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226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向患者供给的空气、氧气等气体进行加湿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等场所,向患者实施供氧时,使用面罩等将从氧气瓶等产生的氧气向患者供给。由于从氧气瓶等所供给的氧气基本上不含水分,因此,在向患者的鼻腔等呼吸道内供氧时,需防止呼吸道内干燥。因此,在氧气供给管(tube)的中途部分设置加湿装置,从而供给已加湿状态的氧气。

作为用于加湿氧气的加湿装置,通常为人所知的是雾化装置(喷雾器)。该加湿装置具有:容纳溶解有药剂的溶液、无菌水、纯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等液体的水瓶(容器),与该水瓶连接的专用加湿装置适配器(雾化装置适配器)等。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是以如下方式构成的适配器:通过从形成于喷嘴构件的喷出孔(Orifice)喷射氧气,从配置于该喷出孔附近的吸引孔吸引容纳于水瓶的无菌水等的同时吸引空气,并且将所吸引的无菌水等作为细状气雾剂对具有高氧浓度的气体进行加湿,并将已加湿的该气体向患者供给。

水瓶中的无菌水等用尽时需要更换水瓶,因此对雾化装置适配器可更换水瓶的情况很多。现有的雾化装置具有:用于从水瓶向雾化装置适配器吸引无菌水等的供水管、用于将积存于雾化装置适配器的水返回至水瓶的引流管(drain tube)(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710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从水瓶向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吸引的无菌水等形成为气雾剂并对氧气进行加湿,然后与氧气一起向患者供给,但是,所吸引的无菌水等不是全部形成为气雾剂,而是一部分作为水滴滞留在雾化装置适配器内。因此,需要用引流管等,使滞留在雾化装置适配器内的无菌水等返回。

另外,根据患者的状态、氧气的供给量等条件,水瓶内的无菌水等的消耗快,因此需要频繁地更换新的水瓶。为此,水瓶构成为对雾化装置适配器可更换的结构,但是,由于具有前述中提到的引流管,因此在更换水瓶时引流管也需要从旧的水瓶插入到新的水瓶。此时,如前述那样,来自雾化装置适配器的水滴始终在引流管流淌,因此,在将引流管从旧的水瓶插入到新的水瓶时,存在从引流管滴水的问题。

此外,从水瓶向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吸引的无菌水等形成为气雾剂并与从室内引入的空气混合,此时室内的杂菌也会混入。与该室内空气中所含有的杂菌混合了的无菌水等中未形成为气雾剂的那部分成为液滴滞留在雾化装置适配器内。由于将积存于该雾化装置适配器内的无菌水等作为排水(drain)引导至水瓶内,因此与无菌水等混合了的杂菌侵入到水瓶内。本来在水瓶内容纳有无菌水等杂菌少的液体且销售该水瓶,但是成为排水的无菌水等返回至水瓶,由此存在杂菌混入到水瓶内的无菌水等液体中的缺点。

另外,还存在:在水瓶和雾化装置适配器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由此吸引容纳于水瓶的无菌水等的同时加热该无菌水等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加热装置是无菌水等直接与该加热装置内接触的同时流过其中的结构,因此,在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时,存在每次不得不对加热装置或者其部件进行灭菌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在使用时杂菌混入至水瓶等容器内的无菌水等液体,并且在更换容器时液体滴落的加湿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吸引机构,其利用由从喷嘴构件的气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气体引起的负压,从容纳有加湿用液体的容器吸引所述液体;液体接收部,其积存被所述吸引机构吸引的所述液体;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其利用所述负压,经由接收部侧吸引通路从所述液体接收部吸引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形成为气雾剂。

(2)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容器侧吸引构件,其利用由从所述喷嘴构件的气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气体引起的负压,从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体。

(3)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的所述容器侧吸引构件成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其利用由从所述喷嘴构件的气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气体引起的负压来从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形成为气雾剂;所述液体接收部至少积存从所述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所排出的所述液体。

(4)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力控制机构,其利用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够使所述吸引机构的用于吸引所述容器的所述液体的能力可变。

(5)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用于排出从所述容器所吸引的所述液体的排出口;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遮断构件,其在从所述气体喷射部喷射的气流中遮断所述排出口的遮断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浮动构件,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其连结所述浮动构件和所述遮断构件,并且与该浮动构件的浮动一并移动该遮断构件。

(6)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断构件通过绕摆动轴进行摆动而在所述遮断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7)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从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体并引导所述液体的容器侧吸引通路;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大气开放口,其可以将所述容器侧吸引通路的中途部分向大气侧开放;大气控制阀,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开闭所述大气开放口。

(8)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从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体并引导所述液体的容器侧吸引通路;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容器侧吸引通路控制阀,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控制所述液体在所述容器侧吸引通路中的穿过。

