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0239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是伤科的常见病,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折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软组织损伤系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己疾病病理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为中医的骨伤症,多属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肿胀疼痛之症。均有恶血内留、瘀血停滞、经脉不通或运行不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且新生新血也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致变症多端。治疗宜行气,散瘀,活血,止痛,舒筋,坚骨为主。中医在治疗外伤性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病症方面,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理。结合现代药物成分分析和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对机体整合调节作用,促进骨细胞生成和增殖,有利于骨痂生长和抗折能力,促进骨折愈合、软组织损伤复合,达到消肿止痛、筋骨强壮的治疗目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用于骨折、软组织损伤的中药,有内服中药,其疗效不是很理想;外用的一些涂剂或贴膏等,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是一种优化了现有微针透皮贴剂的新制剂。在很小的面积上,以微米级的多孔微针刺穿皮肤角质层,使贮存在微针多孔结构中药物穿透渗入表皮层。避免了化学性促渗透剂对皮肤的过度刺激,同时简化经皮导入过程,在该制剂中以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作为药物成分的微针包被填充液,可以实现药物成分精确、无痛、缓释、高效、便利地给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及制备方法,以解决普通中药搽剂、擦剂、贴剂以及微针贴剂在制备或实际应用时药物存储量小、持续释放时间短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包括以下原料及含量:赤芍30~50g,马钱子40~60g,红花30~40g,透骨草40~50g,淫羊藿40~50g,三七20~30g,黄芪30~40g,防风20~30g,泽兰20~30g,杜仲20~30g,当归20~30g,骨碎补10~20g,血竭10~20g,薄荷40~60g、聚山梨酯-8010~50ml、质量比为1:1~3:1的大豆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物10~30g。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包括基板、药剂、药膏空白贴和药膏背贴,基板位于药膏空白贴与药膏背贴的中间,基板采用具有多孔结构的材料,基板的正面设有多于一个的微针,微针的顶端设有尖刺部,微针垂直固定在基板上,微针之间具有微针间隙,药剂存储在微针间隙和多孔结构之中,基板的背面为平面,基板的背面粘贴在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上,药膏背贴的内表面覆盖在基板的正面上,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与药膏背贴的内表面通过黏贴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患者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揭开背衬层将含有药剂的黏贴层贴在患处,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为了保证复方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的便捷性以及提高治疗效率,微针阵列为多个,微针阵列的长和宽都为设计为0.5cm,微针阵列相邻之间的间距为0.1cm,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设计为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给药贴。

其中,为了保证给药贴能够存储更多药剂成分以及增加药剂持续释放的时间,基板选用的材料为多孔硅、多孔钛或多孔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者是其他复合材料。基板的选择要具备多孔结构同时对人体的皮肤不会产生二次伤害的材料。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提取液液的制备

1)取赤芍30~50g,马钱子40~60g,红花30~40g,透骨草40~50g,淫羊藿40~50g,三七20~30g,黄芪30~40g,防风20~40g,泽兰20~30g,杜仲20~30g,当归20~30g,骨碎补10~20g,血竭10~20g,混匀粉碎后,加入成分重量5~10倍的50~80%乙醇溶液在常温下浸泡3~5天,过滤取液,再将提取液旋转蒸发浓缩至含水量为5%~10%的浓缩液。

2)称取薄荷40~60g,放入三口烧瓶中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h,对馏出液离心,取上层油液,得薄荷挥发油。

2、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1)取浓缩液,以200~1000ml纯化水及10~50ml聚山梨酯-80溶解,超声分散30分钟,加热至65~75℃保温备用,制得水相。

2)按1:1~3:1的比例称取大豆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物10~30克,以200~500ml比例为4:1(体积比)的乙醇/二氯甲烷混合物为溶剂溶解,加入中药薄荷挥发油继续搅拌,超声溶解分散15分钟,制得油相。

3)将油相注入正在搅拌且水浴保温的水相中,搅拌速度1500~2000rpm,形成乳白色混悬液。继续保温搅拌蒸发有机溶剂后,超声分散30分钟,得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

4)将上述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注入高压均质机,在冷水(2~6℃)循环水浴中对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进行高压均质,设定工作压力为2000Bar,均质乳匀浓缩后,得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

3、复方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的制备:

