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器具和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3776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处置器具和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使用热能量对于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和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在美国专利第7329257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使用能量对夹持在1对夹持面之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在该处置器具中,使一个夹持面朝向另一个夹持面突出,并使突出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薄壁。因此,该处置器具一边以线状对生物体组织施加压力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热能量,从而易于切开该生物体组织。

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时,存在将位于与期望位置偏离的位置的生物体组织把持在1对夹持面之间而需要进行重新夹持的情况。此时,要求将相对于位于与期望位置偏离的位置的生物体组织的、夹持时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在1对夹持面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施加能量而进行将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切开等处置时,要求对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分大的压力,以易于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1对夹持面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时将夹持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且在施加能量而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时能够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压力一边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和处置系统。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处置器具,其中,该处置器具包括:第1夹持部,其具有第1夹持面;第2夹持部,其具有第2夹持面,该第2夹持面与所述第1夹持面相对,用于与所述第1夹持面配合地夹持生物体组织;以及处置体,其设于所述第1夹持部,该处置体具有处置面,当在所述第1夹持面与所述第2夹持面之间夹持有所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停止供给热能量时,所述处置面自所述第1夹持面突出第1突出量,所述处置面能与所述热能量的供给相对应地成为自所述第1夹持面比所述第1突出量更大程度地突出的第2突出量,在所述处置面自所述第1突出量达到所述第2突出量时,使相对于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压力上升,从而与所述热能量的作用配合地对所述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第1夹持部的夹持面的概略图。

图4A是在停止自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发热体对处置体供给热能量的状态下的、沿着图3中的I-I线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4B是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沿着图3中的II-II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5A是在自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发热体对处置体供给热能量的状态下的、沿着图3中和图5B中的I-I线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B是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沿着图3中和图5A中的II-II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部的夹持面的概略图。

图6B是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2处置片的、沿着图6A中的III-III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在图4B所示的第1处置片与图6B所示的第2处置片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利用被自图5B所示的第1处置片的发热体传递热量而进行热膨胀后的处置体将夹持在第1处置片与图6B所示的第2处置片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切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8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在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彼此相邻的突出体和热膨胀构件这两者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8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对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彼此相邻的突出体和热膨胀构件中的热膨胀构件施加热能量而使其膨胀并利用热膨胀构件将夹持在其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切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9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在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1对突出体和配置在突出体之间的热膨胀构件这几者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9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对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热膨胀构件施加热能量而使热膨胀构件膨胀并利用热膨胀构件将夹持在其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切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0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在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1对突出体、配置在突出体之间且通过施加热量而发生变形的变形体、在突出体之间配置于变形体的移动体这几者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0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是表示通过对第1处置片的处置体的变形体施加热能量而使变形体变形并利用配置于变形体的移动体将在其与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面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切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1A是在停止自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发热体对处置体供给热能量的状态下的、沿着图3中的I-I线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1B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沿着图3中的II-II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处置片的第1夹持部的夹持面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2处置片的第2夹持部的夹持面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使大致U字状的封缝钉自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处置部的第1夹持部突出并利用第2夹持部的夹持面使封缝钉的腿部弯折的状态的、沿着图13中的XV-XV线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7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具有处置器具(能量处置器具)12和用于对处置器具12施加能量的控制器14。控制器14用于将处置器具12的后述的发热体72的温度控制为适当的温度。

在控制器14上连接有脚踏开关16,该脚踏开关16具有用于对施加于处置器具12的能量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踏板16a。处置器具12与控制器14之间利用第1线缆18a电连接,控制器14与脚踏开关16之间利用第2线缆18b电连接。脚踏开关16能够利用踏板16a的操作等向控制器14输入信号,控制器14能够根据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的操作等对施加于处置器具12的能量进行控制。

手术人员操作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从而对能量从控制器14向外科用处置器具12的供给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在按压踏板16a时,使后述的发热体72发热而向处置体(热膨胀构件)70和第1夹持部66传热,当松开踏板16a时,停止向发热体72供给能量。

此外,当然,也可以是,替代脚踏开关16而使用未图示的手动开关或者连同脚踏开关16一起使用未图示的手动开关。

如图2所示,控制器14具有由CPU等构成的控制部22、作为能量源的发热体驱动电路(能量输出电路)24、以及显示部26。发热体驱动电路24和显示部26被控制部22控制。显示部26被用于显示控制器14的状态、或者进行各种设定时。也可以在显示部26上显示例如后述的发热体(能量输出部)72的温度。

