连通的入口管腔623、第一出口管腔625和第二出口管腔627。入口端口6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图30至图41中未示出),所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例如,病人的静脉内),第一出口端口624可以流体地联接到致动器640的部分,并且第二出口端口626可以流体地联接到外部储器(例如,图30至41中未示出的样本储器)。这样,分流器620可以布置成将致动器640的部分或外部储器分别经由入口端口622和第一出口端口624或经由入口端口622和第二出口端口626选择性地放置成与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如图35中所示,分流器620还限定开口689,所述开口689可以接收流动控制机构630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36和图37中所示,流动控制机构630包括第一促动机构631A、第二促动机构631B、控制构件635和调节机构685。流动控制机构6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620限定的内部容积621内。更具体地,流动控制机构630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以便使当流动控制机构630布置在内部容积621中时,控制构件635的部分与分流器620的限定内部容积621的壁形成摩擦配合,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虽然图30至图41中未示出,但是流动控制机构630可以布置在壳体601的内部容积611和分流器620的内部容积621内,以便使第一促动机构631A和第二促动机构631B布置成与控制构件635相邻和接触。更具体地,第一促动机构631A和第二促动机构631B可以与控制机构635摩擦接触。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促动机构631A和第二促动机构631B可以经由机械紧固件和/或粘结剂联接到控制构件635。这样,第一促动机构631A和第二促动机构631B可以同时地运动以使控制构件635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促动机构631A和第二促动机构631B分别包括一套接合构件634A和634B,(虽然在图36中仅示出一个接合构件634B,但是第二促动机构631B以与第一促动机构631A类似的方式布置)。接合构件634A和634B构造成接合壳体601的流动控制突出部608。例如,分流器620和流动控制机构630可以在壳体601的内部容积611内运动以将接合构件634A和634B放置成与流动控制突出部608接触。此外,一旦接合构件634A和634B放置成与流动控制突出部608接触,则分流器620和流动控制机构630的进一步运动可以相对于分流器62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转动流动控制机构630,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37中所示,控制构件635限定第一管腔638、第二管腔639和一套通道637。通道637可以构造成接收调节机构685的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流动控制机构630可以布置成使得当流动控制机构630处于其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6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622限定的入口管腔6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6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625流体连通。类似地,当流动控制机构6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6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622限定的入口管腔6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6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627流体连通。因此,流动控制机构630可以相对于分流器620转动以将第一出口端口624或第二出口端口626选择性地放置成与入口端口622流体连通。调节机构685包括标度盘686和调节构件688(例如,参见图31)。在某些实施例中,调节构件688可以例如是螺钉或类似物。如图30中所示,调节机构685可以布置成与壳体601的基部606相邻。更具体地,标度盘686包括接收部分686A,所述接收部分686A可以插入由基部606限定的通路614中。这样,联接器687(例如,保持环或类似物)可以围绕接收部分686定位以限制标度盘686相对于基部606的运动。例如,联接器687可以构造成限制标度盘686相对于基部606的平移运动,而同时允许标度盘686相对于基部606转动运动。调节机构685可以布置成使得调节构件688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布置在由分流器620限定的开口689中。例如,调节构件688和限定分流器620的开口689的一套壁可以限定螺纹联接件。因而,调节构件688可以相对于分流器620转动,并且照此,调节构件688可以相对于分流器620平移运动(例如,向近侧或向远侧方向)。例如,调节构件688的部分(例如,螺栓或螺钉的头)可以布置在标度盘686的接收部分686A内,以便随着标度盘686相对于壳体601转动,调节构件688相对于分流器620转动。此外,调节构件688的部分可以布置在控制构件635的通道637之一内。照此,调节机构685可以被操纵以使调节构件688相对于分流器620前进而将调节构件688放置成与控制构件635的接合面636(例如,参见图37)接触。这样,调节构件688的运动可以将力施加在接合面636上,所述力会足以使限定第一管腔638或第二管腔639的控制构件635的壁变形、弯曲或另外重构,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600可以被储存在储存构造(例如,第一构型)中,在所述储存构造中流动控制机构630的控制构件635将入口端口622、第一出口端口624和第二出口端口626与由分流器620限定的内部容积621流体地隔离。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腔638和第二管腔639与入口管腔623、第一出口管腔625和第二出口管腔627流体地隔离,如图38中所示。