(9)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通过具有连通通路,利用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的吸引力从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体;所述连通通路从所述容器的所述液体连通至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的所述接收部侧吸引通路。

(10)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力控制机构,其利用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够使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所述容器的所述液体的能力可变。

(11)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控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接收部侧吸引通路,并且利用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控制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吸引量;通过由所述控制构件抑制所述液体接收部所述液体吸引量,来促进所述连通通路对所述容器的所述液体的吸引。

(12)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的所述控制构件具有:开闭构件,其在关闭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中的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吸液口的关闭位置和打开该吸液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浮动构件,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其连结所述浮动构件和所述开闭构件,并且与该浮动构件的浮动一并移动该开闭构件。

(13)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在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底面的上方,具有用于接收所述液体的第二液体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吸引由所述第二液体接收部所引导的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形成为气雾剂。

(14)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接收部浸没在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

(15)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接收部兼作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限制从所述喷嘴构件的气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气体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水面发生冲突。

(16)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加热机构,其加热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或者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内的所述液体的至少一部分。

(17)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适配器,其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容器;所述适配器至少具有所述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所述液体接收部、所述吸引机构。

(18)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为对含有氧气的所述气体进行加湿并向患者送出的加湿装置;具有送出部,其用于送出所述气体和所述气雾剂的混合气体。

(19)本发明的加湿装置是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具有所述容器。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其利用由从喷嘴构件的喷出孔所喷射的气体引起的负压,从容纳有加湿用液体的容器吸引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形成为气雾剂;液体接收部,其积存从所述气雾剂成为水滴并滞留的所述液体;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其利用所述负压从所述液体接收部吸引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再次形成为气雾剂;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该加湿装置的无菌水等液体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换变得容易,而且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更换容器时液体从引流管滴落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加湿装置中,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雾化装置适配器的无菌水等液体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由此混入有室内杂菌的成为排水的无菌水等液体不会返回至水瓶等容器,因此解决了杂菌混入至容器内的液体的缺点。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遮断构件,其在从所述喷出孔遮断所述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的喷出口的遮断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绕摆动轴进行摆动;浮动构件,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其用所述摆动轴将所述浮动构件连结于所述遮断构件,并且与该浮动构件的浮动一并摆动该遮断构件,因此,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量增加了的情况下,能停止从容器吸引液体。据此,能够防止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量持续增加。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容器侧吸引构件,其利用由从喷嘴构件的喷出孔所喷射的气体引起的负压,从容纳有加湿用液体的容器吸引所述液体;液体接收部,其积存吸引至所述容器侧吸引构件的所述液体;气雾剂形成构件,其利用所述负压从所述液体接收部吸引所述液体,并且将所吸引的所述液体形成为气雾剂,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该加湿装置的无菌水等液体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换变得容易,而且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更换容器时液体从引流管滴落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加湿装置中,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雾化装置适配器的无菌水等液体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由此混入有室内杂菌的成为排水的无菌水等液体不会返回至水瓶等容器,因此解决了杂菌混入至容器内的液体的缺点。

在本发明的加湿装置中,通过容器侧吸引构件持续地吸引水瓶等容器内的液体而增加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来使该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浸没于该液体,由此停止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吸引液体的功能。据此,防止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向水平凸起部溢出。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气雾剂形成构件吸引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来使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从该液体的液面出现,由此,恢复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吸引液体的功能。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遮断构件,其在从所述喷出孔遮断所述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遮断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绕摆动轴进行摆动;浮动构件,其伴随积存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其用所述摆动轴将所述浮动构件连结于所述遮断构件,并且与该浮动构件的浮动一并使该遮断构件摆动,因此,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量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停止从容器吸引液体。据此,能够防止积存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量持续增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加湿装置,能够起到:防止在使用时杂菌混入到水瓶等容器内的无菌水等液体,并且在更换容器时液体滴落的现象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由调整刻度盘(dial)的窗口和立起凸起部的窗口所形成的空气吸入口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的液体喷出口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的液体喷出口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4是表示氧气从喷嘴构件的喷出孔吹出的方向上的距离的剖视图,以及将该距离和液体在喷出口部分的负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从喷嘴构件的喷出孔中心的距离的侧视图和仰视图,以及该距离和液体在喷出口部分的负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氧气流量计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具有的阀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

图9是用于说明阀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气雾剂形成构件的喷出口以及喷嘴构件的喷出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阀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气雾剂形成构件的喷出口以及喷嘴构件的喷出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具有的阀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表示(A)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A)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具有的阀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表示(A)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所具有的阀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

图16是阀的立体图。

图17(A)是雾化装置适配器在充满液体时的剖视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表示(A)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8(A)是所述第七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在液面下降时的剖视图,(B)是表示所述第七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应用例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所述第七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应用例在充满液体时的剖视图。