此外,当在脚踏开关16和控制器14的控制部22电连接的状态下按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时,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向后述的发热体72输出能量。此时,控制部22能够对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向发热体72输出的能量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发热体72的温度(每单位时间的上升温度和最高温度)。

如图1所示,处置器具12具有插入部42和操作部44。插入部42具有轴54和用于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的处置部52。轴54的基端部连结于操作部44的一端44a。处置部52配置于轴54的顶端部。处置部52具有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

利用公知的机构通过操作部44的开闭杆(开闭把手)46的操作来使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开闭。当以使开闭杆46接近操作部44的另一端44b的方式对开闭杆46进行操作时,利用例如配置于插入部42的内部的引线、杆等公知的部件使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中的至少一者移动,从而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相对于彼此接近而闭合。当以使开闭杆46远离操作部44的另一端44b的方式对开闭杆46进行操作时,利用公知的部件使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中的至少一者移动,从而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相对于彼此远离而打开。此外,既可以利用操作部44的开闭杆46的操作来使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中的仅一者移动,也可以利用对操作部44的开闭杆46的操作来使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这两者移动。即,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能够相对地开闭。

处置部52包括1对钳构件(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62、64、具有第1夹持面66a的第1夹持部66、具有第2夹持面68a的第2夹持部68、以及设于第1夹持面66a的处置体70。第2夹持部68的第2夹持面68a与第1夹持面66a相对,其用于与第1夹持面66a配合地夹持生物体组织L1、L2。在第1夹持部66的内部或背面66b配置有发热体(能量输出部)72。即,处置部52具有第1钳构件62,该第1钳构件62配置有第1夹持部66,并能够使第1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面68a接近和远离。处置部52具有第2钳构件64,该第2钳构件64配置有第2夹持部68,并能够使第1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面68a接近和远离。

在该实施方式中,发热体72形成为在输入能量时发热的加热器。发热体72经由插入部42和操作部44而与控制器14的发热体驱动电路24电连接。因此,通过对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进行操作,从而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对发热体72输出能量而使发热体72发热。在使发热体72发热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能够使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的温度和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温度分别在数秒内自常温起升温到例如150℃~300℃左右。

第1处置片52a由第1钳构件62、第1夹持部66、处置体70以及发热体72形成。第2处置片52b由第2钳构件64和第2夹持部68形成。

第1钳构件62和第2钳构件64适当地使用例如陶瓷、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还有经绝缘处置后的金属材料等。另外,第1钳构件62和第2钳构件64优选使用具有隔热性的材料。

第1夹持部66配置于第1钳构件62。第1夹持部66中的、相对于第1夹持面66a而言的背面66b支承于第1钳构件62或固定于第1钳构件62。

此外,如图3~图5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将通过第1夹持部66的顶端Y1和基端Y2的长度方向规定为Y方向,将与长度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规定为X方向,将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而言的高度方向(相对于第2夹持部68而言的开闭方向)规定为Z方向。即,第1夹持部66的长度方向Y利用第1夹持部66的顶端Y1和基端Y2进行规定。第1夹持部66的宽度方向X利用第1夹持部66的1对缘部X1、X2进行规定。此外,将沿着长度方向Y将1对缘部X1、X2的中央连结起来的线作为中心线C。

第1夹持部66形成为在沿着插入部42的长度方向Y的方向上较长且在与长度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比长度方向Y上的长度小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状。第1夹持部66优选由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第1夹持部66使用例如Fe-Ni36%合金材料(热膨胀率:0.8×E-6(1/K))。即,作为第1夹持部66,优选使用热膨胀率较低的材料。

此外,来自发热体72的热量(热能量)传递至第1夹持部66。因此,当供给能量而使发热体72发热时,能够向第1夹持面66a传热,从而第1夹持面66a的温度上升。

如图3、图4B以及图5B所示,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的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在图3中的附图标记C上),自夹持面66a朝向第1钳构件62地形成有凹部67。凹部67优选沿着长度方向Y形成为适当的长度。在此,如图3所示,凹部67形成于第1夹持部66的顶端Y1与基端Y2之间。