此外,由控制构件635和分流器620的限定内部容积6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630维持在储存构造中,直到流动控制机构630从储存构造运动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操纵转移装置600以将入口端口6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由此将入口管腔623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6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由BIOMERIEUX公司所制造的或在入口端口6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6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640而使转移装置6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这样,致动器机构640的至少部分、分流器620和流动控制机构6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朝向第二构型运动,如由图39中的箭头WW所示。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柱塞648和导柱607布置成使得随着使用者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640,维持柱塞648相对于壳体601的位置。因此,由使用者所施加的促动力使致动器壳体662、帽655、分流器620和流动控制机构630沿着箭头WW的方向运动,除了柱塞648之外。致动器壳体662的向远侧运动使得内部容积665的第一部分667的高度减小并且使得流体储器670的高度增大。在流体储器670被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高度的增大(即,容积的增加)在流体储器670内产生负压。换言之,柱塞648的运动增大流体储器670的容积,这继而在流体储器670内产生负压。随着致动器机构640从储存构造朝向第一构型运动,流动控制突出部608分别接合第一促动机构631A的接合构件634A和第二促动构件631B的接合构件634B(图39中未示出),以使流动控制机构630朝向第一构型运动,如由图39中的箭头XX所示。因而,当流动控制机构630运动到其第一构型时,由控制构件635限定的第一管腔6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622限定的入口管腔6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6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625流体连通。如由图39中的箭头YY所示,入口端口622的入口管腔623、控制构件635的第一管腔638和第一出口端口624的第一出口管腔6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致动器壳体662限定的流体储器670放置成与入口端口622流体连通。因而,流体储器670内的负压使得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这样,体液被抽吸到致动器壳体662的流体储器670中,如由箭头YY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吸力的量级可以通过增大或减小施加到致动器机构640的促动力的量而被调制。这样,可以调制流体储器670的容积的变化,以便将期望的量的吸力施加病人的静脉内。在期望的量的体液转移到由致动器壳体662限定的流体储器6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操纵转移装置600以使转移装置600从第二构型运动到第三构型,其中体液流转移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到致动器壳体662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如以上详细地说明的。转移装置600可以通过使致动器机构640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二构型运动到第三构型,如由图40中的箭头ZZ所示。进一步扩展地,使用者可以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640,以便使致动器壳体662、帽655、分流器620和流动控制机构6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在期望的量的体液布置在流体储器670内的情况下,流体储器670的容积构造成随着致动器壳体662和帽655相对于柱塞648运动而保持恒定。类似地阐述,流体储器670的压力配置成随着转移装置6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而保持基本不变。随着致动器机构640从其第一构型朝向其第二构型运动,流动控制突出部608接合接合构件634A和634B以将流动控制机构630朝向第二构型转动,如由箭头AAA所示。因而,当流动控制机构630运动到其第二构型时,由控制构件635限定的第二管腔6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622限定的入口管腔6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6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627流体连通。如由箭头BBB所示,入口端口622的入口管腔623、控制构件635的第二管腔639和第二出口端口626的第二出口管腔6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40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6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因此,期望的量的体液可以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所述期望的量的体液与容纳在由致动器壳体662限定的流体储器6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这样,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6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会期望限制和/或调制施加在病人的静脉上的吸力的量和/或体液的流速。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操纵调节机构685以使调节构件688相对于控制构件635运动。例如,分流器620相对于壳体601的向远侧运动使得调节构件688的部分布置在标度盘686的接收部分686A中。这样,标度盘686可以转动以使调节构件688相对于控制构件635前进,如由图41中的箭头CCC所示。因而,调节构件688可以运动成与接合面636接触以使限定第二管腔639的控制构件635的部分变形。照此,控制构件635的壁收紧第二管腔639(例如,减小第二管腔639的至少部分的直径),由此减小施加在静脉内的吸力和/或减慢体液在第二管腔639内流动的速率。在某些实施例中,标度盘686可以沿着交替的方向转动以使调节构件688沿着向近侧的方向和向远侧的方向交替地运动。