图20是所述应用例的液面下降时的剖视图。

图21(A)是雾化装置适配器在液面下降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充满液体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2(A)是雾化装置适配器在液面下降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充满液体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3(A)是雾化装置适配器在充满液体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B)是沿(A)的B-B线的侧面剖视图,(C)是液面下降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4(A)是表示所述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吸引力控制机构的俯视剖视图,(B)是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的主视剖视图,(C)是仅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的大气控制阀的左视图,(D)是仅表示所述大气控制阀的右视图。

图25是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26是雾化装置适配器在充满液体时的剖视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构成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

图27是所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在液面下降时的剖视图。

图28是所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在平衡时的剖视图。

图29(A)是表示所述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吸引力控制机构的俯视剖视图,(B)是所述同吸引力控制机构的主视剖视图,(C)是仅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机构的控制构件的左视图,(D)是仅表示所述控制构件的右视图。

图30是表示所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应用例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所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应用例在充满液体时的剖视图。

图32是所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适配器的应用例在液面下降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A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A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由调整刻度盘7的窗口7a和立起凸起部5的窗口5a所形成的空气吸入口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氧气(含有氧气的气体)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气体喷射部)12a吹出的方向上的距离h的剖视图,以及将该距离h和液体2在喷出口13a、16a部分的负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中心的距离s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以及将该距离s和液体2在喷出口13a、16a部分的负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氧气流量计XC1的一例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附图和以后的各个附图中,适当地省略一部分的结构而简化了附图。

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A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B1和水瓶(容器)1。在水瓶1中装有无菌水等液体2。在该水瓶1的上部配置有开口部1a,在该开口部1a的外周侧表面配置有用于与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结合的螺纹部1b。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下部配置有用于与所述水瓶1结合的盖体3。在盖体3的内周侧表面配置有螺纹部3a,该螺纹部3a用于与在所述水瓶1的开口部1a的外周侧表面配置的螺纹部1b螺纹结合。

另外,在盖体3的内侧具有衬垫4,当螺纹部1b与螺纹部3a螺纹结合且雾化装置适配器XB1与水瓶1结合时,通过该衬垫4的作用防止液体从结合部泄露。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上,沿使雾化装置XA1直立时呈纵向的方向(垂直方向)形成有圆筒状的立起凸起部5,在该立起凸起部5构成有氧气的供给系统。另外,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从立起凸起部5隔开间隔的一侧,沿使雾化装置XA1直立时呈横向的方向(水平方向)形成有圆筒状的水平凸起部6,从该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气、氧气以及气雾剂的混合气体。

在立起凸起部5的外侧配置有可转动的调整刻度盘7。另外,立起凸起部5的顶部被顶板8堵塞。由此,在立起凸起部5的内部形成由该凸起部5和顶板8构成的堵塞空间9。

另外,在顶板8嵌入有安装了螺母10的接头11,通过将该螺母10与如图6所示的氧气流量计XC1的出口构件17连接而供氧。

即,通过将配置于螺母10的螺纹部10a和配置于氧气流量计XC1的出口构件17的螺纹构件17b螺纹结合,配置于氧气流量计XC1的出口构件17的结合部17a和配置于接头11的结合部11a紧贴。并且,氧气通过配置于氧气流量计XC1的出口构件17的流通孔17c和配置于接头11的流通孔11b连通来从氧气流量计XC1向接头11供给。

如图2所示,在调整刻度盘7的侧面形成有窗口7a。另外,在立起凸起部5的侧面的、与窗口7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窗口5a。并且,由该窗口7a和窗口5a所形成的开口具有作为空气吸引孔的功能。

因此,通过使调整刻度盘7转动而使窗口7a与窗口5a对置来形成与堵塞空间9连通的开口。即,通过对调整刻度盘7的转动位置进行调整来能够调整相对于封闭空间9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调整空气的吸入量。

返回到图1进行说明如下。在圆筒状的立起凸起部5的内部配置有喷嘴状的扩散器(diffuser)14。该扩散器14并非其前端变宽的形状,而是其上端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并且该锥形形状的下方部分形成为直管状。并且,扩散器14的锥形形状部分配置有喷嘴构件12。

在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的喷嘴构件12和扩散器14中,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氧气高速穿过扩散器14,因此,存在于堵塞空间9的空气被吸引而流向扩散器14侧。此时,空气根据由窗口5a和对应于调整刻度盘7的转动位置而形成的窗口7a所形成的开口的面积被吸引,并穿过扩散器14。

接头11的水瓶1侧的端部嵌合有喷嘴构件12。在喷嘴构件12的前端形成有喷出孔12a。另外,在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附近设置有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由于喷嘴构件12和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将各个构件形成为两个不同的构件,也可以将这两个构件组合而构成。

但是,由于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和喷出液体2的喷出口13a之间存在微妙的位置关系而难以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喷嘴构件12和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优选一体构成。

