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它包括输液瓶(1)、高阻隔膜外袋(2),输液瓶(1)设于高阻隔膜外袋(2)内,输液瓶(1)与高阻隔膜外袋(2)之间冲有二氧化碳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隔膜外袋(2)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输液瓶(1)体积的10—20%。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实现封闭式保存,热溶粘合效果好,易控制,在高阻隔膜外袋(2)的开口部位设有易撕口,有利于聚丙烯输液瓶包装的使用,同时又提高药液澄明度、减少了不溶性微粒、白块、白点,保持药品PH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中的输液装置,涉及一种输液瓶,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广泛使用的大输液,包装主要采用玻璃瓶,长期储存中,澄明度时常会出现不合格情况,这是因为碳酸氢钠注射液中存在HCQr-HiCteH2CQiWIt以及HCO1-仁COi2--HM
等反应,而CO/—会和玻璃瓶中的Ca2+、Mg2+等以及其他的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造成注射液可见异物不合格等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液的稳定性,因此常在处方中添加金属离子络合剂以避免此类现象产生。而大量的金属离子络合剂又会影响人体中Ca2+、Mg2+等离子的利用,存在临床用药上的安全隐患。
[0003]采用聚丙烯输液瓶包装,经检验,pH下降很快,会出现不合格。原因为灭菌后产品不包装外高阻隔袋,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聚丙烯输液瓶(内瓶)的CO2透过性,药液中碳酸氢钠分解后产生的CO2通透到聚丙烯输液瓶外,导致pH不断升高。因此,现有具有阻隔性能的聚丙烯输液瓶大都采用在聚丙烯输液瓶外再套一高阻隔袋,但是现有高阻隔袋与输液瓶之间的比例不协调,所以,高阻隔袋与输液瓶之间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好控制,而且高阻隔袋的封口不规范,容易制成易破碎和过紧,不利于聚丙烯输液瓶包装的使用。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目前大输液包装存在的不足而提出来的,通过限定输液瓶与高阻隔膜外袋的体积比例,及高阻隔膜外袋的成型结构,从而提供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它包括输液瓶、高阻隔膜外袋,输液瓶设于高阻隔膜外袋内,输液瓶与高阻隔膜外袋之间冲有二氧化碳气体,所述高阻隔膜外袋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输液瓶体积的10 — 20%。
[0007]所述高阻隔膜外袋的四边粘合的宽度为3—5mm,在高阻隔膜外袋的开口部位设有易撕口,易撕口的深度为焊接部位宽度的1/2,袋宽与袋高的比例为1:1.8 — 2.2。
[0008]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实现封闭式保存,热溶粘合效果好,易控制,在高阻隔膜外袋的开口部位设有易撕口,有利于聚丙烯输液瓶包装的使用,同时又提高药液澄明度、减少了不溶性微粒、白块、白点,保持药品PH的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输液瓶1,高阻隔膜外袋2。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
【发明内容】
中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2]实施例1:一种具有阻隔性能的聚丙烯输液瓶,包括输液瓶1、高阻隔膜外袋2,输液瓶I设于高阻隔膜外袋2内,采用聚丙烯输液瓶包装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在灯检合格后,套上高阻隔外袋,在输液瓶I与高阻隔膜外袋2之间冲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热熔封口,即得。
[0013]所述高阻隔膜外袋2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输液瓶I体积的15%。
[0014]所述高阻隔膜外袋2的四边粘合的宽度F为4mm,在高阻隔膜外袋2的开口部位设有易撕口,易撕口的深度为2mm,袋宽B与袋高D的比例为1:1.8 — 2.2。
【权利要求】
1.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它包括输液瓶(I)、高阻隔膜外袋(2),输液瓶(I)设于高阻隔膜外袋⑵内,输液瓶⑴与高阻隔膜外袋⑵之间冲有二氧化碳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隔膜外袋(2)采用的两块高阻隔膜四边热溶粘合连接,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输液瓶⑴体积的10 — 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输液瓶的新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隔膜外袋(2)的四边粘合的宽度为3 — 5mm,在高阻隔膜外袋(2)的开口部位设有易撕口,易撕口的深度为焊接部位宽度的1/2,袋宽与袋高的比例为1:1.8 — 2.2。
【文档编号】A61J1/05GK203852591SQ201420160978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4日
【发明者】艾建高 申请人:江西科伦药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