在凹部67配置有发热体72。即,在第1夹持部66中的、背面66b或与背面66b接近的位置配置有发热体72。

在常温条件下,处置体70的长度略短于凹部67的沿着长度方向Y的长度且略小于凹部67的沿着宽度方向X的宽度。发热体72的发热区域与凹部67的沿着长度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在此,发热体72能够在自其顶端到基端的范围内均匀地发热。

在凹部67配置有处置体70。换言之,在处置体70固定有发热体72。在凹部67与处置体70之间配置有具有耐热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缓冲部74。缓冲部74优选使用例如由陶瓷纤维编织而成的耐热纸。另外,缓冲部74还优选使用不锈钢材料制的钢丝棉。另外,只要能够在例如30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确保功能,就还优选使用硅橡胶材料等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

处置体70具有:传热面70a,自发热体72向该传热面70a传热(用于接收热量);以及处置面(缘部)70b,其位于传热面70a的相反侧且自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朝向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突出,用于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沿着第1夹持部66的长度方向Y延伸。处置面70b在第1夹持部66的长度方向Y上具有适当的长度,且具有比处置面70b的长度方向Y上的长度短且比第1夹持部66的与长度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X上的宽度小的宽度。处置面70b形成为钝形。因此,能够尽可能防止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L1、L2的状态下在生物体组织L1、L2上残留夹持的痕迹。

配置于第1夹持部66的处置体70使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例如铝合金(热膨胀率:23.1×E-6(1/K))。即,处置体70的热膨胀率与第1夹持部66的热膨胀率相比较大,为第1夹持部66的热膨胀率的20倍~30倍左右。因此,当发热体72发热时,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温度上升且与第1夹持部66相比处置体70膨胀。即,处置体70由在传递有发热体72的热能量时发生膨胀的材料形成。

此外,在未自发热体72向处置体70输出能量的情况下,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第1夹持面66a突出的第1突出量(初始突出量)P1优选为0mm(第1夹持面66a与处置面70b平齐)~1毫米左右。此外,根据热膨胀率的不同,第1突出量P1也可以为负。即,还优选的是,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处于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被拉入的状态。

在自发热体72向处置体70输出能量(即,向处置体70传递热量)的情况下,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第1夹持面66a突出的最大突出量(第2突出量)P2优选为比第1突出量P1大例如1毫米~几毫米左右。此外,第2突出量P2必须为正,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处于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第1夹持面66a突出的状态。

即,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设于第1夹持部66,当在第1夹持面66a与第2夹持面68a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L1、L2的状态下停止供给热能量时,处置面70b自第1夹持面66a突出第1突出量P1。并且,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能与热能量的供给相对应地成为自第1夹持面66a比第1突出量P1突出的第2突出量P2。在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自第1突出量P1达到第2突出量P2时,使相对于生物体组织L1、L2的压力上升,从而与热能量的作用配合地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

第2夹持部68配置于第2钳构件64。第2夹持部68中的、相对于夹持面68a而言的背面68b支承于第2钳构件64或固定于第2钳构件64。第2夹持部68优选由金属材料形成。第2夹持部68由例如铜等形成。

并且,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与第1夹持部68的夹持面66a相对。

在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的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自夹持面68a朝向第2钳构件64地形成有凹部69。凹部69优选沿着长度方向Y形成为适当的长度。在此,如图6A所示,凹部69形成在第2夹持部68的顶端与基端之间。

在凹部69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构件76。弹性构件76形成为与相对的处置体70的沿着长度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同或比相对的处置体70的沿着长度方向Y的长度长。即,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具有弹性构件76,该弹性构件76具有相对于被供给热能量的状态下的处置体70的温度的耐热性,用于承受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

作为弹性构件76,能够使用例如使用有陶瓷纤维的耐热纸。陶瓷纤维具有1000℃以上的较高的耐热性,能够经受住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温度。耐热纸是通过编织形成为纸状而形成的。该耐热纸如毛毡布料(日文:フェルト生地)那样柔软且具有弹性。

另外,对于弹性构件76,能够采用像钢丝棉那样地、将金属材料制的细线团在一起而成的构件作为耐热性构件。但是,铁制的钢丝棉在加热时有可能氧化而着火,因此优选使用不锈钢材料。

此外,控制器14的发热体驱动电路24能够对处置器具12的发热体72的表面温度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14使发热体72发热,在将该热量(热能量)传递至处置体70时,能够对处置体70的表面(生物体组织保持面)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且,能够经由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向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传递热量(热能量)。