这样,体液流可以例如是脉动的,等等。这样,基本没有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或类似物)的体液可以以期望的一套特征流入外部储器中。虽然转移装置200以上参照图2至图12说明为包括线性弹簧261(例如,压缩弹簧),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转移装置可以包括任何适当的弹簧,所述弹簧可以构造成调制、改变和/或控制流体储器内的负压和/或体液的流速。例如,图42至图47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转移装置700。转移装置700包括壳体701、分流器720、流动控制机构730和调节机构785以及致动器740。转移装置700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尺寸或构造。例如,转移装置700的部分可以与转移装置200(以上参照图2至图12所述)和/或转移装置600(以上参照图30至图41所述)的相对应部分基本类似或相同。照此,本文不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转移装置700的转移装置700的方面。转移装置700的壳体701包括近侧端部部分702和远侧端部部分703。远侧端部部分703包括基部706,从所述基部706延伸有一套壁704。壳体701的壁704限定大致环形的形状并且在近侧端部部分702与远侧端部部分703之间限定内部容积711。壳体701的近侧端部部分702是敞口的,以在内部容积711内接收分流器720的至少部分、流动控制机构730的部分和致动器740的部分(例如,参见图31)。壳体701的壁704限定一套状态窗口710和一套通道705。状态窗口710和通道705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或尺寸。例如,状态窗口710和通道705可以具有与转移装置200的状态窗口210和通道205基本类似的形式和功能。壳体701包括一套导柱707和一套流动控制突出部(图43至图46中未示出)。这样,壳体701可以与包含在上述转移装置600中的壳体601类似的功能。如图42中所示,致动器机构740包括致动器壳体762、柱塞748和帽755。致动器机构740构造成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由此使转移装置70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致动器壳体762包括近侧端部部分763和远侧端部部分764并且限定内部容积765。致动器壳体762的内部容积765接收柱塞748和帽755的至少部分。照此,致动器机构740可以具有与包含在以上参照图30至图41所述的转移装置600中的致动器机构640基本类似的形式和功能。因而,柱塞748可以布置在致动器壳体762中以将内部容积765分成第一部分767和第二部分770(在此称为“流体储器”)。如图43中所示,转移装置700的分流器720包括入口端口722、第一出口端口724和第二出口端口726并且限定内部容积721。内部容积721可以接收流动控制机构730的至少部分,如以上参照转移装置200所述的。分流器720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701的内部容积711内,以便使入口端口722的部分延伸通过由壳体701的壁704限定的第一通道705,并且使第二出口端口726的部分延伸通过与第一通道相对的第二通道705(例如,参见图42)。虽然在图42至图46中未明确地示出,分流器720的远侧端部部分729可以接合导柱707以随着分流器720在内部容积711中运动而限制例如分流器720的侧向运动。类似地阐述,壳体701的导柱707可以接合分流器720以将其运动基本上限制到相对于壳体701的向近侧方向或向远侧方向的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入口端口722、第一出口端口724和第二出口端口726分别限定均与内部容积721流体连通的入口管腔723、第一出口管腔725和第二出口管腔727(例如,参见图45和图46)。入口端口722可以流体地联接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图30至图41中未示出),所述针或其它含有管腔的装置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例如,病人的静脉内),第一出口端口724可以流体地联接到致动器740的部分,并且第二出口端口726可以流体地联接到外部储器(例如,图30至图41中未示出的样本储器)。这样,分流器720可以布置成将致动器740的部分或外部储器分别经由入口端口722和第一出口端口724或经由入口端口722和第二出口端口726选择性地放置成与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如图44中所示,流动控制机构730包括第一促动机构731A、第二促动机构731B、控制构件735、第一扭转弹簧761A和第二扭转弹簧761B。流动控制机构730的至少部分构造成布置在由分流器720限定的内部容积721内,如上所述。虽然图42至图46中未示出,但是流动控制机构730可以布置在壳体701的内部容积711和分流器720的内部容积721内,以便使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布置成与控制构件735相邻和接触。更具体地,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可以与控制机构735摩擦接触。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可以经由机械紧固件和/或粘结剂联接到控制构件735。这样,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可以同时地运动以使控制构件735运动,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分别包括一套接合构件734A和734B,(虽然在图36中仅示出一个接合构件734B,但是第二促动机构731B以与第一促动机构731A类似的方式布置)。接合构件734A和734B构造成接合壳体701的流动控制突出部708,如参照图30至图41的转移装置600所述的。在使用中,一旦接合构件734A和734B放置成与流动控制突出部708接触,则分流器720和流动控制机构730的进一步运动可以相对于分流器720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转动流动控制机构730。照此,扭转弹簧761A和761B可以从具有基本较小的势能的第一构型运动到具有基本较大的势能的第二构型。换言之,流动控制机构730相对于分流器720的转动运动可以将扭转弹簧761A和761B转移到这样的构型,即,所述构型比在流动控制机构730相对于分流器720转动之前具有更大的势能,如本文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的。如图44中所示,控制构件735限定第一管腔738、第二管腔739。