采用激光-蚀刻法将多孔硅、多孔钛或多孔聚苯乙烯基板材料的一面切削成微针阵列,以0.5*0.5cm大小制成多孔微针单元;将所述微针单元放置在所述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经过包被、填充,取出晾干后,将所述微针单元固定于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再覆上药膏背贴即得复方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

其中,微针阵列呈方阵式排布,单元间隔0.1cm,布阵范围2*2cm至4*4cm,在生产时可按不同规格予以数量上的灵活选择。

其中,基板的正面经过激光-蚀刻法后在其表面上形成许多微针,这些微针在基板上形成一组矩形状微针阵列即微针单元,微针单元为多个,微针单元的长和宽都为0.5cm,相邻微针阵列之间的间距为0.1cm。

其中,基板材料可选用多孔硅、多孔钛或多孔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将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和微针透皮技术结合运用于经皮给药贴剂,通过将难溶性成分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提高载药效率,多孔微针还具备类似多孔微球的缓释效果,可以避免患者重复给药,延长药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以中药为基本原料,应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新一代外用皮下给药贴,将药物有效组分直接作用于皮下,通过微针透皮给药,具有治疗效果好、其见效快,对人体皮肤几乎无损伤,无毒副作用特点,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基板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针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基板多孔结构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包括:药膏空白贴内表面1、基板2、药膏背贴3、药剂、微针阵列间隙4、尖刺部5、微针6和微针间隙7;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基板2位于药膏空白贴与药膏背贴的中间,基板的正面经过激光-蚀刻法后在其表面上形成许多微针6,这些微针6在基板2上形成一组矩形状微针阵列。基板2采用具有多孔结构的多孔硅材料,,微针6的顶端设有尖刺部5,微针6垂直固定在基板2上,微针6之间具有微针间隙7,药剂存储在微针间隙7和多孔结构之中,基板2的背面为平面,基板2的背面粘贴在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1上,药膏背贴3的内表面覆盖在基板2的正面上,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1与药膏背贴的内表面通过黏贴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微针阵列之间设有微针阵列间隙4,相邻微针阵列的间距为0.1cm,微针阵列的大小为0.5*0.5cm,布阵范围2*2c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基板2采用的材料为多孔聚苯乙烯,基板2具有多孔结构,基板的正面经过激光-蚀刻法后在其表面上形成许多微针6,这些微针6在基板2上形成一组矩形状微针阵列,微针阵列是由多个微针6按顺序排列而成,微针6的顶端设有尖刺部5,微针阵列垂直固定在基板2上,微针6之间具有微针间隙7,药剂存储在微针间隙7和多孔结构之中,基板2的背面为平面,基板2的背面粘贴在药膏空白贴内表面1上,药膏背贴3覆盖在基板2的正面上,药膏空白贴内表面1和药膏背贴3的大小和形状相适应并且相对平行设置,微针阵列之间设有微针阵列间隙4,相邻微针阵列的间距为0.1cm,微针阵列的大小为0.5*0.5cm,布阵范围为4*4cm,为了将药贴粘贴紧密,可在药膏空白贴内表面1的四周留有1cm大小的粘贴区,这样能够提高药贴的密封效果,防止因为四周沾染灰尘导致粘贴性不强。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基板2采用的材料为多孔钛材料,基板2具有多孔结构,基板2的正面设有微针阵列,微针阵列是由多个微针6按顺序排列而成,微针6的顶端设有尖刺部5,尖刺部5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激光-蚀刻的精度所实现,微针阵列垂直固定在基板2上,微针6之间具有微针间隙7,药剂存储在微针间隙7和多孔结构之中,基板2的背面为平面,基板2的背面粘贴在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1上,药膏背贴3的内表面覆盖在基板2的正面上,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1与药膏背贴的内表面通过黏贴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微针阵列之间设有微针阵列间隙4,相邻微针阵列的间距为0.1cm,微针阵列的大小为0.5*0.5cm,布阵范围为4*4cm。

实施例4

1)称取赤芍30g,马钱子40g,红花30g,透骨草40g,淫羊藿40g,三七20g,黄芪30g,防风20g,泽兰20g,杜仲20g,当归20g,骨碎补10g,血竭10g,混匀粉碎后,加入成分重量5倍的50%乙醇溶液在常温浸泡5天,过滤取液,再将提取液旋转蒸发浓缩至含水量为5%的浓缩液.