控制器14的发热体驱动电路24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例如数秒(例如最大为10秒左右)内对发热体72施加能量而使发热体72发热之后,使能量的供给暂时自动停止。

接下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的作用。在此,说明对在利用第1夹持部66和第2夹持部68夹持生物体组织L1、L2时夹持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的影响进行抑制的情况下的作用。接着,说明在对被第1夹持部66和第2夹持部68夹持的生物体组织L1、L2施加能量时一边密封生物体组织L1、L2一边将生物体组织L1、L2切断的情况下的作用。

使用者在适当地把持处置器具12的操作部44的状态下使处置部52接近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然后,适当地操作开闭杆46而使第1钳构件62和第2钳构件64(第1处置片52a和第2处置片52b)相对地打开,将生物体组织L1、L2配置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之间。在该状态下,操作开闭杆46,如图7A所示,将生物体组织L1、L2把持在夹持面66a、68a之间。

此时,处置体70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突出第1突出量P1(参照图4B)。然而,第1突出量P1是处置面70b与夹持面66a平齐(即,突出量为零)或处置面70b基本上不突出的量,从而防止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影响。因此,即使在暂时夹持生物体组织L1、L2之后将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彼此打开,也能够尽可能防止处置体70对夹持的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影响。

然后,再次操作开闭杆46,利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来夹持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在夹持了生物体组织L1、L2中的想要处置的期望位置的状态下,使用者按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因此,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向发热体72输出能量而使发热体72发热。发热体72被控制为在例如时间t1(例如数秒~几十秒等任意时间)内使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夹持面)升温至大致250℃,并维持该温度。

发热体72的热能量自传热面70a传递至处置体70并传递至形成凹部67的第1夹持部66。第1夹持部66由热膨胀率较低的材料形成,因此,基本上不膨胀或者难以膨胀。另一方面,处置体70由热膨胀率较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发生膨胀。此时,处置体70以推开缓冲部74的方式发生膨胀。并且,在自发热体72传递来的热量的作用下,处置体70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至比第1突出量P1大的第2突出量P2。

当使发热体72发热时,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在数秒间升温到150℃~300℃左右。因此,利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对生物体组织L1、L2施加热能量从而密封生物体组织L1、L2。另外,利用处置体70对生物体组织L1、L2施加热能量。此时,如图7B所示,由于处置体70发生膨胀,因此,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以沿着长度方向Y的线状相对于生物体组织提高压力。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使朝向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作用的压力上升。因此,生物体组织L1、L2中的、尤其是被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呈线状按压的位置被呈线状切开。即,在处置体70与热能量的供给相对应地自第1突出量P1达到第2突出量P2时,利用处置面70b与热能量的作用配合地将生物体组织L1、L2切开。

此外,当第2处置片52b中的、用于承受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部位为硬质时,有可能在处置面70b与硬质的承受部之间产生间隙。在想要切开生物体组织L1、L2时,有可能因该间隙而产生生物体组织L1、L2的切割残留。另外,当利用第2处置片52b的硬质的承受部来承受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时,有可能对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施加负荷。

在此,当切开生物体组织L1、L2时,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在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上配置的弹性构件76。通过弹性构件76的弹性变形,从而难以在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与弹性构件76之间形成间隙。因而,由于存在弹性构件76,因此能够尽可能防止生物体组织的切割残留。另外,由于弹性构件76具有耐热性且具有弹性,因此能吸收抵接所产生的力。因此,弹性构件76能够防止对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施加负荷。

另外,生物体组织L1、L2的厚度不均匀。因此,有时从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自相对于Z方向偏移了的方向对配置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的弹性构件76施加力。此时,能够利用弹性构件76来尽可能防止过度的力施加于第2夹持部68和第2钳构件64。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和处置器具12,可以说起到以下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热膨胀率几十倍于第1夹持部66的处置体70。在未自发热体72分别对第1夹持部66和处置体70施加热能量的状态下,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的突出量P1为处置面70b与夹持面66a平齐或比夹持面66a稍微突出的程度。因此,能够防止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这两者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和弹性构件76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时、尤其是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位置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负荷。