流动控制机构730可以布置成使得当流动控制机构730处于其第一构型中时,第一管腔7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722限定的入口管腔7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7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725流体连通。类似地,当流动控制机构730处于第二构型中时,第二管腔7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722限定的入口管腔7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7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727流体连通。因此,流动控制机构730可以相对于分流器720转动以将第一出口端口724或第二出口端口726选择性地放置成与入口端口722流体连通。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700可以被储存在储存构造中,在所述储存构造中流动控制机构730的控制构件735将入口端口722、第一出口端口724和第二出口端口726与由分流器720限定的内部容积721流体地隔离。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腔738和第二管腔739与入口管腔723、第一出口管腔725和第二出口管腔727流体地隔离。此外,由控制构件735和分流器720的限定内部容积721的壁限定摩擦配合,所述摩擦配合将流动控制机构730维持在储存构造中,直到流动控制机构730从储存构造运动为止。在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操纵转移装置700以将入口端口7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未示出)的近侧端部部分,所述限定管腔的装置例如是蝴蝶针。限定管腔的装置的远侧端部部分可以布置在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内,由此将入口管腔723放置成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流体连通。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出口端口726可以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未示出)。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部流体储器可以是由BIOMERIEUX公司所制造的或在入口端口722联接到限定管腔的装置并且第二出口端口726联接到外部流体储器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740而将转移装置700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这样,致动器机构740的至少部分、分流器720和流动控制机构7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朝向第二构型运动,如由图45中的箭头DDD所示。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致动器壳体762的向远侧运动使得内部容积765的第一部分767的高度减小并且使得流体储器770的高度增大。在流体储器770被流体地隔离(如上所述)的情况下,高度的增大(即,容积的增加)在流体储器770内产生负压。换言之,柱塞748的运动增大流体储器770的容积,这继而在流体储器770内产生负压。如图45中所示,当流动控制机构730(例如,从储存构造)运动到其第一构型时,由控制构件735限定的第一管腔738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722限定的入口管腔723和由第一出口端口724限定的第一出口管腔725流体连通。如由图45中的箭头EEE所示,入口端口722的入口管腔723、控制构件735的第一管腔738和第一出口端口724的第一出口管腔725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由致动器壳体762限定的流体储器770放置成与入口端口722流体连通。因而,流体储器770内的负压使得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内。这样,体液被抽吸到致动器壳体762的流体储器770中,如由箭头EEE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体液会含有不希望有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吸力的量级可以通过增大或减小施加到致动器机构740的促动力的量而被调制。更具体地并且如上所述,流动控制机构730的转动运动可以增大扭转弹簧761A和761B(图45中未示出)的势能。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扭转弹簧761A和761B的端部部分可以放置成与流动控制突出部708接触以基本限制扭转弹簧761A和761B的端部部分的运动。因而,第一促动机构731A和第二促动机构731B的转动运动分别相对于与流动控制突出部708接触的扭转弹簧761A和761B的端部部分来转动扭转弹簧761A和761B的第二端部部分,由此改变扭转弹簧761A和761B的势能。这样,扭转弹簧761A和761B可以施加反作用力,所述反作用力可以抵抗在致动器机构740上施加到使用者的促动力。因此,通过减小促动力,流动控制机构730可以相对于分流器720转动以改变控制构件735的第一管腔738相对于分流器720的入口管腔723和第一出口管腔725的对准。照此,可以减小和/或另外改变流体储器770内的负压。在期望的量的体液转移到由致动器壳体762限定的流体储器770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操纵转移装置700以使转移装置700从第二构型运动到第三构型,其中体液流转移到外部储器(例如,上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到致动器壳体762的期望的量的体液是预定量的流体,如以上详细地说明的。转移装置700可以通过使致动器机构740进一步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而从第一构型运动到第二构型,如由图46中的箭头FFF所示。进一步扩展地,使用者可以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机构740,以便使致动器壳体762、帽755、分流器720和流动控制机构730沿着向远侧的方向运动。随着致动器机构740从其第一构型朝向其第二构型运动,流动控制突出部708接合接合构件734A和734B以朝向第二构型转动流动控制机构730,如由箭头GGG所示。因而,当流动控制机构730运动到其第二构型时,由控制构件735限定的第二管腔739放置成与由入口端口722限定的入口管腔723和由第二出口端口726限定的第二出口管腔727流体连通。