同样,喷嘴构件12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构件,可以将这两个构件组合而构成。但是,由于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和喷出液体2的喷出口16a之间存在微妙的位置关系而难以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喷嘴构件12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优选一体构成。即,喷嘴构件12、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以及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优选一体构成。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内设置的扩散器14的内侧,设置有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在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液体2的喷出口13a。与该喷出口13a连续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体2的容器侧吸引通路13b。该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内部的底部附近为止,并且该下端的吸液口13c插入于无菌水等液体2之中,由此能够高效率地吸引该无菌水等液体2。即,该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成为利用由气体引起的负压来从容纳有加湿用液体的水瓶1吸引液体2的吸引机构。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的下部配置有液体接收部15a。来自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的液体2在由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氧气引起的负压的作用下形成为气雾剂状并加湿该氧气,由此能够从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气、氧气以及气雾剂的混合气体,该液体接收部15a能够积存除了引导至外部的液体2水分外的未被引导至外部而成为液滴并滞留在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B1内的液体2。

而且,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设置的扩散器14的内侧,形成有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在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并且与该喷出口16a连续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体2的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该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液体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为止,在该处配置有吸液口16c。

除了引导至外部的液体2水分以外的未被引导至外部而成为液滴且积存在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下部的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从该吸液口16c被吸引,并经过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形成气雾剂并喷出,而且与从所述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形成为气雾剂状并喷出的液体2汇合,由此空气、氧气以及气雾剂的混合气体从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

就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言,所述喷出口16a配置于不妨碍液体2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形成为气雾剂状且加湿氧气的的位置即可。

举出一个例子,图3的(A)表示在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的下侧配置有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的情况。图3的(B)表示在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的情况。图3的(C)表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的高度相同,并且从下方看时两个喷出口分别配置在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中心以某种角度旋转的位置的情况。

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喷出的液体2形成为气雾剂状并加湿氧气,并且从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气、氧气以及气雾剂的混合气体的性能是最优先考虑的,并且由于与喷出口13a连接的用于吸引液体2的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内部的底部附近为止而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因此,从水瓶1的下部吸引液体2所需的负压要大到某种程度。

另一方面,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具有,将未被引导至外部而成为液滴并积存于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下部的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再次形成为气雾剂状,并与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形成为气雾剂状而喷出的液体2汇合并向患者送出的作用,其作用逊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功能。另外,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延伸至液体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为止,从配置于下端的吸液口16c至液体2的喷出口16a的距离短,因此用于吸引液体2的负压小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所需的负压。

然而,在图4和图5所示的负压的曲线图中,在负压比较大的位置配置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而在负压比较小的位置配置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水的喷出口16a,其作为一例是合乎道理的。

将其作为具体的例子表示的就是图3的(A)、(B)以及(C)。当然,并不限于该三个例子,只要是满足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液体2的喷出口16a所需的负压条件的配置,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以上说明的雾化装置XA1包括: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其利用由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引起的负压,从用于容纳加湿用液体2的水瓶1吸引液体2,并且将所吸引的液体2形成为气雾剂;液体接收部15a,其用于积存从气雾剂成为液滴并滞留的液体2;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其利用负压来从液体接收部15a吸引液体2,并且将所吸引的液体2再次形成为气雾剂,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该雾化装置XA1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水瓶1等容器的更换变得容易,而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更换容器时液体2从引流管滴落的现象。

另外,在雾化装置XA1中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2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无需将成为混入有室内杂菌的排水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因此解决了杂菌混入到容器内的液体的缺点。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D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D1的结构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以雾化装置XD1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图7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D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E1和水瓶(容器)1。

在受到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氧气影响的位置,设置有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喷出口26a。由于喷嘴构件12和气雾剂形成构件26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将各个构件形成为两个不同的构件,也可以将这两个构件组合而构成。

但是,由于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和用于喷射液体2的喷出口26a之间存在微妙的位置关系而难以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喷嘴构件12和气雾剂形成构件26优选一体构成。

在设置于雾化装置适配器XE1的框体15内的扩散器14的下方设置有容器侧吸引构件23,在其前端形成有液体2的出口23a。与该出口23a连续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体2的通路23b。该通路2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内部的底部附近为止,并插入于无菌水等液体2之中,由此能够高效率地吸引该无菌水等液体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将包括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进行说明(主要进行气雾剂化)的喷出口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不进行气雾剂化)的上述出口两者的概念定义成排出口。该容器侧吸引构件23成为利用由气体引起的负压来从水瓶1吸引液体2的吸引机构。

液体2在由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氧气引起的负压的作用下,从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出口23a排出,而液体接收部15a能够积存该液体2。

而且,在设置于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的扩散器14内侧,形成有气雾剂形成构件26。在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液体2的喷出口26a,并且该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液体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为止,此处配置有吸液口26c。