并且,在自发热体72分别对第1夹持部66和处置体70施加热能量的状态下,能够使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升温到例如150℃~300℃左右,且能够利用处置体70的线状的处置面70b来进一步按压生物体组织。因此,能够利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之间的区域来密封生物体组织,并能够利用配置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的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的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来切开生物体组织。即,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中,能够进行处置而使生物体组织L1、L2的切开位置的周围为密封状态。

因而,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不施加能量地将生物体组织L1、L2夹持在1对夹持面66a、68a之间时,能够将夹持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采用该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要施加能量而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时,通过使处置体70膨胀而增大处置面70b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的突出量,能够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压力一边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中,以能够承受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的方式在第2夹持部68上配置了弹性构件76。并且,该弹性构件76具有相对于300℃左右的温度的充分的耐热性。因此,在生物体组织L1、L2被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按压时,弹性构件76进行弹性变形,从而难以在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与弹性构件7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由于存在弹性构件76,因此能够尽可能防止生物体组织L1、L2的切割残留。

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1夹持部66配置发热体72的例子。还优选的是,在第1夹持部66配置发热体72且在第2夹持部68配置与发热体72同时发热的发热体(未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入部42,说明了具有处置部52和轴54的例子,但不一定需要轴54。还优选的是,在操作部44直接安装处置部52。

接下来,使用图8A和图8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处置体70具有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由具有互不相同的热膨胀率的金属材料、耐热性树脂材料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此时,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既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分开。

在图8A中,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7A所示的处置体70相比,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的第1突出量(初始突出量)P1形成得较大。能够与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相对应地适当设定第1突出量P1。

第1刀具82使用例如铝合金(热膨胀率:23.1×E-6(1/K))。第2刀具84使用例如Fe-Ni36%合金材料(热膨胀率:0.8×E-6(1/K))。即,第1刀具82的热膨胀率与第2刀具84的热膨胀率之间存在20倍~30倍左右的差。因此,在使发热体72发热而将热量传递至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时,第1刀具82的膨胀大于第2刀具84的膨胀。此外,第2刀具84基本上不膨胀。即,处置体70包括:第1刀具(热膨胀构件)82,利用热能量的供给,第1刀具82的处置面86a自第1突出量P1达到第2突出量P2;以及第2刀具(突出体)84,其与第1刀具82相邻,具有相对于第1夹持面66a突出第1突出量P1的处置面(生物体组织的支承面)86b。

第1刀具82和第2刀具84相互配合而形成处置面86。处置面86具有形成于第1刀具82的第1处置面86a和形成于第2刀具84的第2处置面86b。

接下来,简单地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系统10的作用。

在未对发热体72供给能量或者停止供给能量的状态下,如图8A所示,将生物体组织L1、L2夹持在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与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之间。此时,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与处置体70的处置面86a、86b之间的距离、即第1突出量P1彼此大致相同。

与图7A所示的处置部52相比,在图8A所示的处置部52中,处置体70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突出的第1突出量P1较大。然而,根据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的不同,能够忽略因将处置体70相对于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突出的第1突出量P1设置得较大而产生的影响。

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参照图2)对图8A所示的处置部52的发热体72供给能量,使发热体72发热而达到适当的温度(例如250℃左右)。发热体72的热量传递至第1刀具82、第2刀具84以及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

因此,与第1刀具82、第2刀具84以及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相接触的、夹持在第1刀具82、第2刀具84以及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这三者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之间的生物体组织L1、L2被施加热量并被密封。

此时,如图8B所示,由于第1刀具82发生膨胀,因此,第1刀具82的处置面86a以沿着长度方向Y的线状相对于生物体组织L1、L2提高压力。因此,生物体组织L1、L2中的、尤其是被第1刀具82的处置面86a呈线状按压的位置被呈线状切开。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该变形例的处置系统10和处置器具12,可以说起到以下效果。

在将生物体组织L1、L2夹持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和处置体70的处置面70b这两者与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和弹性构件76这两者之间时,根据生物体组织L1、L2的种类(例如,胃、肝脏等脏器的种类),能够防止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位置对生物体组织L1、L2施加负荷。因此,即使使用该变形例的处置部52,也能够根据生物体组织L1、L2的种类的不同而防止因夹持而对生物体组织L1、L2施加负荷。

并且,在该变形例中,在使发热体72发热时,与图7A和图7B所示的状态相比,能够使热膨胀率较大的部分的与生物体组织L1、L2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能够增大按压生物体组织L1、L2的按压力。因此,在如图8B所示那样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时,能够以比图7B所示的状态的温度低的温度来切开生物体组织L1、L2。