如由图46中的箭头HHH所示,入口端口722的入口管腔723、控制构件735的第二管腔739和第二出口端口726的第二出口管腔727限定流体流动路径,以便使外部储器(图46中未示出)与入口端口722流体连通,并且因此,使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静脉)流体连通。此外,外部储器构造成限定负压(例如,在此涉及的已知外部储器是限定负压的器皿)。外部储器内的负压使得在外部储器与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之间的负压差将吸力引入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内。因此,期望的量的体液可以被抽吸到外部储器中,所述期望的量的体液与容纳在由致动器壳体762限定的流体储器770内的第一预定量的体液流体地隔离。这样,容纳在外部储器中的体液基本没有通常在病人身体的所述部分外部发现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由转移装置700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由限定管腔的装置限定的管腔内的微生物和/或任何其它不希望有的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会期望限制和/或调制施加在病人的静脉上的吸力的量和/或体液的流速。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减小施加到致动器机构740的促动力。这样,扭转弹簧761A和761B可以施加这样的力,即,所述力可操作成相对于分流器720转动控制构件735。因而,流动控制机构730可以相对于分流器720转动以改变控制构件735的第一管腔738相对于分流器720的入口管腔723和第一出口管腔725的对准。照此,可以减小、调制、脉冲调制和/或另外改变流体储器770内的负压。现在参照图47,流程图示出用于从肠胃外获取基本没有微生物的体液样本的方法1000。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方法1000包括:在步骤1001处,将肠胃外取样装置的针插入病人体内。在某些实施例中,肠胃外取样装置可以例如是流体转移装置,所述流体转移装置例如是本文所述的那些。照此,肠胃外取样装置(在此称为“装置”)可以包括至少针、致动器、流动控制机构和流体储器。如以上参照转移装置100、200、300、400、500、600和/或700所述的,装置可以构造成将针选择性地放置成与流体储器流体连通。方法1000包括:在1002处,在针与流体储器之间建立起流体连通。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装置可以在使用之前处于储存构造中,在所述储存构造中针与流体储器流体地隔离。因此,在使用中,装置可以被操纵以在针与流体储器之间限定流体流动路径。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装置可以被操纵以将包含在装置中的流动控制机构布置在第一构型中,以便使流动控制机构限定流体流动路径的至少部分。例如,流动控制机构可以与包含在以上参照图2至图12所述的转移装置200中的流动控制机构230基本类似。在针与流体储器之间限定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在步骤1003处,致动器运动第一距离以在流体储器中产生负压并且取出预定量的体液。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在致动器上施加促动力而使致动器相对于装置的部分运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致动器可以包括柱塞或类似物,其可以布置在致动器的部分内并且布置成使得柱塞至少部分地限定流体储器。因而,当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时,致动器可以相对于柱塞运动,以便在流体储器内产生负压。这样,体液可以从针通过第一流动路径流到流体储器(例如,经由由流动控制机构限定的管腔)。在某些情况下,在步骤1004处,可以例如通过减小施加到致动器的促动力和/或释放致动器而减小流体储器中的负压。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器可以包括弹簧和/或任何其它适当的装置、机构或构件,其可以是可操作成收缩流体流动路径的至少部分。在步骤1004处,还可以例如通过将促动力施加到致动器而减小随后的样本储器中的负压,如本文所述的。方法1000包括:在步骤1005处,使所述致动器运动第二距离以接合流动控制机构而使流动控制机构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运动,所述第二构型可操作成允许体液从针通过第二流动路径流到样本储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过使所述致动器运动第二距离,流动控制机构转动成使得流动控制机构中限定的管腔限定第二流体流动路径的至少部分。这样,体液可以流过第二流动路径以待布置在样本储器内。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体积的体液的收集和/或隔离可以减少和/或消除例如样本体积中的微生物(例如,存在于真皮的微生物、其它不希望有的外部污染物,或类似物)的量。虽然以上已经说明了各种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各种实施例已经仅以示例的方式表示并且是非限制性的。在上述方法和步骤指示以某一次序发生某些事件的情况下,享有本公开的益处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某些步骤的次序可以被修改并且这样的修改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型方案的。额外地,在可能的时候,可以在并行的处理中同时地执行以及如上所述顺序地执行本发明的步骤中的某些。额外地,在继续进行随后的步骤之前可以部分地完成和/或省略某些步骤。虽然已经具体地示出了和说明了各种实施例,但是形式和细节可以进行各种改变。虽然各种实施例已经说明为具有特定的特征和/或部件的组合,但是能够有其它实施例,其具有来自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的任何特征和/或部件的任何组合或子组合。例如,虽然在图28和图29中未示出,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500可以包括节流按钮,其与包含在转移装置400中的节流按钮445类似的形式和功能。通过其它示例的方式,虽然图30至图41中未示出,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转移装置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弹簧,例如,转移装置的弹簧261和/或转移装置700的扭转弹簧761A和761B。也可以改变各种部件的特定构造。例如,各种部件的尺寸和特定形状可以不同于所示的部件,但是仍然提供如本文所述的功能。更具体地,对于体液流入流体储器中的期望的流速而言,可以具体地选择各种部件的尺寸和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