从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出口23a排出且积存于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B1的框体15下部的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从该吸液口26c被吸引,并经过接收部侧吸引通路26b,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液体2喷出口26a形成为气雾剂并喷出,空气、氧气以及气雾剂的混合气体从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

就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液体2的出口23a和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液体2的喷出口26a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言,所述出口23a配置于不妨碍液体2从气雾剂形成构件26的液体2喷出口26a形成为气雾剂状并加湿氧气的的位置即可。

以上说明的雾化装置XD1包括:容器侧吸引构件23,其利用由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氧气引起的负压,从用于容纳加湿用液体2的水瓶1吸引液体2;液体接收部15a,其用于积存吸引至该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液体2;气雾剂形成构件26,其利用负压来从液体接收部15a吸引液体2,并且将所吸引的液体2形成为气雾剂,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该雾化装置XD1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换变得容易,而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更换容器时液体2从引流管滴落的现象。

另外,在雾化装置XD1中无需设置用于将积存于雾化装置适配器XE1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无需将成为混入有室内杂菌的排水的无菌水等液体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因此解决了杂菌混入到容器内的液体2的缺点。

另外,在雾化装置XD1中,随着容器侧吸引构件23持续地吸引水瓶1内的液体2,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上升,使该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出口23a被浸没于该液体2,由此停止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据此,防止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向水平凸起部6溢出。并且,通过气雾剂形成构件26吸引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来降低该液体2的液面,由此使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出口23a从该液体2的液面出现,从而恢复容器侧吸引构件2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至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F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XG1所具有的阀30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G1构成雾化装置XF1。图9是用于说明阀30的结构的放大图。图10是表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以及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1是阀30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以及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以雾化装置适配器XG1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图8和图9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F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G1和省略图示的水瓶(容器)。

如图8所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互相对置,并且沿着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气体流以串联配置。具体而言,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接近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位于与喷出口16a相比更远离喷出孔12a的位置。此外,如图12所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也可以配置成朝向相同。

雾化装置适配器XG1具有吸引力控制机构,该吸引力控制机构利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够使吸引机构(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能力可变。作为该吸引力控制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对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进行开闭的阀30。阀30具有遮断构件31、浮动构件32、连结构件33。

遮断构件31在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遮断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的遮断位置(图9中的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图9中的以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绕摆动轴34进行摆动。该遮断构件31位于遮断位置的情况下,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气体流动中遮断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并且,遮断构件3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解除喷出口13a对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气体流动的遮断,由此恢复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浮动构件32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并伴随该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33通过摆动轴34连结浮动构件32和遮断构件31,并且与该浮动构件32的浮动一并使该遮断构件31摆动。

在这种雾化装置XF1中,通过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持续地吸引水瓶内的液体2而使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液面上升来使浮动构件32向上方浮动,由此遮断构件31进行摆动且位于遮断位置,从而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据此,防止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向水平凸起部6(参照图1)溢出。并且,通过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吸引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来降低该液体2的液面,由此浮动构件32向下方浮动而使遮断构件31进行摆动且位于退避位置,从而恢复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该方式的优点在于,由于用摆动轴34承受进行喷雾的氧气的压力,因此伴随液体2液位变化的浮动构件32的浮力不会对遮蔽构件31的转动带来坏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至图12所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以及摆动轴34优选一体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H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A)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XI1所、具有的阀40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I1构成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H1。图13(B)是表示图13(A)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3(A)和图13(B)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H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I1和省略图示的水瓶(容器)。

雾化装置适配器XI1具有阀40,该阀40用于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气流中遮断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阀40是在喷出口13a的跟前对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自身的流动进行遮断的“倾斜滑动式”阀。具体而言,阀40具有遮断构件41、浮动构件42、连结构件43。

遮断构件41在从喷出孔12a遮断喷出口13a的遮断位置(图13(A)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图13(A)中以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倾斜滑动。该遮断构件41位于遮断位置的情况下,从喷出孔12a遮断喷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遮断构件4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解除喷出口13a对喷出孔12a的遮断,由此恢复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浮动构件42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并伴随该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43形成有导向槽43a,该导向槽43a通过雾化装置适配器XI1的框体(省略图示)上设置的导向销44被引导。该连结构件43将浮动构件42与遮断构件41连结,并且与该浮动构件42的浮动一并使该遮断构件41滑动。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J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A)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XK1所具有的阀50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K1构成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J1。图14(B)表示图14(A)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4(A)和图14(B)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J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K1和省略图示的水瓶(容器)。

雾化装置适配器XK1具有用于对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进行开闭的阀50。阀50是用于堵塞喷出口13a的“上下滑动式”阀。具体而言,阀50具有遮断板51、作为浮动构件的浮动环(float ring)52以及用于使遮断板51和浮动环52连接的连结构件53。