因而,采用该变形例的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不施加能量地将生物体组织L1、L2夹持在1对夹持面66a、68a之间时,能够将夹持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采用该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施加能量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时,通过使处置体70的第1刀具82膨胀而增大处置面86a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的突出量,能够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压力一边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

此外,如图8A所示,在该变形例中,与图7A所示的状态相比,增大了处置体70的处置面86的第1突出量P1。然而,根据处置对象(生物体组织L1、L2的种类)的不同,当然也可以使处置体70的处置面86的第1突出量P1形成为与图7A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突出量。

接下来,使用图9A和图9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该变形例是第1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处置体70具有中央的第1刀具(热膨胀构件)92和在第1刀具92的两侧与第1刀具92相邻的第2刀具(突出体)94和第3刀具(突出体)96。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这两者与第1刀具92由具有互不相同的热膨胀率的金属材料、耐热性树脂材料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刀具92位于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附图标记C(参照图3)上)。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分别与第1刀具92相邻。此时,第2刀具94既可以与第1刀具92相互接触,也可以与第1刀具92分开。同样地,第3刀具96既可以与第1刀具92相互接触,也可以与第1刀具92分开。

第1刀具92使用例如铝合金(热膨胀率:23.1×E-6(1/K))。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使用例如Fe-Ni36%合金材料(热膨胀率:0.8×E-6(1/K))。即,第1刀具92的热膨胀率与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这两者的热膨胀率之间存在20倍~30倍左右的差。因此,在使发热体72发热而将热量传递至第1刀具92、第2刀具94、以及第3刀具96时,第1刀具92的膨胀大于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的膨胀。此外,第2刀具94和第3刀具96基本上不膨胀。

第1刀具92、第2刀具94、以及第3刀具96相互配合而形成处置面98。处置面98具有形成于第1刀具92的第1处置面98a、形成于第2刀具94的第2处置面(生物体组织的支承面)98b、以及形成于第3刀具96的第3处置面(生物体组织的支承面)98c。

采用该变形例的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如图9A所示,在不施加能量地将生物体组织L1、L2夹持在1对夹持面66a、68a之间时,能够将夹持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采用该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如图9B所示,在施加能量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时,通过使处置体70的第1刀具92膨胀而增大处置面98a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的突出量,能够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压力一边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

接下来,使用图10A和图10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在此,作为图9A和图9B所示的处置部52的第2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处置体70具有中央的第1刀具(移动构件)102、在第1刀具102的两侧与第1刀具102相邻的第2刀具104和第3刀具106、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变形构件)108。该实施方式的处置体70具有利用热能量的供给而变形的变形构件108和与变形构件108的变形相对应地沿与第1夹持面66a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第1刀具(移动构件)102。

第1刀具102与第2刀具104之间以及第1刀具102与第3刀具106之间优选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第1刀具102、第2刀具104、以及第3刀具106相互配合而形成处置面110。处置面110具有形成于第1刀具102的第1处置面110a、形成于第2刀具104的第2处置面110b、以及形成于第3刀具106的第3处置面110c。

在此,第1刀具102、第2刀具104、以及第3刀具106使用低热膨胀率的相同材料。第1刀具102、第2刀具104、以及第3刀具106使用例如Fe-Ni36%合金材料(热膨胀率:0.8×E-6(1/K))。另外,还优选的是,第1刀具102、第2刀具104、以及第3刀具106使用与第1夹持部66相同的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108配置在第1刀具102与发热体72之间。在此,例如形成为螺旋弹簧状的多个形状记忆合金108沿着长度方向Y以适当的间隔排列。形成为螺旋弹簧状的各形状记忆合金108记忆了形状,从而在被加热至比常温高的适当的温度时发生延展。

作为该变形例的形状记忆合金108,使用例如Ti-Ni合金。能够调整为,当形状记忆合金108被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例如90℃左右)时,发挥使形状记忆合金108恢复到所记忆的形状的性质。

因此,当如在第2变形例中说明地那样使发热体72发热时,形状记忆合金108被加热而自图10A所示的状态变形为图10B所示的状态。此时,第1刀具(移动构件)102从图10A所示那样自第1夹持面66a突出第1突出量P1的状态移动到图10B所示那样自第1夹持面66a突出第2突出量P2的状态。因而,当使发热体72发热时,形状记忆合金108被加热,能够使第1刀具102以远离发热体72的方式移动。