2)称取薄荷40g放入三口烧瓶中,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h,对馏出液离心,取上层油液得薄荷挥发油。

3)取浓缩液,以500ml纯化水及20ml聚山梨酯-80溶解,超声分散30分钟,加热至65℃保温备用,制得水相。

4)按1:1的比例称取大豆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物20克,以300ml比例为4:1(体积比)的乙醇/二氯甲烷混合物为溶剂溶解,加入中药薄荷挥发油继续搅拌,超声溶解分散15分钟,制得油相。

5)将油相注入正在搅拌且水浴保温的水相中,搅拌速度1500rpm,形成乳白色混悬液。继续保温搅拌蒸发有机溶剂后,超声分散30分钟,得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

6)将上述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注入高压均质机,在2℃冷水循环水浴中对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进行高压均质,设定工作压力为2000Bar,均质乳匀浓缩后,得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

7)采用激光-蚀刻法将多孔硅基板材料的一面切削成微针阵列,以0.5*0.5cm大小制成多孔微针单元;将所述微针单元放置在所述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经过包被、填充,取出晾干后,将所述微针单元固定于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再覆上药膏背贴即得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

实施例5

1)取赤芍50g,马钱子60g,红花40g,透骨草50g,淫羊藿50g,三七30g,黄芪40g,防风40g,泽兰30g,杜仲30g,当归30g,骨碎补20g,血竭20g,混匀粉碎后,加入成分重量10倍的80%乙醇溶液在常温浸泡3天,过滤取液,再将提取液旋转蒸发浓缩至含水量为10%的浓缩液.

2)称取薄荷60g放入三口烧瓶中,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h,对馏出液离心,取上层油液得薄荷挥发油。

3)取浓缩液,以1000ml纯化水及50ml聚山梨酯-80溶解,超声分散30分钟,加热至75℃保温备用,制得水相。

4)按3:1的比例称取大豆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物30克,以500ml比例为4:1(体积比)的乙醇/二氯甲烷混合物为溶剂溶解,加入中药薄荷挥发油继续搅拌,超声溶解分散15分钟,制得油相。

5)将油相注入正在搅拌且水浴保温的水相中,搅拌速度2000rpm,形成乳白色混悬液。继续保温搅拌蒸发有机溶剂后,超声分散30分钟,得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

6)将上述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注入高压均质机,在6℃冷水循环水浴中对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进行高压均质,设定工作压力为2000Bar,均质乳匀浓缩后,得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

7)采用激光-蚀刻法将多孔聚苯乙烯的一面切削成微针阵列,以0.5*0.5cm大小制成多孔微针单元;将所述微针单元放置在所述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经过包被、填充,取出晾干后,将所述微针单元固定于药膏空白贴的内表面,再覆上药膏背贴即得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

实施例6

1)称取赤芍40g、马钱子50g、红花30g、透骨草45g、淫羊藿45g、三七20g、黄芪40g、防风30g、泽兰25g、杜仲20g、当归20g、骨碎补15g、血竭15g,粉碎混合后,以浓度为75%乙醇溶液对混合物浸泡3~5天,过滤,收集滤液并对所述滤液蒸发溶剂后,得到复方中药提取物Ⅰ;

2)称取薄荷50g放入三口烧瓶中,蒸馏,对馏出液离心处理,离心后静置,取上层油液,即得中药活性物薄荷挥发油Ⅱ;

3)将复方中药提取物Ⅰ用500ml纯化水和40ml聚山梨酯-80的混合液进行溶解,超声分散后,加热至65~75℃保温,制得水相A;

4)将质量比为2:1的大豆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物20g混合后,用300ml体积比为4:1的乙醇/二氯甲烷混合液对混合物B进行溶解,得到溶液C,将步骤2)中所得的薄荷挥发油Ⅱ与溶液C混合,超声分散15分钟后,制得油相D;

5)将油相D注入正在搅拌且水浴保温的所述水相A中,搅拌,形成乳白色混悬液E,保温搅拌蒸发有机溶剂后,超声分散,得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F;

6)将所述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粗品F注入高压均质机中进行高压均质,浓缩后,得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G;

7)采用激光-蚀刻法将多孔硅基板的正面切削成0.5*0.5cm大小的微针单元,将所述微针单元放置在所述复方中药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经过包被、填充和取出晾干后,将蚀刻处理后的基板的背面粘贴于药膏空白贴具有粘性的那一面,所述微针单元用药膏背贴进行覆盖,所述基板位于所述药膏空白贴与所述药膏背贴中间,三者通过黏贴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即得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微针透皮给药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