遮断板51与浮动环52一体构成且与该浮动环52一体进行滑动。据此,遮断板51在用于堵塞喷出口13a的遮断位置(图14(A)中以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和从该遮断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图14(A)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之间上下滑动。该遮断板51位于遮断位置的情况下堵塞喷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2。遮断板5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解除喷出口13a的堵塞,由此恢复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浮动环52可滑动地嵌入于一体构成的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该浮动环52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并伴随该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据此,浮动环52使遮断板51上下滑动。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L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5是用于说明雾化装置适配器XM1所具有的阀30(吸引力控制机构)的结构的概念图,该雾化装置适配器XM1构成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L1。图16是阀3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以雾化装置适配器XM1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雾化装置适配器XM1的吸引力控制机构也具有使贮留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功能。具体而言,当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到达至规定位置时,降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能力。另一方面,当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小于规定位置时,提高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能力。具体而言,具有阀30,其通过喷出口13a的铅直上方的开闭动作,使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氧气不会接触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如图15所示,阀30具有遮断构件31、浮动构件32、连结构件33、限位器35。

如图16所示,限位器35配置于摆动构件32,当遮断构件31向遮断方向摆动时,该限位器35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侧面抵接,由此进行遮断构件31的定位。此外,当遮断构件31向退避方向摆动时,遮断构件31自身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抵接,由此进行自身的定位。这样,通过限位器35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两者来限制遮断构件31的摆动范围,从而能够进行更精确的液面控制。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和图18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N1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以雾化装置XN1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为防止附图的复杂化,省略吸引力控制机构的说明和图示。

该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N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O1、加热装置60以及水瓶(容器)1。

加热装置60从外部至少对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进行加热。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吸液口16c优先对液体接收部15a中的液体2的接近表层(液面)的部分进行吸引。被加热装置60加热的高温液体2滞留在液面附近,因此,优先吸引该液体2时,能够使加湿温度迅速地上升。

而且,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O1中,在液体接收部15a的基础上,在接收部侧气雾剂生成喷嘴16a的铅直正下方且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面的上方,具有可承接液体2的第二液体接收部110。该第二液体接收部110是固定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或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且向水平方向(或者倾斜方向)延伸的板材,虽不能承受大量的液体2,但是能够将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滴落的液体2优先滞留在其表面。第二液体接收部110的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附近形成有切口(或者开口)110a,能够将滞留的液体2经由该切口110a沿着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

如图17所示,在液体2充分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情况下,沿着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的液体,向液体接收部15a供给。

另一方面,如图18(A)所示,在液体2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初始状态或者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位下降的情况下,从第二液体接收部110经过切口(或者开口)110a沿着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的液体,全部被吸液口16c吸引,并从喷出口16a形成气雾剂并喷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2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之前,也能够迅速地进行加湿。尤其,在考虑到加热装置60等的加温影响,在将吸液口16c定位在液体接收部15a充满液体时的液面附近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该第二液体接收部110兼作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用于限制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喷射的气体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面发生冲突。该限制构件通过承接从喷出孔12a所喷射的气体,能够抑制液体接收部15a的液面被气体喷射而产生波浪。如此地,通过使第二液体接收部110发挥作为限制构件的功能,能够使被加热装置60加热而加温的液体接收部15a内的液体2安静地滞留在液面附近,因此,能够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吸液口16c稳定且有效地只吸引已加温的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例示了第二液体接收部110为板构件的情况,如图18(B)所示,将第二液体接收部110可以构成为碟状或者容器状,由此能够积存更多的液体2。另外,也可以具有引导路110b,该引导路110b用于将积存于第二液体接收部110的液体2引导至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吸液口16c。

另外,在此处,例示了第二液体接收部110配置在高于液体接收部15a(充满液体时的)液面的上方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9和图20所示,将第二液体接收部110可以配置在低于(充满液体时的)液面的下侧。在该情况下,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吸液口16c优选以能够直接吸引积存于第二液体接收部110的液体的方式配置。如图19所示,这样,在液体接收部15a充满液体的情况下,第二液体接收部110被浸没,因此不会发挥任何功能,但是,如图20所示,在液体2未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初始状态或者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位因某种原因下降时,第二液体接收部110露出而优先滞留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滴落的液体2,并迅速供给至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此外,在图19和图20中,例示了在第二液体接收部110的基础上配置限制构件110x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该限制构件110x。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对第八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P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1(A)和图21(B)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P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Q1、省略图示的加热装置以及水瓶(容器)。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Q1中,作为吸引力控制机构,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配置在与规定液位略相同的高度。即,雾化装置适配器XQ1是通过液体2的液面堵塞喷出口13a的“水淹没式”雾化装置适配器。