此外,即使在形状记忆合金108使第1刀具102远离发热体72时,也能够经由第2刀具104和第3刀具106将热量传递至第1刀具102的第1处置面110a。

采用该变形例的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1对夹持面66a、68a之间夹持有生物体组织L1、L2时,能够将夹持对生物体组织L1、L2造成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采用该处置器具12和处置系统10,在要施加能量而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108使处置体70的第1刀具102移动而增大处置面110a相对于夹持面66a突出的突出量,能够一边对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1、L2的一部分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压力一边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此外,除了Ti-Ni合金之外,形状记忆合金108还能够使用在达到超过100℃的温度时变形为所记忆的形状的高温型形状记忆合金。

作为第2变形例的处置部52的进一步的变形例说明了该变形例的处置部52。还优选的是,将形状记忆合金108配置于图7A和图7B所示的处置部52的处置体70的传热面70a与发热体72之间。同样地,还优选的是,将形状记忆合金108配置于图8A和图8B所示的处置部52的处置体70的第1刀具82与发热体72之间。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说明了在第1刀具102与发热体72之间使用形状记忆合金108的例子。还优选的是,替代形状记忆合金108而使用未图示的公知的双金属(变形构件)或者连同形状记忆合金108一起使用未图示的公知的双金属(变形构件)。双金属是由两种金属材料贴合而成的。双金属利用相互间的热膨胀率的差异,在被施加适当的热量时能够进行变形,当温度降低时,能够再次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此外,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不一定必须在第2夹持部68配置弹性构件76。

接下来,使用图11A和图11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在此,作为第1实施方式和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该变形例中说明的第1钳构件62的构造能够适当地采用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中说明的第1钳构件62的构造。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处置部52的第1处置片52a具有第1钳构件62,该第1钳构件62配置有第1夹持部66,能够使第1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面68a接近和远离。

第1钳构件62具有支承构件162a和外罩(隔热罩)162b。另外,在此,在支承构件162a与第1夹持部66之间、即第1夹持部66的背面66b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内罩162c。内罩162c发挥将发热体72与支承构件162a隔开的间隔件的作用,发热体72的热量难以传递至支承构件162a,防止了热量经由支承构件162a传递至外罩162b的外部。另外,内罩162c优选具有电绝缘性,以防止电能量在第1夹持部66和/或发热部72与第1钳构件62的支承构件162a之间移动。此外,优选的是,罩162b也与内罩162c同样地具有电绝缘性。

内罩162c优选由陶瓷材料、耐热塑料材料形成。内罩162c还优选通过涂覆而与第1夹持部66的背面66b一体化。

此外,在此,内罩162c不仅保护第1夹持部66的背面66b,还保护侧面。还优选形成为,不利用内罩162c,而利用外罩162b来保护第1夹持部66的侧面。

支承构件162a形成为利用图1所示的开闭杆46的操作做动作。并且,内罩162c、第1夹持部66、发热体72、处置体70以及缓冲部74追随支承构件162a的动作而做动作。因此,利用支承构件162a的动作,能够使第1夹持面66a和第2夹持面68a接近和远离。

支承构件162a优选使用例如铝合金、不锈钢材料等高刚性材料。因此,能够抑制第1钳构件62的整体变形。

外罩162b优选由陶瓷材料、耐热塑料材料形成。还优选在外罩162b与支承构件162a之间形成空气层。外罩162b还优选利用涂覆而与支承构件162a一体化。

处置部52非常小,难以维持强度。因此,当以较大的力把持生物体组织时,会对第1夹持部66施加负荷,从而有可能存在第1夹持部66变形而难以适当地处置生物体组织的情况。通过如该变形例那样使用由高刚性的材料形成的支承构件162a,从而即使以较大的力来把持生物体组织,也易于维持第1夹持部66的形状。

此外,第1夹持部66既可以相对于支承构件162a固定,也可以相对于支承构件162a能够摆动。即,内罩162c、第1夹持部66、发热体72、处置体70以及缓冲部74还优选能够相对于支承构件162a如跷跷板那样摆动。

