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降黄汤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0840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治疗各型肝炎导致高黄疸的药物。

背景技术:
黄疸作为肝炎重要的临床表现,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也是肝炎治疗的重点。现有治疗方法包括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人工肝治疗居多,但血浆来源较少、供应紧张,临床应用并不广泛,而中医药治疗黄疸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黄疸的治疗,历代医家多崇仲景,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大法,现代医家根据临床和实验研究又提出活血化瘀、疏肝利胆的治疗法则。中医药在黄疸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本病中医辨证论治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尚不统一,不同医家认识与经验不同,即使治法相同,其所选方药亦各异,报道的有效率也参差不齐,导致可参照性和可重复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应用祛湿、清热、活血等组合中药,改善肝功能,清退黄疸、缩短病程。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是应用祖国医学的理论精髓,通过辨证论治而达到目的,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所述的祛湿降黄汤,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所述的祛湿降黄汤,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本发明的祛湿降黄汤选用了绵茵陈、田基黄、茯苓、赤芍、丹参具有祛湿、清热、活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对引起黄疸的论述甚多,《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确指出湿邪是黄疸发生的主要病邪,“脾气色黄,瘀热以行”是黄疸发病的主要机理,湿邪重浊粘腻,易化生湿热,故朱丹溪有“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之论,湿伤中焦脾气胃,陈复正有“脾虚不用,湿热乘之”之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为营卫发源之地,湿热瘀蕴结,不得外泄下行,随营卫转输于体表而为黄疸。因此治宜祛湿、清热、活血,方中重用绵茵陈为君,以其善能祛湿、清热退黄,为黄疸之主药,予田基黄、茯苓、薏苡仁等祛湿、清热,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予赤芍、丹参等活血祛瘀,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而祛湿、清热药性多苦寒,服之易伤脾胃,因此辅以薏苡仁、谷芽、麦芽、枳实等健胃、行气宽中,且热证本易伤阴液,而苦寒药物又易伤阴化燥,配合养阴药物,如生地黄、猪苓等,则祛湿、清热而不伤阴。另外,高黄疸病人一般凝血功能差,易并发出血,活血药易耗血动血,因此加用地榆炭凉血止血、预防出血。诸药合用,清热、祛湿、活血相伍,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制作时,该药物主要是制成汤剂供高黄疸患者使用。取上述绵茵陈、赤芍、茯苓、田基黄、猪苓、薏苡仁、生地黄、枳实、丹参、炙甘草、地榆炭、谷芽、麦芽等中药配方为剂量。煎法:每剂中药加水500~1000ml,文火煎至250~5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于黄疸型肝炎,尤其是湿热型高黄疸患者,主张以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发病机理与祖国医学有关理论相结合,发挥祖国医学全身调理的独特之长以解决问题,不拘泥于辨证、辨病,强调综合分析全面调治,因而疗效显著。针对高黄疸的肝炎病人,大多由肝炎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代谢紊乱,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紊乱,中医病因方面具有病机复杂、变化丛生等特点,提出以辨证为主,综合调理之整合,重在祛湿,以达到祛湿、清热、化瘀降黄之效果。现代医学认为,茵陈、猪苓、薏苡仁的解毒祛湿作用明显,而田基黄除上述作用外,还具有利尿和利胆的作用。以下结合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之祛湿降黄汤不局限于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发明的祛湿降黄汤,采用制成汤剂的方式供黄疸患者服用。取绵茵陈20g,赤芍40g,茯苓15g,田基黄15g,猪苓30g,薏苡仁20g,生地黄15g,枳实15g,丹参20g,炙甘草9g,地榆炭10g,谷芽10g,麦芽10g,一日一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实施例二: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采用制成汤剂的方式供黄疸患者服用。取绵茵陈30g,赤芍50g,茯苓20g,田基黄20g,猪苓40g,薏苡仁30g,生地黄20g,枳实20g,丹参25g,炙甘草12g,地榆炭12g,谷芽15g,麦芽15g,一日一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