在图21(A)所示的状态中,液体2的液面低于喷出口13a,因此,喷出口13a露出并吸引水瓶内的液体2,并且能够将该液体2形成为气雾剂并喷出。另一方面,如图21(B)所示,当液体2的液位上升而处于喷出口13a被浸没的状态时,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并且,当液体2作为气雾剂被消耗掉而使液面下降时,再次返回至图21(A)的状态使喷出口13a露出,由此恢复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靠近液面侧,其结果该喷出口13a远离喷出孔12a,因此存在负压不足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除了与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相对应的喷出孔12a外还设置第二喷出孔,并且使配置于规定液位附近的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接近第二喷出孔。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2对第九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R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2(A)和图22(B)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R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S1、省略图示的加热装置以及水瓶(容器)。

在雾化装置适配器XS1中,作为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阀56,其配置于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中途;驱动构件57,其利用伴随液体2的上升或者下降的浮力进行摆动,由此对阀56进行打开或者关闭(ON/OFF)。阀56相对于容器侧吸引通路13b进行进退,由此对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流路进行封闭或开放。因此,如图22(A)所示,在液体2的液位低的情况下,打开阀56而容器侧吸引通路13b处于开放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吸引液体2。另一方面,如图22(B)所示,当液体2的液面达到规定位置时,驱动构件57摆动而对阀56进行按压,由此封闭容器侧吸引通路13b。其结果,停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液体2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中,作为吸引力控制机构,例示了利用液体2的浮力或液体自身来切换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吸引功能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液体2的液面(液位)进行电气测量,并利用其测量结果,用电磁阀对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流动进行打开或者关闭。另外,在用电子泵从水瓶吸引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液面的测量结果,对泵体的功能进行启动和关闭(ON/OFF)而控制液面。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3至图25对第十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T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3(A)至图23(C)所示的雾化装置(加湿装置)XT1包括雾化装置适配器XU1、省略图示的加热装置以及水瓶(容器)。

如图23(B)所示,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容器侧吸引通路13b和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并联配置在将从喷出孔12a喷射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作为主轴时的圆周方向上。

吸引力控制机构具有:大气开放口13d,其配置于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中途,即比液体接收部15a的充满液体时的液位高的上方;大气控制阀70,其用于开闭大气开放口13d。大气开放口13d是与容器侧吸引通路13b垂直地相交的截面呈圆形的开口,用于使容器侧吸引通路13b与大气连通。

大气控制阀70具有开闭构件71、浮动构件72以及连结构件73。如图24所示,开闭构件71具有:阀体71a,其呈圆锥形,从凸出端侧插入于大气开放口13d;卡合部71b,其形成于阀体71a的后方侧。浮动构件72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并且伴随该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73的一侧固定在浮动构件72,其另一侧与开闭构件71的卡合部71b卡合,该连结构件73通过摆动轴74自如地进行摆动。当连结构件73因该浮动构件72的浮动而摆动时,与该连结构件73卡合的开闭构件71的阀体71a相对于大气开放口13d进行进退。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阀体71a呈圆锥形,是因为当阀体71a从凸出端侧插入于圆形的大气开放口13d时,两者会自主地定中心,同时能够根据其进入状况对流量进行微调整,而且还能提高阀体71a进入到头时的封闭性。此外,当阀体71a进入到头时,存在于阀体71a的基端周围的平面紧贴于大气开放口13d周围的平面,从而还能够封闭大气开放口13d。

因此,如图23(A)和图25所示,当液体2的液位上升而使浮动构件72浮起时,阀体71a从大气开放口13d后退,由此大气导入到容器侧吸引通路13b。其结果,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无法吸引水瓶(省略图示)内的液体。另一方面,如图23(C)和图24所示,当液体2的液位下降而使浮动构件72下降时,阀体71a进入到大气开放口13d而堵塞大气开放口13d。其结果,容器侧吸引通路13b的封闭性变高,由此能够吸引水瓶内1的液体2。实际上,大气开放口13d和阀体71a之间的间隙自主地调整为最佳间隔而达到平衡,从而维持因进行加湿而引起的液体2消耗量和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液体2吸引量变为同等的状态。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6至图29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XV1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以雾化装置适配器XW1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雾化装置适配器XW1具有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具有:喷出口16a,其配置于喷嘴构件12的喷出孔12a的附近;吸液口16c,其朝向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内部开口;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其用于连通喷出口16a和吸液口16c。