内罩162c并非是必需的,还能够利用外罩162b来保护第1夹持部66的侧面。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62具有支承构件162a、外罩162b、内罩162c,但第2钳构件64也优选为相同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12~图15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括各变形例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对不仅使用发热体72、而且还能够放出封缝钉180而将生物体组织L1、L2彼此接合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操作部44具有与开闭杆46排列设置的驱动杆46a。驱动杆46a为了使后述的推杆182移动而发挥功能。

如图13~图1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处置片52a具有作为大致U字状的针的外科封缝钉180。外科封缝钉180优选由例如生物体吸收性材料形成。

在第1钳构件62与第1夹持部66的背面66b之间的钉盒178中容纳有多个封缝钉180。

如图15所示,具有倾斜面182a的推杆182以能够沿长度方向Y平行地移动的方式收纳于第1钳构件62的、用于放出外科封缝钉(吸收性构件)180的钉盒178中。该实施方式的推杆182根据驱动杆46a的操作做动作。

具有1对腿部180a和将腿部180a彼此连结起来的臂180b的封缝钉180以其腿部180a能够朝向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突出的方式收纳在钉盒178中。在第1夹持部66的夹持面66a上,与推杆182相对地形成有引导槽(放出口)184。具有与推杆182的倾斜面182a同样地倾斜的倾斜面186a的封缝钉推出器186以能够相对于引导槽184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引导槽184。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形成有多个封缝钉变形槽(敲弯器)192。各封缝钉变形槽192的底面形成为例如大致圆弧状,以便能够使封缝钉180的1对腿部180a(参照图15)分别向内侧弯折而变形。因而,第2夹持部68的夹持面68a还具有作为封缝钉180的砧座的功能。

图13所示的引导槽184和图14所示的封缝钉变形槽192分别形成于相对的位置。

简单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治疗处置系统10的作用。对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适当地省略记载。

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地那样,使用热能量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之后,当使驱动杆46a接近操作部44的另一端44b时,利用公知的机构使推杆182前进。因此,对于使用热能量进行处置后的生物体组织,使封缝钉180的1对腿部180a穿过引导槽184而贯穿生物体组织。在封缝钉变形槽192处,使封缝钉180的1对腿部180a彼此相对地内折,从而将封缝钉180固定于生物体组织。

此外,在此,说明了在先使用热能量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处置之后利用封缝钉180将生物体组织彼此固定的情况,但还优选的是,在利用封缝钉将生物体组织彼此保持的状态下使用热能量进行切开等处置。

接下来,使用图16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1夹持部66配置发热体72的例子。还优选的是,使第1夹持部66和第2夹持部68分别形成为电极(能量输出部)。即,还优选的是,将发热体72的热能量和使用了作为电极的第1夹持部66和第2夹持部68的高频能量相组合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控制器14具有作为能量源的高频能量驱动电路(能量输出电路)28。高频能量驱动电路28与第1夹持部(第1高频电极)66和第2夹持部(第2高频电极)68电连接。

在将生物体组织L1、L2把持在电极之间、即第1夹持部66与第2夹持部68之间的状态下,自高频能量驱动电路28向第1夹持部66与第2夹持部68之间输出能量并自发热体驱动电路24向第1夹持部66与第2夹持部68之间输出能量。

第1夹持部66与第2夹持部68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在高频能量所产生的焦耳热的作用下发生脱水,并利用发热体72的发出的热能量向夹持面66a、68a传热而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此时,利用发热体72的发热使处置体70膨胀,能够对生物体组织L1、L2逐渐地施加较大的压力。

与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发热体72的传热相比,利用高频能量而使第1夹持部66与第2夹持部68之间的生物体组织L1、L2以更短的时间进行升温。因此,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12相比,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能够以更短的时间进行例如利用处置面70b将生物体组织L1、L2切开等、对生物体组织L1、L2进行的处置。另外,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发热体72能够以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12的处置相比更低的温度来完成处置。

此外,当然,也可以将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能够放出封缝钉180的机构与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相组合。

以上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包括在不偏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的全部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治疗处置系统;12、外科用处置器具;52、处置部;52a、第1处置片;52b、第2处置片;62、第1钳构件;64、第2钳构件;66、第1夹持部;66a、第1夹持面;67、凹部;68、第2夹持部;68a、第2夹持面;69、凹部;70、处置体;70a、传热面;70b、处置面;72、发热体;74、缓冲部;76、弹性构件;L1、L2、生物体组织;P1、第1突出量;P2、第2突出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