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7251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输液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我国目前临床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输液方式,在实践工作中,医护人员一般是靠经验和观察通过转动输液器上的滑轮对滴速进行手动调节的。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非接触式全自动的静滴检测和报警控制装置,时刻检测液体的滴速,并且在药液滴完后能够自动地切断液体进行本地和远程报警,以通知医护人员及时更换液体,对提高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的效率和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包括液体瓶、输液控制器、无线遥控装置和输液管;所述液体瓶瓶颈处连接有输液管,输液管中部设有输液控制器;所述输液控制器下端连接有无线遥控装置;所述输液控制器包括用来控制液滴速度的单片机、报警器和液位检测器;所述单片机与通讯模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和角度传感模块电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液位检测器包括速滴检测器和液面检测器,速滴检测器为红外发射器。

进一步,所述通讯模块用于和主机的通讯,通过遥控器控制。

进一步,所述无线遥控装置与单片机上连接的通讯模块智能连接,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模块控制液滴速率,液晶显示模块显示当前流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操作方便,显示直观,具有报警功能的智能型液体点滴速度控制器,该装置让护理人员监控病人打点滴的进程时间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回血”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提高病人治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同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给护理人员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输液控制器内部电路图。

图中:1液体瓶、2输液控制器、201速滴检测器、202液面检测器、21单片机、22报警器、23液位检测器、24通讯模块、25显示模块、26报警模块、27角度传感模块、3无线遥控装置和4输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包括液体瓶1、输液控制器2、无线遥控装置3和输液管4;所述液体瓶1瓶颈处连接有输液管4,输液管4中部设有输液控制器2;所述输液控制器2下端连接有无线遥控装置3;所述输液控制器2包括用来控制液滴速度的单片机21、报警器22和液位检测器23;所述单片机21与通讯模块24、显示模块25、报警模块26和角度传感模块27电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液位检测器23包括速滴检测器201和液面检测器202,速滴检测器201为红外发射器;所述通讯模块27用于和主机的通讯,通过遥控器控制;所述无线遥控装置3与单片机21上连接的通讯模块24智能连接,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模块控制液滴速率,液晶显示模块显示当前流速。

本发明的使用原理:该医用输液速滴检测装置,滴速检测采用的是红外检测技术,在输液管4上方处对输液速度进行测量。红外发射器发出红外光后,光线穿输液管4后照射到光电三极管上,光电三极管将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变成电流信号进行输出。如果此时输液管4中没有液滴滴下,光线的衰减就比较小,照射到三极管上的电流就比较大;如果此时输液管4中有液滴滴下,由于液滴挡了一下光线,液滴对光线具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就使得光电三极管接收到比较弱的光信号。将光电三极管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检测 输出端电压信号的强弱就可以检测出有无液滴落下。把检测到的信号经过整形后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就可以计算出输液的点滴速度。该装置能通过遥控器任意设定点滴速度,并且能接收遥控器设定的信息以及能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