另外,作为从水瓶1吸引液体2的吸引机构具有连通通路80,该连通通路80从水瓶1内的液体2连通至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连通通路80的上端成为与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汇流的汇流口80a,而连通通路80的下端成为用于吸引水瓶1内的液体2的吸液口80c。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与连通通路80串联连接,在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的侧面形成有截面呈圆形(或者圆筒形)的吸液口16c。因此,当对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施加负压时,欲从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的吸液口16c吸引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同时也欲从连通通路80的吸液口80c吸引水瓶1内的液体2。即,构成为利用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喷出口16a的吸引力来从水瓶1吸引液体2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吸引力控制机构,其利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够使吸引机构的吸引水瓶1的液体2的能力可变。该吸引量控制机构为多种多样,例如,如图29所示,优选地,利用用于开闭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的吸液口16c的控制构件90,控制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吸引的吸引量。当利用控制构件90抑制该吸引量时,喷出口16a的吸引力(负压)施加于连通通路80侧,因此能够促进水瓶1的液体2被吸引。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构件90具有:开闭构件91,其在用于关闭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吸液口16c的关闭位置和用于打开该吸液口16c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浮动构件92,其伴随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93,其用于连结浮动构件92和开闭构件91,并且与浮动构件92的浮动一并移动开闭构件91。

如图29所示,开闭构件91具有;阀体91a,其呈圆锥形,从凸出端侧插入于吸液口16c;卡合部91b,其形成于阀体91a的后方侧。浮动构件92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并且伴随该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动。连结构件93的一侧固定在浮动构件92,其另一侧与开闭构件91的卡合部91b卡合,并且该连结构件93通过摆动轴94自如地进行摆动。当连结构件93通过该浮动构件92的浮动进行摆动时,与其卡合的开闭构件91的阀体91a相对于吸液口16c进行进退。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阀体91a呈圆锥形,是因为当阀体91a从凸出端侧插入于圆形的吸液口16c时,两者会自主地定中心,同时能够根据其进入状况对流量进行微调整,而且还能够提高阀体91a进入到头时的封闭性。此外,当阀体91a进入到头时,存在于阀体91a的基端周围的平面紧贴于吸液口16c的周围平面,从而还能够封闭吸液口16c。

因此,如图26所示,当液体2的液位上升而使浮动构件92浮起时,阀体91a从吸液口16c后退,由此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导入到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其结果,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能够吸引液体接收部15a的液面附近的液体2。当用加热装置60加热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时,能够优先吸引聚集在液面的加温的液体2,因此方便性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当液体2的液位下降而使浮动构件92下降时,阀体91a进入到吸液口16c并堵塞吸液口16c。其结果,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6的吸引用负压施加于连通通路80侧,由此能够吸引水瓶1内的液体2。实际上,如图28所示,吸液口16c和阀体91a之间的间隙自主地调整为最佳间隔而达到平衡,并且吸液口16c对液体2的吸引和对水瓶1内的液体2吸引同时进行,从而维持因进行加湿而引起的液体2的消耗量和从水瓶1吸引液体2的吸引量变为同等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连通通路80的汇流口80a配置在积存于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液面之下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在接收部侧吸引通路16b的任意位置进行汇流即可。例如,如图30所示的应用例那样,也可以使汇流口80a配置在高于液体2的液面的上方。这样配置的情况下,当停止装置时,能够避免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经由吸液口16和连通通路80向水瓶1倒流的现象。当然,如图26和图30的点划线所示,也可以通过在连通通路80上设置止回阀80x来抑制向水瓶1的倒流。当然,也可以将汇流口80a设置于接近喷出口16a的位置。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由吸引力控制机构堵塞吸液口16c来对水瓶1的吸引力进行调整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1和图32所示的吸引力控制机构那样,也可以在连通通路80的汇流口80a配置三通阀95,并且用浮动构件92和连结构件93转动该三通阀95,由此在如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31所示的通过液位的上升来使吸液口16c和喷出口16a连通而吸引液体接收部15a的液体2的状态;如图32所示的通过液位的下降来使连通通路80的吸液口80c和喷出口16a连通而吸引水瓶1的液体2的状态。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和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各个实施方式和各个变形例的结构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和其他变形例。

即,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适当地变更各个结构的位置、大小(尺寸)、形状、材质、方向、数量等。

或者,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将阀30、40、50开闭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13的喷出口13a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阀也可以开闭容器侧吸引构件的出口。

附图标记说明

XA1、XD1、XF1、XH1、XJ1 雾化装置(加湿装置)

XB1、XE1、XG1、XI1、XK1 雾化装置适配器(适配器)

XC1 氧气流量计

1 水瓶(容器)

2 无菌水等液体

3 盖体

4 衬垫

5 立起凸起部

6 水平凸起部(送出部)

7 调整刻度盘

8 顶板

9 封闭空间

10 螺母

11 接头

12 喷嘴构件

12a 喷出孔

13 容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

14 扩散器

15 雾化装置适配器的框体

15a 液体接收部

16 接收部侧气雾剂形成构件

17 氧气流量计的出口构件

23 容器侧吸引构件

26 气雾剂形成构件

31 遮断构件

32 浮动构件

33 连结构件

34 摆动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